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深處有個狀元巖 因明代狀元得名

2020-12-20 瀟湘晨報

巖洞呈不規則半圓形,有一間房屋曾為隱修者遮風避雨。

八百裡武當,處處都有獨特的故事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遊客熙熙攘攘的景區之外,不少遺蹟由於時間久遠、道路難行而鮮為人知。其中,狀元巖是武當山景區東部的一個巖洞,裡面的房屋基本完好。據史料推斷,明代狀元羅洪先曾在狀元巖隱居修行。少數到過此處的人,都對所見所聞驚嘆不已。

交叉路口,一塊石頭上有「狀元」字樣。

深山巖洞藏著多間房屋

依稀可見石床灶臺磨盤

秋冬季節,野外荒草雜樹較少,蛇類也進入冬眠,是爬山的最佳「窗口期」。12月5日清晨,記者一行冒著凜冽寒風,包車從十堰城區來到武當山特區的鋸子齒村。

站在村委會附近的公路上遠眺,山體石峰嶙峋,山脊呈鋸齒狀佇立天邊,顯得「特立獨行」。從地圖上看,這裡位於武當山景區東部,而狀元巖在西南方向。向當地村民簡單問路後,記者一行開始登山。

雖然已是冬季,但這裡的森林仍是一幅色彩斑斕的景象,紅得耀眼的火棘、黃得暖心的槲樹,還有常綠的山茶花、忍冬……走在松針、落葉鋪就的小路上,大家目不暇接,對接下來的「一波三折」渾然不覺。

翻過一個山口後,鋸子齒村消失在身後。這條當地老鄉都很少走的小道,多處被落石、樹葉覆蓋,加之密不透風的樹林遮擋視線,有時走著走著路就斷了,有時前後左右似乎都有路,讓人進退兩難、莫辨方向……

人稱「武當山活地圖」的嚮導「鄖水遙」在荊棘叢中爬上爬下,排除道路在高處的可能性後,帶領大家返回到一個交叉路口,果然發現地上的一塊石頭上,用紅漆塗寫著醒目的「狀元」兩個字和指引箭頭。這時,大家已徒步超過3個小時。

繼續前行,道路變得稍寬,依然沒有人跡。一道石頭壘成的「拱門」出現在眼前,「拱頂」已經坍塌,兩側向內傾斜,僅靠一根腐朽的木頭勉強支撐。每一個從「拱門」路過的人都得從木頭下彎腰低頭快速通過,生怕被頭頂搖搖欲墜的石塊砸中。

準確地說,狀元巖是個深凹進巖體的巖洞,被一道石頭砌成、3米多高的牆垣圍得嚴嚴實實。走上牆垣垮塌形成的缺口,洞內一覽無餘:狹長的巖洞呈不規則半圓形,被三面石牆圍成一間方方正正的房屋。

佔地十幾平方米的房屋以巖壁為依託,有門有窗,三面石頭砌成的牆壁裡外糊了黃泥,牆皮參差斑駁。進門,只見一張石床緊挨著五顏六色紋理的巖壁。房屋南側有幾個散亂的石堆,廢墟中可見殘破的灶臺、磨盤,據此可以看出原本巖洞內的房屋不止一間,房屋主人「家大業大」。

狀元巖外的一道石頭「拱門」已經坍塌,僅靠一根腐朽的木頭勉強支撐。

明代狀元辭官隱居在此

曾繪製《廣輿圖》

在當地村民代代相傳的故事裡,狀元巖又名羅公巖,因歷史上一位「羅狀元」在此隱居修行而得名。《續輯均州志》《明儒學案》及清朝《白河縣誌》《洵陽縣誌》《洵陽鄉土志》等多處記載顯示,這位「羅狀元」或為傑出的明代學者、地理製圖學家羅洪先。

羅洪先(1504年—1564年)號念庵,祖籍江西吉水。他隨父親羅循定居陝西白河,位於旬陽縣城以東、漢江與旬河交會口之上的靈崖寺是他少年讀書的地方。明嘉靖八年(1529年),羅洪先參加廷試,獲一甲第一名,被授翰林院修撰。後來,他因觸怒皇帝罷官回鄉,潛心治學。

黃宗羲《明儒學案》記載:「方與時,字湛一,黃陂人。弱冠為諸生,一旦棄而之太和山習攝心術,靜久生明。又得黃白術於方外,乃去而從荊川普遊,因得遇龍溪、念庵,皆目之為奇士。車轍所至,縉紳倒履;老師上卿,皆拜下風。」

又據《續輯均州志》:「狀元巖寨,在州南八十五裡,即明太史羅念庵棲隱處,一名羅公巖。峭壁巉巖,勢若削成,中平廣畝許。嘉慶初教匪犯境,居民鑿險闢幽,甃石為垣,老幼負寨以居。賊無從蹤跡,均免劫掠。」

以上史料大致可以說明:羅洪先仰慕太和山道士方與時,追隨他學習心術,一度交往密切。在武當山期間,羅洪先曾隱居狀元巖隱修。清朝白蓮教犯境,當地人築成狀元巖寨。

《明史·羅洪先傳》記載,他歸隱後「甘淡泊,煉寒暑,躍馬挽強,考圖觀史,自天文,地誌,禮樂,典章,河渠,邊塞,戰陣攻守,下逮陰陽,算數,糜不精究。至人才,吏事,國計,民情,悉加以諮訪。」

十四世紀二十年代,元朝的朱思本繪製了一幅長寬各2.3米的《輿圖》。羅洪先發現《輿圖》疏密失準、遠近錯誤,在查閱大量圖籍和實地考察之後,花費十年時間,以計裡畫方之法,創立地圖符號圖例,對該圖進行了增補,繪成《廣輿圖》。羅洪先因此堪稱當時東方最偉大的地圖學家,與西方的墨卡託齊名。

如今的狀元巖,猶如一位經歷過歲月輝煌與落寞的垂暮老人,只有眼前殘存的牆垣、垮塌的房屋,記載著那段關於曾經主人的傳說,令人唏噓……

(十堰晚報秦楚網全媒體文、圖/記者 韓玉硯 編輯:木子)

【來源:秦楚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湖北武當山,鮮為人知的南巖宮故事
    一、南巖概說南巖(又名紫霄巖、獨陽巖,因為朝向南方,所以又叫南巖),道教尊為真武神得道飛升之聖地。南列天柱諸峰,北瞰五龍頂,東有展旗峰,西有飛升臺。這裡峰嶺奇峭,林木蒼翠,上接碧霄,下臨絕澗,是「氣吞泰華銀河近,勢壓岷峨玉壘高」的勝境,為武當山「三十六巖」中最美的一巖。
  • 狀元
    中狀元者號為「大魁天下」,為科名中最高榮譽。因其為殿試第一甲第一名,亦別稱殿元。又因居三鼎甲之首,亦別稱鼎元。但古時的狀元也不是全部是殿試第一名。唐鄭谷及第後,作《宿平康裡》詩「好是五更殘酒醒,耳邊聞喚狀元聲。」但是鄭谷當年是第八名,而不是第一。五代時南漢《十國春秋》雲「劉龑(yǎn)定例,作狀元者,必先受宮刑。故羅履先《南漢宮詞》曰:「莫怪宮人誇對食,尚衣多半狀元郎。」
  • 考試得第一就是狀元?「連中三元」得有多牛!
    有個成語叫「連中三元」,什麼意思呢?是說一個人在鄉試、會試、殿試這三級科舉考試中都考中第一名,這是絕對的學霸!在中國歷代產生的592名狀元中,能夠連中三元者只有區區17人。如今在高考之後,各省都要曬曬本省的狀元,甚至於城市、學校、乃至班級的第一名也都叫狀元,表達對成績優異者的讚揚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濫用名詞,真真把狀元這個光榮稱號辱沒了。要知道在科舉時代,得狀元真是太難了!
  • 科舉狀元的巨大成就與高考狀元的堙沒無聞
    與此風氣相呼應,各高校之間也很注意對狀元的爭奪,並以招收到狀元的多少作為衡量學校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這一切,無疑都是中國古代狀元文化的歷史延續。  「狀元」這個詞的歷史,起碼可以追到唐朝。依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其居首者因此被稱做狀頭,又名狀元。因其為殿試一甲第一名,亦稱做殿元。中狀元者號為「大魁天下」,是科名中最高榮譽。
  • 科舉狀元的巨大成就與高考狀元的全軍覆沒
    尤其是到了每年的高考期間,「文科狀元」、「理科狀元」、「省狀元」、「市狀元」都會成為媒體和大眾關注的焦點。與此風氣相呼應,各高校之間也很注意對狀元的爭奪,並以招收到狀元的多少作為衡量學校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這一切,無疑都是中國古代狀元文化的歷史延續。 一     「狀元」這個詞的歷史,起碼可以追到唐朝。依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其居首者因此被稱做狀頭,又名狀元。
  • 【思考】科舉狀元的巨大成就與高考狀元的全軍覆沒
    與此風氣相呼應,各高校之間也很注意對狀元的爭奪,並以招收到狀元的多少作為衡量學校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這一切,無疑都是中國古代狀元文化的歷史延續。    「狀元」這個詞的歷史,起碼可以追到唐朝。依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其居首者因此被稱做狀頭,又名狀元。因其為殿試一甲第一名,亦稱做殿元。中狀元者號為「大魁天下」,是科名中最高榮譽。
  • 【重磅推薦】科舉狀元的巨大成就與高考狀元的全軍覆沒
    與此風氣相呼應,各高校之間也很注意對狀元的爭奪,並以招收到狀元的多少作為衡量學校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這一切,無疑都是中國古代狀元文化的歷史延續。    「狀元」這個詞的歷史,起碼可以追到唐朝。依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其居首者因此被稱做狀頭,又名狀元。因其為殿試一甲第一名,亦稱做殿元。中狀元者號為「大魁天下」,是科名中最高榮譽。
  • 狀元橋、狀元粥……這條「狀元村」,走出了不少「傳奇」人物
    /佛山日報譚兼之攝該井井口圓形,直徑約0.53米,有高出地面的麻石井圈。井壁以青磚疊砌,下部方形,故名「方井」。井底有石,聳起如鰲頭,因此又名「鰲頭井」。現在,井水依然豐沛,清澈,可映人臉。炎炎夏日,打上來一桶井水,洗手擦臉,清涼透心,極為舒服!更特別的是,這口水井哺育了兩位狀元,分別是五代十國時期南漢的簡文會和明代的倫文敘。
  • 皇帝賜名的縣城,狀元故裡,福建省規模「最大」明代民居建築群
    泰寧古城位於武夷山南麓泰寧縣城關,其南為大金湖,東為兔耳嶺,周圍面積226.5平方公裡,交通方便,四條水泥、瀝青道路相鄰邵武市、將樂縣、建寧縣、武夷山機場、江西黎川縣,特別是銀福高速公路,歷史悠久,距今有1340年歷史的泰寧古城文物古蹟很多,一直有「漢唐古鎮、兩宋名城」的美稱,而且是近代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中央蘇區,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尚書第,世德堂也位於城內
  • 龍江朱可貞:廣東第一位武狀元
    這武狀元不僅精通武藝,熟習六韜,而且博覽群書,寫得一手老練的詩文,為人亦十分剛正有守,偏偏遭際坎坷,學非所用,投閒置散以終老。他,就是龍江朱可貞。據史料記載,在實行科舉考試制度的歷朝歷代裡,廣東一共出過五名武狀元。明代末年的朱可貞,是廣東的第一位武狀元,也是順德唯一的一位武狀元。 朱可貞,字佔遇,號子庵,生卒年份不詳,順德龍江人。
  • 科舉狀元的巨大成就與高考狀元的全軍覆沒(轉載)
    中央教科院的調查結果:「我們調查了恢復高考以來的3300名高考狀元,沒有一位成為行業領袖」「調查了全國100位科學家、100位社會活動家、100位企業家和100位藝術家,發現除了科學家的成就與學校教育有一定關係外,其他人所獲的成就和學校教育根本沒有正相關關係。」
  • 狀元橋、狀元粥……佛山這條「狀元村」,走出了不少「傳奇」人物!
    因為它有著狀元村的美譽!歷史上廣東出過9位狀元,佛山佔了5位,其中2位出自黎衝村,分別是南漢(917年-971年)的簡文會和明代的倫文敘。這種情況,在全國都是少見。井底有石,聳起如鰲頭,因此又名「鰲頭井」。現在,井水依然豐沛,清澈,可映人臉。炎炎夏日,打上來一桶井水,洗手擦臉,清涼透心,極為舒服!更特別的是,這口水井哺育了兩位狀元,分別是五代十國時期南漢的簡文會和明代的倫文敘。狀元井也因此得名,並流傳著「一井二狀元」的佳話。其中,簡文會是歷史上廣東第二位狀元,佛山的第一位狀元。
  • 一個詞語引發的陰差陽錯:第一名與狀元失之交臂,第四名連中三元
    宋朝的科舉考試分三級,鄉試、會試、殿試,第一名分別是解元、會元、狀元。慶曆二年的殿試,參加的有兩個名氣出眾的青年才俊。一個是王安石,酷愛讀書,過目不忘,下筆成文,文章立論高深奇麗,旁徵博引,有移風易俗之志,後來主導了轟轟烈烈的熙寧變法。
  • 哪個縣被稱為中國第一狀元縣 一共走出19個狀元
    在這個龐大讀書人隊伍的頂峰,站著寥寥數百名狀元。可以說,狀元是古代讀書人所能夠得到的最高獎賞。數據顯示,從622年第一名狀元孫伏伽開始,到1904年最後一名狀元劉春霖為止,在這1283年間,中國總共產生了777名(一說654名)狀元。這些狀元們一舉成名天下知,躊躇滿志地進入仕途,在宦海裡沉浮不定地過完一生。
  • 朱氏狀元錄
    在漫長的1300年的科舉制度中,曾產生出700多名(文武)狀元,近11萬名進士,數百萬名舉人。隋唐以後,幾乎每一位知識分子都與科舉考試有著不解之緣,都有過科舉生涯,從未參加過科舉考試的是極少數。自古以來有" 北方出豪傑,江南出才子 "位於南京的江南貢院考試號舍。狀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唐代舉人赴京應禮部考試都須投狀,因此稱進士科及第的第一名為狀元,也叫狀頭。宋代以殿試首名稱狀元。明、清會試以後,貢士須作殿試,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為狀元。榜眼:科舉殿試一甲第二名稱榜眼。北宋初期,殿試錄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稱榜眼,意思是指榜中雙眼。
  • 順德清暉園,有故事的嶺南名園,最早的是「鴨蛋狀元」的故事
    有人去瞻仰「狀元」們,有人去遊山玩水,歡度高中時代最後一個暑假。順德清暉園,正好是一個既有「山水」又有狀元的景點。這個位列嶺南四大名園、中國十大名園的園子,內中有個「狀元堂」,堂裡的半身像就是順德史上三位文狀元之一、明代末年的狀元黃士俊。清暉園的前身是黃士俊的私家花園。
  • 29個省史上首個狀元,透露了科舉發展的秘密
    明洪武十八年(1385)乙丑科殿試前,朱元璋夢見宮中有大釘出現釘,殿試時發現有人名為「丁顯」,正應夢境,於是授以狀元。清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殿試,原定狀元為王國均,但此姓名與「亡國君」同音,不吉利,反被貶至三甲。原本極可能成為雲南史上第一位狀元的李啟東,因皇帝存在「邊遠之地」偏見,讓他變成了一甲第三。
  • 林大欽狀元遊街與民間傳說
    但這可不是每個舉子都能達到的理想。  自隋唐開科取士,至清末廢除科舉的1300多年間,我國共產生了652位文狀元。廣東共出過9位狀元,其他姓氏各佔一名,唯獨林姓佔了二名——明嘉靖十一年 (1532)的狀元林大欽和清道光三年(1823)的狀元林召棠。  從歷朝來看,唐代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出了一個狀元莫宣卿,封開人。五代乾亨四年(920)出了一個狀元簡文會,南海(今廣東南海)人。
  • 安徽「最厲害」的縣,被譽為「中國第一狀元縣」,是你家鄉嗎
    安徽省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尤其是皖南一帶,風景名勝引人入勝,下面說的這個地方,堪稱是安徽最厲害的縣,被譽為「中國第一狀元縣」,境內山清水秀,名勝古蹟遍布,自古人文薈萃,不知道是你家鄉嗎?這個縣是休寧縣,休寧縣屬於黃山市,非常美麗的縣,這裡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從宋嘉定10年到清光緒6年,休寧一共出了19人的文武狀元,被稱為「中國第一狀元縣」,其中清朝出狀元數量最多,文 這一帶的歷史名人有明代珠算大師程大位、清朝戴震、名儒朱升等,絕對是人文薈萃,在某個小縣出現了這麼多人,非常厲害。
  • 為夢想拼搏 | 狀元文物雲賞鑑(2) —— 明萬曆二十六年狀元趙秉忠狀元卷
    明萬曆二十六(1598)年趙秉忠25歲時高中狀元,官至禮部尚書,後因秉性剛直,被削職還鄉。趙秉忠狀元卷為歷史僅存的國家一級文物。  趙秉忠之父趙禧,為人正直,在他當縣吏時,有個指揮蒙冤下獄,趙禧查清事實為其伸冤,這個指揮獲釋後感恩圖報,非要將女兒送給趙禧為箕帚妾。趙禧搖手說:「此名家女,使不得。」指揮硬是要趙禧答應,趙禧連聲道:「使不得,使不得。」力辭不受。官至禮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