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某一本書,或者看待某一個人時,總會出現「一千個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的現象。那麼我將這句話運用到牛頓與莎士比亞身上。
有人在網上發出有關牛頓與莎士比亞的問答題,問:這兩人哪個更偉大?
你的答案會是什麼?我先不下結論,先來看看這兩位偉人的事跡吧。
牛頓
牛頓出生在英國北部林肯郡的一個農民家庭。1661年考上劍橋大學特裡尼蒂學校,1665年畢業,這時正趕上鼠疫,牛頓回家避疫兩年,期間幾乎考慮了他一生中所研究的各個方面,特別是他一生中的幾個重要貢獻:萬有引力定律、經典力學、微積分和光學。
還記得課本中學到的萬有引力麼?牛頓坐在蘋果樹下,忽然一個蘋果掉下來,打在了牛頓頭上。所以,牛頓就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他用一個公式將宇宙中最大天體的運動和最小粒子的運動統一起來。從此,宇宙變得如此清晰:任何一個運動都不是無故發生,都是長長的一系列因果鏈條中的一個狀態、一個環節,是可以精確描述的。人們打破幾千年來神的意志統治世界的思想,開始相信沒有任何東西是智慧所不能確切知道的。相比於他的理論,牛頓更偉大的貢獻是使人們從此開始相信科學。
正因為萬有引力的發現,牛頓對科學研究的興趣越來越高。1666年,牛頓在休假期間得到了三稜鏡,他用來進行了著名的色散試驗。一束太陽光通過三稜鏡後,分解成幾種顏色的光譜帶,牛頓再用一塊帶狹縫的擋板把其他顏色的光擋住,只讓一種顏色的光在通過第二個三稜鏡,結果出來的只是同樣顏色的光。這樣,他就發現了白光是由各種不同顏色的光組成的,這也是令人驚訝的一大貢獻。
牛頓不但擅長數學計算,而且能夠自己動手製造各種試驗設備並且作精細實驗。為了製造望遠鏡,他自己設計了研磨拋光機,實驗各種研磨材料。公元1668年,他製成了第一架反射望遠鏡樣機,這是第二大貢獻。公元1671年,牛頓把經過改進得反射望遠鏡獻給了皇家學會,牛頓名聲大震,並被選為皇家學會會員。反射望遠鏡的發明奠定了現代大型光學天文望遠鏡的基礎。
牛頓還提出了光的「微粒說」,認為光是由微粒形成的,並且走的是最快速的直線運動路徑。他的「微粒說」與後來惠更斯的「波動說」構成了關於光的兩大基本理論。此外,他還製作了牛頓色盤等多種光學儀器。
一個蘋果的偶然落地,卻是人類思想史的一個轉折點,這都歸功於牛頓善於思考,勤於動手做實驗,才有了他這麼多的成就。
莎士比亞
華人社會常尊稱為莎翁,清末民初魯迅在《摩羅詩力說》(1908年2月)稱莎翁為「狹斯丕爾」。
莎士比亞對我來說,我想說他是個「樂觀的悲觀主義者」。為什麼?
他的作品,熟知的有《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
一部是浪漫的愛情故事,一部是充滿血腥與仇恨的復仇故事。一個是極樂,一個是極悲。一個人或者一件事,極致到盡頭,那就不是美。
莎士比亞的作品都有幾個顯著的特色:題材豐富、情節生動、形象典型。
起初是理想主義、接著是現實主義、再者便是浪漫主義。每個年齡階段,或者經歷的每件事都有不同的感受,而這些感受都會變成筆下某一個主人公,用他們的方式敘述一段故事。
莎士比亞在所有的文學人物中首屈一指。今天很少有人談喬叟、維吉爾、甚至荷馬的作品,但是要上演一部莎士比亞的戲劇,肯定會有很多觀眾。莎士比亞創造詞彙的天才是無與倫比的,他的話常被引用,甚至包括從未看過或讀過他的戲劇的人。
他的名氣也並非曇花一現。近四百年來他的作品一直給讀者和評論家帶來了許多歡樂。由於莎士比亞的作品已經接受住了時間的考驗,相信在將來的許許多多世紀裡也將會受到普遍歡迎,這一推測看來不無道理。
莎翁作品的語言豐富多彩,他不但是個遣詞造句的高手,而且是個善用修辭的能手;作品中比喻、笑謔、擬人、雙關語等別開生面,許多佳句音韻美妙,或表現鮮明形象,或者表達深刻哲理,更有利於他的作品語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傳播和被人接受。
德國的偉大詩人歌德在論莎士比亞時指出:
「使莎士比亞偉大的心靈感到興趣的,是我們這世界內的事物:因為雖然像預言、瘋癲、夢魘、預感、異兆、仙女和精靈、鬼魂、妖異和魔法師等這種魔術的因素,在適當的時候也穿插在他的詩篇中。可是這些虛幻形象並不是他著作中的主要成分,作為這些著作的偉大基礎的是他生活的真實和精悍,因此,來自他手下的一切東西,都顯得那麼純真和結實。」
恩格斯在青年時代寫的《風景》一文中指出:
「不管他劇本中的情節發生在什麼地方——在義大利、法蘭西還是那伐爾,其實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永遠是他所描寫的怪僻的平民、自作聰明的教書先生、可愛然而古怪的婦女們的故鄉,merry England(快樂的英國)。總之,你會看到這些情節只有在英國的天空下才能發生。」
每一個對莎士比亞的評價都是最高的,可見莎士比亞的存在,帶動了文學的蓬勃發展。
雖然莎士比亞用英文寫作,但是他是一位真正聞名世界的人物。雖然英語不完全是一種世界語言,但是它比任何其它語言都更接近世界語言。而且莎士比亞的作品被譯成許多種文學,許多國家都讀他的著作,上演他的戲劇。
4月23日,對於世界文學領域是一個具有象徵性的日子,因為威廉·莎士比亞在1616年的這一天去世。
1995年在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選擇這一天,向全世界的書籍和作者表示敬意,鼓勵每個人,尤其是年輕人,去發現閱讀的快樂,並再度對那些為促進人類的社會和文化進步做出無以替代的貢獻的人表示尊敬。
1995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十八次大會通過決議,宣布每年4月23日為世界圖書和版權日。
現在來回答這個問題:牛頓和莎士比亞,誰更偉大?
是發明了萬有引力的牛頓還是創造了文學輝煌的莎士比亞呢?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見仁見智。
而我想說,牛頓和莎士比亞都是偉大的,他們用他們的一生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和知識財富。我們應該學習他們的刻苦鑽研的精神。
我認為,這才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