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秋菜圍城。眼下的長春,周邊菜農東南西北匯聚於此,在政府劃定的110處秋菜點內開秤賣菜。
離家前,他們信心滿滿,渴望能賣上好價錢。可理想終究抵不過冰冷的市場。集中登市25天,如今時間過去一大半。當競爭激烈、購買力下降、秋菜銷售遇阻成為市場註腳時,寫在他們臉上的表情已儼然變成了無奈與迷茫。
賣不動的秋菜,道不出的苦衷。秋菜市場的變遷是市場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銷售遇冷背後,給今後農業生產帶來哪些思考和啟發?新文化記者記錄菜農銷售遭遇市場真相,藉助外腦,探尋秋菜未來出路。
失眠
白菜不走量靠啤酒來「催眠」
帳本
5畝地按0.35元/斤高價,全部售出15750元去掉成本9925元,全部賣完才能賺5825元
14日4時55分,農安人馮洪遠起床下地為手機充電時,不小心踢倒了頭天睡覺前喝空的兩個啤酒瓶。在這間位於長新街上民宅改造的旅館內,他已經住了3天,每天房費35元。心裡有事的馮洪遠,這幾日睡眠一直不好,為了儘快入睡,他不得不用啤酒「催眠」。
5時10分,他用涼水洗了臉,吃了兩口昨天晚上的剩菜,迎著風走向讓其又愛又恨的「老地方」。「這兩年都是我自己來長春賣白菜,母親沒得早,父親又得了腦血栓,妻子在家照顧他和孩子,賣菜只能靠自己。」他告訴新文化記者,這次進城總共拉來了9000斤白菜,開農用車來的,早上起早開賣,晚上天黑收攤,用布蓋上,到旅館睡覺,就這樣3天,滿打滿算也就賣了5500斤。
馮洪遠進城選擇的賣菜地點,和去年一樣,在一匡街與北人民大街交會處,這裡是寬城區傳統的大型秋菜銷售點。其實,對於秋菜難賣,他心裡早就有所準備,只不過當下的市場比想像得還要糟。「去年也拉來這些,兩天半就折騰出去了,今年真不知道得幾天。」馮洪遠說,今年的白菜行情不錯,能賣到0.35元/斤,這比去年的0.2元~0.25元/斤價格高出不少,可是買菜的人越來越少,年輕人幾乎看不到,都是中老年人,購買量不大,能買上200斤的都算大戶。
眼瞅著白菜賣不出去,在長春的住店、吃飯每天消費近65元,馮洪遠有些著急。馮洪遠告訴記者,租地價格漲價,今年種了5畝地白菜,每畝地可產淨菜9000斤,5畝地共4.5萬斤,如果按照0.35元/斤價格計算,全部售出能賣15750元。「不過這是毛收入,沒算成本。」他算了筆帳,種植一畝大白菜種子成本150元、種植僱工200元、農藥305元、化肥510元,後期澆地水電費用等還要400元,如果算上後期砍菜220元費用,加上進城賣菜開銷、油費200元,一畝地支出1985元,5畝地需要9925元。也就是說,白菜全是高價出售的前提下,才能賺5825元。
7點鐘的早市,未見到人頭攢動。馮洪遠剩下的白菜靜靜躺在車裡,無人問津。「今天回不去了,還有點菜,長春不走量,地裡的菜有空找人拾掇拾掇,不行去縣城轉轉吧,看看飯店、機關有沒有買的。」5分鐘後,他情緒低落地跟妻子通完電話。
迷茫
土豆賣不完滿城轉悠到天黑
帳本
10畝地按0.8元/斤理想價計算,可收入5.6萬元去掉成本31800元,全部賣掉才能剩下2.42萬元
和馮洪遠鎖定「城北」不同,從公主嶺懷德鎮趕來長春賣土豆的仲崇倩兩口子,沒有刻意固定地點,而是開著四輪農用車,在南關、朝陽區政府指定的銷售店轉悠。
15日18時35分,過了下班高峰期的湖寧路,車少了許多。這是半個月以來,夫妻二人前往的第五個銷售點。他們早早來到這裡,天黑還不願離開。不是不想走,是土豆沒賣完。時間已晚,但二人都還沒吃晚飯。
仲崇倩問丈夫:「我不餓,你餓不,給你買點啥吃?」
丈夫說:「小區進進出出的還有人,等等再說。」
妻子不再說話,依靠著農用車旁,數著車上車下用「專用編織袋」裝好的土豆。7000斤土豆,還剩4500斤。
那邊,丈夫借著微弱的路燈光線,一邊張望,一邊還不死心地吆喝著賣土豆。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想買的人嫌貴,使勁砍價。不想買的人,瞅都不瞅一眼。」一個小時300斤的銷量,仲崇倩和丈夫不願再提,迷茫終極。
「來長春賣土豆有3年了,去年進城賣土豆,20天的時間整整賣了10車,今年到目前為止才賣了3車就賣不動了。」仲崇倩說,今年帶到城裡銷售的土豆,統統都是50斤/袋,根據土豆個頭的大小,售價分別為30元和50元。換算成每斤的價格為0.6元和1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均價上浮0.1~0.2元/斤。市場平均價格也是這樣。
土豆為啥會漲價?她透露,今年雨水不夠,土豆大面積減產,去年畝產1萬斤,今年畝產只有7000斤。家裡10畝地,一下就少了3萬斤。另外,種植成本增加也推高了土豆價格。
「租地價格居高不下,肥料漲價,地膜漲價,人工漲價,少的5%多的要10%。」為此,仲崇倩還給記者算了一筆帳,租地1500元/畝,豆種每畝500元;複合肥肥料、有機肥每畝480元;農藥及葉面肥每畝200元;種植人工以及收穫人工每畝400元;地膜澆水還得要100元。算下來,每畝土豆種植成本3180元,如果按照畝產7000斤,平均0.8元/斤的理想價格計算,10畝地可收入56000元,去掉成本31800元,可剩下2.42萬。但想獲得計算的收入,前提必須是在長春把土豆全部賣沒了。
「為啥必須得進城,我們那兒家家種土豆,要想賺錢就得出去。來地裡收土豆的,四毛錢一斤都大價了。」她透露,有這樣想法的農民不佔少數,前幾天在樺甸街一處秋菜銷售點,光是打招呼認識的賣土豆的老鄉,9個裡就認識4個。今年本來買的人就少,價格再比去年高,老百姓不買帳。
其實,為賣好價,農民蜂擁進城只是當前市場出現的一面。此外,還有意想不到的非農「競爭」。「在農村待久了,城裡的一切都覺得新鮮,可能我們是賣土豆的,對於土豆價格最為敏感,有一天路過繁榮路一家農產品、果蔬連鎖超市,都傻眼了,產地一樣的土豆,人家不論大小一律0.58元/斤,每人限購10斤。」仲崇倩說,城裡商家太精明了,包裝都給打好,價格還便宜。
收攤的時候,望著車上待售的土豆,兩口子商量著明天的「戰略」:「明天走飯店,賠了也比拉回去強,剩下土豆給錢就賣。」
費勁
大蔥不好賣琢磨出「新生意」
帳本
1.4萬斤大蔥全部賣完才有不到1萬元的毛收入大葉香菜、小黃瓜不到100斤就能賺上2000元
16日6時,新月路秋菜點,菜農早早來到市場,搶佔有利地形準備一天的銷售。
從哈拉海鎮趕來的劉順心情不錯,稀裡糊塗搶到了一個被市場菜農公認為可遇而不可求的好位置。把成捆15斤、30斤的大蔥、大葉香菜、小黃瓜擺放完畢,劉順就與一旁賣白菜的大姐侃了起來。
「別人賣蔥都是一水的蔥,你咋還賣別的。」大姐不解地問。
「主要是賣大蔥,其餘都是家裡的地邊菜,扔家給人都不要,到這邊還能賣高價。」劉順說,這是秋菜集中銷售後第三趟來到長春。
劉順是一個蔥農,今年自家地裡,秋蔥收成1.4萬斤。在他看來,今年市場價格,去掉物價上漲因素,價格不算這幾年最高的。進城賣蔥這3年,在他的記憶裡,大蔥每斤的平均價格大概是0.6元、0.8元、0.7元。但與白菜和土豆相比,大蔥好歹算相對好賣些,但並不是說大蔥熱銷,走量快。
「買家太挑剔,賣捆蔥,得說一堆好話,遇到同為賣蔥的二道販子,還得鬥智鬥勇,這麼費勁才賣了9500斤。」雖然賣蔥,但是劉順並未對這塊抱有太大的希望,全部賣完才不到1萬元的毛收入,費時費力,所以不能只盯著蔥。
劉順口中,「不能只盯著蔥」,其實指的是串聯、搭配銷售。不農閒時,經常趕集賣「日雜」的他,對目前收入不滿意,腦子裡冒出一堆想法,並將其植入銷售中。
「村子裡,不少農戶都種了大葉香菜和小黃瓜,他們沒有條件進城,我都給收了,均價不到1.5元,差不多有1600斤。」劉順說,進城多年,發現一個現象,雖然城裡人秋菜買得少了,但醃鹹菜人增多,只要東西好,完全能賣上好價錢。
他舉例,大葉香菜、小黃瓜,因為不是誰手裡都有,這幾天對外銷售的價格賣到了3元/斤,不到100斤基本都賣沒了。扣掉損耗,賺上2000元一點問題也沒有。「可別小看這點錢,得2857斤大蔥才能賣出這些錢,今年大葉香菜、小黃瓜下手晚了,要是提前下手還能賺得更多。」談話間,劉順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帳。
轉變思路的劉順,想到還不止這些。「估計看到別人醃的鹹菜,很多人也想醃,但是不知道去哪裡買罈罈罐罐,我覺得這也是個市場,」劉順偷偷告訴記者,如果手中大蔥賣完,打算到光復路轉轉,了解一下罈罈罐罐的價格,如果價格合適,不排除搬到市場來賣。
追問
秋菜為啥越賣越難?
曾幾何時,在長春每到深秋,家家戶戶都會大量購買白菜、大蔥、蘿蔔等秋菜,以保證冬天也能吃上蔬菜。但眼下,市場需求正在發生轉變,與中、老年人相比,作為消費中堅的70後、80後,已經少有買秋菜的習慣。傳統秋菜,為啥在省會城市裡越來越不受人待見?
其實這不難回答,菜農就能說清:城市裡樓越蓋越高,可儲存秋菜的地方幾乎沒了;年輕人極少有買秋菜的習慣,老年人又購買力有限;新鮮蔬菜超市農貿市場長期供應;種植面積雖有減少,但是總量依然很大。根據長春市農委披露的數據顯示,最近兩年,長春秋菜種植總面積從4.4萬公頃下降到了4.246萬公頃,秋白菜、秋蔥等秋菜產量也從產量近25億公斤降至21.2億公斤。
新文化記者了解到,目前長春市蔬菜主要來源地是城區各鄉鎮以及農安縣、德惠市布海鎮等;外埠地區主要有公主嶺範家屯鎮、懷德鎮等。
「咱們城區秋菜上市量,每年在一億公斤左右,完全可滿足春城市民需求,根本上講,秋菜難賣,就是需求量減少。」長春市農委園藝特產處戈處長表示,這種現象,不光是在長春,東北其他城市也有類似情況發生。而對於菜農所列舉的原因他也表示認同,城市的快速發展,蔬菜供應的常態化,以及市民購買秋菜觀念的改變,導致秋菜上市後階段性集中需求萎縮。
的確如此,在秋菜集中上市期,秋菜難賣,不止長春一地兒。同為省會城市,新文化記者從瀋陽、哈爾濱當地媒體公開報導發現,秋菜銷售難場面同樣出現。
咋辦
秋菜這門生意如何繼續
面對秋菜銷售不力的局面,如何需求和拉動新增長極?
「下一步,將加強產銷銜接,抓好信息服務,引導農民合理種植。」戈處長說,現在北菜南運、北菜北運已有樣本,豐富秋菜的銷售渠道,加快農超對接的步伐,實現從農田到銷售終端的直接對接,也在推進。
同樣的問題,專家也給出建議。吉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王佔國在接受新文化記者採訪時表示,需求減弱是客觀的現象。經濟學上講,消費引導銷售,但秋菜市場恰恰相反,成了銷售等待消費。這種計劃經濟痕跡濃重的消費模式已經不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而且,市場信息不對稱,銷售渠道狹窄,生產風險不可控。這並不是說,農民不能種菜了,不去市場銷售了。
「要換一種思維,換一種方式。」王佔國認為,營銷多元化,種植差異化,專業化合作或是出路。具體來看,所謂的營銷多元化,主要可以圍繞網際網路+秋菜模式,通過電商平臺打通延伸銷售半徑,現在農村推廣電商培訓,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基於該突破口,可實現蔬菜異地銷售,也就是常講的北菜南運、北菜北運,農超對接。而種植差異化,指的是,對品種精準種植,比如可以種白菜,但前提是能不能種有機的?吉林大米過去誰能想過,會賣幾十元或是百元一斤,但這就實現了,因為是有機的。而最後的專業化合作,其實就是推廣建立農民合作組織,從鬆散到集合,不但可以提高更高抗風險能力,還能在獲取市場需求信息、奪取銷售定價主動權方面更具優勢。他認為,吉林省秋菜種植,具有氣候、土壤先天優勢,容易種出上等秋菜,在種植結構和品種選擇上生產方式上,進行優化。縮小供應鏈的中間環節,讓農民與市場的距離拉近,對於解決秋菜銷售難,將有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