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天后宮建於1326年(元泰定三年),原名天妃宮,俗稱娘娘宮,歷經多次重修,是天津市區最古老的建築群,也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媽祖廟之一,宗教建築。建築群坐西朝東,面向海河,由山門、牌坊、前殿、大殿等組成,屬典型的中國傳統廟宇式建築。
每年天后誕辰,以天后宮為中心舉行大型民間酬神廟會活動,沿河船戶、周邊信眾亦紛紛到來,各地商賈雲集,造就了天津最著名的商業街——宮南宮北大街(今古文化街)的繁榮。
天后宮位於天津古城東門外,始建於元代。由於當時海運漕糧,漕船海難不斷發生,而天津是海運漕糧的終點,是轉入內河裝卸漕糧的碼頭,所以,元泰定三年(1326年),皇帝下令建天后宮(當時叫天妃宮)於天津海河三岔河口碼頭附近,供人們奉祀海神天后。
水工、船夫、官員在出海或漕糧到達時,都向天后祈福求安。居家百姓沒錢的也來求財,沒兒的求子,有病的祈免病災。這是古人無法克服海洋、江河險難而求助神靈的消極表現,也反映了苦難民眾的古樸文化心態。
景點簡介
天后宮是天津市現存的著名道教宮觀,主要是為了祭祀道教女神天后。它位於該市南開區古文化街中段,原名天妃宮、小直沽天妃宮、西廟、娘娘宮。
天后宮坐西朝東,面臨海河,最初創建於元朝(1206-1368年)時期的1326年,後來的朝代又多次重修。從東向西,主要建築包括戲樓、幡杆、山門、牌坊、前殿、大殿、藏經閣、啟聖祠以及鐘鼓樓、配殿和張仙閣等。主體建築是大殿,建造在高大的臺基之上,中間面闊3間,進深3間,7檁單簷廡殿頂,前接卷棚頂抱廈,後連懸山頂鳳尾殿,是典型的明代中晚期木結構建築風格。該建築群是中國三大天后宮之一,也是現存年代最早的天后宮之一。
天后宮的主要功能是企求航海安全,是歷代海祭中心,也是古代船工海員娛樂聚會的場所,除了舉行隆重祭祀海神天后的儀式外,還經常有各種中國特色的酬神演出。據說在每年農曆3月23日為天后媽祖的誕辰,這裡經常舉辦民間花會,吸引了很多遊人。
早在1954年,天后宮就被天津市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政府又重新修復天后宮,把它作為民俗博物館對外開放。
人物介紹
天后娘娘最初是人。她姓林名默,是福建莆田縣一漁家女子,生於北宋建國的建隆元年(960年),卒於雍熙四年(987年),只活了27歲。據1936年徐肇瓊《天津皇會考》引《天后本傳》及《天后傳》說,林默生而神異,幼而聰穎,擅遊泳,能乘席渡海,勇敢俠義,能為人治病,救助海上遇險船隻,被眾人尊稱為「通元靈女」、「龍女」、「神女」。她死後還屢次顯靈。海舟危難,有禱必應。洋中風雨晦瞑,夜黑如墨,每於檣端見神燈示祜,因而成為人們敬仰膜拜的護航女神。地方官多次褒奏,朝廷多次晉封。宋代封之為順濟夫人,元代封為天妃,清代封為天后,並且很早就在天津及東南沿海各地修廟供奉。
清人蔣詩《沽河雜吟》有「劉家巷裡如雲舶,部禱靈慈天后宮」的詩句。他們描寫的都是江海船工祭祀天后的熱鬧情景。農民也來給天后娘娘進香。孟韞徽《津門雜詠》說:「三月村莊農事忙,忙中一事更難忘,攜兒結伴舟車載,好向娘娘廟進香。」可見農民來進香時也是成群結隊。清人崔旭《津門百吟》有首詩對祀奉天后的情形帶有總結性:「飛翻海上著朱衣,天后加封古所稀。六百年來垂廟饗,海津元代祀天妃。」這首詩算是概括了600多年來從朝廷到民間敬奉天后的歷史。
歷史由來
天后宮最初為船工祭祀海神天妃並舉行酬神演出的場所,後來,天后宮兩側的街道形成商業集市和年貨市場,每逢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寶誕之日,天后宮都會舉行天津皇會,會上會表演龍燈、高蹺和旱船等民俗藝術。1985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對天津天后宮進行居民動遷、文物修繕和博物館建設,對天津天后宮內的海神天后媽祖、王靈官和四大金剛等神像進行復原。1986年元旦,天津天后宮經過重建重新對外開放。天津民俗博物館將天津天后宮內的配殿闢為民俗展品陳列室。
文化淵源
天后在古時被人們稱為護海女神,水性極好並經常駕船出海搭救遇難的人,故被後人敬為女神。農曆三月廿三日是娘娘的生日,每年這時都舉行「皇會」,表演高蹺、龍燈、旱船、獅子舞等。百戲雲集,熱鬧非常。現存的古文化街包括天后宮及宮 南、宮北大街,全長580米,寬7米。這裡的建築大多是仿清代民間小式建築。街內有近百家店鋪,主要經營文化用品、古舊書籍、民俗用品、傳統手工藝品等。著名的楊柳青年畫、泥人張彩塑、風箏魏風箏、刻磚劉磚刻等都在這裡設了專門店鋪。天后宮如今已成為天津民俗博物館,介紹天津的歷史沿革,陳列著各種民俗風情實物。
建築布局
天后宮是天津市區現存最古老的廟宇。它與福建莆田湄洲媽祖廟、臺灣北港朝天宮並列為我國三大媽祖廟.受到全世界矚目。天后宮的香火至今未斷。每逢農曆初一、十五,到天后宮燒香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他們拿著香燭、供品走入山門先拜前殿的「護法神:王靈官」像和「四大金剛」神像。然後穿過前殿,就望見正殿。人們先在正殿前半人高的鐵鑄香爐裡焚香,隨即向正殿裡天后聖母方向三叩頭,再起身步入正殿。
天津天后宮,天津人俗稱娘娘廟,位於海河西岸,古文化街中心位置,從海河岸邊沿中軸線從東向西依次為戲樓、天后宮廣場、幡杆、正門、前殿、正殿、鳳尾殿、藏經閣,兩側有鐘鼓樓、配殿和迴廊,前殿和正門之間有普濟泉等三口井水,據傳說是天后娘娘為保一方平安鎮住海眼留下的遺蹟,以前還有井水售給遊客,味道清冽甘甜,已經加蓋保護起來了。
春祭大典
(2013年2月3日,農曆臘月二十三),是民間俗稱的「小年」。這天早晨天降瑞雪,預示著來年是個好年景。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展現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年一度的春祭大典上午在天津天后宮隆重舉行。
春祭的本意就是在春天剛到來的時候,人們用隆重的儀式祭祀祈福,希望在即將到來的一年裡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寄託著人們美好的嚮往和期待。天津天后宮的春祭在繼承傳統民俗活動形式的基礎上,緊密結合現代社會的文化需求和時代精神,既體現了天津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積澱,同時又賦予傳統儀式以新的文化內涵,使天津的春節年文化充滿著濃濃的盛世和諧之意。
天津地處九河下梢,南北交融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天津文化的大部分都能在民俗活動中體現出來。從元代開始,天津的民間就有了一個特殊的民俗活動——春祭,據說當時的場面達到了「曉日三岔口,連檣集萬艘。」的景象。後來由於各種原因,春祭活動就不再舉行,這項民俗活動人們生活中消失100年以上了。從2007年開始,天津天后宮又挖掘、整理出春祭這是代表津門民俗文化的活動。
在飄揚的瑞雪中舉行的春祭大典,除了舉行獨具津門特色的恭迎值年太歲儀式外,為進一步彰顯媽祖博大慈愛的襟懷和庇護眾生扶危濟困的品格,在社會愛心人士的襄贊下成立的「天津天后宮助學慈善基金」,將幫助貧困學子完成學業,讓學子們看到春天的希望,感知社會的力量和愛的溫暖。
楹聯原文
在天津天后宮正殿,原來懸掛一幅福州人鄭瑞麒所撰的楹聯,其聯為:「補天媧神,行地母神,大哉乾,至哉坤,千古兩般神女;治水禹聖,濟川後聖,河之清,海之晏,九州一樣聖功」。
聲明:以上部分內容來源於網絡,轉載內容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是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作者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