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曾經是一代人的救命糧

2021-01-18 瀟湘晨報

刨地瓜、種小麥過去是榮成農村最忙乎的季節。地瓜、地瓜葉、地瓜幹,浸滿著濃濃的鄉愁記憶,它承載著一代人的生活滄桑和甘甜。在目前倡導全民節約糧食、杜絕「舌尖上的浪費」的形勢下,憶鄉愁、看變化,對於不忘初心,勤儉節約,擔當使命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

在榮成,說生長在農村50歲以上的人都是吃地瓜長大的,不誇張,過去地瓜是傳統主糧,秋收的地瓜是一年裡的主要口糧,曾經是榮成人的救命糧。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災害,餓死的人無從記載,是地瓜的大豐收拯救了一代人,是地瓜保了命,所以60年代初出生的孩子在榮成被稱為「地瓜孩子」。

為生活所迫,在地瓜的吃法上榮成農民顯示出很大的聰明智慧。地瓜除整個蒸著吃外,人們把生地瓜切片曬乾、打成絲、磨成面、熟地瓜幹晾乾儲存,以備一年的口糧。地瓜葉、地瓜蠻子,本應是牲口「盤中餐」的東西,也都成了農民們的口中之食。

地瓜常見的吃法

地瓜常見的吃法是烀鮮地瓜、烀生地瓜幹、熬煮各種地瓜粥和地瓜湯、蒸地瓜面饅頭、烀地瓜面粑粑、烙地瓜餅、做地瓜麵條、包地瓜麵包子;還有做地瓜粉、地瓜凍、曬生熟地瓜幹和地瓜絲;再就是用爐子和灶堂燒烤地瓜、烙地瓜片等。

曬地瓜幹

過去,進入深秋人們就會挑出大個的地瓜儲藏在炕屋地瓜閣子上,留著過冬吃鮮瓜,以及留地瓜種。把有點黑斑的地瓜打成絲,曬乾,留著來年度春荒。選個頭適中的小地瓜曬熟做地瓜幹。

地瓜幹的晾曬可是有講究的,隔一段時間要翻面,不要老是曬一面,不然另外一面的水分出不來,容易長毛,不耐儲存。經過兩面晾曬的地瓜幹,水分慢慢的蒸發,然後就會變硬,可是放置一段時間之後,你會發現又變軟了,媽媽說這是返糖了,這時候你不要以為紅薯幹壞了,不是的,這是因為這是人工晾曬的紅薯幹,不是工廠加工烘乾的。這人工晾曬的紅薯幹還含有一定的水分,雖然不能放置很長的時間,可是口感軟糯。榮成人在這時會把瓜幹儲存在紙鬥或是陶罐裡,黃黃的地瓜幹會長滿一層白色的糖霜。把地瓜存放一段時間,水分逐漸減少,糖分加重了。特別是到了冬天,地瓜經過長時間的存放沉澱,個頭縮小了,微微有些萎縮。這個時候的地瓜是最好吃的,不管生吃,還是煮食,燒吃,那個甜絲絲的味道,難以找到能與它媲美的其他食物。地瓜幹還是那年月家人寄給遠在外地親人、友人的主要禮物。

吃地瓜葉

那年頭每到刨地瓜的時候,家家戶戶、老老少少都爭著、搶著掐地瓜葉。地瓜葉曬乾後,各家的屋梁、房簷下都掛著大包的地瓜葉。飯桌上,每個人的碗裡、菜盆裡,連手裡拿的窩窩頭,都離不開地瓜葉。巧婦們摘來鮮葉揉一揉燙一燙,用來下雜麵條喝,非常地滑溜。地瓜葉子梗,用來做湯或粥。秋天刨地瓜前,則拿著莆團坐在地瓜壟上,一點一點地向前挪,將地瓜葉子捋下來,拿回家放在缸壇裡鹽制,常年可以用來下麵條、熬稀飯、蒸菜豆面球等。

烤 地 瓜

烤地瓜應該是地頭上的「發明」延續。過去人們在田野間找來柴禾,架起來,燒一堆野火。火要猛,柴要多。等火燒完,剩下一大堆灰燼,才把地瓜丟進去,小心地蓋好。然後就在火柴堆邊上拉著呱等待著美味的烤地瓜,時候差不多後掀開火堆,一個個燒熟的地瓜就滾出來了。那個滋味就別提了,掰開一個,還滋滋冒熱氣,油水直冒,噴香撲鼻。當焦黃的表皮逐漸變軟,亮晶晶的糖汁慢慢沁出時,醇厚的香氣便從桶中漫出,彌散到四周。而烤好的地瓜則挪到外面,外焦裡嫩,一看便知。輕輕剝開外皮,裹著香甜味的熱氣瞬間就將挑剔的胃徵服。先揭起一片發乾板結的外殼,乘著熱乎勁,吧唧幾大口,再慢慢一點點剝皮,簡單又粗暴的肆意的品嘗著最溫暖的甘甜。

過去,地瓜除了儲備口糧,最重要的就是「留地瓜種、生地瓜牙子」以備來年連續生產。地瓜本屬熱帶作物,在北方難以過冬,於是聰明的莊稼人發明了地瓜窖子,地瓜閣子等冬季儲藏地瓜種的辦法。現在,有的村依稀可見地瓜窖仍矗立在村頭,流逝的歲月使得瓜窖蒼老了許多,而隱藏在腦海裡的記憶仍是鮮活的。

地瓜原產南美洲的秘魯、厄瓜多、墨西哥一帶,明萬曆年由福建人李振龍引入福建,後傳入山東。

地瓜雖然是榮成人的救命糧,可那年月天天頓頓的吃地瓜,再好吃也吃夠了。當有了大白面餑餑,會發狠話說「我這一輩子再也不吃地瓜了!」。但是現在,久違了的地瓜又成了人們的新寵,先進的地瓜種苗培育技術取代了過去的地瓜窖子。地瓜記載下的鄉愁值得人們去深思——現如今地瓜搖身一變成了新寵也確有說頭。

如今生活富裕,物質豐盛,地瓜只成為人們餐桌上的輔助食品。可是艱辛歲月裡,一家人圍坐桌旁將地瓜飯吃得噴噴香的情懷卻縈繞人們心頭揮之不去,地瓜留下的鄉愁是人們難以忘懷的。回憶過去也是對我們珍惜今天不忘過去,節約糧食、杜絕浪費的警示。

地瓜營養說:地瓜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澱粉、果膠、纖維素、胺基酸、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含糖量達15%-20%,有「長壽食品」之譽。地瓜具有抗癌、保護心臟、預防肺氣腫、糖尿病、減肥、利腸道、治便秘等功效。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有「甘薯補虛,健脾開胃,強腎陰」的記載。

地瓜葉的營養十分豐富,葉子翠綠鮮嫩、爽口,它的大部分營養含量比菠菜、芹菜高很多,特別是類胡蘿蔔素比普通胡蘿蔔高3倍。地瓜葉能夠「淨化血液」、幫助排毒,可提高免疫力,預防高血壓,改善便秘,可抗癌,改善更年期症狀,促進乳汁分泌,還可強化視力。

地瓜葉小食譜

地瓜葉窩頭

原料:地瓜葉、麵粉、鹽

A:地瓜葉洗乾淨切小塊

B:切好的地瓜葉放入盆中加2克鹽稍微醃製一會,用手搓揉一下直到出湯就行

C:醃好的地瓜葉加些麵粉,加的麵粉不要太多,能夠將地瓜葉粘合起來成團就行了

D:做窩頭,先團成一個球,再用大拇指頂出一個洞來就行

E:放到鍋裡大火蒸十分鐘轉小火,5分鐘後關火出鍋

蒸地瓜葉

原料:地瓜葉、玉米面或豆面、鹽

A:地瓜葉洗淨,粗切成大段

B:加入鹽,充分拌勻

C:加入玉米面或豆面,充分拌勻。注意掌握豆面的量,保證每片地瓜葉都粘裹一層豆面

D:蒸鍋上汽後,直接放在抹了薄油的蒸屜上,大火蒸5分鐘

涼拌地瓜葉

原料:地瓜葉、蒜、香油

A:地瓜葉洗淨,蒜切沫。

B:地瓜葉放入開水中汆燙至變軟,撈出瀝水放涼。

C:將地瓜葉中放入蒜末、鹽、味精、香油攪拌。

來源:中國榮成微信公眾號

【來源:威海廣播電視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魯西北地瓜窨子,地窖,地瓜白菜蘿蔔蔥,救命糧
    在那個年代,它是我們農民的救命「糧」,它確實養活了一方人。地瓜收成以後得儲存過冬,存儲地瓜的「倉庫」我們家家戶戶都有,我們家鄉叫地瓜窨子,就是地瓜窖。一般深度在三至五米,直徑在九十公分左右。首先選址要離開房地基(保護房屋),還得選地勢較高的地方。挖地瓜窖可不是一個人的活兒,至少需要兩人才能完成。
  • 冬天裡的地瓜,給你最溫暖的甘甜~
    地瓜無論你身在何方提起地瓜、地瓜幹都是濃濃的鄉愁記憶它承載著一代人的生活滄桑和甘甜。在榮成,說生長在農村50歲以上的人都是吃地瓜長大的,不誇張,過去地瓜是傳統主糧,秋收的地瓜是一個冬天的主要口糧,曾經是榮成人的救命糧。
  • 紅薯和地瓜是同一種作物麼?進來看看就不會再鬧笑話了
    【一篇一篇,傳遞科學;真知灼見,創造價值】紅薯和地瓜,其實是兩種不同的作物,因為都是塊根作物,在地下生長,很多地方把紅薯別名叫作地瓜或者番薯,把地瓜也叫做地瓜,就會給大家造成誤解:紅薯和地瓜是同一種植物
  • 曾是古人的救命糧,如今1斤18元受追捧,卻只見砍樹不見種植
    導讀:曾是古人的救命糧,如今1斤18元受追捧,卻只見砍樹不見種植!文:三農小七上古,並無糧食種植;有記載的種植歷史大概是從「神農嘗百草」時期開始的。但古代的糧食作物多為野生馴化,雖然物競天擇,經過一代一代的自然選育,但其產量依舊偏低。本就不高的糧食產量,加上古代的戰爭,天災等影響,古人的生活並不比現代人舒服。
  • 高粱曾是華北農民的「救命糧」,為什麼現在很少有人種植了?
    明代《農政全書》就認為「北方不宜種麥禾者乃種此」,而且不但產量不低,抗災荒能力還特強,哪怕遇上空前水旱災害,再慘都能長出點救命糧來。所以雖說味道差點,卻堪稱旱澇保收。對於窮人家來說,高粱就是抗災荒的活命糧。
  • 曾是窮苦人的救命糧,老一輩農民都吃過,如今卻在國外泛濫成災
    其實很多老一輩的農民對於野茼蒿應該不陌生,因為野茼蒿曾經做過窮苦人的救命糧,很多老一輩的農民都吃過,在民間還被稱作「革命菜」、「安南菜」等。但很多人卻不知道,這野茼蒿其實並非我國本土植物,而是一種外來入侵植物。
  • 南方一種蔬菜,曾是救命糧,有「皇帝供品」的美譽,葉柄能做酸菜
    導讀:南方1種蔬菜水陸能種植,地下部分曾是救命糧,葉柄做酸菜是一絕文/農夫也瘋狂在農村裡,很多的老一輩的人,都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大魚大肉反而不下飯,而喜歡吃一些鹹菜來下飯,還說鹹菜更容易下飯。而在南方可用來醃製鹹菜的蔬菜就更加豐富了,有一種蔬菜是水陸都能種植的,它的地下部分曾是農民的「救命糧」,還有著「皇帝貢品」的美譽,而地上的葉柄更是做酸菜的好食材,非常的下飯。芋頭如今是在超市裡面很常見的一種蔬菜了,基本上一年四季都有售賣。但是在過去,也就是在秋冬季才有芋頭吃。當時在南方的農村,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會種植一些芋頭。
  • 它是地下的「金果」,曾是農民救命糧,天天挖著吃,如今1斤13元
    它是地下的「金果」,曾是農民救命糧,天天挖著吃,如今1斤13元!從小在農村長大的都是知道,農村的山野間有很多的野菜,野果,這些東西都是大自然賦予給我們的,在以前經濟條件不好,物資匱乏的年代,這些東西也都是人們經常會吃到的,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人們的經濟水平越來越好,有些野菜和野果也都是被人們開發在日常生活中也是經常會吃到,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種野果子,農村可以說到處都是,它也曾是農民救命,天天挖著吃,現如今一斤也是賣到13元
  • 鈣鋅含量高,被人稱為「苣蕒菜」,曾是人們的救命糧,見到採回家
    導讀:鈣鋅含量高,被人稱為「苣蕒菜」,曾是人們的救命糧,見到採回家!文:三農小七山野鄉間,令人神往,那裡沒有房貸壓力,沒有車貸煩勞;那裡沒有爾虞我詐,沒有競爭……即便不長住,也是緩解壓力的好地方。而且,久居山裡,你會發現很多山裡的好東西。
  • 50年前是「救命糧」,味道鮮美,今被列為保護動物,不讓吃
    而今天說的這種魚,它本是一種救命糧,如今卻不讓食用,其名字就叫裸鯉。一、特性裸鯉是鯉科魚的一種,長相上和鯉魚比較相似,不過它的個頭相比更長一些,最長的一般長到了100cm,嘴巴呈現馬蹄形,魚體比較長扁,體背為黃褐色,腹部呈現出淺黃色或灰白色。
  • 想起地瓜當家的日子,我們應該好好珍惜糧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其實,刨地瓜也屬秋收範圍內的事,只不過刨地瓜的活多,且又是全年的主糧,一年下來,看地瓜堆和地瓜幹垛,就知今年的收成如何了。所以隊長在打算農活時,往往把刨地瓜單獨劃出來安排。民以食為天。因那時家家戶戶的口糧都分得差不多,會過日子的主婦靠打算料理過日子,忙時喝稠,閒時喝稀,加上孩子多的吃飯輕,還能將就挨到割麥子,要是誰家壯勞力多,吃得就多,在麥收前借糧吃的戶還是很多的。那時隊裡或多或少的都留下一些餘糧,可向生產隊借,也有向個人借的。但借糧吃在當時就有點不合事宜,會被人笑話的。所以借糧都是悄悄地找隊長或是會計打借條,借個三十斤五十斤的,不能聲張,要是被人知道了誰不去借錒。
  • 地瓜 煎餅
    打開連結,說的卻是地瓜。不禁一笑,笨地瓜也成養生新貴了!據說,菲律賓的權貴們曾視其為珍品,嚴禁外傳,違者要處死,不知是不是這個緣故?好友緊跟著發來一句話:「把老家的地瓜捎些來。」後面跟著攥拳、抱拳兩個表情,看來非成全不可了。妻子聽說,趕忙往院子裡跑。牆角下那堆地瓜,從地裡刨來一直沒工夫收拾,不提防,搖身一變成了城裡人的稀罕物。
  • 同題文學 地瓜在生命中的苦樂年華--房勝林、李繼峰
    這叫春地瓜,種植面積大,畝產量高達萬斤,吃起來口感糆甜。春地瓜不易存放,大都鑔成片,嗮成地瓜幹,存起來夠吃大半年的。還有夏地瓜,是在麥收後,從春地瓜長秧上掐下來一段,然後栽到地裡,到初冬時節收成,產量低,塊多個頭小,口感脆甜。每家都有一口儲存夏地瓜的井,把夏地瓜存放起來,作為來年麥收前的口糧。每年秋收春地瓜更是一場特大戰役。集中半月左右時間,全村出動,從早上下地,一直到忙到夜裡很晚。
  • 家裡地瓜吃不完?做成粗地瓜粉皮,能炒菜能煮湯,農村孩子特愛吃
    2把粗地瓜粉,1個雞蛋,做出鮮香勁道農家菜,孩子天天吵著要吃如今的生活條件好了,很多人都會忘記,曾經比較艱難的時期。記得我小時候,白米飯都是搭配著紅薯吃,那時候倒不是喜歡吃紅薯,而是家裡的大米壓根不夠吃,而且當時到了一定的時間還要繳糧,留給家裡的口糧不多,只能是吃點紅薯來充飢,記得我叔叔輩,那時候更慘,小時候都是哭飯吃。因為有這段記憶,所以對紅薯有著特殊的情感。
  • 這種長在樹上的「米」是以前窮人的「救命糧」,現在沒人願意吃
    米飯是在生活中每個人都無法離開的糧食,現在大家都是吃得大米,而在以前經濟和糧食沒有那麼發達的時候,很多人都是吃這種米,山上的這棵棕樹,葉子是大家吃粽子時所包的葉子,而那些籽就被做成米飯,這種長在樹上的「米」是以前窮人的「救命糧」。
  • 地瓜啊地瓜讓我又恨又愛
    地瓜啊地瓜讓我又恨又愛春分過了,以前的農村,現在開始弄地瓜蓆子,準備席地瓜了吧,不禁又讓我想起了地瓜。我對地瓜有太多的情感,先是恨,希望一輩子不再和地瓜打交道,後又變成喜歡,希望常常吃到地瓜。地瓜是北方農民對紅薯的稱呼,不過,地瓜的名字很多,有紅薯、山芋、紅苕、甜薯、白薯、番芋、番葛、金薯、地羅卜、山藥等,各地的叫法不同,山東人多數地方叫地瓜。地瓜是外來物種,據說地瓜傳到中國,很是經歷了一番周折。
  • 橡子:不僅是松鼠的「上等食物」,也是我國古代人民的「救命糧」
    其實橡子這種東西啊,不僅是松鼠的「上等食物」,也是我國古代人民的「救命糧」呢!橡樹一直以來在我國人民的發展史當中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詩經》當中就曾多次記載橡樹作為一種薪柴、棟梁的使用,這足以證明了橡樹這種體型大、生長快的樹木在我國究竟有多受歡迎。而且,除了橡樹的木材受人類喜愛之外,橡樹結出來的果實橡子,也是人們最喜歡的一種食物。
  • 原產自我國,曾是農民的救命糧,葉梗醃酸菜是一絕,不知道可惜了
    導讀:原產自我國,曾是農民的救命糧,葉梗醃酸菜是一絕,不知道可惜了夏天的時候,很多人常常會因為酷暑難耐而沒有食慾。尤其是現在處於三伏天,經常為吃啥而發愁。因為想吃卻找不到合適的下飯菜,而不吃又餓得慌。這種蔬菜在過去還是農民的救命糧,但是很多人只知道他地下的塊莖能吃,卻不知道葉梗醃製成為酸菜是一絕,更是夏季很受歡迎的下飯神器。芋頭是原產自我國的一種蔬菜,並且在古代的時候它主要是當糧食來食用的而不是當蔬菜,還是老少皆宜的營養品,以前還有著「皇帝貢品」的美稱。
  • 原產自我國,曾是農民救命糧,現成為夏季下飯神器,讓人食慾大增
    前言:原產地自在我國,曾是農戶的救命糧,葉梗醃酸菜是一絕,不清楚可惜了夏季的情況下,很多人經常會由於炎熱難忍而沒胃口。尤其是如今處在三伏天,常常為吃什麼而犯愁。由於愛吃卻找不著適合的小菜,而不要吃又餓得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