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天后宮2020年春祭大典舉行

2020-12-18 中國新聞網
天津天后宮2020年春祭大典舉行 (1/3)

"← →"翻頁

1月17日,中國農曆臘月二十三,天津天后宮2020年春祭大典暨傳統文化廟會舉行。天后宮理事會成員及媽祖信眾們齊聚天后宮祭祀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中新社記者 佟鬱 攝

發布時間:2020-01-17 20:20:47 【編輯:翟璐】

天津天后宮2020年春祭大典舉行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天津天后宮舉辦庚子年秋祭大典
    天津在線訊(李衛國攝影報導)10月25日,農曆九月初九,為弘揚媽祖文化,紀念媽祖羽化升天1033周年,展現天津地方民俗、津味文化特點的庚子年秋祭大典在天津天后宮舉行。當天上午8時許,秋祭大典正式開始。天津的媽祖文化與民俗文化源遠流長,天后祭祀活動由來已久,清康熙、雍正年間已將春祭、秋祭列入祀典。天后宮不斷挖掘的天津媽祖與民俗文化,不斷豐富其精神文化內涵。秋祭大典活動是天后秋祭禮俗傳統再次完美呈現,同時為傳承中華文化,弘揚媽祖精神,倡導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建設和諧天津,提供了精神動力與智力保障。
  • 天津天后宮原名天妃宮俗稱娘娘宮,也是現存年代最早的媽祖廟之一
    1985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對天津天后宮進行居民動遷、文物修繕和博物館建設,對天津天后宮內的海神天后媽祖、王靈官和四大金剛等神像進行復原。1986年元旦,天津天后宮經過重建重新對外開放。天津民俗博物館將天津天后宮內的配殿闢為民俗展品陳列室。
  • 津味民俗文化 弘揚媽祖大愛精神 畫冊《天津天后宮過大年》面世
    天津在線訊:(李衛國攝影報導)為紀念媽祖誕辰1060周年,展示津味民俗文化,弘揚媽祖大愛精神,天津民俗博物館等單位精心製作的大型畫冊《天津天后宮過大年》面世。天津天后宮建於1326年(元泰定三年),天津人俗稱娘娘宮,是天津市區最古老的建築群,也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媽祖廟之一,每年媽祖誕辰日,以天后宮為中心舉行大型民間慶典活動,形成了獨特的津味文化。天津的天后娘娘誕辰日(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所舉行的慶典儀式在清朝康熙四年(1665年),命名為「皇會」。
  • 天后宮的「辭沙」大典
    賴海京 在古代中國,由皇帝冊封的媽祖廟僅有三座,一座在天津,一座在泉州,第三座就是位於深圳蛇口小南山的赤灣天后宮。由此可見,深圳赤灣天后宮在中國古代的歷史、在中國航海的歷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於是慕名而去!
  • 年初八 拜太歲 天津天后宮內迎來大批市民
    天津北方網訊:昨天是正月初八,也是天津人特有的拜太歲的日子。從一大早開始,天津天后宮內就迎來大批市民。天津天后宮元辰殿是華北地區除北京白雲觀外唯一一座供奉太歲諸神的宮廟。元辰殿內供奉的是鬥姆及六十甲子(太歲)神像,其神職主要掌管每年的吉運禍福,人們常說的「命犯太歲」就是人的天幹地支生辰與值年太歲相同,民間稱為犯太歲。正月初八拜太歲也是天后宮春祭大典活動之一,該活動將於正月十六結束。
  • 中國青島媽祖誕辰1059周年春祭大典隆重舉行
    大眾網青島·海報新聞4月28日訊(記者 王明明 通訊員 玄子)4月27日,中國(青島)媽祖誕辰1059周年春祭大典隆重舉行此次大典由青島市媽祖文化聯誼會與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湄洲媽祖祖廟等聯合舉辦。青島市人大、青島市文聯、青島市貿促會領導出席活動。
  • 海內外數萬媽祖信眾齊聚「媽祖故鄉」湄洲島春祭媽祖
    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魏巍     圖為紀念媽祖誕辰1057周年大會暨丁酉年春祭大典在湄洲媽祖祖廟天后廣場舉行
  • 天津源頭:天后宮
    其實天津的歷史可不止於此,早在大明永樂二年(1404年),就開始以鼓樓為中心設衛建城了。作為拱衛京師的重要軍事重鎮,得名「天津衛」,算起來距今已有616年了。可要論起天津市區內年代最早的古蹟,那得算在古文化街上的天后宮了,就是天津人說的娘娘廟。
  • 我國三大媽祖廟之一天津天后宮免費開放
    新華社天津8月12日專電(記者周潤健)記者12日從天津市南開區政府獲悉,從8月12日起,天津天后宮暨天津民俗博物館全年向海內外遊客免費開放。    天后宮始建於元代,因為皇帝下令建造,所以名為「敕建天后宮」,至今已有700年的歷史,民間素有「先有天后宮,後有天津衛」的說法。
  • 福州馬尾船政天后宮舉行媽祖文化交流活動
    作為為第二屆船政文化節重要活動的媽祖文化交流活動在福州馬尾船政天后宮舉行。吳丹紅 攝中新網福州12月17日電 (王曉霞 吳丹紅)作為第二屆船政文化節的重要活動,媽祖文化交流活動16日在福州馬尾船政天后宮舉行,由「晨拜媽祖」及兩岸媽祖文化交流圖片展等環節組成。當天,冬雨淅淅瀝瀝,船政天后宮早早迎來了一眾香客,等待著一場盛大的儀式。
  • 天津著名的天后宮,其實是有名的道教宮觀?
    在很久之前人們就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信仰,不過在我們國家還是信奉佛教的人比較多,因而從古至今流傳下了很多的廟宇,但是中國的人口那麼多肯定不可能都是信仰佛祖的人,還有道教、伊斯蘭教等等,雖然說現在處於一種科技文明的社會,可是還是免不了會有很多人心中有信仰,相對於一些從國外流傳進來的宗教備受歡迎,道教作為我們國家的本土教派,發展的卻並不是非常好,有關於它的建築也不是很多,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就是其中之一,被稱為天后宮
  • 天津天后宮「不一樣形式」紀念天后誕辰
    4月15日,農曆三月二十三,是天后聖母誕辰1060周年紀念日,兩岸信眾以不同方式開展紀念祈福活動。因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天津天后宮以「不一樣」的形式進行紀念活動。在嚴格疫情防控的基礎上,天津天后宮簡化民俗展演流程,發揮天后宮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的重要作用,以「弘揚媽祖精神·同祈健康福祉」為主題,簡約而不失隆重地開展紀念活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疫情不能阻隔兩岸的交流。
  • 探訪天津的老建築天后宮,感悟凝重的民俗
    始建於元代泰定三年(1326年),明代永樂元年(1403年)重建,為天津市區現存最古老的建築。與我國沿海一些城市、臺灣省及南洋各國的"媽祖廟"相同,都是供奉一位神女--宋代福建蒲田縣賢良港出生的林默。傳說她自幼聰慧,15歲便精通醫理為人治病,決心終生行善濟人。她熟諳水性,常渡海救助遇險船工和漁民;她還能觀察風雲變化,預測天氣,告訴船戶可否出航,保護漁舟、商船的安全,被人們尊稱為神女。
  • 天津天后宮進香的禁忌(務必收藏)
    天后宮始建於元泰定三年(1326),初稱天妃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敕封天后,遂改名天后宮。天后宮的主神媽祖,宋代起皇帝就多有晉封: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封「順濟夫人」;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1156)封「靈惠夫人」;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封「靈惠妃」;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封「天妃」;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封「天后」;清乾隆三年(1738)封「天后聖母」;清嘉慶七年(1902
  • 天津天后宮完成修繕重新開放(組圖)(全文)
    新華網2012年12月4日報導    12月3日,遊客從天津天后宮正門進入參觀。當日,天津天后宮古建築群完成修繕重新對社會開放。據介紹,天后宮古建築群位於天津古城東門外,始建於元代。此次大修歷時半年,本著搶救為主、修舊如舊的原則,對神像進行了修繕復原,並對建築進行了必要的改造。新華社發(王曉明 攝)
  • 天津天后宮修繕完畢 下周重新開放
    中國園林網12月3日消息:經過了半年時間的審慎修繕和科學施工,在諸多社會賢達的虔誠襄贊和古建專家、藝術大師的精心雕琢下,天津天后宮古建築群修繕工程完美告竣,將於12月3日重新對社會開放。天津天后宮古建築群是市內唯一一座具有元代溯源性歷史風貌的遺址建築群,是600年間天津城市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是天津市閃亮的旅遊名片。天后宮自1985年開館,古建築群始終處於高密度接待遊客的狀態。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天后文化的廣泛傳播和天津天后宮社會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天后宮的遊客人數逐年增長,古建築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壞。
  • 天津天后宮——面向海河建設,形成了天津最早的商業街區
    自古以來,天津便是在漕運和海運中孕育並不斷成長起來的,位於三岔河口的獨特地理位置,使天津成為京杭大運河京津冀段重要的一環。所謂「先有天后宮,後有天津衛」,一句俗語就道破了天后宮在天津城市發展中所起到的無可替代的作用,由此才書寫了「漕運龍頭」這麼多年的成就。
  • 媽祖文化兩地觀——兩岸記者走進天津天后宮
    隨著兩岸交流的日益深入,天后宮必將進一步發揮媽祖文化優勢,為密切兩岸同胞感情、促進津臺交流合作,搭建更好的平臺。&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天津天后宮內景。
  • 天津天后宮進香的禁忌(務必收藏)
    天后宮始建於元泰定三年(1326),初稱天妃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敕封天后,遂改名天后宮」;清乾隆三年(1738)封「天后聖母」;清嘉慶七年(1902)封「天上聖母」。天后宮是敕建媽祖第一廟,道教名勝。歷代香火不斷,祈福上香的香客也不只是天津本地人。
  • 船政天后宮舉辦媽祖文化交流活動
    福州新聞網12月17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歐陽進權 通訊員 王曉霞 吳丹紅)16日,媽祖文化交流活動在船政天后宮舉行。這是第二屆船政文化節重要活動之一,由「晨拜媽祖」及兩岸媽祖文化交流圖片展等組成。位於馬尾的船政天后宮是世界唯一木質船政天后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