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說過:「改革開放20年,最大的失誤是教育。」借用這句話,對於香港問題,我們可以說:」香港回歸20年,最大的失誤是去殖民化工作。「
以前我們聽說過臺獨、藏獨、疆獨,一不經意間現在出來了什麼「港獨」。港獨的出現,乃至香港社會中此前出現的一系列不正常現象,說明了我們對香港去殖民化工作做得還非常不夠。
還是先從幾個事情來說明一下問題的嚴重性吧。
2014年9月28日,「佔領中環」運動啟動,歷時79天。這一街頭政治活動以破壞香港經濟穩定與特區政府的正常運轉來要挾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抗議2017年香港特首普選,給香港社會帶來了巨大陰影。
2015年10月,香港政府要求將傳統的鑄鐵郵筒上仍保留的英國皇家標誌遮蓋起來,引起香港文物保護者的強烈反應,指責政府試圖把香港的英國殖民地歷史「抹掉」。
2016年10月12日,新當選的香港立法會候任議員遊蕙禎及梁頌恆在立法會首次大會宣誓就職時,公開展示「HONG KONG IS NOT CHINA」的標語,又將「CHINA」讀成具辱華含意的「支那」,其中遊更在「支那」之前加上英語粗口「fxxking」。
2017年9月5日,來自內地的一名香港大學女生在校園內怒撕「港獨」海報。後被證明張貼「港獨」海報的行為是由該校學生會組織的,而這位勇敢的內地女生事後卻遭人肉搜索並被威脅。
(兩名辱華議員,披巾上寫的是「香港不是中國」)
這就是眼下的香港。
這就是我們20年前為其回歸祖國而喜極而泣的中國香港。
憤怒之餘,我們要反思。這其中有國外反華勢力資助和撐腰的結果,也有我們政策失誤原因,而我們最大的失誤就是去殖民化工作做得太不徹底,嚴重點說根本沒有做。
由於長期的外國殖民統治,重新收復的地方,一定要經過去殖民化,這是世界的通例。因為長期的外國殖民統治,積累了很多外國殖民者的的走狗,跟班,資本家等,沒有去掉的話,他們的政治能力還很大,如不及時給予打擊、徹底消除殖民思想的影響,帝國主義、殖民主義思想意識將會帶來諸多問題,甚至造成極大災難。
我們可以先看看印度、韓國甚至蔣介石到臺灣後所進行的「去殖民化」。印度獨立後,新德裡、孟買、加爾各答等城市,全部將名稱由原先的英式拼法改為印式拼法。蔣介石敗退臺灣後,立即進行大規模的「去殖民化」工作,取消日語教育,停用日式教材,禁止使用日本名字,原來街道的日本名字也更改為中國名字。李登輝原來就有一個日本名字叫「巖裡政男」,蔣介石到臺灣後不讓他叫了,只好又叫回李登輝。 今天的「臺獨」分子,不管是陳水扁,還是蘇貞昌、蔡英文,都講一口標準的國語。臺灣的學生從小接受的都是國語教育。這就是蔣介石當年強制推行「去殖民化」工作的成果。
(帶有英皇標誌的香港郵筒,這都不能改?)
事實上,前些年,已經有不少人意識到了這一問題。中央政府也做了一些工作,但是還不夠,而且中央指望特區政府主動去做去殖民化的工作,看來是一廂情願。今後,不能再受「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約束,要嚴令特區政府在去殖民化工作上拿出更嚴厲的措施和辦法來,並且要以勇往無前的精神全力推動它。因為這項工作勢必受到某些反動勢力的阻撓和擾亂,對一些反動分子就是要採取強制措施,扼制其非法的囂張氣焰。
規定香港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地區應該承擔的責任。香港在1997年回歸以後,中央政府為其提供了一切優惠,香港財政不用向中央財政上交一分錢,香港財政有困難,包括亞洲金融危機、世界金融危機期間,中央財政拿出那麼多錢來救市,還對香港做出補貼,駐港部隊不花香港一分錢,全部由中央政府補貼。這是前所未有的,也是不正常的。
「港獨」分子那麼懷念「港英」時期,但「港英」時期英國每年從香港拿走了多少利潤!英國駐港部隊最多時達到五萬多人,每天吃香港的,喝香港的,花香港的,全部由香港財政負擔。
香港財政不向國家財政交一分錢,是有問題的。作為一個國家,沒有任何一個地區不向中央政府負擔財政義務。即使我們再講「一國兩制」,兩制的前提也是一國;在一國的範疇內,香港地區必須要承擔它作為中國一個地區應該承擔的責任。
百善孝為先。一個餓了就有奶吃的孩子,你不教它去承擔責任,他永遠長不大,更不會知道感恩。
強化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大陸和香港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並不等於兩個國家兩種制度,香港回歸後我們沒有進行香港公民首先是中國人民共和國公民的教育,使他們認為中國公民是中國公民,香港公民是香港公民,遂使他們出現心理膨脹和扭曲,把香港公民當作了一種脫離中國存在的國家公民意識。
實際上,香港人特別是香港華人,在身份認知上有三重性:既是被英國殖民者藐視的「低人一等」身份,也是自身能夠團結起來主張權益的「共同華人」身份,同時還是相對內地大陸華人的「高人一等」身份。自香港回歸以來,這些人存在著從地域性概念的「香港華人」到身份認同概念的「香港人」的轉換。這不僅是香港回歸前後一個獨立的身份建構的形成與發展,更是香港居民文化認同與身份認同出現分歧的開始。
就是這種身份認同的缺失,香港人對大陸的認識十分不夠親近。從回歸之初的恐懼心理、到後來試圖改造內地政治的雄心壯志、再到當下比較優勢後逐漸潰退所產生的失落感等,這種深受殖民文化侵蝕的香港本土意識給反華勢力提供了土壤。因此,要去殖民化,必須要加快香港人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身份認同。
加強國民教育。放眼全世界,任何國家的國民都必須無條件接受以國家體制、憲法、國旗、國徽、國歌等為內容的基本國民教育,難道就你香港特殊?
然而,香港就是特殊。香港8所大學的通識教育教材竟然都是由美國國務院富布萊特計劃下的「港美中心」壟斷,現「港美中心」主任還是美外交官退休過來的。這個中心表面上看,是一間非盈利的大學聯盟機構,但實質上美國駐港總領館才是這家機構的真正的靠山。在「佔中」事件發生前,該中心舉行了兩天一夜的「工作坊」,「名正言順」地培訓大學生作為「佔中」骨幹,教學生如何面對大型示威抗議活動中的「談判策略」,並為香港普選定下所謂的「不可退的底線與立場」等。
香港學校使用的語言長期使用英語教學,中英文教學的比例達到1:10,在英文的薰陶之下,香港人很難與傳統文化在血脈上的融合。港英當局主持下,不支持香港開設中國歷史課程,中國歷史被編入亞洲歷史,實行殖民教育。在香港小學常識課程綱要中,中國歷史教育完全沒有被提及,這就淡化了國家和民族觀念。
今後,要儘快重新編制香港大中小學教材,將國旗、國徽、國歌、憲法、國體的內容融入進去,要單獨講授中國史。
重要時刻必須說中文。西方國家在建立殖民地、管理殖民地方面有很多習慣做法。這些做法的目的是從日常生活的眾多細節上灌輸殖民者需要的價值觀,如同宗教,通過經典、圖形、文字、禮儀、習俗、服裝等多方面強制或半強制的措施,使得殖民者需要觀念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每個人的每一個末梢。其中,語言文字是最主要的內容之一。英國從西班牙手中奪取了菲律賓後,在很短的幾年時間裡將菲律賓原先使用的西班牙語徹底改為英語。日本在它擴張侵略期間,每佔領一地,也必然迅速推行日語教育、日語教學。當今非洲各國分別使用英語、法語等為官方語言,無一不是當年殖民者製造和遺留的產物。
今天連所謂的立法會的議員,都敢披著「港獨」旗幟,都敢在宣誓時利用誓詞辱罵中國。而且非常荒誕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上竟然可以用英文宣誓,香港立法會的這種規矩還沒有改過來。你在美國成為美國國會的議員宣誓時,可以拿中文宣誓?你在英國成為英國議會議員時,可以拿中文宣誓?肯定不可能的。
今後要規定,在立法會、政府各種會議、法院審判等各項活動中必須使用中文。
從修改路名開始。香港「去殖民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艱苦的過程,其中肯定要遇到不少阻力(連郵筒上覆蓋掉而不是剔除掉英國標識都能被抗議,真TMD)。當下能做的,可以從「路名、地名」等具有公眾意義、日常意義的事物著手。
香港現在的地名、路名很多依然帶有鮮明的殖民地色彩,例如維多利亞灣、司徒拔道、軒尼詩道、堅尼地道、莊士敦道等等,這些地方都應該改為中國化的地名或路名。
這方面的工作其實有先例可循。上海曾經也是殖民化較重的城市,在過去的地名、路名中,同樣存在大量殖民化的稱呼,例如貝當路、霞飛路、聖母院路、麥尼尼路、愛多亞路等等。新中國成立後,這些殖民者留下的地名被改為衡山路、淮海中路、瑞金一路、康平路、延安東路。這樣的改名是成功的,也是必須的。
本公眾號最新文章,敬請閱讀:
中國周邊外交困局的主因還是繞不開美國因素
新疆問題的由來及主要安全威脅
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一年後再訪日本 菲對華政策會不會有變?
這或許是蒙古對中國的真實態度
從越南歷史和地緣政治角度看為什麼越南背叛了中國,而中巴關係卻那麼鐵
了解更多內容,請長按下方二維碼識別,或點擊標題下藍色「文韜與武略」,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