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巨大的升學壓力,小學生們暑假也閒不住了,家長給報的各種輔導班,興趣班忙得不可開交。
好不容易放學回到了家,還要為老師留的作業折騰半宿,哪道題不會了,家長也得跟著「受罪」!
這不,近日筆者朋友圈裡因為一道題引起了熱議,發朋友圈的是一個大學生,他說他的妹妹問了他一道小學數學題,他3秒就給出了答案,還得意洋洋地給妹妹講的頭頭是道,誰知第二天,卻被打臉了!
第二天,小妹妹回到家就質問哥哥:「哥,這麼簡單的題你都不會!」一句話就把哥哥給搞懵了。
究竟是一道什麼樣的題?
說到這裡,大家是不是好奇這究竟是一道什麼樣的題呢?這道題的題幹是這樣的:
假如1=4,2=8,3=16,那麼4=?
這位大學生給出的答案是24。
從他給出的解題過程可以看出,因為等式的左邊依次是1,2,3,4……把等式左邊的數字依次乘以3,4,5,6……(其中遇到奇數時要再加上1),所以計算的結果是4x6=24,這樣看來似乎是找到了這道題的規律,結果似乎也是合理的。
然而答案卻遠遠沒有這麼「簡單」!
答案到底是多少?
這位大學生哥哥聽到妹妹說答案是「1」,還有點兒不相信,還特意和妹妹的班主任聯繫了一下,沒想到答案還真是「1」,當哥哥看到答案解析的那一刻,直呼「簡直侮辱智商!」那麼答案究竟是怎麼解釋的呢?
沒錯,就是這麼簡單:
因為1=4,所以4=1。
其實當小編第一眼看到這道題的題目時,自己算的結果也是24,然而看到答案解析的那一刻,小編也有點兒懷疑人生了,但是標準答案確實無懈可擊!
然後小編又想了想「24」這個答案,考慮到大學生包括小編自己的方法只是抽象出來的一種規律,並不具有一般性,所以,「24」這個答案確實不夠合理,書上給出來的答案是正確的。
這道題的啟示!
1.不建議出類似的題
首先我們從小學生的角度來看這道題,對於一個小學生而言,他們正處於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中,一直以來,他們意識中認為「1=1,2=2」,而「1=1,2=2」是真理一般的存在,根本不需要解釋,所以當突然出現一個命題,假設「1=4,2=8」,這其實是違反了孩子的邏輯的,再加上等式兩邊的數字都是越來越大的,所以當一個孩子去做這道題,他不會想到,或者說很難想到「因為1=4,所以4=1」,他只會想到答案應該是比「16」更大的,再加上如果沒有學過「找規律」,那麼他是無從下手的。
所以小編覺得,對於小學生而言,他們意識裡所能接受的就是「1=1」這樣的事實,當出現「1=4」這樣的假設時,其實首先是牴觸的,不理解的,然後強迫自己接受,可當接受的那一刻,卻又被告訴答案是「4=1」,當老師說出了答案解析「因為1=4,所以4=1」時,其實孩子很難真正的理解這道題的意思,所以小編認為出這樣的題是無意義的,甚至會讓一個孩子失去他的邏輯性。
2.靈活性確實很重要
對於大學生(家長)而言,看到這道題目,首先想到去找題目中的規律,這其實是陷入了一種思維定勢之中。對於大學生而言,上了這麼多年的學,做了那麼多的題,看到這樣類型的題,首先想到找規律,這也是很正常的。所以,家長或者大學生來做這樣的題,或者是有好處的,因為它能鍛鍊腦子的靈活性。
但如果說出這道題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小學生學會靈活思考問題,那大可不必出這樣的題,因為對於小學生來說,他們的思維還沒有形成思維定勢,慣性思維對於他們來說還沒有培養起來。況且他們這個年齡正是建立知識基礎的時候,出這樣的題很容易打破他們的正常思維,可能會導致孩子鑽牛角尖。
3.思維鍛鍊很有必要
雖然說這樣的題不適合這個年齡段做,但對孩子思維培養卻很有必要,因為思維清晰不論是做題還是今後做事都會高效快捷。所以建議家長們一定要注重孩子思維方面的培養,讓孩子們通過一些趣味書籍,最好是通過寓教於樂的形式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就實現了對思維的鍛鍊。
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