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先來看一則故事:
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參加會議,一進會議室發現已經座無虛席,沒有地方落座,於是他靈機一動,喊了一聲:「地獄裡發現石油了!」這一喊不要緊,天堂裡的石油大亨們紛紛向地獄跑去,很快,天堂裡就只剩下那位後來的了。這時,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過去,莫非地獄裡真的發現石油了?於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獄跑去。
多數人跟羊群一樣,都有從眾的本能。人類跟羊群都是屬於群聚型有組織的動物。而群聚型動物的習性,喜好跟隨大眾一起行動、做相同的事情,這樣個體才會有安全感。
在外匯、期貨及股票等交易市場也一樣存在「羊群效應」。專業交易員、心理醫生及財經作家Alexander Elder認為,「所有市場參與者對貨幣價值的一致認同,就體現在市場的每一筆價格中。價格實則就是心理活動的反映,它不斷在所有參與者對價格的漲跌預期中尋找平衡。」
簡單來說,從眾心理,或者說價值認同,其實就是大多數人對市場形成了類似的觀點和預期,他們認為某種行為能夠使他們達到自己的目標。
這種現象有時也被稱作「羊群效應」,這也是人類生存的本能。人類天生認為呆在一個群體中會更安全,或者說,相信大多數人的力量可以改變環境。
比如,外匯市場的環境就是市場行情。當大多數人認為價格將往哪一個趨勢發展時,他們就會不斷買入或者賣出,這種行為反過來會加強這種趨勢。
最顯著的一個例子,就是1637年的荷蘭的鬱金香狂熱。在1600年代早期,鬱金香在歐洲地區受到廣泛喜愛,這種偏好導致「市場」開始大量出售鬱金香球莖及相關期貨合約。
到1637年,鬱金香的價格高得讓人咋舌。一個鬱金香球莖的價格等同於10名交易員一天的收入,價格已經是鬱金香尋常價值的10倍以上。當賣方突然大量拋售時,市場崩潰無可避免。這也成為歷史上最早的一次金融泡沫。
理解心理因素在市場中扮演的角色並不難,但是在實際情況中卻很難辨別。市場上的心理因素常常決定了交易者事業是成功還是失敗。即使你心理上有所準備,也建立了交易計劃。但是當你打開電腦發現市場和想像的不同時,你的「天性」這時就會開始起作用。
你得不斷說服自己不要和其他交易者一樣,不能放棄自己的交易計劃。每個交易者都會經歷這樣的掙扎。而跟隨市場上其他交易者,也是大多數人無法在外匯市場盈利的一大原因。
如何避免「羊群心理」?
羊群心理是行為金融學領域中比較典型的一種現象,主流金融理論無法對之解釋。經濟學裡經常用「羊群效應」來描述經濟個體的從眾跟風心理。因此,「羊群效應」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
要怎樣避免掉入外匯交易中大眾心理的陷阱呢?匯商傳媒給你支支招!首先,你要清楚哪些心理會導致你出現大眾心理:
恐懼:最容易讓人改變並追隨其他交易者的心理因素就是恐懼。當你看到市場反轉,而人人都在調整時,你的恐懼就會出現。這種恐懼通常讓你產生慌亂:害怕虧損、懷疑自己的決定錯誤、期待跟隨他人將是一個盈利的好時機。
虛假的安全感:當大多數人都做一件事,自己卻反著幹時,一定會讓你沒有安全感。但是有的時候,這只是因為你並不能完全確定自己在做什麼,並不表明你的決定是錯誤的。
沒有跟隨交易計劃:我們永遠都需要強調計劃的重要性。如果市場一變化,你就立馬拋棄原有計劃,那麼你不是在交易,而是在賭博。因為你丟掉了理智,而讓情緒做決定。
情緒自檢:你要學會反省自己的情緒狀態,避免在壓力、疲憊、緊張等不良情緒下交易,以免影響你的判斷。市場行情怎樣,趨勢較強、還是預備突破?冷靜思考很重要。
停止並思考:被動反應市場一定會讓你流失資金。積極思考自己為什麼、怎樣進入一場交易。交易設置是否符合你的交易計劃?你的決定是根據什麼做出來的?不要跟著其他交易者走,你需要成為獨立的交易者,自己思考,自己做決定。
交易計劃:老話說,如果不做計劃,那麼你註定失敗。想怎樣就怎樣,這種交易方法不可能給任何人帶來成功。建立自己的交易策略,然後堅持!
每個人對市場的了解都不一樣。其他人的觀點並不一定跟你一致,他們也無法決定你的交易。所以交易的關鍵心理就是不要依賴其他人,你需要獨立思考,明智地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