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之症首見於《黃帝內經》,其稱便秘為「後不利」「大便難」。武漢漢西博仕肛腸醫院指出,漢代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稱便秘為「脾約」。《景嶽全書·秘結篇》將便秘分為陽結、陰結。而「便秘」一名首見於清代沈金鏊所著《雜病源流犀燭》,並沿用至今。
武漢漢西博仕肛腸醫院表示,便秘在全世界範圍內均屬常見臨床病症,以排便次數減少和(或)排便困難為突出表現,排便次數減少指每周排便少於3次,排便困難包括排便費力、排出困難、排乾硬便、排便費時、需要手法輔助排便和排便不盡感等。慢性便秘病程至少為6個月。
內科便秘:著重於功能,稱之為功能性便秘。
外科便秘:著重於病因,更強調對因治療。
武漢漢西博仕肛腸醫院便秘的危害
1、有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的患者,用力排便時可能引起心臟供血不足,導致心源性猝死。
2、長期便秘的患者,腸道內垃圾不能及時排出,容易出現口臭,皮膚晦暗,長色斑,火氣痘,不思飲食,睡眠質量不佳,甚至誘發腸癌。
3、糞便長期淤積腸道,影響腦-腸循環,患者會不自覺的出現心情煩躁,抑鬱,甚至引發抑鬱症、焦慮症、精神分裂症等。
武漢漢西博仕肛腸醫院便秘該做哪些檢查?
1.球囊逼出試驗:球囊逼出試驗是用來判斷直腸的感覺是否正常,又可判斷肛門括約肌的功能。直腸感覺閾值正常值為46ml+8ml,凡閾值增高者應考慮慢傳輸型便秘和先天性巨結腸。直腸感覺閾值降低者要除外直腸炎症。直腸、肛管排空能力正常的人均在或在規定時間內排出球囊,5分鐘將球囊排出為球囊逼出試驗陰性,表明出口功能正常;排出時間超過5分鐘甚至排不出為球囊逼出試驗陽性,患者可能存在出口梗阻,需要考慮恥骨直腸肌痙攣、直腸脫垂、直腸前突、會陰下降症候群等。
2.肛門直腸測壓:也稱肛管直腸測壓,是將壓力測定儀器置入直腸,令肛門收縮與放鬆,檢查內外括約肌、盆底、直腸功能與協調情況,量化和評估直腸肛門自製和排便功能的一種方法,對直腸肛門的生理功能是否存在異常作出評估,有助於分辨出口型便秘的類型。
3.結腸傳輸試驗:或稱胃腸傳輸試驗,是讓便秘患者隨標準餐吞服一定量(一般用20粒)的不透X線的標誌物,吞服含標誌物的膠囊後膠囊融化,標誌物則散落於胃腸道中隨食物的消化過程在胃腸道運行。因此,在吞服含標誌物的膠囊後的24、48、72小時乃至96小時定時拍攝腹部X線平片,觀察結腸各部位標誌物的數量,計算排出率,判斷結腸的蠕動功能和傳輸功能。結腸傳輸功能正常者,48~72小時至少80%以上標誌物到達直腸或排出體外。通過定時X線腹部攝片觀察了解標誌物在胃腸道內運行速度、分布情況及排出率,藉以區別和診斷便秘的類型。如為出口梗阻型便秘,腹部X線平片顯示標誌物在結腸內運行很快,最後聚積於直腸內不能排出;如為結腸慢傳輸型便秘,可顯示因結腸病變,結腸無力,蠕動緩慢等,腹部X線平片顯示標誌物在結腸內運行很慢,糞便通過淤滯緩慢,使標誌物分布於空腸和直腸之間,或聚積於骨盆緣上方,或某一段結腸傳輸緩慢,武漢漢西博仕肛腸醫院,則表現為標誌物長時間滯留於某一腸段。該方法簡單、費用低廉、結果可靠,是診斷結腸慢傳輸型便秘的首選方法。
4.電子結腸鏡:電子結腸鏡是診斷下消化道中結直腸及迴腸末端黏膜病變的最佳選擇。它是通過安裝於腸鏡前端的電子攝像鏡頭將結腸黏膜的圖像傳輸於電子計算機處理中心,然後顯示於監視器屏幕上,通過顯示屏幕可清楚觀察到大腸黏膜的細微變化如炎症、糜爛、潰瘍、出血、色素沉著、息肉、癌症、血管瘤、憩室、黏膜下病變等,其圖像清晰、逼真。此外,還可以通過腸鏡的器械通道送入活檢鉗取出米粒大小的組織,病理切片進行檢查,以判斷病灶的性質,也可進行鏡下息肉治療、止血、病灶標誌物定位、特殊染色處理等。
5.鋇灌腸:鋇劑灌腸造影是經肛門緩慢灌入鋇劑,藉助X線攝影,使得大腸內腔能夠清晰顯像。鋇灌腸對結直腸腫瘤、結腸狹窄或痙攣的診斷有較大幫助,此外還可以發現一些解剖異常,如乙狀結腸冗長、巨結腸、巨直腸、腸套疊、腸外壓迫、腔內腫塊、對結腸的運輸功能(即蠕動)也可有較全面的了解。
6.排糞造影:是一種形態與動態相結合評價肛門直腸區功能的方法。採用X線造影技術,測靜坐、提肛、強忍、用力排便各時相的肛門直腸角、肛上距、乙恥距。用於診斷解剖畸形(直腸脫垂、直腸前突、會陰下降等)和腸道遠端局部功能障礙(功能性出口梗阻、直腸乏力等),在便秘中有重要價值,並可為選擇治療方法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