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天后宮原名天妃宮俗稱娘娘宮,也是現存年代最早的媽祖廟之一

2020-12-18 飛飛想旅行

天津天后宮建於1326年(元泰定三年),原名天妃宮,俗稱娘娘宮,歷經多次重修,是天津市區最古老的建築群,也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媽祖廟之一,宗教建築。建築群坐西朝東,面向海河,由山門、牌坊、前殿、大殿等組成,屬典型的中國傳統廟宇式建築。

每年天后誕辰,以天后宮為中心舉行大型民間酬神廟會活動,沿河船戶、周邊信眾亦紛紛到來,各地商賈雲集,造就了天津最著名的商業街——宮南宮北大街(今古文化街)的繁榮。

天后宮位於天津古城東門外,始建於元代。由於當時海運漕糧,漕船海難不斷發生,而天津是海運漕糧的終點,是轉入內河裝卸漕糧的碼頭,所以,元泰定三年(1326年),皇帝下令建天后宮(當時叫天妃宮)於天津海河三岔河口碼頭附近,供人們奉祀海神天后。

水工、船夫、官員在出海或漕糧到達時,都向天后祈福求安。居家百姓沒錢的也來求財,沒兒的求子,有病的祈免病災。這是古人無法克服海洋、江河險難而求助神靈的消極表現,也反映了苦難民眾的古樸文化心態。

景點簡介

天后宮是天津市現存的著名道教宮觀,主要是為了祭祀道教女神天后。它位於該市南開區古文化街中段,原名天妃宮、小直沽天妃宮、西廟、娘娘宮。

天后宮坐西朝東,面臨海河,最初創建於元朝(1206-1368年)時期的1326年,後來的朝代又多次重修。從東向西,主要建築包括戲樓、幡杆、山門、牌坊、前殿、大殿、藏經閣、啟聖祠以及鐘鼓樓、配殿和張仙閣等。主體建築是大殿,建造在高大的臺基之上,中間面闊3間,進深3間,7檁單簷廡殿頂,前接卷棚頂抱廈,後連懸山頂鳳尾殿,是典型的明代中晚期木結構建築風格。該建築群是中國三大天后宮之一,也是現存年代最早的天后宮之一。

天后宮的主要功能是企求航海安全,是歷代海祭中心,也是古代船工海員娛樂聚會的場所,除了舉行隆重祭祀海神天后的儀式外,還經常有各種中國特色的酬神演出。據說在每年農曆3月23日為天后媽祖的誕辰,這裡經常舉辦民間花會,吸引了很多遊人。

早在1954年,天后宮就被天津市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政府又重新修復天后宮,把它作為民俗博物館對外開放。

人物介紹

天后娘娘最初是人。她姓林名默,是福建莆田縣一漁家女子,生於北宋建國的建隆元年(960年),卒於雍熙四年(987年),只活了27歲。據1936年徐肇瓊《天津皇會考》引《天后本傳》及《天后傳》說,林默生而神異,幼而聰穎,擅遊泳,能乘席渡海,勇敢俠義,能為人治病,救助海上遇險船隻,被眾人尊稱為「通元靈女」、「龍女」、「神女」。她死後還屢次顯靈。海舟危難,有禱必應。洋中風雨晦瞑,夜黑如墨,每於檣端見神燈示祜,因而成為人們敬仰膜拜的護航女神。地方官多次褒奏,朝廷多次晉封。宋代封之為順濟夫人,元代封為天妃,清代封為天后,並且很早就在天津及東南沿海各地修廟供奉。

清人蔣詩《沽河雜吟》有「劉家巷裡如雲舶,部禱靈慈天后宮」的詩句。他們描寫的都是江海船工祭祀天后的熱鬧情景。農民也來給天后娘娘進香。孟韞徽《津門雜詠》說:「三月村莊農事忙,忙中一事更難忘,攜兒結伴舟車載,好向娘娘廟進香。」可見農民來進香時也是成群結隊。清人崔旭《津門百吟》有首詩對祀奉天后的情形帶有總結性:「飛翻海上著朱衣,天后加封古所稀。六百年來垂廟饗,海津元代祀天妃。」這首詩算是概括了600多年來從朝廷到民間敬奉天后的歷史。

歷史由來

天后宮最初為船工祭祀海神天妃並舉行酬神演出的場所,後來,天后宮兩側的街道形成商業集市和年貨市場,每逢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寶誕之日,天后宮都會舉行天津皇會,會上會表演龍燈、高蹺和旱船等民俗藝術。1985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對天津天后宮進行居民動遷、文物修繕和博物館建設,對天津天后宮內的海神天后媽祖、王靈官和四大金剛等神像進行復原。1986年元旦,天津天后宮經過重建重新對外開放。天津民俗博物館將天津天后宮內的配殿闢為民俗展品陳列室。

文化淵源

天后在古時被人們稱為護海女神,水性極好並經常駕船出海搭救遇難的人,故被後人敬為女神。農曆三月廿三日是娘娘的生日,每年這時都舉行「皇會」,表演高蹺、龍燈、旱船、獅子舞等。百戲雲集,熱鬧非常。現存的古文化街包括天后宮及宮 南、宮北大街,全長580米,寬7米。這裡的建築大多是仿清代民間小式建築。街內有近百家店鋪,主要經營文化用品、古舊書籍、民俗用品、傳統手工藝品等。著名的楊柳青年畫、泥人張彩塑、風箏魏風箏、刻磚劉磚刻等都在這裡設了專門店鋪。天后宮如今已成為天津民俗博物館,介紹天津的歷史沿革,陳列著各種民俗風情實物。

建築布局

天后宮是天津市區現存最古老的廟宇。它與福建莆田湄洲媽祖廟、臺灣北港朝天宮並列為我國三大媽祖廟.受到全世界矚目。天后宮的香火至今未斷。每逢農曆初一、十五,到天后宮燒香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他們拿著香燭、供品走入山門先拜前殿的「護法神:王靈官」像和「四大金剛」神像。然後穿過前殿,就望見正殿。人們先在正殿前半人高的鐵鑄香爐裡焚香,隨即向正殿裡天后聖母方向三叩頭,再起身步入正殿。

天津天后宮,天津人俗稱娘娘廟,位於海河西岸,古文化街中心位置,從海河岸邊沿中軸線從東向西依次為戲樓、天后宮廣場、幡杆、正門、前殿、正殿、鳳尾殿、藏經閣,兩側有鐘鼓樓、配殿和迴廊,前殿和正門之間有普濟泉等三口井水,據傳說是天后娘娘為保一方平安鎮住海眼留下的遺蹟,以前還有井水售給遊客,味道清冽甘甜,已經加蓋保護起來了。

春祭大典

(2013年2月3日,農曆臘月二十三),是民間俗稱的「小年」。這天早晨天降瑞雪,預示著來年是個好年景。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展現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年一度的春祭大典上午在天津天后宮隆重舉行。

春祭的本意就是在春天剛到來的時候,人們用隆重的儀式祭祀祈福,希望在即將到來的一年裡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寄託著人們美好的嚮往和期待。天津天后宮的春祭在繼承傳統民俗活動形式的基礎上,緊密結合現代社會的文化需求和時代精神,既體現了天津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積澱,同時又賦予傳統儀式以新的文化內涵,使天津的春節年文化充滿著濃濃的盛世和諧之意。

天津地處九河下梢,南北交融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天津文化的大部分都能在民俗活動中體現出來。從元代開始,天津的民間就有了一個特殊的民俗活動——春祭,據說當時的場面達到了「曉日三岔口,連檣集萬艘。」的景象。後來由於各種原因,春祭活動就不再舉行,這項民俗活動人們生活中消失100年以上了。從2007年開始,天津天后宮又挖掘、整理出春祭這是代表津門民俗文化的活動。

在飄揚的瑞雪中舉行的春祭大典,除了舉行獨具津門特色的恭迎值年太歲儀式外,為進一步彰顯媽祖博大慈愛的襟懷和庇護眾生扶危濟困的品格,在社會愛心人士的襄贊下成立的「天津天后宮助學慈善基金」,將幫助貧困學子完成學業,讓學子們看到春天的希望,感知社會的力量和愛的溫暖。

楹聯原文

在天津天后宮正殿,原來懸掛一幅福州人鄭瑞麒所撰的楹聯,其聯為:「補天媧神,行地母神,大哉乾,至哉坤,千古兩般神女;治水禹聖,濟川後聖,河之清,海之晏,九州一樣聖功」。

請點擊

聲明:以上部分內容來源於網絡,轉載內容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是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作者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神界姐妹花 愛你麼麼噠」雲遊各地媽祖廟
    媽祖重點宮廟(大陸)一覽賢良港天后祖祠賢良港天后祖祠是海峽女神媽祖的誕生地,媽祖羽化後,鄉人建祠紀念。 祖祠始建於宋代,原為林氏宗祠,在媽祖(987)升天后,開始祭祀媽祖,遂成為最早媽祖廟之一,與湄洲島媽祖祖廟遙遙相望。
  • 國家重點文保單位天津天后宮大型壁畫《天后聖跡圖》修復完畢
    新華社天津9月27日電(記者周潤健)用時近兩個月,國家重點文保單位天津天后宮大型壁畫《天后聖跡圖》修復工作26日宣告結束,將於今年國慶期間重新對外開放。《天后聖跡圖》是一幅全面反映媽祖生平的大型傳統壁畫。
  • 津味民俗文化 弘揚媽祖大愛精神 畫冊《天津天后宮過大年》面世
    天津在線訊:(李衛國攝影報導)為紀念媽祖誕辰1060周年,展示津味民俗文化,弘揚媽祖大愛精神,天津民俗博物館等單位精心製作的大型畫冊《天津天后宮過大年》面世。天津天后宮建於1326年(元泰定三年),天津人俗稱娘娘宮,是天津市區最古老的建築群,也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媽祖廟之一,每年媽祖誕辰日,以天后宮為中心舉行大型民間慶典活動,形成了獨特的津味文化。天津的天后娘娘誕辰日(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所舉行的慶典儀式在清朝康熙四年(1665年),命名為「皇會」。
  • 天津天后宮——面向海河建設,形成了天津最早的商業街區
    自古以來,天津便是在漕運和海運中孕育並不斷成長起來的,位於三岔河口的獨特地理位置,使天津成為京杭大運河京津冀段重要的一環。所謂「先有天后宮,後有天津衛」,一句俗語就道破了天后宮在天津城市發展中所起到的無可替代的作用,由此才書寫了「漕運龍頭」這麼多年的成就。
  • 天津天后宮內供奉的女神—天妃娘娘
    天后宮坐落在天津南北運河與海河交匯的三岔河口西岸,初名天妃宮,俗稱「娘娘宮」。與福建莆田湄洲媽祖廟、臺灣北港朝天宮並稱為中國三大媽祖廟。初為船工祭祀海神天妃娘娘及舉行酬神演出之所。始建於元代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明朝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重建,後又多次擴建修葺,是天津市區現存年代最早的古建築。
  • 全國最早的天后宮,位於福建泉州,知名度卻遠不及湄洲島天后宮
    泉州天妃宮(亦稱媽祖廟、天后宮)位於市區南門天 後路.始建於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當時賜額「順濟宮」。是全國最早興建的天妃宮。相傳天后林默娘為莆田湄洲人,系唐末都巡檢林願之六世孫女,生於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廿三日。
  • 我國三大媽祖廟之一天津天后宮免費開放
    新華社天津8月12日專電(記者周潤健)記者12日從天津市南開區政府獲悉,從8月12日起,天津天后宮暨天津民俗博物館全年向海內外遊客免費開放。    天后宮始建於元代,因為皇帝下令建造,所以名為「敕建天后宮」,至今已有700年的歷史,民間素有「先有天后宮,後有天津衛」的說法。
  • 天津媽祖太奇特,「老娘娘」離海百裡,忙完海運還治痘送子
    以傳統觀念來看,天津是海濱城市,不過從市中心到海邊車程大約2小時,這讓很多來天津看海的人大呼上當。更讓外地人驚訝的是,天津市中心有座媽祖廟天后宮--本地人稱之為「娘娘宮」。天后宮始建於1326年,起因是元代由南方運糧,主要採用海運。
  • 北京曾有兩座媽祖廟,天后宮的建立,還與清乾隆時期平定臺灣有關
    媽祖是我國東南沿海包括東南亞地區漁民和船工共同信奉的海神。在民間,相傳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是她的生日。很少有人知道,北京城裡曾有兩座「媽祖廟」:一座天妃宮,一座天后宮。它們都是舊時祭祀媽祖(媽祖又稱天妃)之處。
  • 天后宮,俗稱「娘娘廟」,宮內供奉的是傳說中的「海神」媽祖
    天后宮,俗稱「娘娘廟」,宮內供奉的是傳說中的「海神」媽祖。天后宮,始建於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是世界三大天后宮(福建湄州祖廟、天津天后宮、臺灣北港朝天宮)之一。是天津市現存最早的一處古建築群體。 天后宮歷代都是船工們的聚會之所,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天后誕辰日)。這裡都將舉行堂會,會上有高蹺、法鼓、重閣等民間花會活動。 如今的天后宮成為天津民俗博物館的所在地,館內除保留天后宮復原陳列外。還開闢了以展示天津民俗民風為基礎內容的陳列展覽,比較系統地介紹了漕運,婚育、商業、民間生活、民間藝術及民間信仰等習俗內容。
  • 北京不是沿海地區卻有天后宮 為什麼?如何建成?
    忽必烈以「護海運有奇應」為媽祖加封「護國庇民廣濟福惠明著天妃」,供奉天妃的廟曰「靈慈」——天妃的稱號便始於此。  據《元史·祭祀志》記載,當時,泉州、福州、興化(媽祖故鄉福建莆田)、直沽、平江、周涇等處皆建有天妃廟,位置都在運河及海運港口,其中離大都最近處是天津。元皇慶年間(1312年)開始,「歲遣使齎香遍祭」——朝廷每年派專人去各處天妃廟祭祀。
  • 媽祖文化兩地觀——兩岸記者走進天津天后宮
    隨著兩岸交流的日益深入,天后宮必將進一步發揮媽祖文化優勢,為密切兩岸同胞感情、促進津臺交流合作,搭建更好的平臺。&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天津天后宮內景。
  • 泉州天后宮,海內外現存禮制最高的媽祖廟,比湄洲島亦不遑多讓
    德濟門遺址之後,是全中國最早列入「國保」級別的媽祖廟——泉州天后宮。「媽祖信俗」在沿海地區,人盡皆知,據說在全世界有著數億的信眾,媽祖本名林默,今福建莆田湄洲島人,傳說她生前醫術高超,有飄然渡海、預知禍福之能,死後被當地人奉為「神女」。
  • 天津源頭:天后宮
    其實天津的歷史可不止於此,早在大明永樂二年(1404年),就開始以鼓樓為中心設衛建城了。作為拱衛京師的重要軍事重鎮,得名「天津衛」,算起來距今已有616年了。可要論起天津市區內年代最早的古蹟,那得算在古文化街上的天后宮了,就是天津人說的娘娘廟。
  • 天津著名的天后宮,其實是有名的道教宮觀?
    ,被稱為天后宮。這個建築現在位於天津一個古文化街的中段,是當地非常著名的道教建築,主要是用來祭祀道教的神女天后,它原來還有好幾個稱號,分別是天妃宮、西廟等等,這個建築整體並不是像是一般的建築那樣坐北朝南,它是屬於坐西朝東的,面臨著海河,最開始建造的時期是在公元1326年,後來因為種種原因進行了一些重修,這裡有很多的古建築,當然裡面的主體是大殿,建造在了高大的臺基之上,是中國明代時期很典型的木結構建築風格
  • 海口天后宮裡文物展,鎮廟之寶在這裡,媽祖其人
    天后宮又稱天妃廟、天后廟,始建於元代,原名環海坊,距今約有700多年的歷史,明清時期,紳士商人多次捐募款擴建和修繕天后宮,供養香火,祭祀拜謁,是那時海南島上頗具宏偉規模的一座媽祖廟。我們今天看到的天后宮,經過2013年的全面修繕,煥然一新,莊嚴大氣。
  • 中國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媽祖廟,泉州天后宮
    泉州天后宮位於鯉城區天后路1號,是我國東南沿海現存最早、規模也較大的一座媽祖廟,也是泉州比較重要的一個參觀點,這裡的香火非常旺盛。圖片來源:佑手愛天后宮又名媽祖,媽祖是我國海上的守護女神林默,其現存的建築群規模之大之美也是名列前茅的,觀之可以想像宋元時期泉州的海上貿易和運輸已經達到很繁盛的程度了。天后宮的山門很漂亮,山門兩側為東西厥建築。進入後,你會發現,天后正殿,雖歷經滄桑,但明清木構建築至今依舊保存完好。大殿壯觀,浮雕也顯得很漂亮,屋簷上的雕刻裝飾實在是美輪美奐。
  • 臺灣大甲鎮瀾宮投資興建42.3米高媽祖像在天津落成
    臺灣大甲鎮瀾宮投資興建42.3米高媽祖像在天津落成 2012年09月29日 08: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在臺灣的媽祖廟
    「興化媽祖」天后宮    臺灣鹿港有十分重要的古蹟、興化媽祖天后宮。此宮系旅居鹿港的興化籍人捐資興建的,時約在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原名「興寧宮」又稱「興化媽祖宮」。由於建築宏偉,規模浩大,殿宇壯麗,與臺南、京港、彰化的媽祖廟並稱為「四大媽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