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之下,不少人開始了居家隔離的生活。而在醫療條件遠沒有現在發達的幾百年前,自我隔離也是應對疫情的簡單又有效的方法。
十五世紀到十七世紀,鼠疫曾先後多次襲擊歐洲,那個時代的人都是如何渡過漫長的隔離期的?
隔離生活中發現萬有引力
1661年,18歲的牛頓前往劍橋大學聖三一學院學習,四年後不幸遭遇倫敦爆發大瘟疫。疫情兇險,政府、企業和學校也開始以大範圍的社交隔離方式減少疫情的傳播。劍橋大學也不得不關閉,不少學生回到遠郊地區躲避疫情。
牛頓當時回到了出生地伍爾索普莊園,開始了一年多的隔離生活。
我們所熟知的砸了牛頓頭的蘋果樹,就種植在這裡。
伍爾索普莊園的蘋果樹,圖源:National Trust
雖然有學者指出,牛頓被蘋果砸到以後發現萬有引力的說法或為誤傳,但是牛頓確實是在這段隔離時期發現了萬有引力。面臨疫情下被迫隔離的生活,牛頓也持續保持著學術研究和實踐的熱情,這一年也被稱為牛頓的「奇蹟年(year of wonders)」。
牛頓不僅發現了萬有引力,在這段時間裡完成了二項式定律,發明了微積分,發現了日光七色光譜,發明了反射式望遠鏡等等成就。
1667年,隨著疫情的結束,牛頓大學重新回到了劍橋大學。手握自己的諸多發明,繼續潛心學術及研究,牛頓在6個月內成為了劍橋的教職員工,2年後成為了學校的教授。
疫情當下,很多人的生活受到了影響。如何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實有意義?牛頓或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即使是被迫減少了活動範圍、遠離校園或者熟悉的工作場所,但這也或許是探索自我熱愛領域的好機會,多多去發掘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每個人都有打造自己生命中「奇蹟年」的可能。
四大悲劇之一《李爾王》的誕生
同樣曾遭遇歐洲疫情的,還有莎士比亞。事實上,在莎士比亞出生沒多久時,就曾遭遇小規模鼠疫,據說當時因為與母親同在其他村落才倖免於難。
後來倫敦鼠疫肆虐,倫敦市有將近三分之一的人因疫情而不幸喪生。人群聚集可能給帶來的感染疫情加重也引起了擔心。當時官方規定,一旦每周死亡人數超過30人,演出等聚集性活動就將被取消。
在這樣的情況下,莎士比亞所供職的劇院也在這段時間內被多次關停,莎士比亞也經歷了與現代自我隔離相似的時光。然而劇院的反覆關停,卻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莎士比亞的創作。
麥克白公演海報,圖源:WIKI
在劇院早期關停後,莎士比亞就將注意力轉向了詩歌,出版了長篇敘事長詩《維納斯和阿多尼斯》;1603年劇院關停以後,莎士比亞則創作出了許多優秀的作品,根據傳記作家夏皮羅的記載,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中的兩部——《麥克白》和《李爾王》——都是在這段時間完成的。
美國知名雜誌《大西洋月刊》這樣評價莎士比亞這段創作時期:
「 在等待的時候寫作」
而在等待時創造無疑為莎士比亞劇院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疫情過後更加發揮出功不可沒的作用。
疫情肆虐期間,不僅莎士比亞的劇院,當時許多劇院都面臨著被關停的危機,英國《衛報》指出,在1603-1613年的十年間,環球劇院和其他劇院被迫關停78個月。不少劇院紛紛倒閉。莎士比亞也在那時接管了最大的競爭對手--黑衣修士劇院。
莎士比亞的十年創作巔峰期或許告訴我們,面對既定被隔離的事實,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修煉硬核本領或許更為重要。即使在等待的時候,也不要喪失持續學習的動力和熱情。面對瞬息萬變的外在世界,自我提升和情緒穩定顯得更加重要。
世界名畫《吶喊》的作者愛德華·蒙克在大流感期間,仍然專注於創作領域,將自己患病時的情景以畫作的形式表現出來。
愛德華·蒙克,圖源:WIKI
哈佛大學校長勞倫斯·巴科在這次疫情中不幸感染,所幸目前已經治癒。在回答外界是否在生病時也還在工作的問題時,他提到「作為校長,永遠不能完全脫離工作,」他還是保持和副校長以及高級研究員等人的溝通交流、進行電話會議。
面對無法預測的疫情,最簡單的自我提升方式就是專注手邊的工作,保持規律的生活,過好每天的生活。在自己打造的確定生活中尋找穩定感,提升對抗外在變動的能力。
持之以恆方能厚積薄發
無法預測的不僅僅是疫情,還有許多事情可能給生活帶來巨變。
拿破崙三代上臺後,雨果因為政治原因被流放,遠走他鄉一去就是二十年;現代畫家弗裡達·卡羅,在遭遇車禍後開始了漫長的修養期;法國存在主義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在戰爭時期曾經歷了一段時期的圍城。
但在這樣的情況下,雨果寫出了文學巨著《悲慘世界》,弗裡達·卡羅開始拿起畫筆創作自畫像,波伏娃創作出了戲劇《沒用的傢伙》。
然而面對那些在動蕩時期裡的偉大成果,更不能忽視的是背後付出的努力和艱辛。疫情本身並不是發明的催化劑,而是在不確定的環境下,依然能夠保持冷靜、持續思考、積極探索的人,才能夠有所成就。
疫情期間牛頓居住地,圖源:National Trust
雖然牛頓認為自己隔離的那段時光,在發明、數學和哲學等多個方面比其他時間的成績要更為豐富,但是隔離這一行為本身並不是催生如此多偉大研究成果的原因。早在大學時代,牛頓就已經開始研究微積分相關的知識,天體物理也是他一直關注的主題之一,在隔離期間的生活,更大程度上是繼續了大學期間的研究。無論是疫情前後還是隔離時間中,他持續對物理、數學甚至經濟學上的持續研究,才讓牛頓成為牛頓。
就像在被問到如何發現萬有引力時,牛頓回答道:
「 通過持之以恆的思考這個問題」
面對生活中各種可能的隨機事件,人們難免會經歷焦慮和恐懼,但堅定自己內心的選擇,學會持之以恆,是每個人都要修煉的能力。時間從不說謊,那些在艱難生活中還能持續提升自我的人、不斷奮發向上的人,終能看到努力開出花來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