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
唐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進士,他本可以進入官場,實現他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不料天寶十四年一月「安史之亂」爆發。次年六月,玄宗倉皇逃蜀,途中兵變,玄宗被迫賜死他最心愛的貴妃楊玉環。至此,中原已是狼煙四起,遍地焦土,人絕城空,白骨露野。而相對遠離戰區的江南,生活有序,民心安定,社會祥和。於是,中原地區的百姓、官員等紛紛南逃江、浙躲避戰亂。在逃難的人群中也包括進士張繼。
一、逐句賞析
「月落烏啼霜滿天,」
起句張繼明寫場景,實寫時局。
「月」:指皇帝李隆基唐玄宗。
「月落」:指「安史之亂」後,棄皇都而西逃川蜀的李隆基已被逼迫尊稱「太上皇」(公元756年)。其兒子李亨唐肅宗繼位,成為真正的大唐皇帝【註:張繼在大曆(公元766年)唐代宗李豫時期,以檢校祠部員外郎身份,擔任過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這說明,張繼歷經了唐中期三代皇帝。】。所以,詩中的「月落」是指唐玄宗李隆基的退位。
「烏啼」:「烏鴉叫,禍事到」,輕則破家,重則人亡。這裡指「安史之亂」造成中原地區餓殍遍野,死人無數,中原已是「白骨露野,千裡無雞鳴」慘狀。
「霜滿天」:指安祿山、史思明的亂軍幾乎佔領大半個唐朝天下。
「江楓漁火對愁眠。」
「江楓」:指在陸地上生活的人。
「漁火」:指依水為生的人。
「對愁眠」:人們心中都惴惴不安,懷愁而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姑蘇城」:即蘇州城,因城外西南郊姑蘇山而得名。
「寒山寺」:唐朝時寒山寺位於姑蘇城外。該寺始建於南朝蕭梁代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貞觀年間,當時的名僧寒山、希遷兩位高僧創建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飄泊到楓橋下的張繼因愁苦而整夜未眠,他看「月落」,聽「烏啼」(不一定是烏鴉叫,一般四更天后鳥叫開始鳴叫),聞「鐘聲」時,應該已過四更天了。由於冬季夜長晝短,當僧人按時上早課的寒山寺鐘聲響起時,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又因剛漂泊到此,人生地不熟的詩人張繼亂了時辰,所以當他聽到鐘聲時,他錯以為是寒山寺有半夜敲鐘的習慣。所以張繼說「夜半鐘聲到客船」這也在情理之中,無可厚非,無須爭議。
二、全詩賞析
1200多年來,有關解讀《楓橋夜泊》的華麗辭藻已被歷代文豪說盡,本人不再贅述。下面我將置身於詩人張繼的時空,研讀千古名著《楓橋夜泊》。
「往事越千年」。在1200多年前,一個秋冬交替的寒夜,逃難到蘇州的進士張繼泊舟楓橋,他一個人獨自躺在船艙裡,回憶著自己一路上顛沛流離的逃難歷程,看著眼前困頓無奈的流浪生活,想著當時還看不到盡頭的中原戰亂,出生進士的張繼深感前途渺茫,去日暗淡,愁得他徹夜難眠……
當然,因「愁」而徹夜難眠的不僅僅是逃難到此的張繼一人,還有當地的老百姓同樣因「愁」而徹夜難眠。當時江南雖然沒有戰爭,但江南也是亂世唐朝的一部分,那時候誰都不能保證戰火不會延燒到江南來。所以,在江南當地不管是生活在陸地上的人們,還是在江裡捕魚的漁民,都一樣惶惶不可終日,大家都滿肚愁腸,噩夢伴眠。
……時辰早過了子夜,失眠的張繼傻傻呆呆地望著艙外,他看著星月西垂,冰霜滿天,紅葉凋零,漁火飄忽……偶爾還聽到幾聲烏鴉的哀嚎……在這靜謐清冷的寒夜,詩人張繼覺得分外孤苦陰森……突然間,陣陣禪院鐘聲傳到客船,這鐘聲警醒了身為進士的張繼,振奮了他的精神,讓他燃起了新的希望;這鐘聲也打破了落月、寒霜、鴉嚎、漁火、楓葉垂死的沉寂;這鐘聲驅散了秋冬肅殺的寒氣,給萬物帶來復甦的生機……洪鐘三叩,上徹天堂,下通地府。祝願朝廷,乾坤一統,黎民百姓,悉離苦海,鑄劍為犁,幹戈永止……讓飄泊流浪的我——張繼能有一個太平世間得以容身。
此時此刻張繼觸景生情,靈感突發,一氣呵成了這篇千古不朽的佳作《楓橋夜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