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強基計劃」實施的第一年,在36所高校開放報名系統之前,很多人對於這一計劃並不看好。因為「強基計劃」裡的專業很多都是大家心中的冷門專業,就業並不理想。同時,報考強基計劃還有很多限制,比如說只能報考1所大學同時還不能轉專業等。但最終的報名數據出乎很多人的意料,36所重點高校報名人數突破了135萬人。而自主招生報名人數最多的才僅有83萬人,由此可見學生和家長對「強基計劃」的追捧。那麼,各校的錄取比例都是如何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請看下面的數據:
由於每位同學只能報考一所高校,因此從報名人數上就能看到大家對於學校的追捧程度。從報名人數來看,中山大學的人數最多,達到了7.8萬人。中山大學之所以如此受到追捧,主要是其入圍之後沒有筆試,免筆試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極大的誘惑。畢竟強基計劃屬於提前批,即便沒有錄取也不會影響到後面的報考。除了中山大學之外,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報名人數都突破了6萬。這些名校都自帶光環,即便是冷門專業也依舊會有很多學生報考。當然,報名的這些同學當中有超過99%的同學不會被錄取,高校在學生選拔方面也會有自己的方法和考量。
如果從錄取率來看,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由於招收人數多反而成為了最「易考」的大學。不過,考慮到能報考清北的基本上都是學霸,整體實力相對較強,其真正難度還是要比其餘高校大很多。畢竟強基計劃的依據是高考分數,如果高考分數沒達標,報名就是走過場。中科大、哈工大、西交大等名校相對來說競爭不是很激烈,錄取比例都在千分之五以上,這比高考的錄取比例要高得多。其餘多數高校的錄取比例都在千分之三到千分之五,考慮到錄取人數較少,這個區間也算正常的。
錄取比例低於千分之二的高校的有3所,除了剛才提到的中山大學之外,還有中國海洋大學和中國農業大學。這兩所高校都不是傳統的熱門大學,但由於招生人數少而成為了最難考的大學。從強基計劃招生人數就可以看出不同高校的檔次,像清北就可以自成一檔,畢竟在招生人數方面都是自己定的。華東五校和西交大緊隨其後,招生人數都達到了210人。哈工大由於理科和醫學實力都一般,工科實力超群但只能得到180個名額,因此只能退居一檔和四川大學、山東大學一樣。南開、天大、北航、武大和中山等高校,綜合實力處於985工程高校中上遊,但基礎學科實力只能算一般。排在最後的電子科技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和中國農業大學基本上都是行業類高校,基礎學科實力較差,只能象徵性給30個名額。
很多同學看到強基計劃報名如此火爆,是不是意味著其難度會比自主招生還要高呢?其實並不盡然,強基計劃最終能否錄取依靠的還是高考成績,這是一個大前提。這和自主招生完全不是一個規則,其選拔的目的性更加明顯,選擇的是那些真正坐得住冷板凳的同學。各位同學在報考之前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是否有迫切的意願做基礎學科的科研。畢竟選擇這條路是很苦的,可能終身和名利無緣。讓那些高分考生不再扎堆學金融,這才是我們需要引導的。強基計劃只是一個開端,「錢學森之問」還要靠這些年輕人給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