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圖索驥》
伯樂是春秋時一位著名的象馬專家。
有一次,他從牲口集市上走過。
他看見一匹白馬,並說很好,買馬的人立刻出高價要了那匹馬。
他們說伯樂看中了馬沒錯。
果然那是匹日行千裡的良馬。
後來,伯樂把相馬的經驗寫成一本書叫《相馬經》。
他的兒子以為,只要看懂相馬經就會識馬了。於是,他一邊看書上的圖,一邊兒到郊外去相馬。
結果,他捉了一隻大蛤蟆,以為是良馬。
按圖索驥本意是諷刺,墨守成規。現常用來說明根據某種標誌即可找到需要的東西的意思。
《百聞不如一見》
漢宣帝時,西北邊境時常發生騷亂。臨近邊境了,羌人屢屢搶掠燒殺。漢宣帝立刻召集文臣武將開會商議,大家說馬上派精兵強將去圍剿,哪位將領率兵前往?
剛才主戰的人卻誰也不吭聲兒了,只有一位叫趙光國的老將願意去,漢宣帝問你要多少兵馬糧草,百聞不如一見,他說讓我到那裡看看在說。
趙將軍帶兵來到了西北邊境,他向當地的老人了解民情,他深入邊界去查看地形,他又派探子潛入羌人的駐地偵查,路上他還捉一個羌族士兵。趙將軍從士兵那兒探知,他們首領之間摩擦不合,於是,他派人向漢宣帝提出重兵屯守的主張。
趙將軍主張對羌人採取睦鄰政策,消息傳開,大臣們紛紛反對,他們仍然主張使用武力。
趙將軍又把自己看到的情況講得有根有據,漢宣帝聽了答應睦鄰政策可以試試,
趙將軍重兵駐守邊疆,羌人也就不敢輕舉妄動了,從此西北邊境太平無事,百姓安居樂業。成語百聞不如一見,強調深入實際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