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教育部官網更新一波全國政協委員提案答覆函。其中一份《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引發輿論關注,並登上微博熱搜榜首,教育部在答覆函中寫道:
「將從加強體育教師配備、加強學校體育制度頂層設計、深入開展健康教育及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問題研究等方面更好的解決這一問題。」電影 《我不是隨便的男人》
早在去年5月,全國政協常委斯澤夫就在政協提案中提出:他觀察發現,男孩子們缺少了『陽剛之氣』,表現就是「男孩子有柔弱、自卑、膽怯等現象」,另稱之為男孩子「女性氣質化」、「女性化」。「陽剛之氣」究竟是什麼,為什麼我們看見這個詞會感到不爽?阿爾法,alpha,即α,是希臘字母表的第一個字母,有第一個、開端、最初的含意。顧名思義,阿爾法人格就是那些喜歡爭第一的人,相對性格隨和的β(貝塔)型人格,阿爾法人格往往性格外向、爭強好勝、脾氣暴躁,做事幹練利索。電影 《我不是隨便的男人》
儘管,阿爾法人格對於領袖人物來說不可或缺,因為它顯現出來了創新、積極、自信、無畏的品格。但這種強勢的、傳統認知中的「陽剛氣勢」顯現出來的弊端也開始受到人們的質疑——強者是否有權支配弱者,並制定社會規則?如果世間一切規則都不受尊重,會產生什麼後果?」電影 《我不是隨便的男人》
就在答覆函公開的前幾天,教育部印發實施的《防範中小學生欺凌專項治理行動工作方案》中,要求學校全面梳理排查,及時發現苗頭跡象或隱患點,「對可能發生的欺凌行為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控制」。而片面強調「陽剛之氣培養」的教育政策,其實是忽略了「陽剛之氣」也有危險的一面,其中可能包含一套有侵略性的暴力觀念,這也是「阿爾法人格」的某種負面影響。當「男生應該陽剛」成為一條被廣泛認可的規定,在不斷強化的刻板性別觀念下,那些性彆氣質陰柔的男生、以及跨性別學生會因此受到歧視,甚至是校園暴力——在既定的「性別觀念」下,「不陽剛的男生」意味著「不正確的另類」。
電影 《我不是隨便的男人》
回復函中,「通過體育教育培養『陽剛之氣』」,更是對性彆氣質的一種誤解。
如果我們將「陽剛之氣」認定為某種積極的品質,便不能將其粗暴歸因於體格、耐力等生理問題,這反而會進一步加劇體格弱小的孩子的心理壓力——假如沒有達到特定的身體標準,就會被認為不符合某種性彆氣質的要求。
從另一方面來說,將個體生理差別被蓋章定論為是否「陽剛」、是否「正面」的論據,這樣的行為就十足的「阿爾法人格」——支配弱者,並且制定規則。
為什麼「陽剛之氣」會引發如此激烈的討論,與我們不願意受困於刻板性別印象有關;
更因為我們不願意讓那些由「強者」制定的規則,來指導我們自己的人生。
在「陽剛之氣」被輿論推上熱點後,不少人覺得抨擊這份文件的觀點太過「偏激」,因陷入傳統語境而曲解了關於「陽剛之氣」的含義。
傳播學中,「噪音」指由於技術故障或技術不完善造成的幹擾,並使得發出信號與接受信號之間出現信息失真。
「噪音」最早出現在美國信息學者香農和韋弗提出的傳播模式「香農——韋弗模式」之中。香農——韋弗模式是描述電子通信過程的,由信源發出訊息再由發射器將訊息轉為可以傳送的信號,經過傳輸,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號還原為訊息,將之傳遞給信宿。在這個過程中,訊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幹擾,產生某些衰減或失真。這個模式為傳播過程研究導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傳播不是在封閉的真空中進行的,過程內外的各種障礙因素會形成對訊息的幹擾——任何附加在信號上而非信源有意傳送的東西,都會增加信息傳播的不確定性。電影 《我不是隨便的男人》
傳統文化、社會習慣,以及每個人不同的成長背景都是這條信息傳播時的「噪音」,這必然導致,公眾在看見這份文件時產生不同理解。
《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年)》中,有一條目標是「性別平等原則和理念在各級各類教育課程標準及教學過程中得到充分體現」,具體策略措施包括:加大對教育管理者社會性別理論的培訓力度,強化教育管理者的社會性別意識;在教育法規、政策和規劃的制定、修訂、執行和評估中,增加性別視角,落實性別平等原則。綱要還提到,「將社會性別意識納入傳媒培訓規劃,提高媒體決策和管理者及從業人員的社會性別意識。完善傳媒監管機制,增加性別監測內容,吸納社會性別專家參與傳媒監測活動。」
電影 《我不是隨便的男人》
陽剛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意味著勇敢奮發的品格,但表面上看,「陽」字更多對應的是男性。基於各種因素,我們不能苛求看見這份公告的每一位普通人,都能對「陽剛之氣」做出「完全正確」的理解。
但公權力機關有義務、有必要對每一份指導性文件明細意圖、規範措辭、儘可能減少傳播過程中的「噪音」,通過準確地表述傳達意圖。
如果說倡揚「陽剛之氣」絕非過度強調單一化競爭、追求霸權、崇尚暴力等負面情緒,那麼在公共輿論話語中,是否可以儘量使用性別中立的、不增加「噪音」的詞語?
若此類問題並未過多思考,那被誤讀也大可不必感到委屈。
電影 《我不是隨便的男人》
如果說,相比於對行為舉止的簡單規定,「陽剛之氣」更代表了一種精氣神兒,一種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精神氣質,凡具備這種精神氣質者都應受到肯定。
那「陽剛之氣」是任何一個擁有完整人格的人都不可缺少的品質,無論男女。無論性別與性格,都有資格獲得同等的尊重和肯定,客觀的差異不決定本身高下優劣。
我國民法典、勞動法、婦女兒童權益保障法乃至刑事立法,都是在承認和尊重男女性別差別的基礎上,著重強調對婦女權益的充分保護,這正是男女平等原則的生動體現。從這個意義上說,承認性別差異並不意味著性別歧視,相反,人為抹殺差異並不能帶來真正的男女平等。電影 《我不是隨便的男人》
與其說培養學生的「陽剛之氣」,倒不如說是注重青少年內在涵養、精神境界和意志品質的培養,引導他們培塑家國情懷、承擔社會責任。
成為一個「陽剛的人」之前,先成為一個「人」。
《男人這東西》
作者:渡邊淳一
點擊下圖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