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雲南銷毀近百噸問題大米,溯源來自湖南
近日雲南鎮雄縣銷毀了99.42噸的重金屬鎘超標的大米,當然其實也不僅僅重金屬超標,同時還有部分黴變,據媒體報導,該部分大米之所以被發現問題,是鎮雄當地在檢查當地米線的時候發現有重金屬超標,順著這條線路追蹤到了近百噸的問題大米。在當地查出該批問題大米後,並進行了銷毀,4月21日進行公開銷毀,送進當地的電廠鍋爐作燃料。
事件公開後,也引起了網友的熱議,這次銷毀同以往有所不同,像之前銷毀一些問題口罩、假冒偽劣手錶、鞋子等物品不同,這次銷毀的是糧食,關乎到了大家的口糧,即便是這次銷毀的這種問題大米,在饑荒年份也能夠救活不少百姓呀。話雖如此,當前畢竟不是饑荒年份,而且如果放縱這些糧食流入市場的話,對於人們身體也會造成非常大的危害,即便是這些大米不流入市場,轉而飼餵家禽,也同樣非常的危險,大家知道重金屬鎘可是會在食物鏈積累的。人作為食物鏈的頂端,即便是飼餵的動物最終被人們所食用的話,也同樣積累到人體,並對人身體造成危害。
那麼重金屬鎘對人體會有什麼樣的危害呢?鎘會引起人的中毒現象,腹瀉、嘔吐等症狀,鎘導致人的腎臟中毒,損害腎小管和腎小球,而且由於鎘會取代身體中的鈣,進而導致身體缺鈣,出現軟骨病。也正是由於鎘汙染對於人體的危害比較大,因此袁隆平院士團隊曾經在2017年通過基因編輯手段對水稻中的鎘吸收基因進行了敲除,並獲得了低鎘的水稻材料,意味著經過基因編輯,也就是基因工程改造的水稻可以適應於富含鎘的土壤,並且結出來的大米也同樣不會鎘超標。當然了局限與當前我國對於基因編輯政策的不明朗,目前該水稻依舊無法應用於生產,相信未來如同雲南鎮雄發生的毒大米事件會減少許多。
通過對該批大米追根溯源,發現該批大米來自於湖南,目前當地已經聯繫了湖南方面,並接下來將會對湖南方面的大米做進一步的排查,儘可能的為人們提供安全的大米。說起來湖南方面已經不是第一次曝出毒大米事件了,在2013年《南方日報》以"湖南問題大米流向廣東餐桌"為題,報導了湖南鎘超標大米進入廣東市場的消息。
由於湖南方面土壤鎘含量比較高,同時一些重金屬汙染型企業的存在,導致如今鎘汙染問題依舊十分嚴重,對於人們的身體健康產生了較大威脅。在經過本次事件之後,但願湖南方面對於本地大米的進出庫檢測更加的嚴格一些,確保人們能夠買到、吃到放心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