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天天受虐,還不如回家找爸媽。可,回家之後,劇本情節也會變得不太討喜。
回家後三天,相看兩厭
有網友調侃說自己回到家前三天是和父母相處最融洽的時間,撐不過一星期必然會相看兩厭大吵一架。前三天,你能感受來自父母360度的溫柔呵護,整一個母慈子孝的美滿畫面。後幾天,便能感受到來自親爹媽的「降維打擊」——吃少了說「沒用」,吃多了說「飯桶」;一邊說你沒眼力見,從不知道搭把手,一邊又嫌你手笨,掃地不乾淨,洗碗費水;工作熬夜趕需求心疼你,回家賴床就是懶罪無可恕……回家找舒適?也難。
親戚一串門公關秒上身
相比工作上的一堆糟心事,當七大姑八大姨接連拋出戀愛、婚姻、事業、存款等關心時,你會發現,搞定他們的困難程度不亞於開展一場公關活動。要全程保持淡定的模樣,配合著禮貌微笑,要隨時雙商在線,以免冷不丁成為各位親戚盤問的焦點。除此之外,你還得懂得高段位的自黑,以自降高冷姿態,漲他們的士氣,承受非議,又能用恰當的方式回應。解救「串門危機」,腦細胞耗費量是平日裡的double。
送禮競技場,錢包虧空
雖說錢少、事多,還鬧心是生活常態,但一想到過年回家需要開支的一大筆路費、年貨錢、給晚輩們的壓歲錢、和同學朋友聚會花的錢,回頭還得拾掇拾掇自己,買件新大衣、剪個新髮型,更別提孝敬長輩的錢絕對不能少,湊巧的話,還能碰上突如其來的「紅色炸彈」,隨完份子錢,補齊了人情。算到這裡,回家也是一筆燒錢債吶。
七嘴八舌
@楓林:「過勞」的痛苦時常是逃避自由的焦慮,解決問題應當從直面自我開始。
@恩將仇抱:看著銀行卡六位數密碼保護的三位數餘額,真的有資本患上「過勞回」病症嗎?
@統帥Leader:希望我們不只是在「過勞」的時候才會想起父母,畢竟,他們的寂寞和孤獨也需要一個宣洩的出口。
與其逃離舒適圈,不如先從過勞坑裡跳出來
前段時間,網絡公號文章都在鼓譟年輕人走出舒適圈,但進沒進舒適圈不清楚,過勞坑是一定掉進去過。不加班衝業績拿不到年終獎,不秒回工作微信視為不上進,不與甲方、奇葩同事、老闆鬥智鬥勇難存活……無法成為野獸的年輕人好不容易找到了平衡和節奏跟自己和解,還得被眾人「苦口婆心」地勸告:你最好逃離舒適圈,不然會進入恐慌圈。且不說,那些人對「舒適圈」有著怎樣的誤解,與其對著生活裡的假想敵,發酵出陣陣酸臭味,不如先從水深火熱的過勞坑裡跳出來,在情緒高壓時刻,不至於迷失在迷霧中。
糟心一小時,回家緩半年 對抗生活假想敵,先打敗過勞坑啊喂!
「過勞回」是年輕人的情緒病症,發病高頻期在年末,應對方式常以「回家」做自我解脫。雖然他們好不容易找到了平衡和節奏讓自己舒服點兒,可別忘了,回家躲避糟心事的困難程度不亞於開展一場公關活動。
「過勞」自救指南都有啥?在線等挺急的
又到了加班加到懷疑人生,脫髮脫到心肝顫的時候,來,這裡有自救小伎倆,讓你一次性加滿損失的血量,「起死回生」。
「粗暴死心法」
一句「人生已經如此艱難,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不知道唱出了多少人的心聲,但是懷揣著「這些事」,終歸需要一個排解方式。對於「過勞回」輕度患者而言,解決焦慮的最好方式,就是直面生活的慘澹。年終煉獄總有結束的一天,每天查看自己的花唄數額,此時做著上班的主線任務,打怪殺敵,都是為了下個月更好地「還債」。
「精神勝利法」
頗有點「在我的BGM裡沒人能打敗我」的自說自話感,比如在物理上無法戰勝的甲方和主管,可以在腦內開演解壓小劇場,讓他們體會被虐千百遍的職場模式,開例會時,腦補各種把甩鍋心機同事碾壓的畫面。現實裡可以佛系認慫,但在精神上打敗那些處處折騰你的人,才能成功「勸說」自己繼續加班。
「快樂源泉法」
當然了,無法從白日夢中獲得力量,那麼就只好藉助物質轉移一下注意力——偶爾放縱旅行、一頓暴買、一頓狂吃……再不濟,對照網傳已久的《年輕人回血帖》,從伸懶腰、擼貓、製作表情包到唆粉、冥想、追星,在諸多回血招數裡,你總能找到自己的「快樂源泉」,以此重獲在謀生中大展拳腳的自信。
城報記者 李昀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