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因為某些條件導致不能夠接受常規的教育時,開明的家庭教育、自發的學習動力與興趣如何幫助一個人實現夢想。
2016年,一個視頻被發布到了Youtube,在視頻裡面:
一個16歲的亞洲男孩,
穿著他爸爸的粉紅色商務POLO杉,
背著霹靂腰包,
拿著一瓶他現實中從來不喝的威士忌,
裝做成一個十分兇狠的街頭混混,
嘴裡噼裡啪啦唱著充滿著美國俚語的說唱音樂。
點擊播放 GIF 1.0M
這種一反常態的商務穿著與匪幫說唱的格調完全不搭,且一個看上去人畜無害的稚嫩少年偏要裝扮成街頭小霸王。
著實讓人大跌眼鏡。
乍眼一看似乎是惡搞,但這支名為《Dat$tick》的MV在Youtube上一經發布便以病毒式的效應傳播。
到目前已經擁有了1.2個億的點擊量。
突如其來的爆紅讓人們注意到這位來自印度利西亞的男孩Rich brian。
不僅高頻次的播放量足以說明大眾的認可和喜歡,這支MV讓人驚嘆之處在於,這個男孩用低沉磁性的嗓音、純正的美國加州口音、地道的說唱Flow贏得了眾多美國知名一線說唱歌手的認可。
他們驚嘆:
Wow! 你在逗我?他不是美國人?這小子的英語完爆70%的美國人啊。
至此之後,Rich brian一炮而紅:
籤約88rising廠牌,
登上美國CBS綜藝節目《詹姆斯•柯登深夜秀》,
成為美國主流嘻哈文化的亞洲代表,
獲得和世界級知名歌手的合作機會,
開啟了全球各地巡演,
接受《時代周刊》的專訪
入選2017年《滾石》雜誌「25位改變世界的25歲以下青年。
順便說一句,他在發布這支MV之前,早已沒有在學校念書(英語哪裡學的?),也從來沒有正兒八經的發布過說唱作品。
最重要的是,即使在英語口語上超過許多美國人,但他在出名之前,從未到過美國或者其他英語國家。
他的成功,到底來自於什麼?
01
從小與音樂結緣,8歲退學在家學習
Brian是出生於1999年的印度尼西亞華裔,在雅加達的一個山羊養殖場附近長大,父母經營著一家咖啡館,在家中的四個兄弟姐妹中最小。
總的來說,Brian其實就是一個普通家庭中的普通孩子,按他自己的話說,他的家庭是印尼的一個普通中產階級家庭。
但在成長中,他的有著和普通孩子完全不一樣的童年。
家庭的特別之處在於:
第一,音樂氛圍比較濃厚;
Brian在6歲開始在家人成立的基督搖滾翻唱樂隊中擔任鼓手,他的哥哥是鍵盤手,姐姐是貝斯手,可能這段經歷潛移默化中幫助他進行了節奏感的培養,從而在十年後發布的MV中,他的說唱技術能夠「一步到位」。
另一個很少人知道的事實是,Brian沒有上過多少天學。
在他二年級,大概八九歲的時候,Brian就因為社交焦慮障礙離開了學校,在家裡接受父母的家庭教育。
他在接受BigBoyTV的採訪時回答談到過這件事情:
「這件事(指不再去學校上學)就是很自然的發生了,突然有一天我就不用去學校了。
我問過爸媽許多次,他們的回答是:沒有時間開車載我去學校。
但他們會在家裡給我教學或者丟給我一堆作業,但是後面我也懶得做了,他們也沒有再強求我做什麼,就讓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以下是主持人的反應:
雖然上述採訪時Brian將這件事作為一個玩笑來講,但這裡其實可以看出來,Brian的父母非常照顧他的感受,沒有直接告訴他是因為患有病症而不能去學校,同時也給他高度的自由,讓他去探索、去選擇自己喜愛的道路。
也正是父母開放的心態,開明的態度以及始終如一的支持讓Brian能夠在自己熱愛的事業上取得成功。
那麼不上學也不做作業的他,在家裡幹什麼?
02
社交網絡: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退學之後,Brian在家裡面閒著沒事,主要的生活就是玩電腦。
當然,最開始是瞎玩。
但有一次為了解決魔方的問題,他才無意發現YouTube、Twitter這類網絡媒體視頻與社交平臺。
自此之後,他與世界的紐帶仿佛突然建立了起來,他可以在家中看到全世界任何地方的潮流趣事,尤其鍾愛美國年輕人的流行文化,他徹底地投入到了其中。
但擺在Brian面前的首要問題是,他不會英語。
因為他根本就沒有在學校待幾天,父母對於英文也一竅不通,以至於後來他的英文說唱歌曲火的一塌糊塗後,他的父母既聽不懂也不明白為什麼。
所以Brian的方法很簡單:
不找老師,
不買教材,
每天瘋狂觀看Youtube上的英文視頻,不論形式,
包括各種類型的音樂MV、搞怪視頻,Vlog以及各類知識教學等等。
我們不知道Brian在這個過程中付出了多少艱苦的努力,但是支撐他的東西很簡單,就是兩個字:「興趣」。
後來許多人非常感興趣他是如何能夠將英語自學地如此出神入化,但他在多次採訪中非常輕描淡寫的談到,其實秘訣就是兩個字——興趣。
他的英語到底有多好呢?
就在我們在開頭談到的MV中,他的英語幾乎達到了完美的程度,語速極快且幾乎沒有口音,還用了太多許多美國人都不知道地方俚語和暗號,同時在語法和句法的使用上也非常原味和地道,很難讓人相信他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在此之前從來沒有進入過美國的印尼雅加達人。
03
本想當個搞笑博主,誤打誤撞成專業說唱歌手
英語的問題克服之後,Brian開始建設自己的社交平臺,其實Brian最初的理想是成為一名喜劇演員。
所以最開始發布的視頻一直向搞笑的路線發展。
他先是靠奇奇怪怪得P圖得到了一些小名氣,後來又模仿許多視頻博主發布了一些惡搞和喜劇視頻。
就像是我們之前說的,真正讓Brain走紅的就是說唱音樂。
偶然的一次機會機會,他聽到了Macklemore 的《Thrift Shop》,他瘋狂喜歡上了這種音樂形式,這是他第一次接觸hip-pop音樂,也是他學rap的第一首歌。雖然他5歲開始玩鼓,聽得都是screamo風格的樂隊,但hip-pop對他來說這太不尋常了。
什麼是rap(說唱)?
這種上世紀發源於美國紐約的音樂形式由非裔創立,將文字以變換的節奏(Flow)嵌入到伴奏(Beat)中,這種音樂形式在最開始僅流行與非裔美國人的圈子中,但隨著影響力的不斷增大,現在已經屬於所有人。
就像是See you again的演唱者Wiz Khalifa 說的:Now it’s everybody。
即使是在中國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隨著愛奇藝推出《中國新說唱》欄目,這種形式已經在中國有了較大的接受度與市場。
早在2014年,Brian寫出了自己的第一首說唱歌曲,並通過iPhone錄製了下來。
對於自己的歌,其實Brian一直認為就是玩玩而已,他曾經說道:「其實我也不知道怎麼做,最後弄出來的東西聽起來很差勁」,即使如此,他仍然堅持寫歌,還專門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開始專業起來,找到了錄音室錄歌。
之後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Dat$tick》一出,這個印尼小哥火了。
04
「火上再加油」!結識伯樂88Rising
捧紅過Snoop Dog、Eminem、Kendrick Lamar的音樂製作人、Beats耳機創始人Dr.Dre曾經說過:
「做出一首熱曲很簡單,但要保持熱度難上加難」。
一個爆款視頻能在短期內給Brian帶來名氣,但真正要成為一名成功的歌手,他還需要更多的東西,那就是「伯樂」相識。
這時候,致力在全球推廣亞洲文化88Rising出現了,Brian順理成章加入廠牌88rising。
在此之後,發展可謂順風順水。
從2017年開始,開啟自己的第一次美國巡演,
同年獲得第4屆印度尼西亞選擇獎年度突破藝人獎;
同月,發行與Rich the Kid、Young Thug、迪波洛合作的trap單曲《Bankroll》;
發行與說唱歌手21 Savage共同演唱的說唱單曲《Crisis》;
同年,參與了88rising組織的亞洲巡演;
此外,他還被《滾石》雜誌選為了「25位改變世界的25歲以下青年」;
在歌曲的認可度與影響力上,我們可以看到:
在他發行首張個人錄音室專輯《Amen》後,就取得了iTunes嘻哈專輯榜的第一名的絕好成績;還登上美國CBS綜藝節目《詹姆斯·柯登深深夜秀》,表演歌曲《Amen》 和《Cold》。
Rich Brian 和 James Corden
現在,Brian現在已經定居在洛杉磯從而更好地發展他的音樂事業,他毫不猶豫地承認社交媒體和網際網路所起的作用不僅體現在他崛起的迅速,而且還體現在他首先公開創作的能力。
他回憶說:
「社交媒體肯定會影響很多,
我剛在網絡上學到了很多東西,
我學會了如何製作視頻,
我學會了如何製作音樂,
我從網際網路上學習英語。」
它也是一個非常棒的平臺,可以釋放你的思想、情緒,
這就是我所做的,但我沒想到,它所帶來的效應這麼大,
實際上我覺得我已經成功了。
05
成功的根源:家庭教育加上發自內心的熱愛
回過頭來看Brian的成功,我們能夠總結出哪些東西?
雖然他的成功看起來非常像是一個頗為特殊的案例,即那種偶然因素較大,且難以複製的情況。
事實上,他的成功,遠不是偶然那麼簡單。
當然,在分析Brian成功的根源之前,我們不能否認,包括全球化趨勢、技術進步、娛樂經濟迭代等因素,讓Brian有機會接觸到世界另一頭的文化,並擁有工具去學習,去施展他的才華,但是光有這些是遠遠不夠,事實上,這些條件,多數人是具備的。
家庭教育起了很重要的基石作用。
Brian和多數孩子一樣,成長於一個普通家庭。
但在Brian因為患病而難以去上學後,他的父母為了顧及他的感受,不讓他感到自己和其他的孩子「有什麼不同」而沒有告訴他真實原因 。
我們也能看到後來的搞笑視頻以及MV中,Brian完全呈現出了樂觀、積極、熱愛新事物的狀態,也正是因為他帶有喜劇化反差色彩的說唱能夠在眾多歌曲中走紅。
這與父母的教育是離不開的。
同時,Brian的父母採取「放養式」的原則,讓Brian自己去尋找自己的興趣。
後來當Brian愛上了拍攝喜劇、進行說唱,即使他們不懂,也一直非常支持他將這個愛好發展下去,才讓Brian完全沒有顧慮,全身心投入到他喜歡的事情之中。
我想他們根本沒想過這會給他們的兒子帶來這麼多額外的東西,他們其實只是想讓他快樂而已。
其實「放養式教育」是否值得借鑑,需要商榷。
也許Brian會沉迷於電子遊戲,沉迷於虛幻的網絡時間從而一事無成。
但是每個孩子都不一樣,這背後的原則是,
幫助孩子找到他們所熱愛的東西。只要他們熱愛,加上父母支持,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他們將這件事情做好。
就像是Brian,作為一個小學二年級沒上完的學生,能夠自己靠著Youtube在短短幾年將英語學得出神入化,除了發自內心的熱愛,還有什麼其他的可能嗎?
本文為京領原創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