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窮苦人的救命糧,老一輩農民都吃過,如今卻在國外泛濫成災

2020-12-20 騰訊網

茼蒿是很多人愛吃的一種蔬菜,尤其是在冬季的時候,用來下火鍋那才叫好吃,茼蒿作為一種蔬菜,吃起來卻有種野菜的風味,所以在很多地區,茼蒿一直被認為是野菜,但真正論起來,茼蒿並不是野菜,畢竟它雖然有野生的,但是在我國卻有著悠久的種植和食用歷史,在古代的時候更是被譽為「皇帝菜」,受到達官貴族們的喜愛。

要說是野菜,也得是野茼蒿才對,但這裡要注意,野茼蒿並非野生茼蒿,它是另外一種植物,和茼蒿了無論是科屬還是外形都不一樣,那麼這野茼蒿到底是什麼呢?

野茼蒿的科普。

其實很多老一輩的農民對於野茼蒿應該不陌生,因為野茼蒿曾經做過窮苦人的救命糧,很多老一輩的農民都吃過,在民間還被稱作「革命菜」、「安南菜」等。但很多人卻不知道,這野茼蒿其實並非我國本土植物,而是一種外來入侵植物。

野茼蒿原產地是熱帶非洲地區,是菊科野茼蒿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個頭高大,一般可以生長到1米左右,莖有縱條稜,葉膜質,葉片橢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頂端漸尖,基部楔形,頭狀花序數個在莖端排成傘房狀,其花期在7月到12月,也就是說這個季節依然能見到野茼蒿開花。

野茼蒿的危害

一般野生植物的名字當中很少有「野」字的,而野茼蒿偏偏有,筆者個人認為這個名字當真對得起它名字中的那個「野」字,因為這玩意兒在農村野外到處都是,沒人管的雜草堆裡最多了。並且只要在農村地區,但凡什麼地方荒廢了,那麼一定可以長出一撮撮野茼蒿來,甚至還可以從它的生長高度來判斷這個地方荒廢了多久,越高荒廢得越久。

此外,作為外來物種,野茼蒿也是一種十分具有入侵性的植物,它本身的適應性和繁殖力就極強,大量生長的話會與農作物植物爭奪水、光照和肥料。而且野茼蒿還有一定的化感能力,對一些旱地中生長的農作物,比如小麥和玉米的種子萌發與幼苗的生長有著一定的抑制作用。

早在2008年的時候,國外就有超過30個國家將野茼蒿列入了「最具入侵性」的植物名單當中,但即便是知道它的危害,也無能為力,因此野茼蒿現如今已在國外多個國家泛濫成災,如東南亞、太平洋環島以及澳洲沿海岸等地,野茼蒿就已蔓延開來。

野茼蒿的價值。

上面說了那麼多野茼蒿的壞話,可能很多老一輩的農民,以及熟悉它的朋友不會引起共鳴,畢竟比起入侵植物來說,人們更喜歡將它視為一種美味野菜。

確實,野茼蒿可以作為野菜食用,而且據說野茼蒿自傳入我國以來就一直被作為野菜食用。不過在以前的時候,野茼蒿主要是作為填飽肚子的無奈選擇,尤其是適逢災年的情況下,一株小小的野茼蒿可能就是窮苦人眼中的「救命糧」。

當然,在現如今野茼蒿被發展成了一種「保健型野菜」,在市場常有售賣,其本身的營養價值豐富,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元素,同時還有健脾消腫、清熱解毒的作用。最為重要的是,野茼蒿有著口感清脆、味道清香的優點,只要簡單的處理一下,就能變成口味出眾,讓人食指大動的美味菜餚。

記得網上有個段子說的很有意思,神秘的東方吃貨大國向來不是一個對入侵物種友善的地區,這些年來來回回那麼多入侵物種,一些個比較出名的已經成了保護動物,需要靠人工養殖來避免滅絕,實在是有些過於悽慘。野茼蒿其實也是如此,別看它在國外的日子很快活,但是在我國也已經走在了這條路上,可見人們對於野茼蒿有多喜愛。

結束語:

時至今日,野茼蒿雖然沒有被人工種植,但它依舊是一種讓人垂涎的野菜,有人將之用來做涼拌,有人將之用來炒肉絲,有人將之用來熬湯。不過無論是何種用法,大家還是要注意一點,野茼蒿是外來植物,還是一種十分具有入侵性的外來植物,一定要提高警惕,避免它泛濫成災,不然會帶來一些嚴重的後果。

各位朋友,你們如何看待野茼蒿?你們吃過野茼蒿嗎?歡迎留言交流哦!

相關焦點

  • 它是地下的「金果」,曾是農民救命糧,天天挖著吃,如今1斤13元
    它是地下的「金果」,曾是農民救命糧,天天挖著吃,如今1斤13元!從小在農村長大的都是知道,農村的山野間有很多的野菜,野果,這些東西都是大自然賦予給我們的,在以前經濟條件不好,物資匱乏的年代,這些東西也都是人們經常會吃到的,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人們的經濟水平越來越好,有些野菜和野果也都是被人們開發在日常生活中也是經常會吃到,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種野果子,農村可以說到處都是,它也曾是農民救命,天天挖著吃,現如今一斤也是賣到13元
  • 農村一草叫「白背葉」,曾是窮苦人救命糧,殊不知還是安胎良藥
    導讀:農村一草叫「白背葉」,曾是窮苦人救命糧,殊不知還是安胎良藥。在農村裡生長著許多的野生植物,在它們之中有不少渾身都是寶,而且有些不僅觀賞價值高,還在藥用、食用甚至紡織上都具有一定的價值。可能「白背葉」大家都沒聽過,但是估計都聽說過薴麻,實際上二者同為一物。薴麻薴麻是蕁麻科薴麻屬植物,它是一種很古老的植物,根據資料記載,早在在新石器時代它就已經出現,成為古代麻布和麻繩的製作原料,在古時候就給人們帶來了數不盡的經濟效益。這足以說明,我國培養薴麻的歷史實在很是悠長!
  • 南方一種蔬菜,曾是救命糧,有「皇帝供品」的美譽,葉柄能做酸菜
    導讀:南方1種蔬菜水陸能種植,地下部分曾是救命糧,葉柄做酸菜是一絕文/農夫也瘋狂在農村裡,很多的老一輩的人,都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大魚大肉反而不下飯,而喜歡吃一些鹹菜來下飯,還說鹹菜更容易下飯。也是由於這個原因,所以很多的農村老人都喜歡醃製各種鹹菜。而在南方可用來醃製鹹菜的蔬菜就更加豐富了,有一種蔬菜是水陸都能種植的,它的地下部分曾是農民的「救命糧」,還有著「皇帝貢品」的美譽,而地上的葉柄更是做酸菜的好食材,非常的下飯。芋頭如今是在超市裡面很常見的一種蔬菜了,基本上一年四季都有售賣。但是在過去,也就是在秋冬季才有芋頭吃。
  • 原產自我國,曾是農民的救命糧,葉梗醃酸菜是一絕,不知道可惜了
    導讀:原產自我國,曾是農民的救命糧,葉梗醃酸菜是一絕,不知道可惜了夏天的時候,很多人常常會因為酷暑難耐而沒有食慾。尤其是現在處於三伏天,經常為吃啥而發愁。因為想吃卻找不到合適的下飯菜,而不吃又餓得慌。農民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他們能把很多的食材都醃製成酸菜,並且要比吃新鮮的還更好吃。其中芋頭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種蔬菜,它在我國南北方都有種植,並且是水陸均能種植的蔬菜,在北方地區一般都是以旱地種植為主,而在南方則主要是種植在水田裡面了。
  • 這種東西產量很高,如今農民不吃拿來餵豬,城裡人卻嫌貴不願買
    這些都讓大家的生活更加豐富,到了冬季的時候也不用擔心吃喝。每年的這個時候,紅薯也正在進行緊張的收穫中,大家都知道紅薯的畝產非常高,一畝地可以收穫幾千斤,在以前那個物資貧乏的年代,紅薯在農民心中可是有著很高的地位,以前農民沒有東西吃,要是能吃上一個香噴噴的紅薯,可能就是最幸福的事了,可以說紅薯曾是農民的救命糧,相信很多老一輩的農民都是吃著紅薯長大的。
  • 曾是古人的救命糧,如今1斤18元受追捧,卻只見砍樹不見種植
    導讀:曾是古人的救命糧,如今1斤18元受追捧,卻只見砍樹不見種植!文:三農小七上古,並無糧食種植;有記載的種植歷史大概是從「神農嘗百草」時期開始的。但古代的糧食作物多為野生馴化,雖然物競天擇,經過一代一代的自然選育,但其產量依舊偏低。本就不高的糧食產量,加上古代的戰爭,天災等影響,古人的生活並不比現代人舒服。
  • 原產自我國,曾是農民救命糧,現成為夏季下飯神器,讓人食慾大增
    前言:原產地自在我國,曾是農戶的救命糧,葉梗醃酸菜是一絕,不清楚可惜了夏季的情況下,很多人經常會由於炎熱難忍而沒胃口。尤其是如今處在三伏天,常常為吃什麼而犯愁。由於愛吃卻找不著適合的小菜,而不要吃又餓得慌。
  • 高粱曾是華北農民的「救命糧」,為什麼現在很少有人種植了?
    比如在抗戰時代,那首詠嘆「九一八事變」的歌曲《松花江上》裡,那一句「那裡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梁」,曾叫多少國人痛徹心扉。艱苦的華北敵後抗日戰場上,那被稱為「青紗帳」的大片高粱地,也灑下過多少英烈的熱血。改革開放以來,一些有著「高粱素材」的小說與影視劇,還曾掀起一次次熱潮,相關的主題歌也唱紅大江南北,成了多少「80後」「90」後的童年記憶……
  • 鈣鋅含量高,被人稱為「苣蕒菜」,曾是人們的救命糧,見到採回家
    導讀:鈣鋅含量高,被人稱為「苣蕒菜」,曾是人們的救命糧,見到採回家!文:三農小七山野鄉間,令人神往,那裡沒有房貸壓力,沒有車貸煩勞;那裡沒有爾虞我詐,沒有競爭……即便不長住,也是緩解壓力的好地方。而且,久居山裡,你會發現很多山裡的好東西。
  • 農村這種野菜曾是窮人的救命菜,如今淪為豬飼料,誰還記得它?
    農村這種野菜曾是窮人的救命菜,如今淪為豬飼料,誰還記得它?各位看官大家好,又到了今天小編為大家講述一些農村趣事的時間了。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國家,農民的地位更是僅排在士人之後。老百姓都是靠天吃飯,一旦遇到自然災害就很容易顆粒無收。這就會餓死很多的百姓,所以到沒什麼東西吃的時候,人們就會吃一些平時不會吃的東西填飽肚子,今天我們就說一種這樣的植物。它曾經是很多窮苦人的救命菜,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現如今它們已經成為豬飼料,它就是原產於北美洲的菊芋,又被稱作是洋姜。
  • 曾在南方河裡泛濫成災,如今城裡一盆賣10元,人稱「水芙蓉」
    ,如今城裡一盆賣10元,人稱「水芙蓉」入侵物種一直以來都全球性的問題,雖然很多物種在它的原本的生長地沒什麼問題,但是一旦被別國家引入後,這些物種就顯現出了它「惡」的一面,以至於這些物種到了別的國家就會泛濫成災,現如今在全球比較有名的外來物種有鳳眼藍、小龍蝦、牛蛙、福壽螺等,基本上除了原產國,幾乎是沒有一個國家會喜歡它們。
  • 農村有一種滿身是刺的野草,曾是窮人的救命菜,如今20元一斤
    ,這種野草估計大部分的農村朋友都特別討厭,但實際上在以前的時候,他曾經被人們當過救命稻草,她就是救命稻草「刺角芽。說起這個小記得名字,估計有太多的朋友都不知道,不過要說他在農村裡面,人們都稱它為刺角芽,齊齊毛,他在我們這裡,我們都稱之它為刺角芽。吃腳丫被人討厭也是一種非常罕見的事情了,在很多年以前他就非常不受人們的歡迎,在李時珍的草本精裡邊兒就有這種的野草,他的藥方不能復用事件之故,因此自古以來刺腳芽也被稱之為劍草,可見他是有多麼的不受歡迎了。
  • 農村這種野草,曾是農民的救命草,如今卻遭人嫌棄,一斤值25元
    但是在農村有些野草其實是可以當藥引的,比如魚腥草、金雞毛草、貓須草以及車前草等植物經過加工都能當藥材,然而在農村有一種野草,曾是農民的救命草,如今卻遭人嫌棄,一斤卻價值25元,分別是哪種野草呢?小編今天就帶你認識認識這種野生植物。
  • 這種樹上的「黃米」,老一輩曾用來果腹,如今很少有人認識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人要想活在這個世界上,每天必須吃東西,一天不吃,就要餓肚子,三天不吃,就走不動,五天不吃,要人命。因此我們每天都離不開食物,而我們中國人最常吃的東西就是大米飯,幾乎家家戶戶每天都要吃大米。
  • 它曾是救荒本草,號稱「救命王」,家家戶戶珍藏,現狀卻讓人唏噓
    就比如今天要說的這種植物,這種草木可不簡單,它曾是救荒本草,顧名思義就是在饑荒年代救人性命的植物,這植物當年救了不少人的性命,因此號稱是「救命王」,我就停老一輩說了這種草在過去被他們家家戶戶珍藏,但多年之後,它的現狀卻讓人唏噓,至於這是什麼植物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吧!
  • 食不果腹的年代,它是大家的救命糧,如今吃它,卻是身份的象徵!
    食不果腹的年代,它是大家的救命糧,如今吃它,是身份的象徵!隨著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人們對飲食越來越注重,甚至到了「食不厭精」的地部,很多人喜歡出精米白面,因為它們的口感好,有人喜歡吃蛋糕、麵包、餅乾等,因為它們不需要反覆咀嚼,而且聞上去、吃起來都很香,殊不知,過分追求口感,長期吃精細食物,對人的健康非常不利,這也是如今各種富貴病越來越多的原因之一。
  • 這種長在樹上的「米」是以前窮人的「救命糧」,現在沒人願意吃
    米飯是在生活中每個人都無法離開的糧食,現在大家都是吃得大米,而在以前經濟和糧食沒有那麼發達的時候,很多人都是吃這種米,山上的這棵棕樹,葉子是大家吃粽子時所包的葉子,而那些籽就被做成米飯,這種長在樹上的「米」是以前窮人的「救命糧」。
  • 國外泛濫成災的水果,在國內被吃成保護植物,如今已瀕臨滅絕
    要知道,此前在世界各國都泛濫成災的小龍蝦,最後到了中國也是被吃貨們消滅得乾乾淨淨。那麼除了動物,有一種水果在外國泛濫成災,但到了國內也是被吃貨們消滅得乾乾淨淨,如今竟被吃成了國家三級保護植物,那究竟是哪種水果能讓中國吃貨們如此瘋狂,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能吃魚卵吞魚苗,曾大受歡迎,如今沒有天敵,南方泛濫成災
    今天我們的主題是:能吃魚卵吞魚苗,曾大受歡迎,如今沒有天敵,南方泛濫成災 魚類如今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肉類食材了,特別是在這兩年來,豬肉價格猛漲之後,魚肉更是一躍成了人類首選的食用肉。如果真的去考究魚類的營養價值與豬肉相比,魚類富含的蛋白質和微量元素要遠超豬肉許多。
  • 地瓜,曾經是一代人的救命糧
    在榮成,說生長在農村50歲以上的人都是吃地瓜長大的,不誇張,過去地瓜是傳統主糧,秋收的地瓜是一年裡的主要口糧,曾經是榮成人的救命糧。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災害,餓死的人無從記載,是地瓜的大豐收拯救了一代人,是地瓜保了命,所以60年代初出生的孩子在榮成被稱為「地瓜孩子」。為生活所迫,在地瓜的吃法上榮成農民顯示出很大的聰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