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推送遠安本土文化,同城活動,吃喝玩樂,求職招聘、商家優惠、教育培訓、旅遊攻略等諸多優質內容,遠安最接地氣、最重服務的本地微信平臺!關注我們妥妥沒錯!
為了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展現遠安人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遠安縣檔案局與遠安生活網共同舉辦以「遠安·記憶」為主題的圖片徵集活動公告。
活動旨在向全縣網友徵集文字、圖片、體現遠安城市變遷的攝影作品,鼓勵大家記錄、分享、傳播體現遠安記憶的生動故事、感人瞬間。
自公告發布以來,在遠安縣檔案局(館)和熱心網名的分享之下,我們收集到了很多十分珍貴的老照片。今天,我們發布的主題是「遠安記憶——母親橋的時代變遷」,讓我們一起通過小編的鏡頭,一起來感受這一座承載著沮河兒女的母親橋的時代變遷。
這可是遠安一橋的鼻祖——木棧水漫橋,據說那時候小孩隨大人來橋邊洗衣,站在橋沿上戲水或跳下水洗澡,有時候可以撿到從河中跳到橋面上的魚。遠處的那個小山就是向陽坡(另說橡樹坡)。
鳴鳳古城牆建於明成化二年至五年(公元1466年-1469年),距今已有530多年的歷史,自城牆建成至今,幾經劫難,幾度興衰。古城牆順沮河為南北走向,用青灰磚砌成,全長600米。城牆北端有保存完好的古城西門門洞。門洞高3.45米,底寬3.6米,呈拱型,門洞處城牆厚度為8.4米,高4.2米,「城牆外為青磚砌築,內側則壘土圍城。」1940年至1943年抗戰期間,城牆塔樓被日軍飛機炸毀,到1949年時古城僅剩下西門一段殘垣斷壁,後經過多次修葺,保留了城西門,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西門洞子,在這裡,我們還能依稀看見歷史的蹤跡。
1954年一橋頭的西門碼頭,沮河遠安的第一支船隊。當時運輸主要靠水運。文革時期,汽車通過沮河木製漫水橋送遠安紅衛兵串聯到北京。60代初期,西門河岸的情景,一片安靜祥和的景象,沮河一橋遠遠地佇立,守護著沮河兒女。沮河橋1969年10月動工,70年11月竣工通車,全長414米,寬8.5米,高7米。成了連接沮河兩岸交通的紐帶。遠安沮河一橋,是毛主席三線建設思想在鄂西山區的初果,是留給遠安人民的紀念。80年代遠安最後的一條木船,自此之後,沮河水運漸漸退出歷史舞臺。1983年9月洪水,沮河洪水情景,橋面上很多群眾在橋頭觀望。1984年7月24日下午4時,遠安縣鳴鳳鎮大橋洪水情形,大水幾乎漫過橋面。1980年8月14日遠安發生特大暴雨,圖為洪水退後的一橋安全無恙。為了更好地保護古城牆,遠安縣政府結合修建鳴鳳城區防洪堤工程,在古城牆與沮河之間壘起了防洪堤,鳴鳳鎮護城河防洪提於1988年勘測施工經過兩年的努力完成。圖為當時的年輕人,站在河邊公園的防護提上。九幾年的遠安全景,那時候鳴鳳公園很熱鬧,站在山頂看遠安全景盡收眼底。
為了緩解鳴鳳沮河一橋交通壓力、方便人民出行、降低安全隱患的需要,也是優化區域路網結構、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鳴鳳沮河一橋擴建項目於2012年11月30日開工,也為靚麗的山水園林城增添一處新景觀。一橋位於鳴鳳城區、東西向橫跨沮河,西側與S224省道荷當公路相連,東側與主城區大橋路相連,擴建項目在老橋上遊側加寬9米。橋梁全長414米,上部構造為24×16.8米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空心板,下部結構為輕型橋臺、雙柱式圓柱墩、灌注樁基礎,更加堅固。
圖為現在的遠安一橋,
沮河一橋,一座飽經滄桑的母親橋,橫跨遠安人的母親河,從建設到現在,已經有37年的歷史了,依然矗立沮河之上,默默呵護著遠安沮河兒女,承接著重要的交通樞紐,見證了一代代遠安人的興旺繁榮。
感謝遠安縣檔案局(館)提供圖片。
【老照片】「遠安•記憶」圖片徵集活動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