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源頭:天后宮

2020-12-18 看圖悅讀

圖文/劉新田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我們印象中的天津,有洋樓林立的五大道,有歐風濃鬱的義大利風情街,是個獨具異域風情的大都市。那是因為自1860年以後,許多西方列強在天津開闢租界,西風東漸,華洋雜處。天津成為近代北方最大的工商城市和最大的金融商貿中心,今年正好160年。

其實天津的歷史可不止於此,早在大明永樂二年(1404年),就開始以鼓樓為中心設衛建城了。作為拱衛京師的重要軍事重鎮,得名「天津衛」,算起來距今已有616年了。

可要論起天津市區內年代最早的古蹟,那得算在古文化街上的天后宮了,就是天津人說的娘娘廟。早在元朝泰定三年(1326年),在海河和北運河的三岔口就建成了北方最早的祭祀媽祖的廟宇。至於有天津這名字,那已經過了78年,是改朝換代後大明朝的事了,所以老話說「先有天后宮,後有天津衛」。

天后宮裡供奉的是船家、漁民、或水上商旅人士共同信奉的媽祖娘娘。

傳說,這位被稱為天后的媽祖娘娘最初是凡人,姓林名默,福建莆田湄洲島人,生於北宋年間,只活了27歲。林默生時勇敢仗義,善使舟船,多次救助海上遇險船隻,被人稱為「通元靈女」。死後,還多次顯靈,舟船遇險,有禱必應,遂成為民間的護航女神,朝廷也順勢而為,加封「天后」,建廟祭祀。

媽祖信仰集中在東南沿海一帶,如今福建、廣東、臺灣最盛,可為什麼在數千裡之外,遙遠的北方,孤獨地坐落一處如此規模宏大祭祀媽祖的天后宮呢?

(中國三大媽祖廟:福建莆田湄洲島媽祖廟,媽祖娘娘的祖庭;天津天后宮,規模最大的媽祖廟;臺灣北港朝天宮,香火最盛的媽祖廟)

這還得從天后宮建廟時的元朝說起,蒙古人1267年建成大都(今北京),大汗及部眾從草原遷居於此,但蒙古人沒有耕種傳統,所需糧草給養都要從江南富庶之地水路運來,是為「漕運」。當年漕運一般是海船北上進海河,抵三岔口碼頭後,再轉內河船舶或陸路運輸,這個中轉大碼頭一時間「曉日三岔口,連檣集萬艘」。

漕運的船家多來自東南沿海地區,就把當地供奉海神媽祖的習俗帶到了三岔口。在對著三岔口碼頭的海河西岸建起北方最早的媽祖廟。每當海船抵達或出海返航時,船戶必進廟上香,祈禱波寧海靜,一路順風。

媽祖信仰自元代傳入天津以後,數百年間得到長足發展,天后也由最初的海神已經轉變成天津城市的全能保護神。求子、求財、求姻緣、求平安,有求必應,一座天后宮凝聚和撫慰著海河兩岸眾人的心靈。

天后宮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廟前廣場上兩根號稱九丈九的幡杆,據說是明清遺物。26米高的幡杆不同於其他寺廟的旗杆,是由船上的桅杆演化而來,原是海河導航的標誌,白天掛旗幡,夜晚掛紅燈。

山門是天后宮大門,不同於他處寺廟面南背北,竟朝向東,東邊是海河,據說是為了方便來不及下船的船家,在船上就可以對著天后娘娘禮拜上香。

雕龍門券精美壯觀,門額磚刻「敕建天后宮」,顯示是奉旨修建,據載建於「乾隆己巳秋九月」(1749年)。

山門前一對銅麒麟威風凜凜,近代安放,來自福建莆田,顯示著天后宮與媽祖祖庭的淵源。

傳說撫摸麒麟能帶來好運,麒麟被摸得周身熠熠閃光。

山門門洞上懸一匾「佑護三津」,三津一是指三岔口上三條河的渡口,真正的津門故裡;二是指天津衛,天津左衛,天津右衛,三衛合一就是天津。

山門內一座兩柱一樓式木牌坊,鬥拱飛簷,雕梁畫棟。最高處豎匾「天后宮」,下邊橫匾金字「海門慈筏」。

木牌坊據說是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建的,

彩繪牌坊背匾金字「百穀朝宗」,百穀指所有河流,意思媽祖掌管天下所有江河。前匾「海門慈筏」,海門指海河口,也是天津別稱,意思媽祖是天津的保護神。牌坊是最高級別的旌表。

牌坊後是前殿,門前一對漢白玉瑞獸昂首挺立,面目生動,造型古樸,大刀闊斧又處處可見精細傳神之筆。另有數塊修繕記事碑記載天后宮的修繕工程。

前殿文革時被毀,現代重建,為面闊三間的過堂殿。前簷正中門額「三津福主」,表明天后娘娘有無所不能的法力,主宰芸芸眾生的興衰禍福,是三津大地的保護神。

殿內有護法神五尊,正中黑臉的是靈官王元帥。王靈官是道教宮觀中專司鎮守山門的神將,相當於佛寺中韋陀的職能。

神話故事中,王靈官在世時,為人俠肝義膽,專管人間不平事,死後晉封為天庭護法神將,傳說他「三眼能觀天下事,一鞭驚醒世間人」。

邊上四位是千裡眼、順風耳、加善、加惡,此四位據說前世都是興風作浪的海怪,是媽祖收服了他們,他們也欽佩媽祖的非凡本領和高尚人格,從此甘心服侍左右,擔當起了駕前侍衛。

出前殿就是天后宮的主體建築大殿,大殿供奉主神媽祖娘娘。

殿前人們熙熙攘攘,紛紛向天后頂禮膜拜,現在禁止燃香,香爐裡鮮花成山。

大殿面闊三間,但前接抱廈,後連鳳尾殿,所以進深也是三間。空中俯瞰,呈「士」字形,短橫是卷棚抱廈,長橫是正殿,出頭是懸山頂鳳尾殿,據說是典型的明代風格。照片是從後看大殿。

殿前兩口古井現仍可見水湧,普濟泉和媽祖泉。傳說這是兩孔海眼,聯通大海,媽祖在海河邊的天后宮就可以控制萬裏海疆。

正殿高臺上一對石獅子為明代遺物,造型端莊大方,刀工細膩,因其年代久遠,眉眼有些模糊,大概是石頭內的鐵分子氧化而呈赭紅色。

抬眼上望,大殿懸多塊橫匾,最外抱廈門上懸「護國保民」,凸顯朝廷的意願,這也是敕建的意義。門內正中懸「垂佑瀛堧」,垂瀛意為保佑海上,佑堧意為賜福土地,都是在歌頌天后娘娘福佑一方。

正殿正中玻璃罩後的神龕內,天后娘娘鳳冠霞帔端坐高臺,左右侍女手執長扇寶瓶等,一派雍榮華貴的皇家氣派。天后娘娘雖高高在上,卻面貌和善,眼含慈祥,以無限悲憫的眼光看著來來往往的善男信女。

神龕內除了2米多高的天后坐像,還有多尊小型媽祖像,服飾各異。後來才知道,這是全世界不同地方媽祖廟中的神像,交流而來,匯聚一堂,天下媽祖是一家。

鳳尾殿位於正殿後方與正殿連在一起,背對天后供奉著淨瓶觀音、滴水觀音和渡海觀音。據說供奉倒坐觀音是媽祖廟的普遍格式,有觀音加持,天后娘娘更加法力無邊。

天后宮不僅佛道共享,正殿和兩側配殿還供奉有關公、財神、灶王、藥王、嶽飛、子孫娘娘、王三奶奶、白老太太、送漿哥哥…等許多或全國都有的,或天津獨有的一眾神仙。

大殿後是面闊五間,上下兩層的藏經閣,過去可能是存放典籍之處,現在是天后宮博物館,有圖片和文字展示天后宮的前世今生。

天后宮看起來不大,但諸神雜居,佛道仙俱全。它凝聚著天津的過往,承繼著天津人祖祖輩輩的祈盼和希望,故事真是太多太多了!

相關焦點

  • 天津天后宮舉辦庚子年秋祭大典
    天津在線訊(李衛國攝影報導)10月25日,農曆九月初九,為弘揚媽祖文化,紀念媽祖羽化升天1033周年,展現天津地方民俗、津味文化特點的庚子年秋祭大典在天津天后宮舉行。當天上午8時許,秋祭大典正式開始。天津的媽祖文化與民俗文化源遠流長,天后祭祀活動由來已久,清康熙、雍正年間已將春祭、秋祭列入祀典。天后宮不斷挖掘的天津媽祖與民俗文化,不斷豐富其精神文化內涵。秋祭大典活動是天后秋祭禮俗傳統再次完美呈現,同時為傳承中華文化,弘揚媽祖精神,倡導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建設和諧天津,提供了精神動力與智力保障。
  • 天津天后宮「不一樣形式」紀念天后誕辰
    4月15日,農曆三月二十三,是天后聖母誕辰1060周年紀念日,兩岸信眾以不同方式開展紀念祈福活動。因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天津天后宮以「不一樣」的形式進行紀念活動。在嚴格疫情防控的基礎上,天津天后宮簡化民俗展演流程,發揮天后宮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的重要作用,以「弘揚媽祖精神·同祈健康福祉」為主題,簡約而不失隆重地開展紀念活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疫情不能阻隔兩岸的交流。
  • 天津天后宮——面向海河建設,形成了天津最早的商業街區
    自古以來,天津便是在漕運和海運中孕育並不斷成長起來的,位於三岔河口的獨特地理位置,使天津成為京杭大運河京津冀段重要的一環。所謂「先有天后宮,後有天津衛」,一句俗語就道破了天后宮在天津城市發展中所起到的無可替代的作用,由此才書寫了「漕運龍頭」這麼多年的成就。
  • 探訪天津的老建築天后宮,感悟凝重的民俗
    ,感悟凝重的民俗第(1)頁 第2頁:探訪天津的老建築天后宮,感悟凝重的民俗第(2)頁
  • 天津天后宮完成修繕重新開放(組圖)(全文)
    新華網2012年12月4日報導    12月3日,遊客從天津天后宮正門進入參觀。當日,天津天后宮古建築群完成修繕重新對社會開放。據介紹,天后宮古建築群位於天津古城東門外,始建於元代。此次大修歷時半年,本著搶救為主、修舊如舊的原則,對神像進行了修繕復原,並對建築進行了必要的改造。新華社發(王曉明 攝)
  • 天津天后宮修繕完畢 下周重新開放
    中國園林網12月3日消息:經過了半年時間的審慎修繕和科學施工,在諸多社會賢達的虔誠襄贊和古建專家、藝術大師的精心雕琢下,天津天后宮古建築群修繕工程完美告竣,將於12月3日重新對社會開放。天津天后宮古建築群是市內唯一一座具有元代溯源性歷史風貌的遺址建築群,是600年間天津城市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是天津市閃亮的旅遊名片。天后宮自1985年開館,古建築群始終處於高密度接待遊客的狀態。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天后文化的廣泛傳播和天津天后宮社會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天后宮的遊客人數逐年增長,古建築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壞。
  • 天津天后宮2020年春祭大典舉行
    天津天后宮3) "← →"翻頁 1月17日,中國農曆臘月二十三,天津天后宮
  • 媽祖文化兩地觀——兩岸記者走進天津天后宮
    隨著兩岸交流的日益深入,天后宮必將進一步發揮媽祖文化優勢,為密切兩岸同胞感情、促進津臺交流合作,搭建更好的平臺。&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天津天后宮內景。
  • 我國三大媽祖廟之一天津天后宮免費開放
    新華社天津8月12日專電(記者周潤健)記者12日從天津市南開區政府獲悉,從8月12日起,天津天后宮暨天津民俗博物館全年向海內外遊客免費開放。    天后宮始建於元代,因為皇帝下令建造,所以名為「敕建天后宮」,至今已有700年的歷史,民間素有「先有天后宮,後有天津衛」的說法。
  • 天津天后宮進香的禁忌(務必收藏)
    天后宮始建於元泰定三年(1326),初稱天妃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敕封天后,遂改名天后宮。天后宮的主神媽祖,宋代起皇帝就多有晉封: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封「順濟夫人」;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1156)封「靈惠夫人」;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封「靈惠妃」;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封「天妃」;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封「天后」;清乾隆三年(1738)封「天后聖母」;清嘉慶七年(1902
  • 國家重點文保單位天津天后宮大型壁畫《天后聖跡圖》修復完畢
    新華社天津9月27日電(記者周潤健)用時近兩個月,國家重點文保單位天津天后宮大型壁畫《天后聖跡圖》修復工作26日宣告結束,將於今年國慶期間重新對外開放。《天后聖跡圖》是一幅全面反映媽祖生平的大型傳統壁畫。
  • 天津著名的天后宮,其實是有名的道教宮觀?
    在很久之前人們就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信仰,不過在我們國家還是信奉佛教的人比較多,因而從古至今流傳下了很多的廟宇,但是中國的人口那麼多肯定不可能都是信仰佛祖的人,還有道教、伊斯蘭教等等,雖然說現在處於一種科技文明的社會,可是還是免不了會有很多人心中有信仰,相對於一些從國外流傳進來的宗教備受歡迎,道教作為我們國家的本土教派,發展的卻並不是非常好,有關於它的建築也不是很多,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就是其中之一,被稱為天后宮
  • 天津700歲天后宮免費開放 打造「津味」古文化街
    700歲天后宮12日起免費開放  天津網訊  記者8月11日從天津市南開區召開的「人文南開旅遊推介會」上獲悉,從8月12日起,天津天后宮與天津民俗文化館將正式面向遊客免費開放,並增添同時,正在修繕中的「三宮」目前主體修繕已完成將近80%,將於今年年底完成全部主體修繕及綠化、地面、圍牆、管網等各項工程,預計明年「五一」期間,「三宮」將正式對外開放。
  • 天津天后宮原名天妃宮俗稱娘娘宮,也是現存年代最早的媽祖廟之一
    每年天后誕辰,以天后宮為中心舉行大型民間酬神廟會活動,沿河船戶、周邊信眾亦紛紛到來,各地商賈雲集,造就了天津最著名的商業街——宮南宮北大街(今古文化街)的繁榮。天后宮位於天津古城東門外,始建於元代。宋代封之為順濟夫人,元代封為天妃,清代封為天后,並且很早就在天津及東南沿海各地修廟供奉。清人蔣詩《沽河雜吟》有「劉家巷裡如雲舶,部禱靈慈天后宮」的詩句。他們描寫的都是江海船工祭祀天后的熱鬧情景。農民也來給天后娘娘進香。
  • 天津天后宮進香的禁忌(務必收藏)
    天后宮始建於元泰定三年(1326),初稱天妃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敕封天后,遂改名天后宮天后宮的主神媽祖,宋代起皇帝就多有晉封: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封「順濟夫人」;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1156)封「靈惠夫人」;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封「靈惠妃」;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封「天妃」;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封「天后
  • 津味民俗文化 弘揚媽祖大愛精神 畫冊《天津天后宮過大年》面世
    天津在線訊:(李衛國攝影報導)為紀念媽祖誕辰1060周年,展示津味民俗文化,弘揚媽祖大愛精神,天津民俗博物館等單位精心製作的大型畫冊《天津天后宮過大年》面世。天津天后宮建於1326年(元泰定三年),天津人俗稱娘娘宮,是天津市區最古老的建築群,也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媽祖廟之一,每年媽祖誕辰日,以天后宮為中心舉行大型民間慶典活動,形成了獨特的津味文化。天津的天后娘娘誕辰日(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所舉行的慶典儀式在清朝康熙四年(1665年),命名為「皇會」。
  • 這是「女尊男卑」的天津天后宮的真實寫照
    天津的天后宮聞名華北,以祈福靈驗著稱。每逢初一、十五,前來進香的香客不僅有天津本地人,還有北京、河北、山東一帶的百姓,更有一些南方的生意人。有趣的是,不同身份的信眾怎麼燒香,燒多少香都有個說法。「天津市長」無法改變的女尊男卑隨著時代發展,天后娘娘由海神逐漸演變為保佑子嗣的神靈,到宮裡「掛娃娃」的婦女成為香客的主流,甚至漸漸發展出「男人不得入內」的規定。
  • 《大運河傳》:天后宮的鐘聲
    到了天津是必定要靠岸的,這不僅僅因為天津是京師以下的第一個大碼頭,更重要的是,船夫們要到天后宮去燒香叩頭。天后宮在天津著名的三汊河,三汊者,南運河、北運河、海河也。在大多數時間裡,海河並不是一條惹人討厭的河,它只是太懦弱,又沒有多少城府它的軀幹太短了,只有七十多公裡,上遊的大清河和子牙河一旦發怒,就牽扯著它濁流橫溢;下遊的渤海漲潮了,它也跟著推波助瀾。
  • 年初八 拜太歲 天津天后宮內迎來大批市民
    天津北方網訊:昨天是正月初八,也是天津人特有的拜太歲的日子。從一大早開始,天津天后宮內就迎來大批市民。天津天后宮元辰殿是華北地區除北京白雲觀外唯一一座供奉太歲諸神的宮廟。元辰殿內供奉的是鬥姆及六十甲子(太歲)神像,其神職主要掌管每年的吉運禍福,人們常說的「命犯太歲」就是人的天幹地支生辰與值年太歲相同,民間稱為犯太歲。正月初八拜太歲也是天后宮春祭大典活動之一,該活動將於正月十六結束。
  • 天后宮的「辭沙」大典
    賴海京 在古代中國,由皇帝冊封的媽祖廟僅有三座,一座在天津,一座在泉州,第三座就是位於深圳蛇口小南山的赤灣天后宮。由此可見,深圳赤灣天后宮在中國古代的歷史、在中國航海的歷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於是慕名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