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新清史」質疑清朝是中國,清朝是如何奠定「中國」含義的

2020-12-20 騰訊網

20世紀90年代,西方國家歷史界,出現一個學派:清史研究派,以美國為主。在近代史中,清朝前中期,是世界上領土龐大,人口最多,且富饒的國度。這引起他們極大的興起,而且經過近代史,中國還保存如此龐大的領土,這就讓他們好奇,是什麼原因讓中國保存如此龐大的領土?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開始研究清朝,隨著深入地了解,清朝的歷史開始被他們所熟悉。他們過分地強調清朝的獨立性,稱清朝為滿洲帝國,而中國是滿洲帝國的一部分,從而提出「清朝非中國論」。美國匹茲堡大學羅友枝女教授,她是中國史日裔女教授,注意,她和日本有關係。

1967年,中國史學家何炳棣發表一文《清朝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文中強調滿族的漢化,和建立大統一朝代的重要性,清朝是中國近代史最成功的國家。對此,羅友枝在1996年,對何炳棣的觀點提出質疑,開始反駁何炳棣的觀點,並發表了一文《再觀清朝:清朝在中國歷史的重要性》。

羅友枝在文中提出,清朝能統治近三百年,不是漢化或中國化,而是利用亞洲內陸非漢民族之間的文化聯繫,並保持「滿洲」的認同,以此達到一個多民族的帝國,她強調「清帝國」和「中國」並非同義詞,而是一個超越了「中國」的帝國,中華民族不過是一個共同體,她還提出,須重新審視清代歷史。

何炳棣的觀點是滿族建立一個「中國」王朝,羅友枝的則是「超越中國」的帝國模式。在上個世紀,兩人展開針鋒相對的辯論,被美國清史學界稱為一場著名的辯論。中國許多學者對羅友枝的觀點都提出反對,如果按照她的說法,滿洲為上,「中國」為下,那麼清朝不再等於中國,而是滿洲帝國,或者說是清帝國也不等於中國。她是受到西方思維的影響,將清朝和元朝視為徵服政體,即「徵服王朝」的理論思維。除了羅友枝外,還有歐立德等人,他們的觀點差不多都一樣。

「中國」的含義

早期的「中國」更多是指中央之國,隨著時間發展,「中國」的範圍不斷擴大。秦朝統一天下後,奠定大統一時代,當時的「中國」還處於地區概念,在古代民族融合過程中,則有「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周邊民族在漢化過程中,更多的是對中華文化上的認可。到元明清時期,「中國」二字的含義更加有意義。明朝時期,對外開始用中國二字,並以中國作為國號自稱,從地域概念,到國號的自稱,也見證中國歷史的變化。

清朝時期,和沙俄籤訂的《尼布楚條約》時,出現中國二字,清朝對外的國名是中國,籤訂條約時,寫的是中國。從這可以看出,清朝已經認同自己是中國,而不是滿洲。康雍乾三朝,是清朝對中華民族意識的構建和穩固重要的時期。

乾隆時期的《皇清職貢圖》,推翻羅友枝的觀點

清朝乾隆時期,形成一個多民族大統一的王朝,這可不是說說而已,是有歷史做支撐的。乾隆中期,漢語開始成為清朝的國語,標誌著清朝已經漢化,清朝繼承明朝的制度,開始推廣儒家思想,羅友枝認為清朝沒有漢化,是對清朝史書的推翻嗎?還是對清朝使用儒家思想的不認可?這種妄想把中國和清朝分開的人,肯定是別有用心的。清朝是以滿、漢、蒙三族為主體的中華帝國,這可是包含了邊疆各民族地區。

在乾隆時期出版的《皇清職貢圖》中,描繪了各地區民族狀態,反應了中華帝國的意識已經存在,這包括全國各地的少數民族,清朝給每個少數民族的人物和服飾,都繪製在《皇清職貢圖》中。更有對外來朝貢的國家,在和外國的外交中,都是以中國自稱,而不是滿洲,這更能體現清朝把自身當作中國。

在《皇清職貢圖·朝鮮國夷官》中,朝鮮稱明朝為中國,同樣稱清朝為中國。在《李朝實錄》中有這樣的記載:「皇帝之於我國,其所優待者,迥出尋常,想其六十治平,秦漢以來所未有」。朝鮮人認為乾隆皇帝是秦漢以來,最有作為的皇帝。從這可以看出,朝鮮早把清朝視為中國,所以才拿來和秦漢相比。

不僅朝鮮是這樣,越南也是把清朝視為中國,在《皇清職貢圖·安南國夷府》中,回顧清朝和越南的交往中,都是以中國自稱。而越南的《使華叢詠集》,則稱清朝為「天朝」等。越南向清朝朝貢時,在正式公文中,也稱清朝為「天朝」,同時也認同清朝是中國的正統。

而《皇清職貢圖》對邊疆各地區是這樣描繪的,比如在雲南邊界地區,清朝都是將自己作為明朝之後的中國王朝,敘述和這裡的少數民族關係。可見,清朝已經把自己當成中國歷史上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國」是清朝的一部分。外國人對清朝的曲解,跟上個世紀扭曲和抹黑中國,是有一定關係的。

為什麼說清朝時期,中華民族意識最強?

拋開晚清那段黑暗歷史不說,前中期的清朝,可以說是一個比較成功的國家,雖有諸多的問題,但成功把一個強大的,整合力度超前的,具有近代國家特徵的朝代。《皇清職貢圖》沒有繪製滿、漢、蒙三族的畫像,表明清朝已經把這三個民族居住的地區,劃為清朝統治的核心地區,內地和邊疆的融合,形成一個大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不是「新清史」認為那樣,他們試圖將清朝構建成一個「滿洲」帝國,達到區分清朝和「中國」的不同。

清朝在民族意識上、自身漢化中、民族主義興起、統治的文化特徵,都有貢獻。在眾多政策的規劃下,清朝構建起一個國家認同強大的政權。這對近代史來說,是很有必要的,不然在世界列強的衝擊下,清朝早就四分五裂了。晚清許多漢族人,都在試圖改變積貧積弱的清朝,而不是一開始就想著推翻清朝。證明清朝還是得到一定的認可,只是隨著清朝不斷的衰落,清朝已經到了滅亡的地步,最後只能被推翻。

民族團結是一個國家必須要做的,面對國外的專家學者,他們的糖衣炮彈我們需要警惕,保持一顆清醒的心。清朝已經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王朝,而且還是重要的一個朝代,中國歷史從古代過渡到近代,是在清朝完成的。

相關焦點

  • 「新清史」之爭 21世紀如何書寫中國歷史(上)
    本文選自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歷史學評論》,原文名為「21世紀如何書寫中國歷史:新清史研究的影響與回應」。
  • 清朝已經覆滅108年了,《清史》為何還沒編纂完成?
    按照中國古代的修史傳統,一般在前一朝代之後,後繼的朝代要立即組織人員編修前一朝代的歷史,比如元朝修了《宋史》,明朝修了《元史》,而清朝修了《明史》。從唐朝開始,均是由官方設立專門史館,撥付專門經費,組織專門人員,負責前代史書的編纂工作,這就是所謂的官修史書,這些史書也被稱為是「正史」。
  • 清史專家:清朝六代明君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任楊珍研究員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任楊珍研究員11月11日聊天實錄  網友:清朝皇帝前面幾位比較能幹,後面幾個相對平庸。這個也是有歷史繼承性。恰恰是清朝斷送了國家的民族尊嚴,引來了西方的入侵。對此您有什麼看法?  楊珍:清朝皇帝之所以後期皇帝比較平庸,這和他們的成長環境有一定關係。
  • 外國畫的明朝和清朝版圖對比:清朝奠定了中國版圖的基礎
    明清時期,是中國爭議比較大的兩個朝代。總體來說,明清時期是中國走向衰落的時期,也是農耕文明走向封閉的時代。在政治上,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達到了頂峰,整個社會處於一種高壓狀態;經濟上,重農抑商全面推行,海禁、閉關鎖國將使得中國走向封閉,而小農經濟卻達到了高峰。
  • 劉文鵬 | 理藩院體制是清朝藩部管理的重心嗎 ——談新清史「滿洲殖民主義論」的史實錯誤
    但實際上,清朝在18世紀中期徹底平定西北後,開始對過去理藩院體制進行積極調整,逐漸在天山南北和阿爾泰山地區建立起一套軍機處統轄之下的將軍、大臣駐防體制,並藉此將國家權力延伸到邊疆地區的基層社會,進一步推進國家構建,為晚清新疆建省、向近代主權國家過渡奠定了基礎,這與西方學者所謂的「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大相逕庭。
  • 為什麼說清朝奠定中國的版圖?看清朝如何打下1316萬平方公裡江山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王朝,也是中國古代疆域最大的王朝。從皇太極建立開始,歷經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共五代皇帝,東到朝鮮,西到巴爾喀什湖、北到外興安嶺,南到南海,為中國打下了1300萬平方公裡的江山。環視整個亞歐大陸,俄羅斯興起於北方,英國和法國殖民於印度、西班牙、荷蘭爭奪於東南亞,中國的國際環境可謂危咦。當時明朝僅擁有不到400萬平方公裡的漢地,風雨飄搖。
  • 閻崇年:清朝歷史地位突出,網友:清朝啥也不是,為何研究滿學?
    閻崇年最近又開始講清史了,當然,閻崇年先生稱讚清朝的言論,也受到了一些網友的強烈批評,特別是他在最近的一次講課中提出的「清朝歷史地位突出論」,引起爭議,他的原話是:「清帝國在中國兩千多年皇朝歷史上應當說佔有突出地位,我認為清朝,這個時候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這個時候清朝的八旗軍隊是世界上當時最強大的一支騎兵。」
  • 清朝已經沒了百餘年,為何《清史》還沒有完成?中間經歷了什麼?
    清朝的崛起以及中間的興盛狀態自不用多說,但在滿清後期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人物當權在一定程度上給清帝國帶來了滅頂之災。這其中包括但不限於賠款割地等一系列行為,導致在清朝損失了諸多土地以及民心。但無論如何,即便清朝做的再差或者中間階段以及最後階段做的再不好,也無法否認清朝帶來的貢獻。
  • 為什麼說是清朝奠定了中國的版圖?看最新高中歷史書是如何說的
    對於清朝奠定中國疆域的說法,目前已經是學術界的共識,也被絕大部分中國人認可。雖然清朝在後期籤訂了許多喪權辱國的條約,但是前期的功績不可以忘記。說得難聽點,清朝失去的外西北、外東北150萬平方公裡土地,也是清朝自己打下來的。如果沒有清朝,整個新疆、蒙古就基本被俄羅斯兼併了,談何「自古以來」。
  • 沈衛榮看「新清史」的熱鬧和門道①:「清世界主義」的意義
    [新清史]對這種『漢化』的假定提出了質疑,並對中國傳統歷史書寫中的那些更為民族主義和沙文主義的教條,培育出了一種懷疑的眼光。採用人類學的觀點,[新清史]學者對滿人、蒙古人、回人、苗人和其他人等的身份認同,在歷史語境中做了重新檢討。
  • 是清朝毀了中國?學者:沒了清朝,恐怕中國亡國會更快!
    是清朝毀了中國?學者:沒了清朝,恐怕中國亡國會更快! 眾所周知,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數千年來,中國都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但是,自從進入近代史後,中國便淪為列強之魚肉了。晚清的歲月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歷史,泱泱中華被列強撕扯、蹂躪,無數中華好兒女血灑疆場、馬革裹屍。
  • 西方國家都認同清朝的國名為「中國」,為什麼日本卻死活不同意?
    西方國家都認同清朝的國名為"中國",為什麼日本卻死活不同意?"中國"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我國的西周時期,用來特指西周都城附件直接統治的地區,也有中央之國的意思,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對於"中國"的含義便擴大了許多,一般與中原之外的異族人區分開來,我們自稱為中國,孔子也曾經說過: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相類似的話語。
  • 【教材解析】新版高中歷史教材新增清朝對中國疆域貢獻的內容
    首先,新教材採取了通史模式,更容易讓學生理解歷史中的邏輯順序。其次,新教材加入了比較系統的世界史部分,讓學生更有全球思維。第三,新的歷史教材在難度上有所下降,考慮到了學生歷史普遍薄弱的局面。不過當我翻到清朝時期,其內容就比過去的更多了。在上一版本歷史教材中,基本只介紹了清朝的軍機處君主專制等,在上上一版教材中,對清朝的政治制度、文化等有一定的介紹。而新一版的歷史教材卻用了兩頁的內容《疆域的奠定》來介紹清朝對中國疆域的貢獻,其中明確提出:現代中國版圖至此奠定。
  • 新版高中歷史教材從今年開始使用:新增清朝對中國疆域貢獻的內容
    網上新教材的電子版和以前的教材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首先,新教材採取了通史模式,更容易讓學生理解歷史中的邏輯順序。其次,新教材加入了比較系統的世界史部分,讓學生更有全球思維。第三,新的歷史教材在難度上有所下降,考慮到了學生歷史普遍薄弱的局面。
  • 歐立德教授談清史研究
    在日本也一樣,沒有多少地方能夠提供滿語學習和利用滿語文獻的機會。所以,我把教授滿語作為我在哈佛的一項很重要的工作,想把這種傳統保持下去。在漢學中,滿語研究的歷史很悠久。西方的漢學肇始於l6世紀,尤其是l7世紀清廷中的耶穌會士,他們是西方的第一批中國研究學者,都懂滿語。所以滿語研究的歷史很悠久。現在,許多研究清史的學生開始利用滿語文獻,還有蒙古語、藏語和察哈臺語文獻。
  • 西方認可清朝國名為「中國」,日本人為什麼不答應清朝使用?
    中國一詞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名,這是三歲小孩都知道的事情。「中國」一詞最早在西周初年開始使用,證據是1963年陝西雞賈村出土的一口"何尊」(尊為古代祭器,用青銅製成)上的銘文:「宅茲中國」。《宅茲中國》的意思就是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區,也是"中國"一詞的最早記載。
  • 訪談:哈佛大學歐立德教授與「新清史」研究
    張梅:您關於清朝歷史的觀點與20世紀以來中國清史研究的主流論述並不一致,您試圖從滿族、從「他者」的角度來尋求問題的答案,這給我們提供了一條超越民族主義重新看待歷史的路徑,從滿洲史的角度重新審視清代歷史,學術界稱之為「新清史」。能否請您解釋一下什麼是「新清史」?
  • 《海錄》:清朝中國水手眼裡的西方世界
    當時清朝還沒有淪為半殖民地狀態,多數西方人心目中的東方帝國略顯負面,但是依舊是一個神秘可畏的東方大國。他也以落難的大國水手的身份被葡萄牙海船搭救,所以全程幾乎沒有受到嚴重的歧視或虐待。 此外,由於沒有受到傳統儒家教育的思想,謝清高的大腦裡沒有特別強烈的先入為主觀念。
  • 火藥是中國的發明,為何清朝卻被西方列強完虐?這與一位千古聖君有關
    說起清朝統治者的目光短淺,那可真不是一言半語所能概括的,也正是這短淺的目光,致使中國從明朝時期的軍事強國淪落到清朝末年的「東亞病夫」,清朝統治者簡直就是井底之蛙,看不到世界上任何國家的發展,竟然還有底氣自稱天朝上國。
  • 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被罵一百多年,清朝究竟發生了什麼?
    我們把時間軸撥回300年前,當時,西方傳教士利瑪竇遠涉重洋造訪中國,頓時被輝煌燦爛的東方文明深深吸引,他盛讚道:「他(明朝)整個看起來就是個大花園,並有無可形容的寧靜和安詳。」然而,在短短的兩三百年後,利瑪竇口中那個寧靜安詳的東方大陸,便已經籠罩在被列強瓜分的戰火硝煙之中,面臨著亡國滅種的深重危機.讓人不勝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