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愁苦、飄零、無奈的《楓橋夜泊》

2020-12-20 文煜說詩

楓橋夜泊

唐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姑蘇城外寒山寺

張繼,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進士,他本可以進入官場,實現他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不料天寶十四年一月「安史之亂」爆發。次年六月,玄宗倉皇逃蜀,途中兵變,玄宗被迫賜死他最心愛的貴妃楊玉環。至此,中原已是狼煙四起,遍地焦土,人絕城空,白骨露野。而相對遠離戰區的江南,生活有序,民心安定,社會祥和。於是,中原地區的百姓、官員等紛紛南逃江、浙躲避戰亂。在逃難的人群中也包括進士張繼。

安史之亂——漁陽鼙鼓動地來

一、逐句賞析

「月落烏啼霜滿天,」

起句張繼明寫場景,實寫時局。

「月」:指皇帝李隆基唐玄宗。

「月落」:指「安史之亂」後,棄皇都而西逃川蜀的李隆基已被逼迫尊稱「太上皇」(公元756年)。其兒子李亨唐肅宗繼位,成為真正的大唐皇帝【註:張繼在大曆(公元766年)唐代宗李豫時期,以檢校祠部員外郎身份,擔任過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這說明,張繼歷經了唐中期三代皇帝。】。所以,詩中的「月落」是指唐玄宗李隆基的退位。

「烏啼」:「烏鴉叫,禍事到」,輕則破家,重則人亡。這裡指「安史之亂」造成中原地區餓殍遍野,死人無數,中原已是「白骨露野,千裡無雞鳴」慘狀。

「霜滿天」:指安祿山、史思明的亂軍幾乎佔領大半個唐朝天下。

「江楓漁火對愁眠。」

「江楓」:指在陸地上生活的人。

「漁火」:指依水為生的人。

「對愁眠」:人們心中都惴惴不安,懷愁而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姑蘇城」:即蘇州城,因城外西南郊姑蘇山而得名。

「寒山寺」:唐朝時寒山寺位於姑蘇城外。該寺始建於南朝蕭梁代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貞觀年間,當時的名僧寒山、希遷兩位高僧創建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飄泊到楓橋下的張繼因愁苦而整夜未眠,他看「月落」,聽「烏啼」(不一定是烏鴉叫,一般四更天后鳥叫開始鳴叫),聞「鐘聲」時,應該已過四更天了。由於冬季夜長晝短,當僧人按時上早課的寒山寺鐘聲響起時,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又因剛漂泊到此,人生地不熟的詩人張繼亂了時辰,所以當他聽到鐘聲時,他錯以為是寒山寺有半夜敲鐘的習慣。所以張繼說「夜半鐘聲到客船」這也在情理之中,無可厚非,無須爭議。

楓橋夜泊

二、全詩賞析

1200多年來,有關解讀《楓橋夜泊》的華麗辭藻已被歷代文豪說盡,本人不再贅述。下面我將置身於詩人張繼的時空,研讀千古名著《楓橋夜泊》。

「往事越千年」。在1200多年前,一個秋冬交替的寒夜,逃難到蘇州的進士張繼泊舟楓橋,他一個人獨自躺在船艙裡,回憶著自己一路上顛沛流離的逃難歷程,看著眼前困頓無奈的流浪生活,想著當時還看不到盡頭的中原戰亂,出生進士的張繼深感前途渺茫,去日暗淡,愁得他徹夜難眠……

當然,因「愁」而徹夜難眠的不僅僅是逃難到此的張繼一人,還有當地的老百姓同樣因「愁」而徹夜難眠。當時江南雖然沒有戰爭,但江南也是亂世唐朝的一部分,那時候誰都不能保證戰火不會延燒到江南來。所以,在江南當地不管是生活在陸地上的人們,還是在江裡捕魚的漁民,都一樣惶惶不可終日,大家都滿肚愁腸,噩夢伴眠。

……時辰早過了子夜,失眠的張繼傻傻呆呆地望著艙外,他看著星月西垂,冰霜滿天,紅葉凋零,漁火飄忽……偶爾還聽到幾聲烏鴉的哀嚎……在這靜謐清冷的寒夜,詩人張繼覺得分外孤苦陰森……突然間,陣陣禪院鐘聲傳到客船,這鐘聲警醒了身為進士的張繼,振奮了他的精神,讓他燃起了新的希望;這鐘聲也打破了落月、寒霜、鴉嚎、漁火、楓葉垂死的沉寂;這鐘聲驅散了秋冬肅殺的寒氣,給萬物帶來復甦的生機……洪鐘三叩,上徹天堂,下通地府。祝願朝廷,乾坤一統,黎民百姓,悉離苦海,鑄劍為犁,幹戈永止……讓飄泊流浪的我——張繼能有一個太平世間得以容身。

此時此刻張繼觸景生情,靈感突發,一氣呵成了這篇千古不朽的佳作《楓橋夜泊》。

相關焦點

  • 影響深遠的《楓橋夜泊》詩
    我最早認識寒山寺,是讀了唐·張繼的《楓橋夜泊》,詩曰: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這個人,在中國的詩史上,遠不及李白、杜甫有名。儘管「李杜詩篇萬古傳」,但張繼的一首小詩《楓橋夜泊》,其流傳程度不在號稱詩仙李白、詩聖杜甫之下。
  • 詩詞篇01 張繼《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生活的愁苦掛在臉上,他們相視無言。進入睡鄉時,瑟瑟的秋風掠過,有沒有驚醒他們,打斷夢中的香甜?從不遠處,姑蘇城外的寒山寺,傳來了深沉的夜半鐘聲。楓橋江邊的碼頭,又迎來了趁夜而來的客船。 注釋 楓橋: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虎丘區楓橋街道閶門外。
  • 經典唐詩《楓橋夜泊》是在訴說思鄉之情,還是表達躊躇滿志
    唐詩中有一首《楓橋夜泊》,將對家鄉的思念表達得含蓄內斂而又充滿真摯情感。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每當讀到這首詩,就走進了詩人張繼營造的情感世界。懷揣這樣的感悟去看楓橋,才能看到一座不一樣的情感之橋,橋這頭是遠方飄零,橋那頭是溫馨家園。唐詩中描寫的景物來自於生活,但又不等同於生活。經過藝術加工之後,楓橋成了特有的文化意象。詩中的月落、烏啼、江楓、漁火、寺院、鐘聲…………都是如此,它們超越了現實中的含義,在詩中幻化成綿綿不絕的情感。
  • 楓橋夜泊-教學教案
    教材分析:《楓橋夜泊》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遊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首句寫了「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三種有密切關聯的景象。
  • 讀《楓橋夜泊》: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路過蘇州的晚上,他因為愁苦的心情輾轉反側睡不著覺,這才坐起來,就著夜色,聽著鐘聲,寫下了「夜半鐘聲到客船」。上天對每個人都是相對公平的,有所失去,便會換一種形式得到另外的收穫。當年上榜的另一位張績,知道考試結果的那一刻一定是歡欣雀躍的,是風光無限的。
  • 古箏《楓橋夜泊》賞析
    《楓橋夜泊》作曲家王建民依據唐代詩人襄陽張繼的著名詩篇所作,作品表現了中國文人精神,使聽者在若隱若現的宋明古風中,樂曲根據唐代詩人張繼的著名詩篇《楓橋夜泊》的詩意而作。「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 楓橋夜泊/張繼(轉載)
    詩的第二句接著描繪「楓橋夜泊」的特徵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朧夜色中,江邊的樹只能看到一個模糊的輪廓,之所以徑稱「江楓」,也許是因楓橋這個地名引起的一種推想,或者是選用「江楓」這個意象給讀者以秋色秋意和離情羈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裡傷春心」,「青楓浦上不勝愁」,這些前人的詩句可以說明「江楓」這個詞語中所沉積的感情內容和它給予人的聯想。
  • 唐詩《楓橋夜泊》與蘇州寒山寺
    這首歌曲也是那時的年輕人常去歌廳打卡的必點曲目,歌裡面唱到,「帶走一盞漁火,讓它溫暖我的雙哏,留下一段真情,讓它停泊在楓橋邊……」。歌聲婉轉纏綿,讓人進入到愁思的情感。其實,這首歌曲的靈感來自唐代詩人張繼的詩《楓橋夜泊》。張繼、湖北襄陽人,他是約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的進士,與劉長卿是同時代人。唐代時,考上進士只是具備了做官的資格,還有一個侯錄的程序,唐代叫銓選。
  • 日語中唐詩楓橋夜泊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中國唐詩《楓橋夜泊》日語中的讀法。中文唐詩:楓橋夜泊 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日語唐詩《楓橋夜泊》:楓橋夜泊 張継月落ち烏啼いて霜天に満つ   江楓漁火愁眠に対す
  • 張繼的名篇《楓橋夜泊》為何深受日本獨愛,寫入日本教科書,幾乎...
    回頭來看唐代大詩人張繼的千古名篇《楓橋夜泊》,被日本獨愛並編入教科書、幾乎人人都會,似乎就不會那麼震驚了。 可能還有些匪夷所思:國人耳熟能詳可能是李白《靜夜思》,畢竟《楓橋夜泊》蘊含的意境並非人人都能領悟。
  • 小學生古詩詞每日一首——《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唐]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作品賞析】這首詩通過寫楓橋夜泊的夜景和心情,營造了一種幽冷、孤寂、曠遠的意境,有著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月落時分當是夜深人靜,天光幽暗,而「烏啼」以有聲襯無聲,更增添了楓橋夜景的幽靜,有如王維「鳥鳴山更幽」的筆法。環境是幽靜的,且在秋夜之中,突來的幾聲「烏啼」聽來使人不寒而慄。
  • 唐詩學習:張繼的《楓橋夜泊》解讀
    唐詩學習:張繼的《楓橋夜泊》解讀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詩是用白描的手法,介紹了蘇州城外名勝古蹟寒山寺的夜景。有了張繼這首《楓橋夜泊》,蘇州城外的楓橋、寒山寺和寺裡的大鐘,就都成為遠近知名的勝跡了。這首詩之所以成為名作,是因為這首詩把形象、色彩、音響交織融會,而且在交織融會中,所寫景物的遠近、明暗、位置、層次十分巧妙和諧。並都與夜泊旅人的心情融成一體,不顯一點割裂之跡。這正是詩人高度的藝術造詣所至。
  • 張繼《楓橋夜泊》為何受日本獨愛,寫入日本教科書,幾乎人人會?
    回頭來看唐代大詩人張繼的千古名篇《楓橋夜泊》,被日本獨愛並編入教科書、幾乎人人都會,似乎就不會那麼震驚了。可能還有些匪夷所思:國人耳熟能詳可能是李白《靜夜思》,畢竟《楓橋夜泊》蘊含的意境並非人人都能領悟。
  • 大班古詩《楓橋夜泊》教案
    《楓橋夜泊》活動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2.邊讀邊想像詩句描繪的畫面,體會作者的孤寂與憂愁。3、認讀生字。活動準備:《楓橋夜泊》課件、古詩作業紙活動過程:(一)、導入1.猜謎語:有時掛在樹梢,有時掛在山腰,有時像個圓盤,有時像把鐮刀。謎底(月亮)2.師:小朋友你們猜出來了嗎?那月亮在什麼時間出現呢?
  • 清朝無名詩人,妙手偶得佳句,境界堪比唐詩,超越《楓橋夜泊》!
    據《全唐詩》記載,唐朝流傳下來的詩作超48000餘首,大家耳熟能詳,家喻戶曉的至少超過300首,其中張繼《楓橋夜泊》便是其中之一。唐·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 楓橋夜泊(英文版)
    楓橋夜泊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 唐代詩人張繼:一生只有一首名篇《楓橋夜泊》,卻讓人銘記千年!
    說唐朝的詩人和詩作,不得不提張繼和他的《楓橋夜泊》。正是這首《楓橋夜泊》使他能夠在璨若繁星的大唐詩人中,穩穩地佔有一席之地。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正如詩中所表達的情感,張繼寫《楓橋夜泊》的時候,心情是極度糟糕的。
  • 古詩詞鑑賞-《楓橋夜泊》唐.張繼
    【注釋】 1.楓橋:在今蘇州市閶門外。 2.夜泊:夜間把船停靠在岸邊。 3.烏啼:一說為烏鴉啼鳴,一說為烏啼鎮。 4.霜滿天:霜,不可能滿天,這個「霜」字應當體會作嚴寒;霜滿天,是空氣極冷的形象語。 5.江楓:一般解釋作「江邊楓樹」,江指吳淞江,源自太湖,流經上海,匯入長江,俗稱蘇州河。
  • 響徹千古的夜半鐘聲——張繼和《楓橋夜泊》
    一首詩可以成就一個人,沒有《春江花月夜》就沒有張若虛,沒有《題都城南莊》就沒有崔護,同樣,要是千古絕唱《楓橋夜泊》沒有流存下來,我們也不會記住這個名字——張繼。張繼,字懿孫,襄州人(今湖北襄陽人)。張繼有詩集《張祠部詩集》流傳後世,其中最著名的當然是那首《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 日本人為何獨愛張繼的《楓橋夜泊》,還寫入日本教科書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將唐代的「古月」送給了日本南北朝時期的「今人」兩個時代人的靈魂通過這輪明月發生了共鳴,家與國的情感均借著這首佳作迸發開來,這便是《楓橋夜泊》在日本南北朝時期風靡的原因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