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鮮獨立後,朝鮮政府就正式的在朝鮮廢除了漢字的日常使用,使用朝鮮文,執行去「漢字」化政策,後面韓朝分家後韓國也繼續執行這一政策如:把漢城改為了首爾(但中國一直沿用到2005年才在韓國的抗議下改的名稱)。
但是經過了70多年的去漢字化運動,韓國還是有很多人有自己的漢字名。
很顯然這條並沒有被很多韓國人遵守。
那為什麼韓國人要在身份證上留漢字名呢?
這就涉及到幾個方面了。
漢字和朝鮮文的
朝鮮文非常的年輕,只有500多年不到六百年的歷史,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年輕的文字之一了。
朝鮮文是朝鮮有名的明君世宗大王李祹發明的。
在他之前,朝鮮人雖然說的是朝鮮話,但是用的卻是漢字。李祹繼位後覺得漢字太難了,不太好學,除了貴族其餘的平民大多是文盲,於是就讓人創造了朝鮮文字(就是所謂的諺文)。
這就是朝鮮歷史上非常有名的「訓民正音」。
可是呢,當時的朝鮮貴族認為諺文沒有漢字好看,而且他們認為拋棄了漢字就等於拋棄了儒家文化,和夷狄就沒區別了,所以他們紛紛抵制。
導致在朝鮮在從日本帝國獨立之前,諺文一直都是朝鮮民間使用的文字,難登大雅之堂。
獨立後的朝鮮廢除了漢字在日常和官方的使用,但是造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朝鮮的歷史因為書寫文字的因素,有些斷代了,現在很多韓國人都看不懂一些古籍和歷史建築上的繁體字。
諺文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它是表音字
什麼是表音字呢?
簡單粗暴點來說,表音文字就是你看見了你會念。
而不像漢字是表音和表意同體,基本看見了某個不認識的字不會讀,但是猜意思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
表音文字的缺點就是怕同音字。
比如: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
這些同音字諺文是無法區分具體意思的,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為了區分誰是誰,會不會是同音字,如:金三順、金衫順、金刪瞬……這些名字讀音都是一樣的。
所以韓國人民確實需要格外使用漢字來表示下甲不是乙,乙不是丙。
習俗傳承和防止作假
韓國在歷史上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太深了。
以前的朝鮮貴族取名字和中國古代一樣挺講究的,要根據生辰八字來匹配屬性,再去四書五經裡尋找合適的字來取名。
時至今日,雖然北朝鮮已經沒有了這種習俗,但是韓國還保留下來了。
現在的韓國街頭還有許多所謂的「哲學館」,不過他們不是研究哲學的,而是研究生辰八字和四書五經給人取名字的。
當然,可能韓國人理解的四書五經和我們理解的可能有些不一樣,所以有的人的名字聽起來有點怪。
讓我們一聽就知道是韓國人。
韓國人取中文名字除是了傳統外,還有就是預防作假
相信大家都看過雍正繼位的野史,說是雍正改了遺詔,事實上是根本不可能的,清朝的聖旨是滿漢雙語的。
但是朝鮮文想要修改就非常簡單了。
朝鮮文字是方塊字,十分的簡單,沒有漢字這麼多邊旁部首和各種各樣的寫法,在旁邊加一筆就是另外一個字了,就像我們在很多重要的籤收單上都是寫「壹」,而不是「一」。
所以他們在自己的身份證或者重要的文件上都會標註自己的漢名的。
說到底,廢除漢字只不過是韓朝兩國對自身文化的不自信,
對比和韓國隔海相望的日本,他們就沒有全盤的廢除漢字,在日本常用文字中依舊保留了大約50%左右的漢字,讓日文和漢字相結合使用,所以他們的歷史文化傳承依舊保留完好。
也使得日本人取名字意義明確,根本不用再在後面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