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徹千古的夜半鐘聲——張繼和《楓橋夜泊》

2020-12-20 萬卷縱橫眼欲枯

一首詩可以成就一個人,沒有《春江花月夜》就沒有張若虛,沒有《題都城南莊》就沒有崔護,同樣,要是千古絕唱《楓橋夜泊》沒有流存下來,我們也不會記住這個名字——張繼。

張繼,字懿孫,襄州人(今湖北襄陽人)。他的生平事跡已大多不可考證。據記載,他在天寶十二年(753年)的進士。張繼為人清高耿介,在長安求官時就和別人不同,他沒有千方百計地去「幹謁」權貴,不去對依靠阿諛逢迎來得到推薦。《唐才子傳》說他:「早振詞名。初來長安,頗矜氣節,有《感懷》詩云:『調與時人背,心將靜者論。終年帝城裡,不識五侯門。』」

張繼時刻關心國家命運、百姓疾苦,他看到唐玄宗荒淫誤國,曾寫了一首《華清宮》諷刺他,把他比作了亡國之君陳後主。因為性情,張繼雖然中了進士,但在後面的銓選中落第,沒有得到官職,只能回到家鄉。安史之亂期間,他一直憂心時局。到了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朝廷收復兩京,張繼被錄用為員外郎,在徵西府中供差遣,一度棄筆從戎。大曆年間,他入朝擔任了檢校員外郎,最後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的身份擔任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

在古代,鹽鐵官員是肥缺,但張繼清廉正直,從不貪汙受賄,也不搜刮民財,在當地政聲頗好。可惜,他在洪州任上僅一年多就病逝了,朋友劉長卿寫了一首《哭張員外繼》悼念他,其中有兩句是:「世難愁歸路,家貧緩葬期。」

張繼有詩集《張祠部詩集》流傳後世,其中最著名的當然是那首《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詩是作者在安史之亂期間避亂江南時所寫。一個秋日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下。江南水鄉幽美的夜景,吸引了這位懷著愁思的旅客,他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

殘月西墜,烏鳥啼鳴,清霜滿天,江面的幾點漁火似乎更加增添幾分清冷與孤寂。這時,寒山寺的鐘聲打破了半夜的寧靜,詩人的羈旅之思,家國之憂,以及身處亂世不知歸宿的惆悵也就融在這鐘聲裡了。

因為這首詩,楓橋和寒山寺都成了著名的古蹟。無論在當時,還是後代,這首詩的影響都非常大。

據說,唐武宗非常喜愛這首詩,他曾命令京城第一石匠呂天方精心刻制了一塊《楓橋夜泊》詩碑,還說自己升天之後,要將這塊石碑帶走。於是唐武宗駕崩後,這塊碑作了殉葬品。並且還傳說,武宗在臨死時說:「《楓橋夜泊》詩碑只有朕可以賞析,後人若擅刻詩碑,必遭天譴!」傳說,北宋大學士王珪、明代才子文徵明,還有清代的詩人俞樾都在刻了這首詩的詩碑後去世。人們稱之為「《楓橋夜泊》詩碑的詛咒」。

當然,這只是傳說,當不得真。上述三人的死亡,都和刻碑沒有關係。倒是到了現代,歷史發生了巧合。1947年,蘇州畫家吳湖帆請國民黨元老張繼也寫刻了一塊《楓橋夜泊》詩碑,現代詩人張繼書寫唐代詩人張繼的詩,在當時被傳為佳話,但張繼寫了《楓橋夜泊》詩碑後,第二天就與世長辭了。

相關焦點

  • 每天學習一首古詩詞27:張繼《楓橋夜泊》 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夜泊唐61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句譯文: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 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楓橋夜泊賞析:《楓橋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亂後,詩人張繼途經寒山寺時,寫下的一首羈旅詩。在這首詩中,詩人精確而細膩地講述了一個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勾畫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聲有色。
  • 楓橋夜泊/張繼(轉載)
    這是因為,詩人在楓橋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鮮明深刻、最具詩意美的感覺印象,就是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從各方面顯示出楓橋夜泊的特徵,但還不足以盡傳它的神韻。在暗夜中,人的聽覺升居為對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靜夜鐘聲,給予人的印象又特別強烈。
  • 讀古詩 知情懷(楓橋夜泊-張繼)
    楓橋夜泊唐 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月亮已經下山了,烏鴉啼叫著,天很冷,寒氣滿天,江邊楓樹和船上漁火,也難擋我的孤獨和憂愁,無法入睡。姑蘇城外的寒山古寺,半夜裡敲響的鐘聲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我們先來了解下詩人張繼吧。張繼(約715~約779)字懿孫,漢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
  • 現在才知道張繼的《楓橋夜泊》這首詩為什麼是千古名篇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唐朝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這首詩,通過夜泊楓橋時的所見所聞,描繪了楓橋一帶優美靜謐的夜色,抒發了詩人的羈旅愁思。全詩僅28個字,但組織在詩裡卻是豐富多彩的,其中有殘月、有棲鴉、有漁火、有楓林、有鐘聲、有客船。既有遠景和近景,還有有視覺和聲音。
  • 唐詩學習:張繼的《楓橋夜泊》解讀
    唐詩學習:張繼的《楓橋夜泊》解讀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詩是用白描的手法,介紹了蘇州城外名勝古蹟寒山寺的夜景。有了張繼這首《楓橋夜泊》,蘇州城外的楓橋、寒山寺和寺裡的大鐘,就都成為遠近知名的勝跡了。這首詩之所以成為名作,是因為這首詩把形象、色彩、音響交織融會,而且在交織融會中,所寫景物的遠近、明暗、位置、層次十分巧妙和諧。並都與夜泊旅人的心情融成一體,不顯一點割裂之跡。這正是詩人高度的藝術造詣所至。
  • 張繼的《楓橋夜泊》愁緒滿詩飛
    張繼是唐代詩人,流傳下來的作品很少。他的文章從不刻意雕琢,如一股清流,意境深遠,其中以一首《楓橋夜泊》最為著名。這首詩寫的是唐朝安史之亂後,張繼逃往江南躲避戰亂,夜晚將船停泊在蘇州城外的楓橋的所見所感。
  • 詩詞篇01 張繼《楓橋夜泊》
    從不遠處,姑蘇城外的寒山寺,傳來了深沉的夜半鐘聲。楓橋江邊的碼頭,又迎來了趁夜而來的客船。 注釋 楓橋: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虎丘區楓橋街道閶門外。另外有人認為指「江村橋」和「楓橋」。「楓橋」在吳縣南門(閶闔門)外西郊,本名「封橋」,因張繼此詩而改為「楓橋」。柯繼承等指出,「唐以前早先楓橋稱作封橋,吳語封、楓同音,以封橋誤為楓橋,因河邊有經霜紅葉樹之故。根據張詩所表明的物候及月相分析推算,張詩當作於農曆十月深秋時分,江南水邊多植烏桕之類樹木,經霜葉紅,古人詩中多混作為『楓』。故江楓,是泛指江邊的紅葉類樹,不必是楓。」
  • 古詩文閱讀賞析《楓橋夜泊》唐 張繼 播講 梅凝
    楓橋夜泊 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夜泊題為「夜泊」,實際上只寫「夜半」時分的景象與感受。這是因為,詩人在楓橋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鮮明深刻、最具詩意美的感覺印象,就是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從各方面顯示出楓橋夜泊的特徵,但還不足以盡傳它的神韻。在暗夜中,人的聽覺升居為對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
  • 張繼的《楓橋夜泊》名聲大噪,但歐陽修卻認為此有語病
    世人只知中國人喜歡這首《楓橋夜泊》,卻不知道這首詩作在亞洲很多國家尤其是日本受到了極大的熱捧。 這首詩作甚至還被列入了日本的小學課本,也正因此,這首詩在日本算得上是家喻戶曉。因為這首詩作的魔力實在太強,1929年,日本還在青梅山籌建了一座寺廟,寺廟的名字也叫寒山寺。這座寺廟完全仿照了蘇州寒山寺,寒山寺旁還立了一座碑,碑上刻寫著的正是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詩。
  • 永不消逝的鐘聲——《楓橋夜泊》的誘惑有多大,生命力就有多強
    我之所以急於想去看寒山寺,毫無疑問,主要是因為唐朝詩人張繼的那首經典詩作《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是一名趕考舉子落榜後,乘運河客船返鄉途中夜宿寒山寺,因苦悶而難以成眠,內心充滿著失意、失望、失落的無奈心境絕妙抒發和寫照。說起來張繼,其詩名在唐朝乃至整個歷史上都說不上有多大,成就不算太高,但僅此一首詩,區區28個字,便足以名揚四海、留芳千古了。
  • 影響深遠的《楓橋夜泊》詩
    我最早認識寒山寺,是讀了唐·張繼的《楓橋夜泊》,詩曰: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這個人,在中國的詩史上,遠不及李白、杜甫有名。儘管「李杜詩篇萬古傳」,但張繼的一首小詩《楓橋夜泊》,其流傳程度不在號稱詩仙李白、詩聖杜甫之下。
  • 張繼的楓橋夜泊,究竟表達了多麼濃鬱的愁意?
    楓橋夜泊【作者】張繼 【朝代】唐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半夜裡敲鐘的聲音傳到了客船。作者張繼,字懿孫,襄州(今湖北襄陽)人,天寶十二年中進士。大曆年間當過檢校祠部員外郎,在洪州掌管財賦。其詩詩體清迥,有道者風;詩情爽激,多金玉音。
  • 充滿愁苦、飄零、無奈的《楓橋夜泊》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夜半鐘聲到客船。」飄泊到楓橋下的張繼因愁苦而整夜未眠,他看「月落」,聽「烏啼」(不一定是烏鴉叫,一般四更天后鳥叫開始鳴叫),聞「鐘聲」時,應該已過四更天了。由於冬季夜長晝短,當僧人按時上早課的寒山寺鐘聲響起時,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
  • 唐代詩人張繼:一生只有一首名篇《楓橋夜泊》,卻讓人銘記千年!
    在唐朝有名有姓的2536位詩人中,有一位詩人名叫張繼,他不是詩作名家,仕途也不順利,曾一度落榜回鄉,但他卻是唐朝一位非常重要的詩人。說唐朝的詩人和詩作,不得不提張繼和他的《楓橋夜泊》。正是這首《楓橋夜泊》使他能夠在璨若繁星的大唐詩人中,穩穩地佔有一席之地。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 張繼的名篇《楓橋夜泊》為何深受日本獨愛,寫入日本教科書,幾乎...
    回頭來看唐代大詩人張繼的千古名篇《楓橋夜泊》,被日本獨愛並編入教科書、幾乎人人都會,似乎就不會那麼震驚了。 可能還有些匪夷所思:國人耳熟能詳可能是李白《靜夜思》,畢竟《楓橋夜泊》蘊含的意境並非人人都能領悟。
  • 張繼《楓橋夜泊》為何受日本獨愛,寫入日本教科書,幾乎人人會?
    回頭來看唐代大詩人張繼的千古名篇《楓橋夜泊》,被日本獨愛並編入教科書、幾乎人人都會,似乎就不會那麼震驚了。可能還有些匪夷所思:國人耳熟能詳可能是李白《靜夜思》,畢竟《楓橋夜泊》蘊含的意境並非人人都能領悟。
  • 張繼的楓橋夜泊物語
    楓橋夜泊物語大唐,自古以來第一個盛世。而此時,開元盛世已過了十多年了。李隆基,一個在戲曲方面很有造詣的皇帝,被梨園子弟尊為聖人。天保十二年,張繼進士及第,沒想到僅僅兩年後,安祿山和史思明以誅殺奸賊楊國忠為名帶兵攻入長安,李隆基及一幹文武倉皇奔走,雖在馬嵬殺了楊國忠和楊玉環,但不是李隆基本心。朝中文士也紛紛出逃避難。
  • 唐詩《楓橋夜泊》與蘇州寒山寺
    這首歌曲也是那時的年輕人常去歌廳打卡的必點曲目,歌裡面唱到,「帶走一盞漁火,讓它溫暖我的雙哏,留下一段真情,讓它停泊在楓橋邊……」。歌聲婉轉纏綿,讓人進入到愁思的情感。其實,這首歌曲的靈感來自唐代詩人張繼的詩《楓橋夜泊》。張繼、湖北襄陽人,他是約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的進士,與劉長卿是同時代人。唐代時,考上進士只是具備了做官的資格,還有一個侯錄的程序,唐代叫銓選。
  • 絕美古詩詞名篇,28字絕句千百年傳誦,唐詩張繼楓橋夜泊賞析
    這鐘聲,在萬籟俱寂中聽來覺得格外的清越悠遠。它顯示了夜的清寂,也加濃了夜的清寂;它一聲聲傳入詩人的耳中,也仿佛一下下敲在不眠旅人的心上,掀起了他哀愁感情的更大波瀾。《楓橋夜泊》唐·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 日本人為何獨愛張繼的《楓橋夜泊》,還寫入日本教科書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如果說起張繼,可能大對數人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但一提起《楓橋夜泊》想必已是婦孺皆知了。作者本身名聲不顯,但能夠在詩歌迸發的盛世大唐中留下光輝一筆,在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詩人的傳世佳作中殺出重圍並且流傳於海外的,張繼也算獨一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