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偉壯麗的赤水天后宮地處龍門鎮赤水村東北,始建於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佔地面積2080平方米,是龍巖市境內現存最大的媽祖廟。
赤水天后宮坐北朝南,是一座抬梁木構架三層樓閣式重簷歇山頂古建築,通高約15米。二殿一廳二迴廊,中軸線自南向北依 次為:前廳、戲臺、天井、中殿.正殿,前廳和正殿兩邊有迴廊相連。前廳大門又稱山門,兩邊牆上各有一壁畫。大門兩邊各有 一個豎拱形側門,朝拜者按「男左女右」依次進入。大門內為前廳,前廳屋頂向中殿延伸的單簷式建築稱戲臺,為當地村民祭祀 媽祖生日時演戲的場所。越過天井就是中殿,中殿左右各有一個臺階,臺階兩側各植鐵樹,鐵樹高達3米,年年開花,中殿屋架 橫梁飾有仿宋雲龍木雕,圖案精緻。正殿正中神座上供奉媽祖神像,兩邊侍立著「千裡眼」、「順風耳」塑像。神座供桌上還供奉著一尊較小的木雕媽祖坐像.為1990年當地村民從莆田湄洲媽祖廟迎回的。
正殿天花板上繪有彩色龍鳳呈祥和海浪紋圖案,象徵人們祈望媽祖神庇護海內外赤子平安、發達的願望。正殿左右兩邊還各有一拱形側門,上書「清河寶地」、「湄洲別境」。正殿面闊三間,進深10米,系夾牆式建築,有冬暖夏涼的特點。夾牆內通道寬約3米,緊挨正殿環設九間房子,既可住人又可儲存糧食,方便而實用,。正殿神座後分別有29級和19級樓梯可直通二樓和三 樓,登樓遠眺,整個赤水村盡在眼帘。前廳屋脊正中有一葫蘆寶 頂,與其遙遙相對的正殿屋脊正中亦有一葫蘆寶頂,為明代著名的祭紅瓷瓶組成,系當年興建時的鎮宮之寶。
關於赤水天后宮的興建有兩種說法:一是天后宮西側有一條 赤水溪,溪上原有數座木橋,每年汛期木橋常被山洪衝走,村民 多次修橋,頻修頻圮。為解決交通和農田作業方便,村民發起捐 募興建天后宮,以求媽祖神靈保佑。另一種說法是清雍正年間,閩 西大旱,村裡許多男丁為謀求生路而紛紛從廈門乘船出洋過番,途中常遭大風大浪襲擊。村裡人為保佑親人平安,於是興建了天后宮。
據現存宮內的碑文記載,赤水天后宮興建於清乾隆三十五年: (1770),系用黃土夯築而成。經數年努力,已初具規模。其間因 規模宏大,費用不敷而「觀成有待」;後又因「風雨所侵」、「眾慮其圮」,乃「竭力題充,共充銀白銀170餘兩錢有奇」,又經一年多的「通體修理,保前功於勿墜」,才於乾隆五十年(1785)蒲月 (五月)全部完成。赤水天后宮的建築藝術,不僅保留了宋代遺風, 也沿襲了明清時代的風格並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其宋代遺風表現 在穿鬥式木構架、三爪木雕龍飾及迴廊等。明清風格表現在穿插坊、雀替、舉架和布局等。地方特色表現在山門、瓦當及夾牆建築。因此赤水天后宮成為中國古建築史上珍貴的活資料。
由於歷史的原因和時代的變遷,宮內原有的大鼓、鐵鐘以及 大門外的一對石獅早已不復存在。龍巖市政府十分重視赤水天后宮的維修,並成立赤水天后宮管理委員會。從1987年至1994年, 原縣級龍巖市財政共撥出15.5萬元進行維修,使其恢復了原貌。 計劃再撥款恢復五穀仙庵和樓內裝飾,並加建小橋、停車場及綠 化地,使其成為旅遊和觀光的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