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對曹林來說意味著「說出來的釋放感」
原標題:「吐槽青年」曹林:不怕被人說「譁眾取寵」
近來,因為一篇《雪夜妄評中國各大新聞系畢業生的氣質》,中國青年報編委、知名時事評論員曹林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同時引發關注的,還有首發此文的微信公眾號——「吐槽青年:曹林的時政觀察」。
自認「譁眾」卻不「取寵」
在撰文批評中國傳媒大學(以下簡稱中傳)學生「浮躁、功利、不讀書」後,曹林坦言自己「捅了馬蜂窩」。
除了各種爭議,他還要面對一些不大不小的尷尬。文章發表後的第三天,他在北大做一個面對多所高校師生的講座,來得最早的,是坐了兩個多小時地鐵趕過來的中傳學生。提問環節,一名中傳學生站起來,對曹林的批評表達了感謝,並表示自己選擇中傳「無怨無悔」。後來,曹林去中傳講課,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因為不知道圖書館在哪裡,他就搖下車窗問一名女生。那女生大概是認出了他,開玩笑說:「你是曹林老師吧?那你說,我們浮躁嗎,功利嗎,不讀書嗎?」然後指著前方說:「第二個路口左轉,路邊就是圖書館。」
「學生們很幽默,也很寬容。」曹林感慨。
這不是曹林第一次遭遇爭議。作為評論員,曹林戲稱自己練就了「強大的內心」。喜歡他文章的人覺得他坦率、直接,不繞來繞去,不講正確的廢話;不喜歡的人認為他譁眾取寵。「我不怕別人說我『譁眾取寵』,怕的是別人說我胡說八道,滿紙假話。」在曹林看來,有時「譁眾」是設置議題的一種技巧,平淡的表達難以引發關注和討論,標題上說得尖銳一點,能有效地設置議題,成功地激起公眾討論的熱情。「比如我批評中傳學生,就是為了引發大家對於當下大學生讀書問題的討論。」
曹林自認雖「譁眾」,卻不「取寵」。寫評論的時候,他不大考慮迎合和揣摩讀者的需要。「我一向覺得,評論員不是服務員,不必問,大爺,您需要什麼樣的觀點,給您來兩斤?愛看不看。我有自己的評論自信,我相信有價值的觀點總會有人看的,即使一時引發爭論,即使一時有人接受不了,但時間會證明獨到判斷的力量。」
不能啥熱就評啥
曹林與評論,結緣於大學時代。在華中科技大學念研究生一年級時,有一天看某條新聞,他突然很有表達的衝動,寫出來後覺得不錯,就投給媒體,沒想到竟然一字未改地發表了,這給他帶來了從未有過的成就感。從此,他養成了每天起床後就先在寢室敲一篇評論的習慣,巔峰時期,光稿費收入每月就有兩萬多元。受他激勵,好幾個同班同學和學弟都學著他寫評論,以至於當時一些媒體的評論編輯感到驚訝:華中科大怎麼有這麼多學生寫評論?
評論既滿足了曹林的表達欲,也讓他感受到能在一些時事中推動進程、影響他人的觀念,甚至提出有價值的議題。畢業後,他順理成章地選擇了以評論為業。
2013年底,在報紙上寫了十年評論的曹林,開通了個人微信公眾號「吐槽青年:曹林的時政觀察」。以前他也玩過微博,後來覺得太碎片化,很多事情140字說不清,在公號上可以說得透徹一些,也更清靜一些。而相比在報紙上寫文章,公眾號的表達又更自由,「畢竟,你是自己的『總編輯』。」
在題材上,曹林認為自己不太喜歡追逐那些此起彼伏的「熱點」。在他眼中,所謂熱點,無非是幾大門戶網站編輯共同的口味。大家圍著熱點,過度評論、同質評論、跟風評論,第二天又撲向新的熱點,「沒什麼意思。」從常態中發掘「冰點」,在別人忽略的地方看到微妙的變化,這才是有價值的議題。
翻看公眾號的歷史文章可以發現,曹林的不少評論都不是評說時事本身,而是分析同行在報導或評論時的專業性問題,比如為什麼是假新聞,為什麼屬於營銷炒作,邏輯為什麼是錯的。「評論員的選題應該是問題導向,而不是熱點導向,有自己穩定的議題關注,而不是見啥評啥,攀附熱點。」曹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