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的糾結:漢字人名地名該怎麼念

2020-12-11 中國青年報

韓國益山高鐵站「益山驛」幾個漢字,在夜幕下顯得格外明亮。筆者心情大好:「你好,益山!」原本醉倒在地的金教授頓時坐起,用磕磕絆絆的漢語說:「益山不能讀『益山』,要讀『Iksan』。」

一個發音居然能讓金教授這麼敏感。這一幕其實提示了一個問題:韓國人希望中國人用漢字的韓國發音來念他們的人名和地名。進而牽出了一個有趣的話題:韓國人該怎麼念漢字人名和地名?

譬如「樸鍾國」這個名字,中國人很自然就會讀出來,「Piáo Zhōngguó」,聲韻調齊整,抑揚頓挫、琅琅上口。可名字的主人若是一位中老年「阿加西」(大叔),他聽了可不一定樂意:你怎麼能用漢字的中國讀音來讀我的名字呢?應該念成「Pak Jongkook」,那才是我名字的發音啊。

不管在哪裡,只要見到漢字,中國人當然會按照中國發音去念。可是,相當一部分韓國人對此非常敏感、非常牴觸。這種態度甚至影響到一些國家層面的政策與措施。

例如,韓國地鐵會同時用韓、英、中、日4種語言報站,每當用中文報站名時,會出現一種奇異現象:在中文語流裡,偏偏漢字地名用的是不帶聲調的韓式發音,「下一站是江南站」,聽起來卻是「下一站是『Gangnam』站」,中國遊客往往會被弄得一頭霧水:我是不是坐過江南站了?使用中文報站名,本來是為方便中國遊客的一種國際化舉措,可是在關鍵字眼上卻設了一道坎兒。既然是用中文表達給中國人聽,最簡方案就是把地名翻譯成中文、直接讀漢字的拼音,把「江南」讀作「Jiāngnán」,自然又合理。可韓國偏偏不這麼做。

上面說的是韓國人說漢語時用韓語發音讀韓國人名地名。當他們說韓語時,又是怎麼念中國的人名和地名呢?

以前,韓國對中國地名和人名有一套韓式讀法,就是照著漢字詞的韓國讀音去讀就行,「北京」不讀 「Běijīng」而讀「Bukkyoeng」,「四川」不念「Sìchuān」而念「Sacheon」。但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韓國的「原音主義」者認為,韓文是世界上優秀的記音文字,可以很接近地記錄世界上各種語言的發音,所以他們主張用韓文直接拼寫記錄中國人名地名的「普通話發音」。這種意識強勢來襲,以致韓國文教部《外來語標記法》也規定,所有外來語標記原則上要以外來語本來的發音為準。

不過,筆者的切身體會是,用韓文記錄中文地名人名發音,效果實在不理想。像「澤」「日」「淑」「人」等大量漢字的普通話發音,是沒法用韓文來準確標記的。

如果一個韓國人堅持《外來語標記法》的「原音主義」,那麼當他讀中國人名地名的時候,用韓文來標記漢字的普通話聲韻,就會有兩個繞不開的小苦悶。一是,很多中國地名和人名用韓國的所謂「中式發音」念出來,既不像中文又不像韓文,因為既沒有聲調,聲韻也不完全一一對應,所以只能是大致模糊地記錄。二是,要用韓文標記人名地名所用漢字的中國式讀法,韓國人就得了解所有常用漢字的中文發音。

中國常用漢字約3500個,涉及地名人名的還有很多不是常用字。在朝鮮李氏王朝末年,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金允植在清政府學習洋務、商談聯美對策時,不用口譯人員就可以與清朝重臣李鴻章直接用漢字進行無障礙筆談。但現在的韓國人若要標記中國人名地名,光認識漢字還不行,還得知道它的中文發音,而且需要通曉所有的拼讀方式。

以前,韓國人念北京、深圳、四川,根據漢字直接念成對應的韓語發音就行;但現在,他們的法規規定,辛亥革命以後出現的中國人名與地名,必須換成無聲調且相似度不高的韓式中文發音。但是,辛亥革命以前就存在的中國人名與地名,又必須一如既往地念成漢字對應的韓文發音。於是就出現了一種奇特的現象,一句話中的同一個詞卻得用兩種念法,「四川人吃四川菜」,第一個「四川」得讀成「Sichuān」,第二個「四川」得讀成「Sacheon」。

有趣的是,如果反過來,中國人也按照韓國的「原音主義」原則標記韓國人的漢字名字的話,韓國人也不一定就受得了。比如韓國明星丁一宇,「丁」念「Jeong」,「一」念「il」,「宇」念「Woo」,整個姓名聽起來就像是「鄭日佑」。估計韓星自己也不願意,我丁一宇到你們中國怎麼變成「鄭日佑」了?

不過,對韓國年輕人來說,這些糾結現在是越來越少了,青年有更加開放與寬容的心態來面對這些問題。筆者在韓國教了十多年漢語,在課堂用中文發音讀韓國學生的名字時,他們好奇歡喜的表情至今仍深深烙印在筆者腦海裡。

其實,韓國高校中文系的學生,早已習慣了在說漢語時用中文讀音讀韓國的漢字人名與地名。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即使固執敏感如前面提到的金教授,筆者也注意到一個細節——每次在中方的正式場合介紹自己時,他都會很認真地說「我姓『Jīn』」,而不是「我姓『Kim』」。

在此,筆者向韓國文教部門提一個小建議:在韓文系統裡,就照著漢字的韓文讀法去讀;在中文系統裡,就照中文發音來讀。這是最自然的選擇。

(作者為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曾任韓國圓光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

相關焦點

  • 韓國人糾結:漢字人名地名該怎麼念
    進而牽出了一個有趣的話題:韓國人該怎麼念漢字人名和地名?譬如「樸鍾國」這個名字,中國人很自然就會讀出來,「Piáo Zhōngguó」,聲韻調齊整,抑揚頓挫、琅琅上口。可名字的主人若是一位中老年「阿加西」(大叔),他聽了可不一定樂意:你怎麼能用漢字的中國讀音來讀我的名字呢? 應該念成「Pak Jongkook」,那才是我名字的發音啊。
  • 英文裡的中國人名地名怎麼念,才不栽跟頭?
    英文裡的中國人名,存在著因方言、拼寫系統而產生的歷史遺留,可能會讓人栽跟頭,譯者宜多方查詢,小心求證。然而眼下我比較關心的是,現在我們中國的人名放到英文的脈絡裡,究竟該怎麼念為宜?首先是順序的問題。中國人的名字外國人不會念,念不準,以他們的方式念,念得洋腔洋調,這很自然,可以理解。然而我們自己念中國人的名字,即使在英文的語境下也該要有中國人的樣子。最理想的情況是,字正腔圓的普通話,Kong Yiji就念「孔乙己」。退而求其次,由於聲調對外國人來講太難,把四聲拿掉,融入英文的語調(如Kong Yiji念「空伊紀」),這可以接受,但個別漢字的發音則不應遷就。
  • 韓國人是怎麼看待漢字的?會在什麼場景下使用漢字?
    01人名在姓名方面,韓國人幾乎照搬了中國人的規則,姓在前名在後,姓是一個字或兩個字,名也是一個字或兩個字。絕大多數韓國父母在給孩子取名時都會翻譯漢語字典或漢語典籍,從中找到寓意很好的字詞,例如即宋仲基。幾乎所有很多韓國人都會寫自己的漢語名字。在一些正式文本上需要提供漢語名字,例如身份證,戶口本,入職申請書等。
  • 人名地名異體字被收入《通用規範漢字表》
    《通用規範漢字表》(徵求意見稿)及有關材料將登載在《中國教育報》和中國語言文字網上。各界人士可通過電子郵件、信函和傳真等方式提出意見和建議。  據新華社電 (吳晶、董豆豆)由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歷時8年組織研製的《通用規範漢字表》自8月12日至31日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 用不用漢字,為何讓韓國人糾結幾十年?
    「到底要不要繼續使用沿用了一千七八百年的漢字?」 似乎,每隔一段時間,這個問題就讓韓國人糾結一番。最近,疫情肆虐下的韓國,再次因為使用漢字問題吵翻了。
  • 韓國廢止漢字50年,如今還需要用到嗎?事實上他們根本離不開漢字
    並且因為韓國極力脫離漢字印象裡,所以韓國在1948年實施《諺文專屬用途法》,並在1970年的時候發表漢字廢止宣言,如今韓國普通民眾多數都不認識漢字,算起來也有50年的時間,所以一直就有很多人都在疑惑,韓國人現在還需要用到漢字嗎?事實上,韓國人至今都還需要用到的,這些情況下表明,韓國人根本離不開漢字。如今韓國人還需要用到漢字嗎?
  • 江姐的名字該怎麼念?
    讀者或許會說:「江竹筠」的「筠」字,在《現代漢語詞典》有「yun」、「jun」兩個注音,誰也沒有規定江姐的名字必須讀哪個音,人家念作「yun」又有什麼奇怪呢?  此外,不僅這一部電視劇,曾經播放過的有關江姐的影視及舞臺劇,除某些作品是用江姐小時候的名字「江雪琴」之外,很多都稱之「江竹yun(雲)」。然而作為江姐的自貢老鄉們從不這樣叫,至今還健在的江姐親屬也都不這樣叫。
  • 新技能:中國地名都該如何翻譯?
    專名中同一個漢字有不同的讀音和拼寫,據筆者不完全統計,地名中這樣的漢字有七八十個之多,每個字在地名中的讀音和拼寫是固定的,英譯者不能一見漢字就按語言詞典的讀音和拼寫翻譯,而只能按中國地 名詞典的讀音和拼寫進行翻譯。
  • 學習 中國各地地名該如何用英語翻譯 ?
    在信息化社會 中,地名在國際政治、經濟、外交、外貿、科技、文化交流、新聞出版以及社會生活方面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用漢語拼音字母拼寫中國地名,不僅是中國的統一 標準,而且是國際標準,全世界都要遵照使用。根據筆者英譯中國地名的體會,本文擬談談中國地名英譯的幾點注意事項,供譯者和讀者參考。
  • 3000人名生僻字將入字庫
    地名、人名中電腦無法輸入的生僻字,給日常生活帶來不便,昨日,記者從公安部門了解到,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戶籍登記起名用字就開始參照國務院頒布的《通用規範漢字表》,不在表內的生僻漢字不能使用。
  • 3000人名地名被收錄 有效解決取名生僻字難通用的問題
    昨日,本報記者獨家從北京北大方正電子有限公司(下文簡稱「方正電子」)獲悉,方正電子確定承擔「中華字庫」中第17包「當代人名地名用字搜集與整理」和第20包「字庫製作一:中間字庫、宋體楷體等成果字庫」項目研發,前者預計會收集人口信息中3000個左右未編碼生僻字,該項目在明年年底完成後,可以有效解決取名生僻字在經濟社會中難通用的問題。
  • 地名翻譯的乾貨知識和趣聞
    然而,由於韓國一方面不再使用這一地方的漢字地名「漢城」,而另一方面又沒有提供其它漢字地名來取代「漢城」這個稱呼,因此,在翻譯成漢字時,國際漢語文化圈內只能繼續使用「漢城」這一漢字地名。從名稱的來源來說,除了서울 (Seoul)這一韓國人自創的新名稱外,其它舊有的名稱,如Namgyeong 、Hansung、Gyeongsung等名稱,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韓國或者曾被殖民、或者曾接受過漢文化洗禮的歷史,而這兩種情況中任何一種情況都令韓國人感到非常不快。
  • 雙語 | 中國的地名都是怎麼翻譯的?
    在信息化社會中,地名在國際政治、經濟、外交、外貿、科技、文化交流、新聞出版以及社會生活方面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用漢語拼音字母拼寫中國地名,不僅是中國的統一標準,而且是國際標準,全世界都要遵照使用。當翻譯過程中遇到中國地名該如何處理呢?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 廢漢字數十年後,如今韓國人怎麼看待漢字?調查結果出人意料!
    韓國人與漢字,淵源太深,深到並不會比我們遜色多少。導致如今,再來切割,怎麼都是尾大不掉。圖:韓國人的學位授予儀式現在的「大韓民國」,是牛氣哄哄的,可千年以來,在東亞朝貢體系中,他們都是我們的屬國。圖:韓國人通用的身份證,人名用漢字書寫如果是為容易理解,再說的籠統大略不正確一點,所謂「韓文」,就是漢語拼音而已。我們的外語圈,長期流行一句玩笑話,說中國人學異域語言,是「3分鐘韓語,3小時日語,3天的英語,3個月的德語,3年的法語,300年的阿拉伯語」。這話固有誇誕,可也有部分實情在。
  • 「人名地名漢語拼音拼寫」專家研討會在京召開
    「人名地名漢語拼音拼寫」專家研討會。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等單位的語言文字專家,以及國家標準《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中國人名漢語拼音拼寫規則》課題組成員參加了會議。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李宇明出席會議並講話。
  • 恢復使用漢字?韓國人又爭起來了,日本網友也呆了
    而且該協會還指責,「韓漢混用將原本平等的文字生活變得不平等,漢字阻礙韓國實現信息化和科學化。」這樣的觀點,自然是不值得一駁。按這個說法,中國全部用漢字,那乾脆就等於放棄信息化、科學化。韓國人有時的盲目程度,完全是超乎想像。
  • 為什麼韓國人的身份證上有漢字?
    關於這個問題,韓國人也是被逼的,他們不得不在身份證上加漢字。說到韓國人身份證上的漢字,就不得不吐槽一下韓語,韓語和別的語系最大的區別,就是它是類似拼音的文字——表音字。韓國人面臨的問題同樣如此。所以,為了區分姓名,韓國選擇在身份證上加上中文,來區分人名。韓語起源於兩千五百年前。朝鮮王朝世宗當政時,下令創造庶民也能使用的簡單易學的表音字,於是韓語出現了。儘管有了自己的語言文字,朝鮮地區的統治階級仍然使用漢字來進行交流,在朝鮮地區的古代史書及書信上,幾乎都有漢字的身影。
  • 中國人名和地名的英語表達方式
    歡迎關注廖老師講英語↑↑~我們每天都會稱呼不同的人 ,時不時的提起不同的地方;那麼中國的人名和地名今天廖老師講一下中國人名和地名的英語表達方式:一.中國人名的英語表達方式:中國人的姓名直接用漢語拼音拼寫(一定要去掉四聲),分成兩部分,姓為一部分,名為一部分,兩部分的首字母都大寫。
  • 韓國人身份證上為什麼有漢字?
    如果韓國人的名字不加入漢字,只用他們的字母表示名字,那就要造成重名太多,分不清你我 。不像漢一樣,例如名字叫王軍,漢字可以寫成王軍,王俊,王君等等。所以為了便於區別他們就在名字了加入了漢字,因為漢字也曾經是他們使用的語言之一。他們也是迫不得已而為之。雖然這幾年韓國一直在推進去漢字化,但是他們國的語言表達確實太有限,所以好多地方和日本一樣,還保留著漢字,這也是我們在韓國旅遊時見到漢字也就見怪不怪了。
  • 韓國人怎麼用漢字起名
    有不少朋友在看過韓劇後問記者:「怎麼韓國名字和中國的這麼像啊?」的確,由於在歷史上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韓國人在起名上與我國有很多相似之處,而且講究也挺多。盧泰愚名字源於「大智若愚」傳統來講,韓國人的名字一般都是用漢字起的。而且在古代,貴族家庭的孩子取名還要配合生辰八字,並且特意去四書五經裡尋找「適合」的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