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果混的不好,不妨了解下「羊群效應」

2020-12-17 哈叔職場微課堂

先來看一位讀者的經歷:

前段時間,「地攤經濟」很火,收入的壓力,政策的鼓勵,很多人加入了擺地攤的大軍中。

讀者小聰和女友也位列其中,他們從網上批發了T恤、拖鞋、短襪等一些夏季生活用品,想著應該能賺上一筆。

如今半月有餘,小聰在聊天時向我訴苦,錢真的沒有想像中那麼好賺,出攤這麼多天,被蚊子咬了滿腿包,滿打滿算一共才賺了三百多塊錢。

我問他,為什麼選擇賣這些產品?

他說,主要是不知道要賣什麼,也不會做什麼吃的,然後聽曾經擺過地攤的朋友說衣服的利潤不錯,現在正好又是夏天嘛,所以就賣T恤、拖鞋了。

好,到這裡,這位讀者的經歷講完,暫且不予置評,我想聊一聊心理學中的一個概念:羊群效應

如果你覺得自己很努力,卻總是做不出成績的話,我建議你有必要認真看完這篇文章。

01

羊群效應,是人的一種天性

什麼是羊群效應呢?

有人曾做過一個實驗:

在一群羊面前設置了一個柵欄,領頭的羊縱身一躍跳過柵欄,後面的羊也跟著跳過去。

接下來的一幕就有趣了,工作人員將柵欄移走,後面的羊走到這裡時,仍像前面的羊一樣跳了一下,就好像柵欄還存在一樣。

這就是「羊群效應」。

所以,有經驗的牧民在放牧時,往往只要控制好領頭的羊,這樣羊群就不會走丟了。

簡單來講,「羊群效應」可以理解為一種從眾心理,跟風、隨大流,別人幹什麼,我也幹什麼。

這聽起來,似乎是在批評一些人沒有主見,沒有判斷力,盲目跟風,但我認為,這其實是人的一種天性,每個人都有羊群效應。

比如我們去飯店吃飯,如果一家店到了飯點還依然沒什麼客人,那麼很多人是不會選擇這家店的。

反過來,如果某家店裡的人很多,甚至出現取號等候就餐的情況,那麼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很多人寧願等上一會,也要在這家吃。

原因很簡單,這其實就是從眾心理在起作用。

當我們看到一家店裡沒什麼客人光顧,潛意識裡就會認為這家店不行,不然怎麼會沒有客人。

反之,我們看到某家店裡的客人爆滿,大家都來這裡吃飯,那麼潛意識裡就會有一個聲音:這家肯定不錯,要相信大多數人的選擇。

事實到底如何呢?

我們的這種跟風,很大概率是對的,沒人光顧的那家店確實不怎麼樣,而大家都爭相湧進去的那家店確實不錯。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商家新店開業時,會安排一些人進店吃飯的原因,人多就是一種說服力。

這只是生活中一件很小的事,但依然可以看到「從眾」的威力和價值。

很多時候,跟著別人的腳印走,確實可以讓我們少走很多的彎路,跟著別人的選擇,確實讓我們受益匪淺,高效且有效。

所以,不管是在生活還是工作中,我們都會深受從眾心理的驅使,習慣服從大多數,妥協大多數。

02

跟風不可怕,盲目跟風才可怕

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得到一個結論:跟風其實並不可怕,不是一個完全不可取的行為。

坦白講,很多人之所以能成功,往往就是跟風,跟著大趨勢走,跟在別人的後面有樣學樣。

講身邊兩個朋友的例子。

如今四十來歲的朋友甲曾是一名普通上班族,在06、07年左右,他開始在淘寶上開店,現在身家千萬肯定是有的,光房子就有三四套,此外還有兩套小商鋪在出租。

其實,他當時也是看一個親戚在做,考慮到自己上班比較清閒,搞點副業可以增加些收入,便跟著做了。

還有一個朋友乙,雖然事業上沒這麼成功,但現在也算是家境殷實,沒有什麼經濟壓力。

十年前,他的一位鄰居之前花低價買的一套老城區的二手房拆遷了,拿到手的拆遷費不菲。

兩人在喝酒時聊到這件事,那位鄰居說,現在他家裡的幾個親戚就專門投資二手房等拆遷。

朋友乙聽了,覺得這是個好門道,也跟著他們一起搞,箇中的過程當然是曲折的,但確實是賺到錢了,現在手裡還有一套老房子在出租,等著拆遷。

我相信,每個人身邊都有一些這樣的朋友,他們能混的不錯,往往得益於一腳踩在了風口上或是走上了快車道。

所以說,跟風、別人做什麼,我也跟著做,這其實沒什麼問題,很多時候未嘗不是一種聰明的做法。

真正可怕的,是那種沒有思考和判斷的盲目跟風。

這種盲目跟風的可怕之處有三點:

1. 錯過時機,佔不到優勢

當一件事有很多人去做的時候,這既意味著這件事能做,同時也意味著這件事並不好做。

很多時候,我們盲目地跟著別人的腳步走,看別人做什麼掙到錢了,也爭著趕著去做,往往會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已經遲了,錯過了最佳的時機。

一旦錯過了時機,就意味著佔不到什麼優勢了,除非你真的很出色,否則別說是想吃點小肉了,很可能連湯都喝不到。

2. 趨於平庸,容易被淘汰

眾所周知,想要脫穎而出,往往需要另闢蹊徑,不走尋常路。

如果總是隨大流,跟著前面的羊、跟著大多數人的腳步走,沒有自己的特點和標誌,那麼就會逐漸趨於平庸,最後大魚吃小魚,快魚吃慢魚,就很可能會逐漸被淘汰出局。

3. 努力低效,持續迷茫

從眾和盲目跟風的區別在於「盲目」二字,做任何事情,一旦失去了思考和判斷,那麼你就很可能會栽跟頭。

因為適合張三做的事,未必就適合你做,昨天做能大賺一筆的生意,明天就未必還能掙到錢...

沒有思考的努力,都是在做無用功,盲目跟風就是如此,所以很多人的努力非常之低效,雖然看起來很忙碌,但卻總是徒勞無獲。

而這樣的人,時常會陷入迷茫之中,像沒頭蒼蠅一樣亂躥,沒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

這就是盲目跟風,有樣學樣的弊端。

人生最悲催的,不是找不到風口,而是每次都站在了風口上,但卻始終飛不上天,這真的挺鬧心的。

無論什麼時候,思考和判斷始終是前提,做任何事都是如此!

相關焦點

  • 職場效應之:登門檻效應、羊群效應、旁觀者效應
    登門檻效應——先接受了一個小的要求後,為了保持一致的認知,可能會接受更大的要求。職場登門檻效應:在要求別人做某件較難的事情而又擔心他不願意做時,可以先向他提出做一件類似的較小的事情。當他們達到這個要求後,再通過鼓勵,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
  • 羊群效應,值得一看
    羊群效應,又稱為從眾效應。最早是用來描述動物行為的專有名詞,主要是指羊群在尋找食物、水源或者領地的過程中出現的一種盲目跟隨頭羊的現象。後來人們通過大量的研究、實踐,發現人與人之間同樣存在類似羊群一樣的盲從現象,羊群效應才被應用到行為學領域,用來比喻生活中人們的從眾行為。有人曾做過一個實驗:在一群羊面前設置了一個柵欄,領頭的羊縱身一躍跳過柵欄,後面的羊也跟著跳過去。接下來的一幕就有趣了,工作人員將柵欄移走,後面的羊走到這裡時,仍像前面的羊一樣跳了一下,就好像柵欄還存在一樣。
  • 心理小課堂--羊群效應(從眾心理)Herd Effect
    人們有一種從眾心理,由此而產生的盲從現象就是「羊群效應」。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個性去「隨大流」,因為我們每個人不可能對任何事情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對於那些不太了解,沒把握的事情,往往「隨大流」。持某種意見人數多少是影響從眾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很少有人能夠在眾口一詞的情況下,還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壓力是另一個決定羊群效應的因素。
  • 心理學:小心生活中的「羊群效應」,免得誤入歧途
    根據心理學的理論,自我認識決定著人的行為,即你心裡想什麼,外在就會表現出什麼樣的行為舉止來。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認識並不完全受自我意識控制,而是受外界一切無形力量的「操控」。人們的行為總會不自覺地與大眾行為保持一致,這就是我今天要給大家說的「羊群效應」。
  • 《羊群效應》:從眾與盲從到底哪個更多一點?每天學點心理學知識
    註:不想看文字的可以觀看我的同名視頻解說(點擊文字結尾處的「了解更多」便可直達)羊群效應字面解釋就是羊群是一種很鬆散的群體,平時就是在瞎驢撞槽的擠在一起生活,但一旦有一隻頭羊動起來,其它的羊也會不加思考的一哄而上,全然不顧前面可能有狼之類的危險在等著它們。所以牧羊人只要控制了那隻領頭羊就等於控制整個羊群。
  • 終於找全了:蝴蝶效應、青蛙現象、鱷魚法則、鯰魚效應、羊群效應
    蝴蝶效應、青蛙現象、鱷魚法則、鷗魚效應、羊群效應、刺蝟法則、手錶定律、破窗理論、二八定律、木桶理論,這些效應大家熟悉嗎?,如果你用手去試圖掙脫你的腳,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你愈掙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你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一隻腳。譬如在股市中,鱷魚法則就是:當你發現自己的交易背離了市場的方向,必須立即止損,不得有任何延誤,不得存有任何僥倖。
  • 我國上海期貨市場羊群效應對金融市場有什麼影響?
    這個非理性現象後來被金融學家描述金融市場中的一些行為:出於信息不充分和缺乏了解,投資者很難對市場未來的不確定性做出合理的預期,往往是通過觀察周圍人群的行為而提取信息,在這種信息的不斷傳遞中,許多人的信息將大致相同且彼此強化,從而產生的從眾行為。簡單來說,就是投資者在進行金融決策時害怕失誤,於是他們會傾向於模仿市場上絕大多數人的投資決策。
  • 蝴蝶效應、青蛙現象、鱷魚法則、羊群效應、二八定律……
    蝴蝶效應是說,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有些小事可以糊塗,有些小事如經系統放大,則對一個組織、一個國家來說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塗。3鱷魚法則其原意是假定一隻鱷魚咬住你的腳,如果你用手去試圖掙脫你的腳,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你愈掙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你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一隻腳。
  • 「不報班孩子跟不上」教育孩子要注意「羊群效應」,避免做無用功
    事實證明越焦慮的父母越容易陷入「羊群效應」。「羊群效應」其實就是指現在人的跟風行為。陷入「羊群效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容易幫倒忙,甚至可能是在做無用功。所以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要注意避開「羊群效應」。琪琪的媽媽就是一位比較焦慮的人,幾乎每次開完家長會,琪琪媽都會抑鬱寡歡好幾天,因為琪琪媽媽和丈夫沒有文化,所以根本無法輔導孩子。
  • Paul Graham:投資者的羊群效應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199IT | 中文...
    編者註:我們昨天剛剛談過網際網路用戶的羊群效應,Paul Graham今天就按捺不住要說說投資者的羊群效應了。簡單而言,普通投資者受其他投資者觀點的影響也是很深的。投資者更喜歡你的第二個原因是,你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時再去融資會讓你更有信心,而投資者對你的看法就是他們對你公司看法的基石。創始人往往對投資者了解到自己何時成功融到資金之迅速程度感到非常驚訝。 儘管實際上投資者之間有很多的信息傳播途徑,但是其實最主要的還是創始人自己。投資者雖然往往不懂技術,但他們很會看人。如果融資進展順利,投資者很快就能感受到你不斷膨脹的信心。
  • 羊群心理、錨定效應、過度自信:你被影響了嗎?
    對,這些就是羊群效應、錨定效應和過度自信在生活中的體現。 投資時,這些情況同樣存在,比如聽到好友說一隻基金不錯,有很多人認購,你會擔心來不及上車,連產品信息都不看就趕緊下單搶購,這就是典型的羊群心理。 這些現象被歸於行為金融學的研究範疇,在實踐中也會嚴重影響投資者的判斷。
  • 交易中,你該如何避免「羊群心理」?
    多數人跟羊群一樣,都有從眾的本能。人類跟羊群都是屬於群聚型有組織的動物。而群聚型動物的習性,喜好跟隨大眾一起行動、做相同的事情,這樣個體才會有安全感。在外匯、期貨及股票等交易市場也一樣存在「羊群效應」。
  • 社會跟風現象凸顯「羊群效應」
    核心提示:羊群效應理論。頭羊往哪裡走,後面的羊就跟著往哪裡走。羊群效應最早是股票投資中的一個術語,主要是指投資者在交易過程中存在學習與模仿現象,「有樣學樣」,盲目效仿別人,從而導致他們在某段時期內買賣相同的股票。
  • 股市裡的牧羊犬和羊群
    今天不聊別的,聊聊股市裡的牧羊犬和羊群,看完你一定會有啟發。股市好比一忘無際的草原。裡面存在著兩個主體牧羊犬與羊群。羊雖然多數成群覓食,猶如股市裡的散戶,是一個龐大的群體,沒有方向,中國有2億散戶股民。而牧羊犬就是市場上少數的機構和主力。
  • 談戀愛的幾個心理效應,你了解多少?
    了解女性心理是戀愛的必修課堂,高情商的人往往能讀懂女性心理,利用女性的性格特點、各種心理效應等和女性相處起來就會猶如如魚得水,互相之間充滿著融洽、愉快的氣氛。了解多一點戀愛心理學效應,就能在戀愛、情感的路上少走彎路,同時也會對有些社會現象也能夠更好的理解。
  • 孩子做事人云亦云,沒有自己的想法,家長可以了解下「羊群定律」
    孩子做事人云亦云,沒有自己的想法,家長可以了解下「羊群定律」我們可以發現生活中會有很多小孩子會成為人們嘴裡所說的"跟屁蟲",他們在作出決定前很喜歡先看一眼別人的決定,然後參考甚至是作出一樣的決定。
  • 羊群效應:隨波逐流不可取,3招讓孩子保持清醒頭腦,學會思考
    但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能聽到最多的是羊群效應,它其實主要就是指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無法保持獨立的頭腦思考一、羊群效應有哪些危害?1.使孩子變得沒有判斷力一個孩子最天真無邪的時候,也就是他可以對世界上很多事情,去表達自己想法的時候了,還是對於任何事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這才是值得大家鼓勵的,但如若孩子由於羊群效應,盲目的去聽從他人的意見,那孩子的決斷能力就有所下降了。
  • 想讓女人離不開你,不妨嘗試「登門檻效應」,「冷熱水效應」
    你若是不想看到這樣的結果,就要知道,想讓女人離不開你,不妨嘗試「登門檻效應」,「冷熱水效應」。 男人在追求一個女人,要懂得做「調查」,所謂「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男人都不了解自己所追求的女人,因為女人長得好看,一時興起,便採取行動追求女人,對女人說 ,「我愛你」,在女人反問他,「你愛我什麼」時,男人常會啞口無言。
  • 終於找全了:蝴蝶效應、青蛙現象、鱷魚法則、羊群效應、二八定律......值得收藏
    蝴蝶效應是說,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有些小事可以糊塗,有些小事如經系統放大,則對一個組織、一個國家來說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塗。鱷魚法則其原意是假定一隻鱷魚咬住你的腳,如果你用手去試圖掙脫你的腳,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你愈掙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你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一隻腳。譬如在股市中,鱷魚法則就是:當你發現自己的交易背離了市場的方向,必須立即止損,不得有任何延誤,不得存有任何僥倖。
  • 烏合之眾與羊群效應?
    例如,烏合之眾,羊群效應,三個和尚沒水吃等等。什麼樣的工作需要監督?為什麼要到人多的地方吃飯?人多一定智慧多嗎?囚徒困境、牆倒眾人推、事後諸葛亮?集思廣益的會議,發言的次序?群體與團隊有什麼區別?下面這些內容到底什麼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