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個問題,韓國人也是被逼的,他們不得不在身份證上加漢字。
說到韓國人身份證上的漢字,就不得不吐槽一下韓語,韓語和別的語系最大的區別,就是它是類似拼音的文字——表音字。想想看,大家寫字的時候全寫拼音,如果不聯繫上下文,去哪分辨單個拼音的意思?韓國人面臨的問題同樣如此。所以,為了區分姓名,韓國選擇在身份證上加上中文,來區分人名。
韓語起源於兩千五百年前。朝鮮王朝世宗當政時,下令創造庶民也能使用的簡單易學的表音字,於是韓語出現了。儘管有了自己的語言文字,朝鮮地區的統治階級仍然使用漢字來進行交流,在朝鮮地區的古代史書及書信上,幾乎都有漢字的身影。
朝鮮地區在古代一直是中國的屬國,從根本上就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漢字在朝鮮的歷史中佔據重要地位。我們完全可以把古代韓語視為中國某一地方的方言,只是發音不同而已。
韓國從1948年開始,一直大力開展去中國化,先是立法將漢字廢除,隨後連自己的首都,漢城都給改名為首爾了。他們認為漢城,一聽就是中國人的城市,一定要廢掉。就這樣,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裡,韓國的年輕人幾乎完全擺脫了漢字。
表音字自然有它的問題,就是無法區分同音字,遇到讀音一模一樣的字,就只能聯繫上下文去猜。想要去明白它是哪個字實屬不易。而且,韓國的年輕人很快又遇到了大問題。
修習歷史的韓國年輕人發現,韓國人自己寫的史書居然看不懂了,古代書籍全部都是漢字,而年輕一代根本不曾接觸漢字,韓國人很快又發起了反對韓語文字的遊行。面對社會各界的壓力,韓國政府不得不在1974年加入了學習基礎漢字的教學計劃,高中畢業的韓國人,需要掌握1800個基礎漢字。並且,在教科書和公文中,允許將漢字加入括號內備註。
但是畢竟這個計劃不是強制性的,很多韓國年輕人,上到大學都不認知幾個漢字。韓國儒教傳統濃厚,可是自從表音字盛行之後,年輕人連《論語》都沒辦法讀懂了。這個情況又引發了韓國各界人士的關心,他們始終認為表音字不適合書面,開始成立全國漢字教育推廣總聯合會,堅持要求廢掉表音字。
漢字在韓國的廢除,導致自己國人連名字都無法區分了,最後只能加入漢字,這不得不說是一大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