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楓橋夜泊》為何受日本獨愛,寫入日本教科書,幾乎人人會?

2020-12-14 鈺姐的書屋

我泱泱大中華是上下5000年的燦爛文明古國,世界他國對中華文化的熱愛,看似也屬情理之中!

而一衣帶水的日本,對中華文化的吸收與滲透更是長達上千年歷史。我大中華本就是詩詞的國度,唐詩更是詩詞的巔峰。

回頭來看唐代大詩人張繼的千古名篇《楓橋夜泊》,被日本獨愛並編入教科書、幾乎人人都會,似乎就不會那麼震驚了。

可能還有些匪夷所思:國人耳熟能詳可能是李白《靜夜思》,畢竟《楓橋夜泊》蘊含的意境並非人人都能領悟。

如此,正好印證了這句甚為經典的話:

不同國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奼紫嫣紅之別,而無高低優劣之分.每個國家、每個民族不分強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應該得到承認和尊重「。

由此可看出:經典傳承的、燦爛輝煌的世界文明,終將被全世界人民所認可、尊重和熱愛,這就是文化的魅力。

那麼日本為什麼獨愛《楓橋夜泊》並載入教科書、人人皆能吟誦呢? 鈺姐認為原因大致有以下3點,權當拋磚引玉,請大家指正。

《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 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崇尚中國文化

日本人很尊崇中國古文化,可以說日本文化的根在中國,這是毋庸置疑的!日本人對古代中國所創造出來的輝煌文化,還是會以十分尊崇的態度去面對。

眾所周知,日本歷史上受中國的影響極其深遠,無論是從政治、經濟、文化和民生,還是語言文字等,都無一不浸透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子,尤其是受唐文化影響很深。

顯然這些影響已經深入日本人骨髓,變成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了。

比如,對於很多新出生的日本人來說,在談及這部分中華文化時,雖然都知道這些文化來自中國,那還是不會以「這是外來文化」去理解,而是直接把這些文化看作是與生俱來的一部分。

即便到了近現代,日本經歷了明治維新之後走上了學習西方的道路,卻也沒有完全丟失、解構或破壞自己的傳統文化。

而是走上了一條日本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洋為和用」的融合調整之路。

如此很多傳統文化在日本並沒有斷代或消失,反而得以保存下來,包括對中國語言文字 、古詩詞等中華文化的熱愛與推崇,比如日本還有類似中國祭奠已逝親人的中元節-「盂蘭盆節」等。

《楓橋夜泊》是驚豔千古的名篇

上面講了中華文化在日本備受推崇,那麼《楓橋夜泊》在日本火到什麼程度?

清代學者俞樾形容說:「其國三歲之童,無不能誦是詩者」,也就是火到連日本3歲小兒皆能吟誦。

張繼《楓橋夜泊》誕生已逾1000年,日本也歷經了朝代更替及戰火連綿等,但《楓橋夜泊》依然在日本大為盛行,且口耳相傳、備受青睞,還編入教科書。

少時初讀《楓橋夜泊》感慨無多,全因年少無知經歷太少,對詩詞意境與涵義難以理解,如今讀之感受斐然。

王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張繼勾勒出的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無一不是內心情緒的傾瀉。

而詩中的意境讓人如同身臨其境,悲涼得讓人難以自抑,感覺是完全虐哭讀者。

它把客船夜泊者的羈旅之愁、家國之憂,以及身處亂世尚無歸宿的無奈、顧慮及惆悵等複雜心緒,體現得淋漓盡致。

再有從文學性來看,《楓橋夜泊》體現的文學藝術氣息相當濃厚,詩句語言精確細膩、娓娓而來,把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有景有情、有聲有色,如此一首名篇受日本人愛戴也正常。

不僅如此,而此詩中的「楓橋」與「寒山寺」實際成了現實中日本粉絲心中的打卡聖地。據說上世紀初好些日本人跑來中國還看不夠,後來乾脆在日本東京都青梅市郊,造了類似的「楓橋」與「寒山寺」。

如今,詩中寒山寺的鐘聲,仿佛穿越千年的時空敲在了世人的心上。提到鐘聲就不免提到寒山寺的鐘,據說蘇州城外寒山寺的巨鍾,就是1905年日本工匠們鑄造好後贈送而來的。

日本人如此喜愛中國文化,對於這首虐人千年的名篇《楓橋夜泊》自然也是情有獨衷了。許是只隔一衣帶水,許是文化信仰相似,許是文化魅力薰陶,總之就是對《楓橋夜泊》愛了!

對寒山寺的情結濃厚

《楓橋夜泊》之所以打動日本人,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是詩中的」寒山寺「。寒山寺讓日本人非常仰慕,而寒山寺的得名也因這個在國內低調、日本家喻戶曉的人物:寒山。

寒山,出身官宦人家,多次屢考不第後出家,30歲後隱居浙東天台山,活到了100歲。在天台山以樺樹皮為帽,破衣木屐,與群童戲,言語無度,人莫能測;常至天台國清寺,與拾得為友,以寺院剩餘飯菜維持生計。

寒山,是中國唐代少有的幾位白話詩人之一,他常在山林間題詩作偈。

他的詩通俗易懂,既有山林逸趣與佛教出世思想,也蘊含人生哲理,同時也譏諷時態、同情民苦。他的詩被後人緝成《寒山子詩集》,元朝時就傳入日本、朝鮮、美國,後又譯成了日、英、法文。

寒山這位充滿極富傳奇色彩的唐代詩僧,在當時一度受到冷落,直到20世紀,寒山詩被世人接受並廣泛流傳。20世紀50年代寒山詩風靡歐洲,寒山聲譽比李白杜甫還要高;20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寒山研究呈現雨後春筍之態勢。

而最明顯的是,寒山詩一直受到日本學者的推崇,因而寒山在日本頗負盛名。同時日本人也因喜愛寒山,從而喜歡上了張繼《楓橋夜泊》,想來能有如此的淵源也是甚為奇妙,因一個人愛上一首詩、一座廟、一座橋,這並不稀奇。

我們對寒山最為熟悉的他與拾得的千年妙對:

寒山問拾得曰: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這是世代相傳的具有哲學和儒家意義的「寒山拾得」的精彩對白。

總結

綜上所述,其實究其原因,一言以蔽之:文化的魅力。還是那句話,文化無國界,文化無高低優劣之分,只有奼紫嫣紅之別,關鍵是這」奼紫嫣紅「也並非人人都能描摹,這說明了文化精髓存在差異性。

大家怎麼看待呢?歡迎評論區留言~~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則刪)

(END)

相關焦點

  • 張繼的名篇《楓橋夜泊》為何深受日本獨愛,寫入日本教科書,幾乎...
    而一衣帶水的日本,對中華文化的吸收與滲透更是長達上千年歷史。我大中華本就是詩詞的國度,唐詩更是詩詞的巔峰。 回頭來看唐代大詩人張繼的千古名篇《楓橋夜泊》,被日本獨愛並編入教科書、幾乎人人都會,似乎就不會那麼震驚了。
  • 日本人獨愛《楓橋夜泊》,將其寫入教科書,幾乎人人會背
    他們冒著危險,遠涉重洋,來到大唐,當然不是來打工賺錢的,而是抱著學習的心態,孜孜不倦地學習大唐文明,包括政治、經濟、文學、藝術、宗教、醫學、技術……幾乎無所不包。最受日本人仰慕的當然是大唐文化,特別是唐詩。
  • 日本人為何獨愛張繼的《楓橋夜泊》,還寫入日本教科書
    如果說起張繼,可能大對數人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但一提起《楓橋夜泊》想必已是婦孺皆知了。作者本身名聲不顯,但能夠在詩歌迸發的盛世大唐中留下光輝一筆,在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詩人的傳世佳作中殺出重圍並且流傳於海外的,張繼也算獨一人了。
  • 日本為何喜歡《楓橋夜泊》這首詩?寫入小學課本,幾乎人人會背
    日本為何喜歡《楓橋夜泊》這首詩?寫入小學教科書,幾乎人人會背很多年以前,唐朝詩人張繼途徑寒山寺,有感而發,留下了一篇千古名作《楓橋夜泊》,詩韻鐘聲千載流傳。《楓橋夜泊》碑《楓橋夜泊》詩碑因所具有的文化積澱和深厚的歷史淵源,可以有「中華第一詩碑之美稱。自《楓橋夜泊》問世以來,歷代文人墨客為寒山寺刻石刻碑者不乏其人。據《寒山寺志》載,《楓橋夜泊》詩的第一塊詩碑,為宋代王矽所書。此碑因屢經戰亂、寒山寺多次被焚而不存。
  • 中國古詩那麼多,為何日本獨愛《楓橋夜泊》?還寫進了日本教科書
    雖然高深處的詩歌並非人人都可以張口就來,但是還是有不少可歌可詠、短小精悍的小詩走進了大街小巷,傳入了千家萬戶,成為了經典。諸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花落知多少,夜來風雨聲」、「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等為婦孺皆知,甚至這些詩篇還漂洋過海,傳到了異國他鄉。今天我們來說的就是日本人最喜歡的一首中國古詩——《楓橋夜泊》,甚至被寫入日本教科書裡!為什麼是這一首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 為何日本人獨愛《楓橋夜泊》這首詩?被編入教科書,還建立寒山寺
    大家一定都聽過或者在學生時代學過《楓橋夜泊》這首詩,這首詩的作者張繼在進京趕考、名落孫山以後,在一個失意的夜晚寫下了這首詩,儘管被認為是唐詩名篇之一,但在優秀的唐詩裡面也算不上有多麼出挑。可就是這麼一首詩歌,卻在日本成了最為人們喜愛的一首唐詩,日本人民喜愛這首詩到了瘋狂的地步。
  • 《楓橋夜泊》:日本人最愛的唐詩,被列入小學課本,人人都會背
    而在這座古老的寺廟,每年都會迎來一大群來自日本的客人。而這些日本客人之所以會拜訪這裡,都是源於一首唐詩。盛唐時期,偉大的詩人燦若繁星。開元年間,大唐國力強盛,萬國來朝,而詩歌這個題材,也在這時到達了頂峰。在李白、杜甫、王維、王昌齡這些偉大的名字裡,張繼或許是其中最不起眼的一個。
  • 為什麼是日本人獨愛《楓橋夜泊》?他已被納入教科書並建立了寒山
    每個人在上學的時候一定聽說過《楓橋夜泊》,這首詩的作者張繼是在一個沮喪的晚上寫的這首詩,他去北京參加了考試,考試失敗了,雖然他被認為是著名的唐詩之一,但他在優秀的唐詩中並不多見出挑。然而這樣的一首詩已經成為日本中最受歡迎的一首,人們對這首詩的喜愛達到了瘋狂的程度。
  • 楓橋夜泊/張繼(轉載)
    這是因為,詩人在楓橋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鮮明深刻、最具詩意美的感覺印象,就是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從各方面顯示出楓橋夜泊的特徵,但還不足以盡傳它的神韻。在暗夜中,人的聽覺升居為對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靜夜鐘聲,給予人的印象又特別強烈。
  • 張繼的楓橋夜泊物語
    楓橋夜泊物語大唐,自古以來第一個盛世。而此時,開元盛世已過了十多年了。李隆基,一個在戲曲方面很有造詣的皇帝,被梨園子弟尊為聖人。張繼隻身逃到江蘇姑蘇城。文士被逼到此種境地也算是悲劇。只因當朝皇帝寵幸後宮寵幸奸佞不聽忠言,致使被蒙蔽,受災難的還是老百姓。深夜,透骨之冷,又怎及得世間之冷?一壺酒已醉。人無論高興或是煩心的時候總喜歡喝點酒的,尤其是男人。沒有說平常心態也喝酒的,喝酒就是有事。張繼此時想到的是什麼?
  • 張繼的《楓橋夜泊》名聲大噪,但歐陽修卻認為此有語病
    有人說是《楓橋夜泊》成就了張繼,因為沒有這首詩,世人不會知道他的名號。這話聽來雖偏頗,但在看過張繼傳世的其他40多首詩作之後,不得不感嘆:事實的確如此。 張繼的一生,雖只短短六十載,但卻歷經了人世的沉浮。也正是這沉浮之間,才有了這首傳唱千年的佳作。
  • 影響深遠的《楓橋夜泊》詩
    我最早認識寒山寺,是讀了唐·張繼的《楓橋夜泊》,詩曰: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這個人,在中國的詩史上,遠不及李白、杜甫有名。儘管「李杜詩篇萬古傳」,但張繼的一首小詩《楓橋夜泊》,其流傳程度不在號稱詩仙李白、詩聖杜甫之下。
  • 詩詞篇01 張繼《楓橋夜泊》
    作者: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另外有人認為指「江村橋」和「楓橋」。「楓橋」在吳縣南門(閶闔門)外西郊,本名「封橋」,因張繼此詩而改為「楓橋」。柯繼承等指出,「唐以前早先楓橋稱作封橋,吳語封、楓同音,以封橋誤為楓橋,因河邊有經霜紅葉樹之故。根據張詩所表明的物候及月相分析推算,張詩當作於農曆十月深秋時分,江南水邊多植烏桕之類樹木,經霜葉紅,古人詩中多混作為『楓』。故江楓,是泛指江邊的紅葉類樹,不必是楓。」
  • 讀古詩 知情懷(楓橋夜泊-張繼)
    楓橋夜泊唐 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圖片來自網絡這首《楓橋夜泊》是我所喜歡的唐詩之中最喜歡的幾首其一,也是很小時候就熟記在心了,這麼多年了,讀過的文章詩歌不知多少了,很多時候,獨自時,便會想起這首詩,浮現腦海,甚至感覺身臨其境
  • 為什麼日本這麼愛《楓橋夜泊》這首詩?
    楓橋夜泊為什麼寒山寺叫寒山寺呢?待他圓寂後,被日本醍醐天皇追賜法號弘法大師。在清代康熙年間,皇家正式賜封寒山為「和聖」,賜封拾得為「合聖」。日本人,自詡為大和民族,對這個和,當然是頗有好感的。從中可以看出,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
  • 唐詩學習:張繼的《楓橋夜泊》解讀
    唐詩學習:張繼的《楓橋夜泊》解讀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詩是用白描的手法,介紹了蘇州城外名勝古蹟寒山寺的夜景。好的題山賦水詩作,又往往會提高景致的聲譽。有了張繼這首《楓橋夜泊》,蘇州城外的楓橋、寒山寺和寺裡的大鐘,就都成為遠近知名的勝跡了。這首詩之所以成為名作,是因為這首詩把形象、色彩、音響交織融會,而且在交織融會中,所寫景物的遠近、明暗、位置、層次十分巧妙和諧。並都與夜泊旅人的心情融成一體,不顯一點割裂之跡。這正是詩人高度的藝術造詣所至。
  • 張繼的《楓橋夜泊》真的寫錯了?小學生讀後,提了個問題難倒老師
    在這些詩人中,張繼也是獨一份的存在,他從未躋身於唐朝大詩人的行列,卻以《楓橋夜泊》這首詩垂名千古。在一個秋天的夜晚,張繼在蘇州城門下泊船,這個帶有些微惆悵的詩人,忍不住揮灑筆墨寫下了《楓橋夜泊》這首大名鼎鼎的詩歌。在群星薈萃的唐詩中,這首詩並非流螢之光,而是真真切切的明星,堪稱千古絕唱,被後人推崇至極。全詩句句形象鮮明,可感可畫,內容清晰合理,以至於中國歷代唐詩選本都將它納入其中,甚至連亞洲的一些小學教科書也收錄此詩。
  • 張繼的《楓橋夜泊》愁緒滿詩飛
    張繼是唐代詩人,流傳下來的作品很少。他的文章從不刻意雕琢,如一股清流,意境深遠,其中以一首《楓橋夜泊》最為著名。這首詩寫的是唐朝安史之亂後,張繼逃往江南躲避戰亂,夜晚將船停泊在蘇州城外的楓橋的所見所感。
  • 響徹千古的夜半鐘聲——張繼和《楓橋夜泊》
    一首詩可以成就一個人,沒有《春江花月夜》就沒有張若虛,沒有《題都城南莊》就沒有崔護,同樣,要是千古絕唱《楓橋夜泊》沒有流存下來,我們也不會記住這個名字——張繼。張繼,字懿孫,襄州人(今湖北襄陽人)。張繼有詩集《張祠部詩集》流傳後世,其中最著名的當然是那首《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 張繼:我曾在楓橋夜泊
    作者:張風莉我是唐人張繼。也許你根本不會記得我,更不會對我有興趣。因為盛唐詩壇,實在群星璀璨。李白、杜甫的盛名遮住了太多詩人的光華,我自然不是最耀眼的那一個。是一場落榜成全了我。落榜之後,姑蘇城裡那一夜平常的失眠,我創作了《楓橋夜泊》。這首詩,本是我失意心情的自然流露,但我沒想到,它卻讓世人如此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