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變東亞史? 臺學生讀歷史教科書恐不如追一部宮廷劇

2021-02-07 今日臺灣

  臺新課綱中國史恐變東亞史。(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民進黨當局上臺後極力推動 「文化臺獨」,去年曾因刪減文言文比例引發強烈爭議,如今正在審議中的高中歷史課綱欲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被指就是為達到「去中國化」的終極目的。島內教師憂心新課綱上路「將是衰敗的起點」,中華文化將在臺斷根。臺媒更以當下熱播的《延禧攻略》對比,指出家長與其讓子女讀教科書、聽政治意識形態掛帥的老師講歷史,還不如多「追劇」!


臺「教育部課審大會」11日至13日審議社會科課綱,據臺灣《聯合晚報》此前報導,根據草案,臺高中歷史將不再分為「臺灣史、中國史及世界史」,而是分成「臺灣史、東亞史及世界史」三個領域,將過去的中國史內容大幅刪減,從原本的1.5冊內容縮減為1冊,並將中國史放入東亞史的脈絡下進行討論。此外,舊歷史課綱是按照年代或朝代順序編排,更改後的新課綱則採用主題式分單元,如將中國史分4個單元,分別為「中國與東亞的交會」「國家與社會」「人群的移動」以及「現代化的歷程」。


臺新課綱「去中國化」幾乎已成定局。圖為臺當局「教育部長」葉俊榮(左二)及「次長」林騰蛟(左三)12日出席審議新課綱。(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此事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作為第一線接觸學子的教學者對此憂心忡忡,表示臺當局強化東亞史就是為了「去中」,切割歷史脈絡的作法,等於自絕千年文化。


臺暨南大學歷史系榮譽教授徐泓指出,強化東亞史而把中國史歸於其中,其實是用西方研究中國的史觀,同樣是一種矮化。如今大學裡教日本、韓國史都廖廖無幾,又有多少教師能夠清楚東亞史脈絡,這樣的課綱仍是行「去中國化」之實。


「這是『臺灣國』的課綱嗎?」據《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王仲孚表示,從教育角度看,這樣的歷史課綱實在很荒唐! 


長期關注投入課綱編審的臺大政治系教授張亞中指出,以後臺灣小孩沒中國史的史觀概念了。而把原本朝代史改成主題式,以後談到晉朝唐朝,對學子而言已沒相對時間概念,同樣導致未來年輕人沒中國史史觀。這對兩岸關係影響很大,因認同是兩岸關係的根,根被刨掉,「去中國化」形成了,加深彼此不信任,兩岸關係要發展下去很難。


臺當局「教育部」課審大會11日登場,其中,把高中歷史中國史併入東亞史惹議。(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臺當局強行修改課綱也有許多現實問題。


臺灣「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理事長段心儀指出,把中國史置換為東亞史,首先就會面臨材料不足的問題。當然老師可以隨便找一兩篇文章給學生,但這樣就變成老師給什麼學生只能學什麼,教學淺薄化。若是老師很認真,又變成要找太多資料,例如賦稅要找中國古代制度,再找日、韓賦稅來比較,「開什麼玩笑,連老師都還沒有這種能力,遑論學生!」


臺中市僑泰中學校長溫順德表示,這幾年教歷史感覺學生的時序觀念相當薄弱,過去大家學歷史是以朝代概念出發,早期朝代、時序觀念很清楚。若完全改為主題式,恐讓孩子時序更加混淆。


變革後的課綱,教科書編得出來嗎?老師能教到精髓嗎?考試又測得出真正能力嗎?每個環節都可能出問題。臺灣《聯合報》發文指出,有歷史學者直指,高中歷史新課綱為「學者級的研究趨勢」,適不適宜高中生,他打問號。


到大陸就學的臺灣學生數量爆增。(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隨著大陸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臺灣青年選擇來大陸尋找機會。據《中國時報》報導,臺北中正高中歷史老師許孝誠表示,大陸對臺灣的影響很大,不少高中生已在思考畢業後是否西進升學或求職。苗慄縣建臺中學歷史老師王富麗更說,畢業學生很多人在大陸工作,怎能不多了解它的過去?


大陸恢復中華文化不遺餘力,民進黨當局卻極力「去中」,臺中山女高退休語文教師譚家化表示「十分痛心!」新課綱明年上路,她憂心文史教育自此失去意識,中華文化將在臺斷根。


對於新課綱中國史恐變東亞史,也引起臺網友討論,「把自己的歷史都忘了,等如自殺!」「可憐的臺灣小孩子們,以後完全沒有世界觀!」


民眾翻閱歷史教科書。(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中國時報》批評,民進黨當局對於學術及教育現場的幹涉無所不用其極,如今為實現其「臺獨」意志,有意在12年義務教育推動中追求「去中」,阻斷學子接觸中國史地的機會,已扭曲教育本質。


《聯合報》更將大陸當下大熱的宮廷劇《延禧攻略》與臺新課綱相比,直言「《延禧攻略》恐比未來教科書更忠於史實」。


民進黨主席、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反觀臺灣的社會課綱審查,關於歷史課綱部分,意欲採主題式而非編年史,其影響之深遠不容輕忽。俗話說「先學走再學跑」,一旦課綱如此更動,只怕是「還不會走就先想學飛」了。把中國史與東亞史「跳接」,更是捨本逐末之舉,試問新課綱借用東亞史名稱,但東亞史的骨肉又在哪裡?如今又有哪一本書可以作為高中生學東亞史的基礎?


文章指出,事實告訴我們,如果不重視讀好編年史的基礎,就更可能會受有心學者主題式教學之害,因為他們不是在教歷史,而是借用歷史教育之名行洗腦之實。真到那個時候,奉勸各位家長,與其讀教科書、聽政治意識形態掛帥的老師講歷史,還不如多讓子女「追劇」!(木木)



相關焦點

  • 臺灣高中歷史課綱架構已定 不再單列中國史
    據臺灣《聯合晚報》報導,根據臺灣十二年教育新課綱草案,高中歷史將不再分為臺灣史、中國史及世界史,而是分成臺灣史、東亞史及世界史三個領域,將過去的中國史內容大幅刪減,從原本的1.5冊內容縮減為1冊,並放入「東亞史」的框架下。中國史不再單獨存在。「去中國化」之心昭然若揭!但研修小組在課審大會上竟辯稱:沒有「去中國化」,而是要討論中國和其他區域的互動。
  • 臺灣教科書大搞「去中國化」,臺教師感嘆「讀歷史只能靠追劇」
    追劇圈粉,邁入5G時代的新趨勢,這是休閒娛樂而非教育,相信大家都同意;遺憾的是,在新課綱的規範下,高中歷史課本把中國史納入東亞史,中國曆朝歷代的時序發展、政治演變、文化成就和重要人物全都變成斷簡殘篇,因為課本的編輯主旨是把中國和日本、朝鮮、越南並列,所以學生必須學習這幾個地區的歷史,例如歷史大事年表的分項標題是:「東亞大陸及朝鮮半島」、「日本列島」、「中南半島及南洋群島」,「中國」二字徹底消逝無蹤
  • 臺當局擬改課綱:中國史併入東亞史,夏商周全消失
    臺媒質疑,臺當局三天「火速快審」決定下一代世界觀的歷史課綱,是要「強勢過關」還是「快刀斬亂麻」?據臺灣《聯合晚報》9日報導,根據臺灣十二年教育新課綱草案,高中歷史將不再分為「臺灣史、中國史及世界史」,而是分成「臺灣史、東亞史及世界史」三個領域,將過去的中國史內容大幅刪減,從原本的1.5冊內容縮減為1冊,並將中國史放入「東亞史」的脈絡下進行討論。
  • 【解局】「中國史」變「東亞史」,臺當局眼中還有祖宗嗎?
    按照這次的修改,未來臺灣高中歷史課本不再單設「中國史」,而是將全部歷史分為「臺灣」、「東亞」、「世界」3個部分。「中國史」被放在「東亞史」脈絡下教學,其內容從原來的1.5冊縮減為1冊。什麼意思呢?以前臺灣的歷史課本是用順著歷史脈絡的編年體排序,例如中國史分成「先秦時代」、「秦漢至隋唐」、「宋、元、明、清」等。
  • 中國史變「東亞史」,被教科書蒙蔽的臺灣年輕一代
    臺灣的教科書告訴他們孩子的歷史是這樣的:以臺灣這塊土地為核心,往外觸及到「中國」,再往外觸及到世界。  這就是臺灣所謂的「同心圓」史觀。(圖片來源:人民網)  臺灣教科書裡的這套所謂「同心圓史觀」區隔了臺灣歷史與中國歷史。以「鄉土文化」和「多元文化」模糊學生的中華民族認同;將臺灣人劃分為「我群」,將中國人劃分為「他群」。  通過這樣的教育,我們可以了解到,島內「獨」派怎樣用「臺獨」史觀毒害臺灣年輕一代,進而磨滅臺灣同胞的中華民族意識。
  • 歷史課綱將「中國史」併入「東亞史」?臺灣當局要重現「大東亞共榮圈」?
    對於把「中國史」納入「東亞史」架構的做法,在校臺灣學生表示,給她一種在講別國歷史的感覺,政治意味太濃厚。從事歷史教學的老師也表示,此次課綱的大幅調改,有民進黨的政治意涵在裡面,對於老師教學、學生學習都會產生非常焦慮的負面影響。
  • 臺灣學界教育界痛批新版歷史教科書
    民進黨當局自2018年以來強行通過新版歷史課綱,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框架,並大幅壓縮「中國史」課程。這一「去中國化」操作遭到臺灣輿論持續抨擊。「去中國化」色彩隨處可見日前,一則島內網友帖文在網絡上引起熱議。
  • 中國史併入東亞史?臺網友:以後孩子將完全沒有歷史觀
    臺網友:可憐的小孩,以後將完全沒有歷史觀!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臺「教育部」課程審議大會從11日起連續三天審議社會領域新課程大綱,其中歷史課大綱中將中國史併入東亞史,被普遍質疑是「去中國化」的「臺獨」課綱,引發了臺灣社會激烈的爭議和質疑。臺灣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王仲孚怒斥這樣的歷史課綱「實在荒唐」,「這是『臺灣國』的課綱嗎?」
  • 中國史是「外國史」?臺灣正在悄悄修改歷史教科書……
    ,而且由朝代編年史,改以主題方式呈現,並將中國史放在東亞史的脈絡講述。為此,政府遷臺後,便於民國41年,修訂國民學校和中學課程標準;43年由國立編譯館,延請臺大、臺師大教授編寫標準本歷史教科書,初中中國史(勞幹教授),初中外國史(夏德儀教授),高中中國史(郭廷以教授),高中外國史(沈剛伯教授)。這套書寫得很好,內容豐富篇幅較多,中學老師抱怨教不完,後來因此數度刪節。
  • 去「中」播「獨」,臺灣新版歷史教科書遭痛批!
    今年9月新學期以來,臺灣依據新版課綱編寫的高中歷史教科書開始使用。其混亂的體系、錯漏百出的內容和扭曲的價值導向,引起臺灣學界和教育界的強烈不滿。他們呼籲全社會共同反對「去中國化」歷史教科書,不再讓其毒害臺灣學子。民進黨當局自2018年以來強行通過新版歷史課綱,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框架,並大幅壓縮「中國史」課程。
  • 台歷史教科書「獨」害島內下一代
    「獨」心日熾島內媒體查證發現,這批將中國史併入東亞史的新課本,中國歷史被刪減幅度之大令人乍舌。以初二新課本翰林版為例,第一章「從商周到隋唐的國家與社會」刪到只剩短短4頁,2400年歷史僅以1600字講完,歷史人物只提到秦始皇、漢武帝等寥寥數人,都是一筆帶過。
  • 臺當局要對歷史課綱下手:中國史併入東亞史 夏商周全消失
    課綱擬將中國史內容大幅刪減 併入東亞史據臺灣《聯合晚報》9日報導,根據臺灣十二年教育新課綱草案,高中歷史將不再分為「臺灣史、中國史及世界史」,而是分成「臺灣史、東亞史及世界史」三個領域,將過去的中國史內容大幅刪減,從原本的1.5冊內容縮減為1冊,並將中國史放入「東亞史」的脈絡下進行討論。
  • 臺灣當局操弄課綱「去中」 「中國史」恐變「東亞史」
    臺灣當局教育主管部門「課審大會」13日決定,對現行中學社會領域課綱進行修改,在高中「中國史」教學中不再使用傳統的朝代編年史,並將「中國史」放在「東亞史」架構下呈現。這一決定引發島內輿論強烈質疑與批評,認為這是民進黨當局在歷史領域「去中國化」的又一政治操作,是在破壞兩岸關係現狀。
  • 欲亡其國先亡其史!「臺獨」教科書通過,臺灣還有救嗎?
    臺灣包袱鋪,「臺獨」又改教科書!眼看著年底選舉要涼,「臺獨」的妖風邪氣又開始大肆瀰漫島內。幾天前,蔡英文當局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幾天後,地理課綱也要全面封殺「中國地理」。背棄祖宗、倒行逆施的行徑受到島內輿論強烈批評。
  • 臺當局修改教材 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 國臺辦:倒行逆施 數典忘祖
    日前,臺灣教育部門課審大會審議通過高中歷史課綱,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教科書將不再以中國史、臺灣史及世界史的方式呈現。
  • 臺灣歷史課綱變遷史:臺灣史脫離中國史,中國史變東亞史,與中華史觀...
    其中,高中歷史課綱有重大變革,中國史由1.5冊的內容減為1冊,且擺脫傳統朝代史鋪陳方式,改以東亞脈絡敘述。對此,國民黨文傳會副主委唐德明表示,「如果把中國歷史放在東亞脈絡來講,那就真的是數典忘祖了。」 眾所周知,在兩蔣時期之後,臺灣的歷史課綱演變爭議,幾乎在每位地區領導人任內都爆發過。
  • 臺灣新課綱中國史大縮水:連「辛亥革命」都沒有
    據海外網援引臺媒報導,3日,臺「國教院」公布「12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綱草案」,其高中歷史的中國史不但從原本一冊半縮減為一冊,還擺脫傳統朝代史,改放在東亞脈絡中。為此,有學者指出,新課綱把中國歷史的架構完全拆解,連「中華民國」、「辛亥革命」、「八年抗戰」都看不到,還美化了日本侵臺的歷史,這就是「去中國化」的深化,搞「文化臺獨」。
  • 「臺獨」新課綱擬將中國史併入東亞史 網友:數典忘祖
    據《環球時報》報導,6月19日,臺親綠媒體《自由時報》曝光了「12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聲稱要減少歷史內容、略古詳今,將「以漢人為主軸的史觀」改為「重點放在臺灣最近500年脈絡」,中國史將放在東亞歷史中討論,以此去建構下一代的史觀。
  • 遭李登輝、民進黨異化的臺灣歷史教科書:還能做「堂堂正正中國人...
    一變再變的歷史課綱 臺灣歷史教科書以前不是這個樣的。蔣氏父子治臺時期,臺灣歷史教科書體現的是大中華史觀與中國人精神,客觀上起到維護中華史觀、導正人心、反對「臺獨」的作用。 待李登輝上臺後,臺灣的歷史教科書開始調整。1999年歷史課綱中,「臺灣史」首次成為獨立單元,但仍附屬於「中國史」。這就是所謂的「同心圓史觀」,以臺灣為圓心,往外延至「中國」,再往外是世界。
  • 台歷史課綱中國史大幅縮水《史記》不提、三國史被刪
    綜合臺灣《中國時報》、《聯合報》報導,臺灣新版初二歷史課本出爐,由於此前高中歷史「中國史變東亞史」已經惡名昭彰,人們沒料到初二課綱「魔高一丈」,夏商周不見了,數千年歷史只剩秦始皇。引發島內各界震驚與批評。翻開臺新版初二歷史課本,臺媒稱「40歲以上的人絕對會嚇到」。新課本第1章「從商周到隋唐的國家與社會」刪到只剩短短4頁,2400年歷史僅以1600字講完,歷史人物幾乎只提到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