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管理學的大師把一個魚缸放在學生的面前。他先把幾塊大石頭放進去,裝滿了魚缸;然後放一些碎石填補空隙;再放沙。最後倒水填滿魚缸。他問學生:「你們從這裡學到什麼功課?」有個聰明的學生說:「不管你怎樣忙,總可以擠出一點時間做別的事。」大師說:「不是!真正的功課是:我們先要做最重要的事(大石頭),然後才做別的次要的事。」
我們都要明白這個原理。要重整生命裡的優先次序,把生命中最大的石頭先放進去,其次再放那些「碎石」。
而事情的輕重緩急,不妨這樣劃分:
1.重要且急近。約佔5%,第一優先並全力以赴去完成。
2.不重要但急迫。如訂機票是小事,但未訂到會耽誤大事,故有時效性,約佔10%,須在時效內完成。
3.例行工作。此乃時間管理的關鍵,每天、每周、每月、每季、每年都須做的工作,理當予以標準化,一切依章行事,免除思慮、協商、爭議、等待、奔波等無效工時,約佔20%~60%,
交由標準、制度管理,僅需花5%~15%的時間即可完成。
4.重要但不急迫。即無時效,實不必掛在心上,影響手上工作,待急迫時再處理即可。
5.不重要也不急迫。多數人喜歡做此類工作,而沒時間做前三類工作,實於事無補也。
6.無效工作。喝茶、看報、聊天、閒逛、抽菸、蹲廁所……此其一;檢查、審核、盤點、搬運……此其二;若反客為主,過度為之,時間再多也不夠。
許多人在處理日常事務時,完全不考慮完成某個任務之後他們會得到什麼好處。這些人以為每個任務都是一樣的,只要時間被工作填得滿滿的,他們就會很高興。
或者,他們願意做表面看來有趣的事情,而不理會不那麼有趣的事情。他們完全不知道怎樣把人生的任務和責任按重要性排隊,確定主次。在確定每一天具體做什麼之前,要問自己三個問題:
(1)我需要做什麼?明確哪些非做不可,又必須自己親自做的事情。
(2)什麼能給我最高回報?人們應該把時間和精力集中在能給自己最高回報的事情上,即所謂「揚己所長」。
(3)什麼能給我們最大的滿足感?在能給自己帶來最高回報的事情中,優先安排能給自己帶來滿足感和快樂的事情。把重要事情擺在第一位。
別讓那些瑣碎的事情「偷走」你的時間。如:承諾太多,貪多不爛;喜歡開會,誇誇其談;門戶大開,迎來送往;家務繁雜、應酬過多等等。
下面是充分利用時間的一些技巧:
——做好協調,工作分流;
——在處理重要而耗時的事務中感到
厭倦時,改而處理其他雜務,既可節省時間,又能轉換心情;
——不浪費零碎時間(利用零碎時間處理雜務,延後用餐時間以免擁擠等);
——採取比較簡單的生活方式,處理好工作與生活的矛盾;
——儘量減少不必要的對外應酬,必須應酬時設法節省應酬時間;
——充分運用上下班的搭車時間(如在車上想問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