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走上雲端看湖山東錢湖:百多公裡綠色步道串珠成鏈
登古道,行步道,是一項健身、時尚的運動方式。
近兩年來,東錢湖管委會投入近千萬元,將散布的古道、步道相串聯,形成一條環繞東錢湖、連接鄞州區的運動步道帶,並計劃申報國家級步道。目前,多條環線已貫通,標識系統正在安裝。屆時,市民和遊客可以按體能選擇距離不等的步道,輕鬆前行。一路上,樹木茂盛,至高處視野開闊,湖景迷人。
十條古道各自獨立散落湖畔
隨著時代變遷,大多數古道漸失其用,消失在歲月中。據東錢湖鎮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東錢湖歷來以「十大古道」聞名,具體是大嵩嶺、東道嶺、嶺南、亭溪嶺、小靈峰、黃菊嶺、小八達嶺、拜祭嶺、龍居山、新嶺岙等古道。
這些古道中有的道路狀況比較好,如亭溪嶺古道,從鄞州橫溪鎮周夾岙村至東錢湖鎮城楊村,嶺高300米左右,鵝卵石鋪就,古道寬1.5米。舊時為鄞、象、奉三縣交通要道。經保護開發後入選市十大健身古道,爬山者眾多。從嶺頂向東南,翻下山為東錢湖城楊村,沿山橫行即到白雲禪寺,連接白雲健身道直通松石嶺。若從嶺頂向西北方向逆行而上,可到海拔465米的百步劍,峰頂有明清時期的烽火臺,後建的觀景臺和翠峰亭,人站峰頂四周風光一覽無遺。
前些年在原有古道的基礎上修復過一批步道,但因為這些步道缺乏系統的規劃,各自獨立存在,不成體系,尚未形成良好的登山健行條件,參與登山的人也不多,這與東錢湖作為非常理想的步行、登山資源地身份不符。
政府推動步道建設迎來大好機遇
綜合有關信息,國家多個部委在《山地戶外運動產業發展規劃》中提出,打造「三縱三橫」的全國山地戶外運動戰略布局。其中第一條為東部沿海縱線,這條步道線路的終點就在寧波,這給寧波的步道建設提供了很好的契機。
2009年,我國內地第一條登山健身步道在寧波寧海落成,全國各地步道建設者紛紛前來考察學習。在十年左右時間,寧波境內的登山步道建設已超過3000公裡。2018年4月,國家百萬公裡健身步道發布會在浙江寧波召開,標誌著寧波的步道建設成為全國的標杆與高地。
為深入實施寧波市關於「拉高標杆,爭創一流綠道」的要求,積極發揮東錢湖區域自然環境優勢,打造環東錢湖的綠色創新帶,自2018年下半年起,東錢湖管委會就步道建設項目進行了調研,並很快予以立項,迅速推進規劃設計和建設工作。
同時,東錢湖一直在打造「車行、舟行、騎行、步行」四行系統,其中為「步行」服務的步道系統已修復及新建約50公裡,散布在湖區周邊的山地中,打下步道建設的基礎。
專業團隊設計高品質步道環錢
目前,國內山地步道主要類型為遊步道和登山健身步道。美國的國家步道分為三大類:國家景觀步道、國家歷史步道和國家遊憩步道;日本則分為自然觀察路、探勝步道、登山道和長距離自然步道等。
步道的應用功能,除了步行以外,還要達到遊憩目的,因此需有步行、觀光、郊遊、競賽、自然探索、人文印跡、研學及其他遊憩活動等功能。
但因為東錢湖原有的步道各自獨立存在,沒有形成完整體系,風景較好的一些地段原有的山路大多廢棄了,樹木雜草叢生,基本上不去,所以也少有人開展登山徒步活動。
東錢湖管委會高度重視,旅湖局、鎮政府等共同謀劃,選擇了專業的寧波大自然戶外俱樂部擔任步道設計和建設的技術諮詢任務。該俱樂部理事長忻雪明說,接到任務,第一步先進行實地踏勘調查。經過一段時間努力後,共識別了175公裡的留存步道。
該俱樂部設計出「東錢湖大環線」:雅戈爾動物園南門—山王殿—大岙嶺—莫公嶺—洋山村—大嵩嶺—福泉山茶場—橫街—韓嶺—羊角巖—西舟嶺—城楊村—百步劍—隱學嶺—高湫堰—奕大山—東錢湖站—師姑山—白石山—高錢—動物園南門,全長62公裡。
在大環線內共設計了28個單環線,可以組成多不勝數的各級環線,其中比較有特色的如:
秘境段線:全長6.3公裡,從下水十裡四香出發到上水,幾乎都是沿著湖岸行走,途經二靈山南的山岙,穿梭於湖岸線,可去二靈寺,走梨花岙,湖心堤東頭的下峰岸,錢湖賓館、上水帳篷營地均是大片的休憩綠地,全程非常悠閒。
蝦公山環線:從動物園南門出發走蝦公山環線,環線強度不大,行走3小時左右約10公裡,可以從起點向東沿公路邊的人行道前進,轉經五裡塘至花博園再到蝦公山步道入口,環線基本沿湖而行,回眺東錢湖,整個北湖秀姿盡收眼底。
蝴蝶環線:本環線像一隻展翅飛翔的蝴蝶,路程接近20公裡,從下水出發沿順時針方向走,回到下水。
飛鴿環線:環線形狀如同疾飛中的鴿子,幾乎把湖東所有屬於東錢湖區域的山地都囊括了,總路程50公裡左右。環線從下水出發回到下水。
以生態理念慈善方式建設步道
2018年完成東錢湖步道系統設計方案後,於2019年開始建設。如從蝦公嶺到十裡四香,這6公裡至7公裡的山道,有村民上山行走的小道,有防火山道。路上樹木茂盛,但沒有一座休息的亭子。這次計劃新建4個涼亭式觀景臺,已完工3個。路上還將安裝太陽能充電桿,為登山者提供手機充電。
「借鑑國際先進理念,按照國家步道系統的標準,採取生態工法,保持原來的土路,留住路邊的樹木。」忻雪明說,在步道修建過程中,臺階儘量使用原木,路面不硬化,鋪路石頭就地取材,步道的寬度基本在1.2米左右,有些則根據環境而定,不作硬性規定。
步道建設還吸收了社會力量。由善園牽頭籌資、專業古建築團隊施工,在亭溪嶺城楊段,興建了1個石牌樓,新建4座、改建1座仿古石亭。牌樓和石亭採用的石材為葛其浪先生收藏的古代構件。今年5月動工後,施工中克服前期多雨、後期缺水、大型機械無法上山等困難,將最重達1.5噸的古石運上山去。目前,石亭已巍然聳立在亭溪嶺上,為「藝術城楊」增添新景。據善園負責人陳耀芳介紹,興建亭子的資金將由民間愛心人士捐獻。
如今,總長160多公裡的東錢湖步道體系已基本建成,路面基本由原土、塊石、卵石、木臺階等構成。步道配套設施有休息點、庇護所(路亭)、觀景臺、太陽能充電點、供水點、營地等。導覽牌、路線標識、警示牌及資源解說牌等,分布於步道各處。
(責編:康夢琦、王麗瑋)
【來源:寧波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