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裡的中國人名地名怎麼念,才不栽跟頭?

2020-12-11 文匯報

今年六月,虛構的「雙鴨山大學」爆紅,原因是中山大學的英文校名Sun Yat-sen University用的是孫中山的英文名字Sun Yat-sen (孫逸仙),而在某些人聽來,Sun Yat-sen宛如「雙鴨山」,始作俑者因此刻意加以挪用,成了他小圈子裡流傳多年的一個梗。這個「雙鴨山」事件,不免讓人想起多年前因誤譯Chiang Kai-shek (蔣介石) 而名噪一時的「常凱申」事件。

Sun Yat-sen、Chiang Kai-shek這樣的拼法、讀法存在已久,有其時代背景,目前仍通行於英語世界。英文裡的中國人名,存在著因方言、拼寫系統而產生的歷史遺留,可能會讓人栽跟頭,譯者宜多方查詢,小心求證。然而眼下我比較關心的是,現在我們中國的人名放到英文的脈絡裡,究竟該怎麼念為宜?

首先是順序的問題。眾所周知,英文的名(first name)在前,姓(last name)在後,如現任的美國總統Donald Trump(唐納·川普),前面的Donald(唐納德)是名,後面的Trump(川普)是姓。長久以來,國人在說寫英文、把自己的姓名轉寫為羅馬字時,幾乎總是迎合英文的習慣,刻意加以顛倒,自己說得彆扭,別人聽得也彆扭。如「孔乙己」作Yiji Kong(乙己孔),本來姓「孔」名「乙己」的,換了英文,卻似乎成了姓「乙」名「己孔」。自古以來,中國人講究「行不改名,坐不改姓」,這個原則碰上英文就轉了個大彎,令人費解。

事實上,英文媒體在提及中國的人名時,反而是尊重我們「姓在前,名在後」的順序,提及領導人如此,講到平民百姓亦復如此,幾無例外。英語世界肯定我們的姓名傳統,而我們卻缺乏文化自信,扭曲自己迎合他人,這是何苦來哉?

其次是發音的問題。在英文的語境下念中國人的名字,許多人念得洋腔洋調,我覺得沒有必要。中國人的名字外國人不會念,念不準,以他們的方式念,念得洋腔洋調,這很自然,可以理解。然而我們自己念中國人的名字,即使在英文的語境下也該要有中國人的樣子。最理想的情況是,字正腔圓的普通話,Kong Yiji就念「孔乙己」。退而求其次,由於聲調對外國人來講太難,把四聲拿掉,融入英文的語調(如Kong Yiji念「空伊紀」),這可以接受,但個別漢字的發音則不應遷就。最不理想的情況是,中國人的名字完全按英文拼讀的規律來念,這樣的發音從我們的嘴巴出去實在不妥,有失我們中國人的身份。

當然,當事人若有英文名字,按英文的順序、發音辦事,順理成章,不在此限。

無獨有偶,人名是一,地名是二。日前我受上海外國語大學某教授之邀錄了一段英語音頻,由他的助理匯集整理,上傳到他個人的學術微信公眾號上。我念了一小段羅伯特·弗羅斯特(Robert Frost)的名詩《未選擇的路》(The Road Not Taken),再用英文說出自己的姓名、工作單位及其所在地。我在東吳大學工作,學校在臺北,孰料我認為理當如是念的英文地名,卻引發了我倆之間熱烈的討論。

東吳大學於1900年創建於蘇州,英文校名Soochow University (即「蘇州大學」之意),Soochow乃「蘇州」早期的郵政式拼音(postal romanization)。我把Soochow念成「蘇州」,卻引來該老師不同的看法,他認為應按拼字念成「蘇超」,否則就會與歷史讀音產生斷裂。

「臺北」在國際上的英文名字是Taipei,此乃循傳統的威妥瑪拼音(Wade-Giles)簡化拼寫而成。舊版的完整拼法是T』aipei,T右上角的撇號代表送氣(簡言之,威妥瑪的p』二漢語拼音的p,威妥瑪的t』二漢語拼音的t,威妥瑪的k』二漢語拼音的k),後來系統簡化,撇號省略。此外,威妥瑪拼音的p/t/k分別對應到漢語拼音的b/d/g(亦即威妥瑪的p二漢語拼音的b,威妥瑪的t二漢語拼音的d,威妥瑪的k二漢語拼音的g)。是故,「臺北」的英文雖然拼成Taipei,但我認為,理當按照它威妥瑪拼音原先設定的音值讀為「臺北」,而不宜按如今省略的拼法讀為「臺培」。

在Taipei的發音上,該老師的看法同Soochow,一樣與我有所分歧。他認為我的做法就像把古城老屋全拆了,建上新的,然後跟人家說這就是老城,但事實上古風與人文已消失殆盡。

是嗎?這的確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不過我認為,Soochow、Taipei雖是舊的拼法,背後代表的卻是這兩座城市的官話(或普通話)發音,不應受其拼字的影響念成「蘇超」和「臺培」,而就是該反映其官話語音,念「蘇州」和「臺北」。我的見解,在各家權威英文詞典的音標上也都得到了體現。

英文裡的中國地名該怎麼念?同中國的人名,因方言、拼寫系統而產生的歷史問題得另外處理。Cathay為「中國」的古稱,源自古時「契丹」的發音。China為「中國」的現名,在耶穌時代就見諸梵文(Sanskrit)。Peking(北京)的k反映的是早期官話的語音,把p念成b的耶穌會傳教士明末來華時,就以此傳回歐洲。Hong Kong(香港)源自粵語,在英文裡根深蒂固。Kashgar為「喀什」的傳統稱呼,源自突厥語。這些地名都有其鮮明的歷史積澱,應從其英文的發音。

至於一般地名的念法,個人建議比照人名的念法,以字正腔圓的普通話為上選(如Shanghai念「上海」),以去四聲的普通話為次選(如Shanghai念「商嗨」),迎合英語人士的洋腔洋調再次。外國人的中國地名念不準,我們可以理解。中國人自己念中國的地名,雖然出現在英文的語境下,應該還是要有一點自己的堅持才是。

相關焦點

  • 韓國人糾結:漢字人名地名該怎麼念
    這一幕其實提示了一個問題:韓國人希望中國人用漢字的韓國發音來念他們的人名和地名。進而牽出了一個有趣的話題:韓國人該怎麼念漢字人名和地名?譬如「樸鍾國」這個名字,中國人很自然就會讀出來,「Piáo Zhōngguó」,聲韻調齊整,抑揚頓挫、琅琅上口。可名字的主人若是一位中老年「阿加西」(大叔),他聽了可不一定樂意:你怎麼能用漢字的中國讀音來讀我的名字呢?
  • 韓國人的糾結:漢字人名地名該怎麼念
    這一幕其實提示了一個問題:韓國人希望中國人用漢字的韓國發音來念他們的人名和地名。進而牽出了一個有趣的話題:韓國人該怎麼念漢字人名和地名?譬如「樸鍾國」這個名字,中國人很自然就會讀出來,「Piáo Zhōngguó」,聲韻調齊整,抑揚頓挫、琅琅上口。可名字的主人若是一位中老年「阿加西」(大叔),他聽了可不一定樂意:你怎麼能用漢字的中國讀音來讀我的名字呢?
  • 一課譯詞:栽跟頭
    [Photo/Pixabay]在漫漫人生道路上,我們免不了要「栽跟頭」。摔倒並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學會重新站起來。「栽跟頭」,本意是「摔跤,跌跤(tumble; fall)」,常用來比喻經歷失敗或遭受挫折( suffer a setback)。與英文慣用語「come a cropper」意思相近,表示「suffer a sudden and embarrassing failure」或「accidentally fall and hurt oneself」。
  • 中國人名和地名的英語表達方式
    人名和地名怎樣用英語表達呢?今天廖老師講一下中國人名和地名的英語表達方式:一.中國人名的英語表達方式:中國人的姓名直接用漢語拼音拼寫(一定要去掉四聲),分成兩部分,姓為一部分,名為一部分,兩部分的首字母都大寫。
  • 語委官員:中國人名地名拼寫必須使用漢語拼音
    中新網1月25日電 國家語委副主任、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司長王登峰在今天舉行的教育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指出,中國的人名、地名拼寫必須使用漢語拼音。  王登峰指出,《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我們國家的標準,也作為國際標準,它是拼寫中文人名、地名唯一的、排他的標準。
  • 流行語:少數民族人名地名的拼寫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流行語:少數民族人名地名的拼寫 2007-11-20 23:28 來源:萬千英語族 作者:
  • 漢語拼音是拼寫中文人名地名唯一且排他的標準
    而很多人在自己的名片上,包括運動員衣服上的名字都是把名放在前面,姓放在後面,而且縮寫也極不規範。這些其實都是沒有嚴格的按照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執行的表現。    關於運動員人名的拼寫,實際在70年代就有很清楚的規定。
  • Uber怎麼念?中文翻譯很害人!
    但一有了中文名稱,很多人反而猶豫了,為什麼是優步呢,難道英文應該說you-ber?偏偏U這個英文字母特別煩。同樣是開頭,ukraine,發音you-克蘭,中文卻叫烏克蘭。敢情該發「烏」的時候我們翻「優」,該發「優」的時候我們翻「烏」。中文翻譯為什麼反著來?要不要這麼顛倒眾生啊!有時真懷疑當初定國名的人根本不懂英文念法。
  • 中國人名地名羅馬字母拼寫法
    而2006年的民政部全國地名標誌設置管理工作辦公室《地名標誌管理辦法》第十二條則規定禁止用外文和「威妥瑪式」等舊式拼法拼寫中國地名。由此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Peking、Pékin、Canton這樣的拼寫,既不符合標準,也不合法。
  • 人名、地名、商標名等名詞,應該怎麼翻譯才是正確的?
    有關人名、地名、商標名以及機構名等名詞等翻譯方式,根據標準 《GB/T 19682-2005 翻譯服務譯文質量要求》Target Text Quality Requirements for Translation Services 5.2.1 人名、地名、團體、機構名商標名的翻譯方法如下:使用慣用譯名(有特殊要求的按雙方約定
  • 讓你在領導面前栽跟頭的五個原因,個個都扎心
    在領導面前栽跟頭,有多種原因,今天跟大家分享五個,看看會不會讓你有扎心的感覺吧。這五個原因,只要你在工作上稍微留一點心的話,其實也不難理解:一、有人取代你---所以不用你了這種跟鬥栽的會讓你猝不及防,一部分原因源自你的觀察力不夠,一部分原因源自領導對你的不信任。
  • 那些死活拼不對的英語人名地名,你能答對幾個?
    誠然,人名和地名是專有名詞裡最令人抓狂的元素,北外(以及其他院校)在考試的時候也會考慮到這些因素,給大家一些必要的提示。 比如當年考Japan: A Seismically Vulnerable Country篇章翻譯的時候,試卷上就給出了Miyagi這個詞的中文翻譯(日本宮城縣)。
  • [高中生英語口語]栽跟頭英語怎麼說
    解釋:這句話的「栽跟頭」不是「摔倒」的意思,而是「出醜」。to fall down 的字面意義是「摔倒」,而其比喻意義是 to be not true or not good enough,即「不夠好」,都沒有「出醜」的含義。   「跟頭」的第一個意思是「身體向下彎曲而翻轉的動作」,亦作「筋鬥」。可以譯為 somersault。
  • 歷史小說裡的常見人名地名,你能讀對嗎?
    最近在讀小說《紹宋》,文章寫得極好,就是裡面出現的個別人名地名,他們的讀音實在讓人撓頭。就在剛才,書中出現了一個歷史人物名叫「万俟卨」,小編知道他是陷害嶽飛的著名奸臣,但是這個奸臣的名字實在是不會念。上網一查才知道,原來是叫「mò qí xiè」。
  • 金包銀 (說說霹靂裡回味無窮的人名與地名)
    而稻的種類最多, 不黏的,禾叫秔稻,米叫粳米;黏的,禾叫徐稻,米叫糯米. 短芒稻則叫做「吉安早」。插秧後,早熟的品種大約七十天就能收割, 其中粳稻有「救公飢」、「喉下急」,糯稻有「金包銀」的品種……這樣我們就知道,「金包銀」這個稱呼最早應該是水稻的一個品種。
  • 四川教育廳副廳長建議奧運前規範人名地名拼寫
    昨日,參加全國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的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教育廳副廳長王康遞交了兩份提案,希望能夠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前,嚴格按照國家法律法規,規範承辦城市地名、中國體育代表團成員的姓名拼寫方式。  「這樣的情況出現,實在是不應該。」王康表示:為了在對外交流中對中國人名進行準確音譯轉寫,提供準確的人名信息,1996年發布的國家標準 《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也作出明確規定並給出示例,如:LiHua(李華),WangJianguo(王建國)。
  • 學會這五個方法,與人交往再也不會栽跟頭,很實用
    文|齁神在職場在與人交往的時候栽跟頭,那是你沒有學會以下五個方法。只要你學會了,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就不會輕易的栽跟頭了。希望這五個方法對你有用:一、不指望別人---又不會失去主動對別人太依賴的話,就會讓你失去主動。萬一遇到的是一個動機不純的人,你越是指望他,就越有被他利用的可能性,那麼栽跟頭也是必然的了!所以,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儘量不要太指望別人,你就可以不那麼的被動,成為別人利用的對象了!
  • 雙語 | 中國的地名都是怎麼翻譯的?
    在信息化社會中,地名在國際政治、經濟、外交、外貿、科技、文化交流、新聞出版以及社會生活方面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用漢語拼音字母拼寫中國地名,不僅是中國的統一標準,而且是國際標準,全世界都要遵照使用。當翻譯過程中遇到中國地名該如何處理呢?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 人名翻譯,究竟怎麼處理才不出錯?
    翻譯中經常要遇到一些人名,看起來似乎很容易處理,只要按拼讀規則念出來對應到接近中文字符即可。
  • 地名英文翻譯:山西、陝西傻傻分不清楚?
    地名翻譯外國人有多了解中國?其實你在與他們交流時會發現,很少有人能夠念出5個中國城市名字。一些常見的城市Beijing、Shanghai、Guangdong就不用說了,中國的地名大都是以拼音作為譯名,但是中文可以同音不同字也不同調,但英文不行,遇上了通拼音的地名應該怎麼辦呢?陝西、山西這兩省就是極具代表性的。下面就跟隨專業翻譯公司來了解怎麼區分英文地名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