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盛產詩人的時代。
在唐朝有名有姓的2536位詩人中,有一位詩人名叫張繼,他不是詩作名家,仕途也不順利,曾一度落榜回鄉,但他卻是唐朝一位非常重要的詩人。
說唐朝的詩人和詩作,不得不提張繼和他的《楓橋夜泊》。正是這首《楓橋夜泊》使他能夠在璨若繁星的大唐詩人中,穩穩地佔有一席之地。
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正如詩中所表達的情感,張繼寫《楓橋夜泊》的時候,心情是極度糟糕的。
有人說他參加科舉考試,進士落榜了,返回家鄉途徑寒山寺的時候,夜裡無眠寫下了此詩;也有人說他沒有落榜,進士考中了,因為安史之亂的爆發,張繼像其他眾多大唐子民一樣,為了躲避戰亂,逃離京城,返回家鄉途徑寒山寺的時候,夜裡無眠寫下了此詩。
張繼一生行蹤低調神秘,史書也未曾對其生平有過確切詳細記載。只有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傳》卷三有過這樣一句記載:「張繼於天寶十二年(753)禮部侍郎楊浚下及第」,也就是說考取了進士。而安史之亂爆發於天寶十四年(755)一月。兩段時間相隔很近。
可見,上面兩種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全面。
考中進士是做官的前提,但中了進士,並不意味著就有官做。因為還要經過「銓選」。什麼是「銓選」呢?就是由皇帝或銓選官主持審查考核項目。只有「銓選」合格的進士,才能被授予官職。
我們可以推測,張繼確實應該是考上了進士,但是「銓選」沒有通過,這與落榜沒有差別;張繼在京城飄了兩年之後,偏偏這時候趕上了安史之亂,也只能將「三十而立」化作「三十功名塵與土」了,無奈,只好乘船南下,流寓吳越一代。
在漂泊流浪的生活期間,他遊歷過大江南北,但真正讓他揚名的,還是他流寓吳越的那段歲月。因為在這裡,他寫下了《楓橋夜泊》。
張繼一生流傳下來的詩作不多,只有不到50首,就像張若虛與《春江花月夜》一樣,只此一首《楓橋夜泊》,就足夠了。
《楓橋夜泊》是真的寫得好,並不是大家故意捧出來的好,況且也沒有必要刻意去捧張繼這介寂寂無名的書生。不僅中國歷代各種唐詩選本選入此詩,連亞洲一些國家的小學教科書也收錄此詩。
許多人常常把詩與寫詩的人經歷聯繫在一起,有時候甚至牽強附會一些詩沒有的意思。但終究,欣賞一首詩的好壞,還得回歸詩作本身。那麼,這首《楓橋夜泊》到底好在哪裡呢?
用一系列意象營造出一副空靈曠遠、憂鬱悽美的意境。
四句詩,使用了10個意象。
全篇四句28字,句句皆有意象,看似像是意象景物的堆積羅列,實則巧妙借用意象渲染意境。在整個唐詩中,能把意象使用得如此酣暢淋漓不多見,而張繼做到了。
前二句意象密集緊湊,一個接一個: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營造一種意韻濃鬱的審美情境;後兩句意象較前句略顯疏宕:姑蘇城、寒山寺、客船、鐘聲,渲染出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
動靜結合,給人詩意美的感覺印象。
落月、滿天霜、江楓、姑蘇城、寒山寺是靜止的景物,啼烏、漁火、不眠人、客船、鐘聲是動態的景物。
「夜半鐘聲」就不但襯託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詩人臥聽疏鍾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透過霧氣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點點的幾處「漁火」,由於周圍昏暗朦朧蒙背景的襯託,顯得特別引人注目,動人遐想。「江楓」與「漁火」,一靜一動,一暗一明,一江邊,一江上, 既具有詩意的美感,又營造悽涼孤獨的感受。
以景寫情、情景交融,虛實結合,將抽象無形的愁思化為具體有形的景物。
詩中所寫的一系列景物都是具體的,可以用感官看得見、聽得到的,而詩中不眠人的愁思卻是抽象的。抽象的情緒如何才能傳神地寫出來,引起讀者的共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張繼《楓橋夜泊》的巧妙高明之處就在於,使用具象的景物,將無形的愁緒化為有形具體可感的景物。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鐘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創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藝術意境。
不知大家對張繼和《楓橋夜泊》有何感受?歡迎暢所欲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