韓國人,對於中國創始的漢字,心情真是複雜、苦惱又尷尬。
圖:韓國前總統李明博在寫漢字書法
近百年來,他們的態度,基本情況就是:主觀上一直想廢掉漢字,但客觀情勢上又根本抹滅不了。所以呢,始終都陷在廢除與反廢除、恢復與恢復多少的漩渦之中,無法自拔。
這個難題,可以判斷,以後的韓國,也根本無法很好地解決。核心原因在於,這既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也是一個無解的死局。
韓國人與漢字,淵源太深,深到並不會比我們遜色多少。導致如今,再來切割,怎麼都是尾大不掉。
圖:韓國人的學位授予儀式
現在的「大韓民國」,是牛氣哄哄的,可千年以來,在東亞朝貢體系中,他們都是我們的屬國。更加麻煩的是,他們不僅政治上不能完全獨立,連自身的文化、文字都沒有。
長久以來,他們亦步亦趨於中華的文明、制度、禮儀、文化,乃至文字,都是直接搬運。韓國可稱古代中國最忠誠也最具理想的「模範學徒」與「三好學生」。當初朱明滅亡,他們私下繼續尊奉崇禎年號,用了200多年,矢志不渝,這得是多鐵的交情呀!
古代韓國,是使用漢字,傳承文化,記錄歷史的。這就導致,無論如何折騰,都脫離不了漢字。因為,即便是後來的韓文,它的骨子也還是漢字,無非羼雜了一些八思巴文的附肉,還有因為長期為日本侵佔,晚近夾了不少日文的文法。
圖:韓國人通用的身份證,人名用漢字書寫
如果是為容易理解,再說的籠統大略不正確一點,所謂「韓文」,就是漢語拼音而已。我們的外語圈,長期流行一句玩笑話,說中國人學異域語言,是「3分鐘韓語,3小時日語,3天的英語,3個月的德語,3年的法語,300年的阿拉伯語」。這話固有誇誕,可也有部分實情在。
為什麼是「3分鐘韓語」,中國人學起來何以會有得天獨厚之功,理由也在這裡。
韓國人尊重古代中華文明是實,可也不是一味地甘當孫子。所以他們很早就開始嘗試,要去中國化、去漢化,去漢字——儘管要徹底搞定,終歸是徒勞。
圖:韓國著名的光化門——漢字書寫匾額
韓國早在1446 年前後,他們的世宗大王就「製造」了屬於自己的文字諺文(韓文)。為什麼既尊奉中國為天朝上國,又要「研製」自身的文字?這裡面的理由,當然不妨參考西夏、契丹等民族創字的成例,是有民族自尊心的考量,但是從現有文獻上看,世宗他們的用心,其實主要還是著眼在平民也能識字用字。
因為,漢字這東西,雖然很華美,可畢竟也有絕大困擾:一方面是太難學,普通人根本沒那麼多精力去學成;其次,漢字畢竟是對著漢語的,是中國人語言的記錄,而韓國人說著韓語,卻寫著漢字,書面與口語割裂太大了,搞久了怕都會精神分裂。
圖:韓國首爾德壽宮古裝換崗儀式,依然大明遺風
所以呢,韓文自誕生之初,主要目的就是要給漢字表朝鮮音的,是要讓普通韓國人也能讀書寫字,擴大教育面而已。韓國的貴族階層、高級知識分子群體,直到20世紀中葉,還普通嫻熟漢字。
這是他們教養的體現,像樸槿惠父女都精通漢語,金大中、李明博都寫的一手好漢字書法,就是很好的例子。
到了近現代,民族\國家意識深入人心,主要是出自民族自尊心的考量,韓國人需要廢除漢字。
圖:韓文與漢字並列標記的小學教科書
廢漢字、去中國化,對於韓國人來說,其實也是一種不得已,畢竟他們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民族、國家,倘若連文字都不能獨立,就未免說不過去。這在國際上,也基本是通例,像美國獨立後用英文也無所謂的達觀,反倒是較少數的。
這一點,我們其實也需要體諒、尊重人家,沒必要冷嘲熱諷。只是可憐他們也不免偏執,朝韓都一樣。比如1950年代,他們頒布國家訓令,只要是主張保留漢字的知識分子,一概打成右派,貶斥為破壞民族團結與民族政策的「大漢族主義分子」,受到非人待遇。
圖:韓國世宗大王像
他們韓國人想要廢漢字、獨立自主的決心,不可謂不堅決。
可如此做法,他們的矛盾與問題,也是同樣深重的,只能永遠地頭疼:
一方面,從文化傳承上看,去中國化也好、去漢字也好,一旦斬斷,文字是「獨立」了,可也絕了自己文化的脈絡。完全割斷漢文化的影響,不太現實,文化斷根,以後就不好活了。去中國化->廢除漢字->讀不了古籍->喪失歷史,這個等式是一支劍,橫亙在他們頭上。
圖:貼春聯的韓國人
另一方面,韓文只是表音文字,只標註發音,詞義還是靠漢字來表達。比如他們的「口卜」,「口」發m,「卜」發a,合起來就是ma;防水與放水是一個發音,日李萬機還是日黎萬機寫出來沒區別,廢除漢字就出現很多歧義。
所以,他們的人名、還有諸如法律等需精確表意的用法,就必得漢字書學——韓國憲法文本就超過40%均是漢字所寫。還有一些文化程度高的韓國人,就像我們這裡以通文言為逼格一樣,他們會認為韓文粗俗,遠不如漢字精緻、古文優雅,也會特意學漢文、練書法、讀文言。
圖:1949年的漢城街頭,處處皆是漢字所寫招牌
我過去認識一個韓國留學生,與他交談,就發現他對《三國演義》非常熟悉,書法勉強也可提筆,四字成語甩的666,打出來的漢字噼裡啪啦。這也說明,即便是現在的韓國,文化程度高的,廢不了漢字,也不會去完全廢漢字。
可以總結起來說,到了現在的韓國,大部分國人是不大懂漢字了,但是完全廢除漢字的言論, 一直都還是過激派。
我所知道的情況是,現在的韓國,小學已取消了漢字課,可在初、高中,漢字課依然還是重要的選修課,「韓式高考」前幾年的數據是有17% 的人選擇了漢字科目。這就是說,在韓國,漢字並非完全廢除,可確實越來越小眾化、邊緣化。
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漢字幾乎是不用的。他們學漢字,有點類似我們學佶屈聱牙的文言文,主要用意是為了能繼承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不過這些年隨著中國崛起,韓國人學漢語人數也越來越多了。
韓國現在的狀況,即便沒學過韓語,沒有結識韓國人,可去過旅遊的朋友也當所有體會:大街小巷、文物古蹟,也到處都是漢字;韓國人的身份證都是漢字作名,他們都會寫自各的中文名字;老一輩人很多都能認識書寫很多漢字;韓語輸入法可以輕鬆輸入漢字;一些莊重場合,也照例會用漢字。
只可惜,他們大部分人,都不會看也看不懂了。同樣值得感嘆的是,可別一味嘲笑棒子,我們自己的文化傳統,不也是在日漸衰頹麼!記得央視曾作過一個現場調查,找了一批人,從中學生到博士生都有,讓他們寫「尷尬」這兩字,結果呢,竟然沒一人寫出來。
圖:「中日韓共通常用漢字808字發表儀式」
你說,韓國棒子尷尬,我們就不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