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古詩《楓橋夜泊》教案

2020-12-20 梅子日常生活的點滴

《楓橋夜泊》

活動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2.邊讀邊想像詩句描繪的畫面,體會作者的孤寂與憂愁。3、認讀生字。

活動準備:

《楓橋夜泊》課件、古詩作業紙活動過程:

(一)、導入

1.猜謎語:有時掛在樹梢,有時掛在山腰,有時像個圓盤,有時像把鐮刀。謎底(月亮)

2.師:小朋友你們猜出來了嗎?那月亮在什麼時間出現呢?秋天的夜晚景色很美,我們一起去看一下吧!

(二)、出示《楓橋夜泊》古詩視頻,幼兒欣賞,初步感知古詩。

1.師:小朋友,你們覺得這首古詩所寫的景象是一天中的什麼時間? 幼兒自由回答。

2.呈現「月落烏啼霜滿天」的分句圖片,並講解本句含義:月亮已落下,烏鴉不停地啼叫,茫茫夜色中瀰漫著一層薄薄的秋霜。

3.呈現「江楓漁火對愁眠」的分句圖片,並講解本句含義(詩人坐在小船上,看到周圍有些什麼景象?)江邊的楓葉若隱若現,江中魚火點點,照著我的愁,我怎能安眠。

4.呈現「姑蘇城外寒山寺」分句圖片並講解詩意: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

5.呈現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分句圖片,並講解施迤崇拜的鐘聲是在什麼時候傳來的?夜半十分沉沉的鐘聲傳到了詩人乘坐的客船裡。

(三)、聽了解釋,那這首古詩描寫了什麼時候的景色?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描寫了秋天深夜的美景,表達了作者心中的愁緒)

(四)、教師領讀,幼兒跟讀。

(五)、古詩接龍遊戲:教師說古詩名字,幼兒接龍可以(分組也可以分男女)

(六)、小結師:我們今天學習這首古詩的題目叫什麼?師:作者是誰?師:這首古詩描寫了什麼?描寫了秋天深夜的美景,表達了作者心中的愁緒。

(七)圈生字結束活動

相關焦點

  • 楓橋夜泊-教學教案
    教材分析:《楓橋夜泊》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遊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首句寫了「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三種有密切關聯的景象。
  • 影響深遠的《楓橋夜泊》詩
    我最早認識寒山寺,是讀了唐·張繼的《楓橋夜泊》,詩曰: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這個人,在中國的詩史上,遠不及李白、杜甫有名。儘管「李杜詩篇萬古傳」,但張繼的一首小詩《楓橋夜泊》,其流傳程度不在號稱詩仙李白、詩聖杜甫之下。
  • 古詩《楓橋夜泊》在加拿大網友中流行
    最近,這首我們耳熟能詳的《楓橋夜泊》在加拿大網友中火了一把,還出現了多種英文翻譯版本,比如:以及:《楓橋夜泊》由唐代詩人張繼所作,意境空靈曠遠,內容曉暢易解,是中國小學生必背的古詩之一。那麼,這首創作於1000多年前的唐詩如今是如何「撩撥」起加拿大網友的心弦的?
  • 讀古詩 知情懷(楓橋夜泊-張繼)
    楓橋夜泊唐 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圖片來自網絡這首《楓橋夜泊》是我所喜歡的唐詩之中最喜歡的幾首其一,也是很小時候就熟記在心了,這麼多年了,讀過的文章詩歌不知多少了,很多時候,獨自時,便會想起這首詩,浮現腦海,甚至感覺身臨其境
  • 經典穿越時空,記得語文課本裡的古詩《楓橋夜泊》?
    【 讀小學語文課本古詩《楓橋夜泊》】文/子云很多人去了蘇州寒山寺之後,才知道寒山不是一座山。在我們意識裡,寺廟幾乎都是建在山上的,所謂深山藏古寺。寒山原來是一位名僧。讓大家慕名而去寒山寺的,應該是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
  • 思維導圖學古詩八楓橋夜泊
    又到了一天學古詩的時間了,很是期待呀。進入正嘍。今天學習一首唐朝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畫中心圖,來仔細體會一下這首古詩的意境。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接著我們來分析一下這首古詩,這是一首七言絕句,描寫了秋天夜晚姑蘇城外的景色。月落烏啼,江楓,漁火,寒山寺,鐘聲,客船,霜和愁道出了詩人此時的心情。此時的背景是安史之亂以後,作者也是去江南避難,顧此時心情難免低落 ,藉此蕭條之景,書寫自己內心的憂鬱與不快。有一種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感覺。
  • 古箏《楓橋夜泊》賞析
    《楓橋夜泊》作曲家王建民依據唐代詩人襄陽張繼的著名詩篇所作,作品表現了中國文人精神,使聽者在若隱若現的宋明古風中,樂曲根據唐代詩人張繼的著名詩篇《楓橋夜泊》的詩意而作。「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 張繼的楓橋夜泊,究竟表達了多麼濃鬱的愁意?
    楓橋夜泊【作者】張繼 【朝代】唐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夜泊》這首詩,是一首描寫夜泊楓橋的景象和此時詩人的感受的詩。全詩以一「愁」字統起,第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漫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鬱的美妙情境。第二句既描寫了秋夜江邊景色,又充分表達了作者思鄉之情。後兩句作者在詩中用:城、寺、船、鐘聲這些空曠的意境,表達了詩人的幽寂之情。
  • 古詩文閱讀賞析《楓橋夜泊》唐 張繼 播講 梅凝
    楓橋夜泊 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夜泊題為「夜泊」,實際上只寫「夜半」時分的景象與感受。詩的第二句接著描繪「楓橋夜泊」的特徵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朧夜色中,江邊的樹只能看到一個模糊的輪廓,之所以徑稱「江楓」,也許是因楓橋這個地名引起的一種推想,或者是選用「江楓」這個意象給讀者以秋色秋意和離情羈思的暗示。
  • 中國古詩那麼多,為何日本獨愛《楓橋夜泊》?還寫進了日本教科書
    說起中國古詩,自然猶如走進一片炫彩森林一般,令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雖然高深處的詩歌並非人人都可以張口就來,但是還是有不少可歌可詠、短小精悍的小詩走進了大街小巷,傳入了千家萬戶,成為了經典。諸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花落知多少,夜來風雨聲」、「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 楓橋夜泊/張繼(轉載)
    詩的第二句接著描繪「楓橋夜泊」的特徵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朧夜色中,江邊的樹只能看到一個模糊的輪廓,之所以徑稱「江楓」,也許是因楓橋這個地名引起的一種推想,或者是選用「江楓」這個意象給讀者以秋色秋意和離情羈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裡傷春心」,「青楓浦上不勝愁」,這些前人的詩句可以說明「江楓」這個詞語中所沉積的感情內容和它給予人的聯想。
  • 唐詩《楓橋夜泊》與蘇州寒山寺
    這首歌曲也是那時的年輕人常去歌廳打卡的必點曲目,歌裡面唱到,「帶走一盞漁火,讓它溫暖我的雙哏,留下一段真情,讓它停泊在楓橋邊……」。歌聲婉轉纏綿,讓人進入到愁思的情感。其實,這首歌曲的靈感來自唐代詩人張繼的詩《楓橋夜泊》。張繼、湖北襄陽人,他是約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的進士,與劉長卿是同時代人。唐代時,考上進士只是具備了做官的資格,還有一個侯錄的程序,唐代叫銓選。
  • 日語中唐詩楓橋夜泊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中國唐詩《楓橋夜泊》日語中的讀法。中文唐詩:楓橋夜泊 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日語唐詩《楓橋夜泊》:楓橋夜泊 張継月落ち烏啼いて霜天に満つ   江楓漁火愁眠に対す
  • 詩詞篇01 張繼《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楓橋江邊的碼頭,又迎來了趁夜而來的客船。 注釋 楓橋: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虎丘區楓橋街道閶門外。
  • 小學生古詩詞每日一首——《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唐]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作品賞析】這首詩通過寫楓橋夜泊的夜景和心情,營造了一種幽冷、孤寂、曠遠的意境,有著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月落時分當是夜深人靜,天光幽暗,而「烏啼」以有聲襯無聲,更增添了楓橋夜景的幽靜,有如王維「鳥鳴山更幽」的筆法。環境是幽靜的,且在秋夜之中,突來的幾聲「烏啼」聽來使人不寒而慄。
  • 日本人為何獨愛張繼的《楓橋夜泊》,還寫入日本教科書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將唐代的「古月」送給了日本南北朝時期的「今人」兩個時代人的靈魂通過這輪明月發生了共鳴,家與國的情感均借著這首佳作迸發開來,這便是《楓橋夜泊》在日本南北朝時期風靡的原因之一了。
  • 唐詩學習:張繼的《楓橋夜泊》解讀
    唐詩學習:張繼的《楓橋夜泊》解讀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詩是用白描的手法,介紹了蘇州城外名勝古蹟寒山寺的夜景。有了張繼這首《楓橋夜泊》,蘇州城外的楓橋、寒山寺和寺裡的大鐘,就都成為遠近知名的勝跡了。這首詩之所以成為名作,是因為這首詩把形象、色彩、音響交織融會,而且在交織融會中,所寫景物的遠近、明暗、位置、層次十分巧妙和諧。並都與夜泊旅人的心情融成一體,不顯一點割裂之跡。這正是詩人高度的藝術造詣所至。
  • 楓橋夜泊(英文版)
    楓橋夜泊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 充滿愁苦、飄零、無奈的《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唐 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飄泊到楓橋下的張繼因愁苦而整夜未眠,他看「月落」,聽「烏啼」(不一定是烏鴉叫,一般四更天后鳥叫開始鳴叫),聞「鐘聲」時,應該已過四更天了。由於冬季夜長晝短,當僧人按時上早課的寒山寺鐘聲響起時,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又因剛漂泊到此,人生地不熟的詩人張繼亂了時辰,所以當他聽到鐘聲時,他錯以為是寒山寺有半夜敲鐘的習慣。
  • 古詩詞鑑賞-《楓橋夜泊》唐.張繼
    【注釋】 1.楓橋:在今蘇州市閶門外。 2.夜泊:夜間把船停靠在岸邊。 3.烏啼:一說為烏鴉啼鳴,一說為烏啼鎮。 4.霜滿天:霜,不可能滿天,這個「霜」字應當體會作嚴寒;霜滿天,是空氣極冷的形象語。 5.江楓:一般解釋作「江邊楓樹」,江指吳淞江,源自太湖,流經上海,匯入長江,俗稱蘇州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