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關於結婚率創十年新低的消息
衝上熱搜
據國家統計局和民政部數據,
從全國範圍來看,
2018年結婚率僅為7.2‰,
這個數字創下了近十年來新低。
那麼,
這屆年輕人是怎麼想的?
是主動單身還是被迫單身?
越來越晚——初婚年齡創史上新高
北大博士學歷、身高1米72、在高校任教,於曉楠從小到大都是眾人眼中的「天之驕女」。可隨著她的年齡邁過30歲直逼35歲,她明顯注意到父母對女兒的自豪感開始持續下降。他們發動一切關係給家裡這個「黃金剩女」安排相親。曉楠苦笑著說,「可能爸媽覺得好不容易攥了一手好牌,卻要砸在手裡了。」
在高校裡,大齡未婚女青年並不少見,很多人經歷了從本科、碩士到博士的求學路,當終於走上了很多人羨慕的「人生巔峰」後,環顧四周卻發現自己的人生同行者所剩不多。
於曉楠覺得自己對另一半的要求並不太高,「起碼要能跟我聊得來吧,要愛讀書吧。」她自己家境不錯,父母已經給她買了車,準備了房子,甚至發話說,「如果男孩子對你好,房子車子都可以不要」。
但曉楠覺得婚姻應該要勢均力敵,「兩個人各方麵條件要差不多,這樣彼此心裡都不會失衡,兩個人的三觀也不會差距太大」。
「人們都覺得高校裡人才濟濟,但我入職後發現,其實很多優秀的男老師早就『名草有主』了。」於曉楠經歷了多次相親後發現,雖然看上去學歷高、工作也體面,但因為年齡偏大、自身要求也較高,加之交際圈很小,在高校找到合適對象的機會也大大減少。
「現在的平均初婚年齡是有史以來最高的。」原新說,最新統計全國平均初婚年齡25~26歲左右,其中城市達到26~27歲,農村大約在25歲。
從全國來看,目前結婚年齡集中在24歲~30歲之間,這部分人出生於1989年~1995年,而這幾年的絕對出生人數本身就較前幾年在減少,「結婚的人少了自然結婚率就下降了,這是一個基本原因」。
究其背後的原因,在於全社會普遍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女性,現在高校中,本科、碩士學歷的女性已經佔一半左右,博士階段女性佔比接近40%。」原新說,推遲婚齡、晚婚晚育成為一個普遍現象。
一組數據直觀地說明了女性婚姻觀的變化:
1990年,30~35歲的女性中,未婚只佔0.6%,而到今天,未婚佔到7%;而35~40歲的女性未婚佔比則從0.3%增長到4%左右,「都增加了10倍以上」。
近日有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呼籲修改婚姻法,將男女法定結婚年齡下調至18歲,以此來挽救持續走低的結婚率。原新認為,這種做法並不會產生實質性的效果。目前婚姻法已經規定了,大學期間只要達到法定年齡即可結婚生子,但現實情況是,作出這樣選擇的人依舊是極少數。
主動「剩」下——「獨性很強」的年輕人
1981年出生的劉豪是很多人眼中的優質「剩男」。
劉豪家境殷實,在天津的城市核心區擁有3套房產,其中兩套是「一位難求」年年看漲的「頂級」學區房。他有一份國企的穩定工作、沒有不良嗜好;天天健身,擁有同齡人中難得的完美身材。
劉豪理想的另一半要有甜美的長相、溫柔的性格、和諧的家庭。「聽上去要求不高啊,可我給他介紹3個女孩,都無疾而終。」他的表姐氣呼呼地說。
第一個女孩比較靦腆,兩人見面後聊了幾句,女孩就開始時不時地低頭看手機,劉豪覺得要麼就是對自己沒興趣,要麼就是沒什麼禮貌,頓時沒了好感,相親現場變成了兩個人面對面玩手機。
跟第二個女孩見面後,雙方都跟介紹人表示對彼此有好感,互留微信繼續聯繫。結果,那個女孩每次回消息的速度慢得讓劉豪抓狂,「有時候隔一天才回復。」劉豪約她周末出來玩,女孩回復,「我愛睡懶覺,周末一般都要睡個大半天,晚點再約。」幾次下來,劉豪有點生氣,「怎麼她只考慮自己,一點都不在意別人的感受呢?」
劉豪和最後一個女孩聊得挺愉快,結果約會了沒幾次就分手了。原因是女孩養的狗生病了,兩人在給狗治病上發生分歧,吵了幾句,劉豪覺得自己一片好意沒人領情反被埋怨,女孩覺得男生在現實中說話態度粗暴,跟微信聊天簡直不像一個人,最後不歡而散。
他的表姐評價說,「別看他都38歲了,其實還是個沒長大的孩子。」而他自己倒也覺得無所謂,每天下班先健身,回到家父母把飯菜都做好了,晚上打打遊戲,跟朋友微信聊聊天,「一點也不覺得無聊啊」。
和劉豪一樣,這些眼下本該進入婚姻生活的年輕人,恰是獨生子女一代。原新認為,這些年輕人生來就是家庭的中心,因此表現出「獨性很強」的特點。
這種特點反映在文化上就是個人主義,「個人主義並不等同於自私,我們看到在國家遇到災難等困難時,很多90後年輕人特別踴躍捐款捐物。」他認為:
這些年輕人身上的個人主義是指強烈的自我意識,他們追求舒適、自由、自我的生活方式;他們有享受當下、只對自身負責的生活態度。同時,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關愛別人以及對家庭的責任心等。
通信方式變化和娛樂方式的多樣性,都在加劇這種「獨性」。在這個一根網線就能聯通全世界的時代,通信方式越發智能化,反而導致人們面對面的溝通越來越少。
與此同時,現代生活娛樂方式也越發多樣性,特別是在大城市裡,有無數種選擇可以填補空餘時間。這也給生活在其中的人們一種感覺:不一定非要有家庭,才能享受家庭帶來的生活樂趣。
日益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顛覆了人們「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整個社會也在走向包容,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都能被大眾所接受。不結婚也並不意味著沒有同伴,大家已經見怪不怪,「過去人們在小集體裡還有道德約束,現在越是大城市越開放,誰也不管誰。」
被迫單身——房價高、就業壓力大、生活成本高
江西人林文浩研究生畢業,在上海一家保險公司工作了5年,工作業績考核的壓力大得讓他喘不過氣來。他努力工作攢錢的速度,遠遠趕不上上海房價飆升的速度,令人目眩的天文數字讓他望而卻步。
更讓他覺得高不可攀的,是上海姑娘的擇偶標準:有房、有車、有穩定工作,還有一點更重要——上海戶口。
在中國現代化程度最高的上海和北京兩個國際化大都市,戶口問題成了一些年輕人邁向婚姻的一道坎兒。
自稱北京大妞的郭美潔從小就被父母灌輸了這樣的觀念:咱家不缺房、不缺錢,找對象就找北京人。用她爸爸的話說,哪個老北京家裡沒有幾套房?找個北京人,離父母近,小兩口根本不需要奮鬥就吃穿不愁。
33歲的郭美潔上大學時就獲得出國交換學習的機會,讀完研究生回國在一家外企駐中國總部工作,剛入職時月收入就有兩萬多元。她常和好友去吃飯、逛街、購物,一有假期就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自己生活得挺好,不能因為結婚降低現有的生活品質吧?」
婚姻的門檻隨著中國城鎮化程度的提高,無形中也在水漲船高。經濟發達地區生活成本相對較高,房價飆升更讓越來越多年輕人「望婚卻步」。無房、無車、無錢都成為婚姻的羈絆。這些經濟欲求的增加,迫使很多年輕人必須積累一定的財富才能考慮婚姻。
此外,原新還提到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的問題。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長達30年時間累積了3000萬以上的「剩男」,「從婚姻的角度說,這批人天生就缺少相對應的另一半」。
如果婚戀市場有「鄙視鏈」的話,那麼大多數「剩女」往往是高知、高收入,處於「鄙視鏈」的頂端;而「剩男」則往往是學歷和收入都較低,處於「鄙視鏈」的底端,這兩組人群從根本上就不太可能匹配。
面對結婚率一降再降的現狀,不少專家認為這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沒有必要過多擔心。在原新看來,無論是晚婚還是不婚,都是年輕人從自身實際出發作出的選擇,社會應多尊重,給年輕人更多選擇空間。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胡春豔
來源:中國婦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