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的遺咒奇聞:石刻者必遭天譴

2020-12-20 寫乎

文/齊雲軻

【作者簡介】齊雲軻,男,漢族,教育工作者。自幼酷愛文史,2007年以來,在各級媒體發表作品六十多萬字。閱讀悅讀平臺籤約作者。系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河南省作協會員、河南省青作協常務理事、汝南縣作協副主席、新蔡縣作協特邀理事。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一首兒歌中傳唱道:「唐朝三百年,詩傳五萬篇。」此言非虛也。唐朝,在我國文學史上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唐朝的詩歌,無論是其質量之高,還是其數量之多,都位居歷代之最。

在燦若群星的唐朝詩人中,有些詩人僅僅靠幾首詩歌就足以名留青史,為後世所知;甚至有的詩人,靠自己寫的一首詩歌就可以贏得青史流芳,美名萬代傳。

唐朝詩人張繼,就是這樣一位詩人。他寫的詩歌雖然流傳下來有四十多首,但是,真正為後人所熟知的,只有一首《楓橋夜泊》。他僅靠這一首詩,就足以躋身於唐朝優秀詩人之列,而且是名至實歸。

一、張繼其人

張繼,在史書中對於其人生事跡記載極少,在歷史上幾乎可以說是名不見經傳。從目前能確認真實的資料中得知,他字懿孫,籍貫在今天的湖北襄陽。他大約生活在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時期。大致在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他中了進士。但是,他中進士以後並沒有出仕,而是返回了老家。

不久後的天寶十四載(755),促使唐朝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爆發,他也只好在老家躲避戰亂。一直到唐代宗李豫即位後,唐朝政府軍接連收復兩京,逐漸平定了戰亂。這時候,張繼見時機成熟,主動奔赴長安,被錄用為員外郎,後為檢校員外郎,不久又提升檢校郎中。

大曆年間,張繼為鹽鐵判官,分掌財賦於洪州。可是,張繼上任鹽鐵判官後不久,大約一年多吧,就於任上病死。

現在對於他的具體生卒年不詳。只知道他流傳下來的詩歌作品有四十多首,其中最著名的則是那首《楓橋夜泊》。

二、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千百年來為人們廣為傳誦的唐詩佳作,不僅是張繼詩歌的代表作,無疑也是唐朝詩歌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首先,這首詩歌營造出了一種悽清、悲涼的氛圍。月亮將要落下,烏鴉放聲啼鳴,霜氣濃重氤氳天地之間,霧靄茫茫的水上看不清遠方的景物。烘託出了詩人此時心境的不安與惆悵。詩人遠離家鄉,客居異鄉,孤枕難眠,只好走出客船,來到外邊看風景。可是,看到的竟然是一派如此悽涼的景象,心中如何能安?思鄉之情、家國之思,頃刻間在心中油然而生,撕扯著那顆疲累的心。

其次,詩歌中呈現出的意象令人神往。月落、烏啼、霜氣逼人,霧靄茫茫朦朧不清,江邊的楓樹落木蕭蕭,漁火點點,這是一幅多麼優美而又迷人的畫卷啊!有動感,有靜態,有動物,有植物,朦朧之美、悽清之情,雖不免惆悵,卻也讓人想往。詩人正望著不遠處上的點點漁火暗生思鄉之情時,寒山寺的鐘聲傳來,莫非還有人與自己一樣也因為思念家鄉而不能安眠嗎?

最後,詩歌中流露出的情愫至真至性。「江楓漁火對愁眠」,一個「愁」字濃縮了萬千情愫。羈旅他鄉的客人,半夜無眠,是為了什麼?源自思念家鄉親人的鄉愁,還是對自己前途的憂愁?是對個人事情的心愁,還是對於國家命運的悲愁?或許都是,或許都不是,只是詩人心中難言的一種情愫的寄託。

儘管悽涼難捺,畢竟有相伴的「對愁眠」。江邊的楓樹正落木蕭蕭,漁火正忽明忽暗撲閃,它們不也正在「無眠」中嗎?它們的無眠,也是因為愁嗎?它們是愁什麼呢?其情其景,令人扼腕的同時,也為之生出一絲暖意在心頭慰藉著。

(獨舞《江楓漁火》)

三、創作年代

關於《楓橋夜泊》的創作年代,目前主要有兩種說法:

一是張繼中進士之前。

張繼中進士那年大約是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也就是說,這首詩創作時大唐江山表面上還是一派盛世景象,儘管內裡已經危機四伏、天下即將大亂了。張繼可能是屢試不第,來到了姑蘇城遊玩散心,亦或是為了尋找朋友,來到此地。反正此時的張繼正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獨自一人客居他鄉,孤枕難眠,寫下了這首著名的羈旅詩歌。

二是安史之亂以後。

這是後來最為普遍的說法。歷經家國之亂後的張繼來到姑蘇,可能是遊玩,也可能是路過,還可能是為了躲避戰亂。自從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日益嚴重,唐王朝大一統的政治局面已經不復存在,各藩鎮軍閥之間、軍閥與中央之間經常爆發戰爭,廣大人民流離失所、四處逃難,有識之士見時局危難,往往隱居山泉,不再過問世事。如此一來,張繼的這首詩歌所要表達的愁,就不僅是自己的小愁了,而是具有獨特而又普遍意義的國愁了。

四、遺咒奇聞

據說這首《楓橋夜泊》一經問世便立刻被世人傳抄、稱讚。就連後來的唐武宗都對這首詩痴迷不已,臨駕崩前,他讓人精心刻制了一塊《楓橋夜泊》詩碑,要它做自己的陪葬品。可見他對這首詩痴迷的程度。唐武宗如願以償,此碑做了他的殉葬品。

不僅如此,唐武宗臨終前頒布遺旨:《楓橋夜泊》詩碑只有朕可刻石品鑑,後人誰也不準與朕齊福,若有人擅刻詩碑,必遭天譴之懲!

據說,後世北宋的王珪、明代的文徵明,都因書刻《楓橋夜泊》而不得善終。

民國二十八年(1939),錢榮初不信這個邪,也刻《楓橋夜泊》詩碑,但不久也暴斃而死。

八年後,到1947年,江蘇一位畫家吳湖帆請詩人張繼刻了塊《楓橋夜泊》詩碑。現代詩人張繼書刻唐代詩人張繼的詩,一時間傳為佳話。可是,這位張繼書刻完《楓橋夜泊》以後,翌日便死去。

這些傳聞無論可信度有多大,至少說明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唐朝詩人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在後世影響頗巨、受歡迎頗大、受推崇頗甚!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若不喜歡,敬請留下批評,分享您的見解。

相關焦點

  • 響徹千古的夜半鐘聲——張繼和《楓橋夜泊》
    一首詩可以成就一個人,沒有《春江花月夜》就沒有張若虛,沒有《題都城南莊》就沒有崔護,同樣,要是千古絕唱《楓橋夜泊》沒有流存下來,我們也不會記住這個名字——張繼。張繼,字懿孫,襄州人(今湖北襄陽人)。一個秋日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下。江南水鄉幽美的夜景,吸引了這位懷著愁思的旅客,他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殘月西墜,烏鳥啼鳴,清霜滿天,江面的幾點漁火似乎更加增添幾分清冷與孤寂。這時,寒山寺的鐘聲打破了半夜的寧靜,詩人的羈旅之思,家國之憂,以及身處亂世不知歸宿的惆悵也就融在這鐘聲裡了。
  • 唐代詩人張繼:一生只有一首名篇《楓橋夜泊》,卻讓人銘記千年!
    唐朝是盛產詩人的時代。在唐朝有名有姓的2536位詩人中,有一位詩人名叫張繼,他不是詩作名家,仕途也不順利,曾一度落榜回鄉,但他卻是唐朝一位非常重要的詩人。說唐朝的詩人和詩作,不得不提張繼和他的《楓橋夜泊》。正是這首《楓橋夜泊》使他能夠在璨若繁星的大唐詩人中,穩穩地佔有一席之地。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 楓橋夜泊/張繼(轉載)
    這是因為,詩人在楓橋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鮮明深刻、最具詩意美的感覺印象,就是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從各方面顯示出楓橋夜泊的特徵,但還不足以盡傳它的神韻。在暗夜中,人的聽覺升居為對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靜夜鐘聲,給予人的印象又特別強烈。
  • 讀古詩 知情懷(楓橋夜泊-張繼)
    楓橋夜泊唐 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我們先來了解下詩人張繼吧。張繼(約715~約779)字懿孫,漢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據諸家記錄,僅知他是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大曆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後世頗有影響。但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
  • 張繼的楓橋夜泊物語
    楓橋夜泊物語大唐,自古以來第一個盛世。而此時,開元盛世已過了十多年了。李隆基,一個在戲曲方面很有造詣的皇帝,被梨園子弟尊為聖人。大唐經過貞觀年間的積累,國民經濟得到了很大提升。開元盛世雖在李隆基手裡創造,盛極而衰,也由他手中,大唐國運呈崩天之勢不可逆轉。李隆基寵幸楊玉環,為博其一笑,一騎紅塵只是荔枝。楊國忠,奸賊一個,大唐國運倒在這兩人手中。
  • 張繼的《楓橋夜泊》愁緒滿詩飛
    張繼是唐代詩人,流傳下來的作品很少。他的文章從不刻意雕琢,如一股清流,意境深遠,其中以一首《楓橋夜泊》最為著名。這首詩寫的是唐朝安史之亂後,張繼逃往江南躲避戰亂,夜晚將船停泊在蘇州城外的楓橋的所見所感。
  • 唐詩學習:張繼的《楓橋夜泊》解讀
    唐詩學習:張繼的《楓橋夜泊》解讀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詩是用白描的手法,介紹了蘇州城外名勝古蹟寒山寺的夜景。有了張繼這首《楓橋夜泊》,蘇州城外的楓橋、寒山寺和寺裡的大鐘,就都成為遠近知名的勝跡了。這首詩之所以成為名作,是因為這首詩把形象、色彩、音響交織融會,而且在交織融會中,所寫景物的遠近、明暗、位置、層次十分巧妙和諧。並都與夜泊旅人的心情融成一體,不顯一點割裂之跡。這正是詩人高度的藝術造詣所至。
  • 張繼:我曾在楓橋夜泊
    作者:張風莉我是唐人張繼。也許你根本不會記得我,更不會對我有興趣。因為盛唐詩壇,實在群星璀璨。李白、杜甫的盛名遮住了太多詩人的光華,我自然不是最耀眼的那一個。是一場落榜成全了我。落榜之後,姑蘇城裡那一夜平常的失眠,我創作了《楓橋夜泊》。這首詩,本是我失意心情的自然流露,但我沒想到,它卻讓世人如此喜歡。
  • 詩詞篇01 張繼《楓橋夜泊》
    作者: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另外有人認為指「江村橋」和「楓橋」。「楓橋」在吳縣南門(閶闔門)外西郊,本名「封橋」,因張繼此詩而改為「楓橋」。柯繼承等指出,「唐以前早先楓橋稱作封橋,吳語封、楓同音,以封橋誤為楓橋,因河邊有經霜紅葉樹之故。根據張詩所表明的物候及月相分析推算,張詩當作於農曆十月深秋時分,江南水邊多植烏桕之類樹木,經霜葉紅,古人詩中多混作為『楓』。故江楓,是泛指江邊的紅葉類樹,不必是楓。」
  • 古詩詞鑑賞-《楓橋夜泊》唐.張繼
    2.夜泊:夜間把船停靠在岸邊。 3.烏啼:一說為烏鴉啼鳴,一說為烏啼鎮。 4.霜滿天:霜,不可能滿天,這個「霜」字應當體會作嚴寒;霜滿天,是空氣極冷的形象語。 5.江楓:一般解釋作「江邊楓樹」,江指吳淞江,源自太湖,流經上海,匯入長江,俗稱蘇州河。
  • 《楓橋夜泊》,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這首詩是晚唐詩人張繼在姑蘇城外楓橋夜泊時所作,描寫詩人所處的幽靜環境與詩人的旅夜心情。宋朝大文豪歐陽修曾提出疑問表示:「詩人為了貪求好句,以至於道理說不通,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張繼詩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句子雖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鐘的道理?經過多人的實地查證,才知蘇州和鄰近地區的佛寺,有打半夜鐘的風俗,也叫「無常鍾或「分夜鍾」。
  • 古詩文閱讀賞析《楓橋夜泊》唐 張繼 播講 梅凝
    楓橋夜泊 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霜滿天」的描寫,並不符合自然景觀的實際(霜華在地而不在天),卻完全切合詩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氣中正瀰漫著滿天霜華。
  • 張繼的楓橋夜泊,究竟表達了多麼濃鬱的愁意?
    楓橋夜泊【作者】張繼 【朝代】唐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作者張繼,字懿孫,襄州(今湖北襄陽)人,天寶十二年中進士。大曆年間當過檢校祠部員外郎,在洪州掌管財賦。其詩詩體清迥,有道者風;詩情爽激,多金玉音。《楓橋夜泊》這首詩,是一首描寫夜泊楓橋的景象和此時詩人的感受的詩。
  • 日本人為何獨愛張繼的《楓橋夜泊》,還寫入日本教科書
    如果說起張繼,可能大對數人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但一提起《楓橋夜泊》想必已是婦孺皆知了。作者本身名聲不顯,但能夠在詩歌迸發的盛世大唐中留下光輝一筆,在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詩人的傳世佳作中殺出重圍並且流傳於海外的,張繼也算獨一人了。
  • 張繼的《楓橋夜泊》名聲大噪,但歐陽修卻認為此有語病
    有人說是《楓橋夜泊》成就了張繼,因為沒有這首詩,世人不會知道他的名號。這話聽來雖偏頗,但在看過張繼傳世的其他40多首詩作之後,不得不感嘆:事實的確如此。 張繼的一生,雖只短短六十載,但卻歷經了人世的沉浮。也正是這沉浮之間,才有了這首傳唱千年的佳作。
  • 現在才知道張繼的《楓橋夜泊》這首詩為什麼是千古名篇
    唐朝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這首詩,通過夜泊楓橋時的所見所聞,描繪了楓橋一帶優美靜謐的夜色,抒發了詩人的羈旅愁思。全詩僅28個字,但組織在詩裡卻是豐富多彩的,其中有殘月、有棲鴉、有漁火、有楓林、有鐘聲、有客船。既有遠景和近景,還有有視覺和聲音。
  • 每天學習一首古詩詞27:張繼《楓橋夜泊》 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夜泊唐61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楓橋夜泊賞析:《楓橋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亂後,詩人張繼途經寒山寺時,寫下的一首羈旅詩。在這首詩中,詩人精確而細膩地講述了一個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勾畫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聲有色。
  • 唐詩《楓橋夜泊》與蘇州寒山寺
    這首歌曲也是那時的年輕人常去歌廳打卡的必點曲目,歌裡面唱到,「帶走一盞漁火,讓它溫暖我的雙哏,留下一段真情,讓它停泊在楓橋邊……」。歌聲婉轉纏綿,讓人進入到愁思的情感。其實,這首歌曲的靈感來自唐代詩人張繼的詩《楓橋夜泊》。張繼、湖北襄陽人,他是約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的進士,與劉長卿是同時代人。唐代時,考上進士只是具備了做官的資格,還有一個侯錄的程序,唐代叫銓選。
  • 張繼的《楓橋夜泊》,從第一個字開始,就是個錯誤
    當時的大唐,還稱得上海晏河清,太平盛世之時,讀書就是小張繼唯一的出路。一直到天寶十二年,張繼在不惑之年,終於考中進士及第。登進士第後,是否被授予官職,授何等官職,又是一個謎團。從他的詩歌中,我們也只能大概知道,張繼在不停地遊歷。遊歷四方,是古之讀書人的傳統。
  • 充滿愁苦、飄零、無奈的《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唐 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其兒子李亨唐肅宗繼位,成為真正的大唐皇帝【註:張繼在大曆(公元766年)唐代宗李豫時期,以檢校祠部員外郎身份,擔任過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這說明,張繼歷經了唐中期三代皇帝。】。所以,詩中的「月落」是指唐玄宗李隆基的退位。「烏啼」:「烏鴉叫,禍事到」,輕則破家,重則人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