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天后宮——面向海河建設,形成了天津最早的商業街區

2020-12-18 騰訊網

自古以來,天津便是在漕運和海運中孕育並不斷成長起來的,位於三岔河口的獨特地理位置,使天津成為京杭大運河京津冀段重要的一環。所謂「先有天后宮,後有天津衛」,一句俗語就道破了天后宮在天津城市發展中所起到的無可替代的作用,由此才書寫了「漕運龍頭」這麼多年的成就。

從天后宮的地理位置上來看,其坐落在天津市古文化街上,擁有者 2500 平方米的建築面積,這座古建築始建於元朝並得以保留至今,另外這座古建築悠久的歷史,在天津的城市發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現在已經改造成為了天津民俗博物館,其間展示了天津多年的滄桑歷史以及風土人情

曾經的天妃宮,就是南方常稱的「媽祖廟」

天后宮原名作天妃宮,俗稱「娘娘宮」,其實也就是南方常稱的「媽祖廟」,天后宮供奉著天后娘娘(也稱媽祖娘娘)。傳說中,天后娘娘是沿海地區百姓心中的護海女神,保佑一方水土安康。由於當時的元朝正是海運與漕運同時蓬勃發展的時期,百姓傍水吃水,祈求神明保佑在水邊生活和作業的平安順遂,當時的統治者建立天后宮也便是緣於此。天后宮建成後,焚香祈福的人群絡繹不絕,南來北往的船隻和商人越來越多,便漸漸出現許多商業和市場,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到了明朝,天后宮一帶百姓房屋鱗次櫛比,南宮大街、北宮大街應運而生,形成了天津最早的商業街區,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它直接勾勒出天津接下來的城市格局。

天后宮是坐西朝東的格局,面向海河而建,其內部建築沿中軸線有序排布。在建築布局,裝飾陳設等方面與我國傳統的佛教和道教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首先,在建築布局方面。儒家思想是古代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平衡與禮制是儒家思想在建築形制與布局上體現最多的。天后宮的布局與我國傳統佛教寺院的布局對比來看,也能夠尋到許多相似的地方。天后宮整體呈現中軸對稱的布局,然後依照中軸線的次序,建築排列時按照等級層層布局,在中軸線上有序展開,主軸線左右還有一些配殿圍繞。鐘樓和鼓樓同樣對稱排布在山門的左右兩側,軸線上的第一座殿——前殿,位置相當於佛寺中的天王殿,供奉著四大金剛和王靈官。

前殿之後的正殿便是作為主體建築了,建在「工字型」的月臺上,它的位置相當於佛寺中的大雄寶殿,在整體空間中是位置最突出、最宏偉、形制最大的建築,在正殿之中供奉著天后娘娘的神像,由此可見當時的人們對於媽祖的信仰之強烈。而在後部鳳尾殿中還供奉了觀音神像,天津媽祖與觀音同殿而居的形式,早在元朝便有出現,這也與當時的佛教文化息息相關。與傳統佛教寺院不同的是,天后宮的建築面積較小,同時由於自身地理位置的約束,山門的朝向略有不同,為向東朝向海河。

其次,在建築裝飾方面。天后宮裡大量地採用了蓮花的元素,而眾所周知,蓮為佛教最為經典的裝飾元素之一,蓮花隱喻著佛家的聖潔與寧靜,象徵佛教淨土。天后宮中蓮花座和蓮花栱非常多,到處可見蓮花紋樣的各種浮雕。在 2001 年整修時,還曾經挖掘出了一塊大約元末明初時期的蓮花彩雲石刻碑,而這塊石刻碑被認為是原神龕底座。

可見佛教文化與天后宮的密切關係。除蓮花之外,佛教八寶中的華蓋也在天后宮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佛教信俗中,佛陀的頭部往往用華蓋代表,佛身被華蓋所保護,另外它也體現著地位。在天后宮中,正殿中供奉的媽祖神像的兩側就設有黃銅製造的燈盞,呈現華蓋狀,這裡也有華蓋可以保佑一方黎民免於災害、祝福平安喜樂的寓意

道教文化在天后宮的體現除了同樣相近道觀的對稱等級排布的建築布局之外,更多地體現在匾額和題字上。前廣場戲樓的匾額「樂奏鈞天」,便應了古詩「此曲只因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天后宮的內部空間裝飾和畫紋上,營造了很多吉祥神獸、山石海景、雲霧繚繞的形象和意境,甚至還有八卦的圖案,這些都是典型的道教文化體現。

天后宮作為京杭大運河在天津遺留的寶貴文化遺產,其珍貴之處不僅僅在於建築本身,更在於其在歷史上起到的重要的作用。以天后宮為中心的早期商業街模式,帶動著當地的經濟發展,同時孕育了媽祖文化和信仰,對於天津地區文化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感恩相遇,承蒙厚愛,我是小周周,喜歡請關注,咱們下一篇文章見

相關焦點

  • 天津天后宮原名天妃宮俗稱娘娘宮,也是現存年代最早的媽祖廟之一
    建築群坐西朝東,面向海河,由山門、牌坊、前殿、大殿等組成,屬典型的中國傳統廟宇式建築。每年天后誕辰,以天后宮為中心舉行大型民間酬神廟會活動,沿河船戶、周邊信眾亦紛紛到來,各地商賈雲集,造就了天津最著名的商業街——宮南宮北大街(今古文化街)的繁榮。天后宮位於天津古城東門外,始建於元代。
  • 天津源頭:天后宮
    其實天津的歷史可不止於此,早在大明永樂二年(1404年),就開始以鼓樓為中心設衛建城了。作為拱衛京師的重要軍事重鎮,得名「天津衛」,算起來距今已有616年了。可要論起天津市區內年代最早的古蹟,那得算在古文化街上的天后宮了,就是天津人說的娘娘廟。
  • 媽祖文化兩地觀——兩岸記者走進天津天后宮
    &nbsp&nbsp&nbsp&nbsp天津天后宮&nbsp&nbsp&nbsp&nbsp媽祖廟在沿海地區廣泛分布,而天津之所以有一座敕建天后宮,得於天津特定的地理因素。
  • 天津天后宮內供奉的女神—天妃娘娘
    天后宮坐落在天津南北運河與海河交匯的三岔河口西岸,初名天妃宮,俗稱「娘娘宮」。與福建莆田湄洲媽祖廟、臺灣北港朝天宮並稱為中國三大媽祖廟。初為船工祭祀海神天妃娘娘及舉行酬神演出之所。始建於元代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明朝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重建,後又多次擴建修葺,是天津市區現存年代最早的古建築。
  • 天津著名的天后宮,其實是有名的道教宮觀?
    在很久之前人們就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信仰,不過在我們國家還是信奉佛教的人比較多,因而從古至今流傳下了很多的廟宇,但是中國的人口那麼多肯定不可能都是信仰佛祖的人,還有道教、伊斯蘭教等等,雖然說現在處於一種科技文明的社會,可是還是免不了會有很多人心中有信仰,相對於一些從國外流傳進來的宗教備受歡迎,道教作為我們國家的本土教派,發展的卻並不是非常好,有關於它的建築也不是很多,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就是其中之一,被稱為天后宮
  • 天津700歲天后宮免費開放 打造「津味」古文化街
    700歲天后宮12日起免費開放  天津網訊  記者8月11日從天津市南開區召開的「人文南開旅遊推介會」上獲悉,從8月12日起,天津天后宮與天津民俗文化館將正式面向遊客免費開放,並增添  據悉,南開區將推出兩條文化旅遊精品線路和「傳統天津衛」民俗遊等7條專題旅遊線路,還將重點打造幾大文化商旅項目,主要包括:「津派民間絕活絕技」項目,整合天津民間絕活絕技在古文化街中心及民俗館院內進行展演,形成平日40餘項、節假日70餘項展演項目的規模,成為天津市最集中的民俗節目展示基地;「津派相聲風情線」,集中在古文化街地區開設相聲茶館,形成獨具天津特色的相聲演藝基地;「鼓樓戲曲大觀園
  • 天津天后宮舉辦庚子年秋祭大典
    天津在線訊(李衛國攝影報導)10月25日,農曆九月初九,為弘揚媽祖文化,紀念媽祖羽化升天1033周年,展現天津地方民俗、津味文化特點的庚子年秋祭大典在天津天后宮舉行。當天上午8時許,秋祭大典正式開始。天津的媽祖文化與民俗文化源遠流長,天后祭祀活動由來已久,清康熙、雍正年間已將春祭、秋祭列入祀典。天后宮不斷挖掘的天津媽祖與民俗文化,不斷豐富其精神文化內涵。秋祭大典活動是天后秋祭禮俗傳統再次完美呈現,同時為傳承中華文化,弘揚媽祖精神,倡導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建設和諧天津,提供了精神動力與智力保障。
  • 天津古文化街,歷史內涵有深度,文化輻射有廣度,天津從這裡開始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風貌,更有能代表城市、歷史的建築和街區,天津古文化街就是能代表天津的一條街道。天津古文化街旅遊區是舊時天津繁華的地區,也是如今繁華的起點。今天按照小遊成果總結6個部分向您介紹,分別是天津古文化街、天后宮、天演廣場、通慶裡5號院、特色商鋪和玉皇閣。
  • 津味民俗文化 弘揚媽祖大愛精神 畫冊《天津天后宮過大年》面世
    天津在線訊:(李衛國攝影報導)為紀念媽祖誕辰1060周年,展示津味民俗文化,弘揚媽祖大愛精神,天津民俗博物館等單位精心製作的大型畫冊《天津天后宮過大年》面世。天津天后宮建於1326年(元泰定三年),天津人俗稱娘娘宮,是天津市區最古老的建築群,也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媽祖廟之一,每年媽祖誕辰日,以天后宮為中心舉行大型民間慶典活動,形成了獨特的津味文化。天津的天后娘娘誕辰日(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所舉行的慶典儀式在清朝康熙四年(1665年),命名為「皇會」。
  • 恕我直言,你對天津的母親河——海河,一無所知
    促使天津城市興盛最初的因素 是海河的漕運功能。 天津漕運歷史悠久, 最早可追溯到東漢曹魏時期。
  • 海河貫穿天津市區,俗稱天津的「母親河」
    天津有一條穿城而過的河——海河,它是天津的母親河,也是天津的靈魂。有了海河,才有了航運要衝的天津衛,才有了近代北方最大的工商業和港口貿易城市。海河給天津留下了太多難以磨滅的印跡,那如河道般彎彎曲曲、撲朔迷離的街道天津海河,起自三岔河口的金鋼橋,東至大沽口入海,全長72公裡。
  • 天津規劃局:重點建設海河上遊後5公裡北岸
    記者從4日在津召開的《國際城市規劃》編委會年會上獲悉,本市將繼續推進海河兩岸的綜合開發,在未來五年內,重點建設海河上遊後5公裡,在該區域重點規劃北岸都市商務區和創智產業片區,建設柳林城市公園,並在建築上突出歐洲風格,形成九國建築風貌區,目前部分項目已啟建。這是參會的天津市規劃局副局長沈磊向記者透露的。
  • 津津樂道 百度翻譯眼裡的天津到底是啥樣,被百度的才華震驚了
    2011年,被天津市規劃局確定為五大道歷史文化街區。我們是天津,咋又跑到山西去了。明明是津門故裡好不好! 古文化街天津古文化街位於南開區東北隅東門外,海河西岸,系5A商業步行街。作為津門十景之一,天津古文化街一直堅持「中國味,天津味,文化味,古味」經營特色,以經營文化用品為主。古文化街內有近百家店堂。
  • 國家重點文保單位天津天后宮大型壁畫《天后聖跡圖》修復完畢
    新華社天津9月27日電(記者周潤健)用時近兩個月,國家重點文保單位天津天后宮大型壁畫《天后聖跡圖》修復工作26日宣告結束,將於今年國慶期間重新對外開放。《天后聖跡圖》是一幅全面反映媽祖生平的大型傳統壁畫。
  • 探訪天津的老建築天后宮,感悟凝重的民俗
    ,感悟凝重的民俗第(1)頁 第2頁:探訪天津的老建築天后宮,感悟凝重的民俗第(2)頁
  • 盤點天津十大最美旅遊地
    海河風景線海河風景線,始於三岔口,止於大光明橋,橫穿繁華的天津市區。天津地處九河下梢,河道縱橫交錯,素有「北方水都」之稱。72公裡長的海河,逶迤穿城而過注入渤海,形成了獨特的水路風光遊覽線。它宛如一幅長長的風景畫卷,把天津裝扮得愈加楚楚動人。它的美麗,表現在令人留連忘返的海河公園、聞名於國內外的望海樓教堂、雄偉壯觀的「老龍頭火車站」——天津站……但它最讓人眷戀的卻是夜幕降下之後,海河流水閃爍的波光燈影的美,流動不息的美。
  • 天津天后宮完成修繕重新開放(組圖)(全文)
    新華網2012年12月4日報導    12月3日,遊客從天津天后宮正門進入參觀。當日,天津天后宮古建築群完成修繕重新對社會開放。據介紹,天后宮古建築群位於天津古城東門外,始建於元代。此次大修歷時半年,本著搶救為主、修舊如舊的原則,對神像進行了修繕復原,並對建築進行了必要的改造。新華社發(王曉明 攝)
  • 天津:喚醒歷史文化街區的生命活力
    1月4日,光明日報分別在第5版《紅船初心專刊》和第6版《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專刊》刊發文章,從「『飲冰室』裡看家風」到「讓歷史光輝照進城市未來」,從「歷史文化街區:傳承城市文脈的原生性基因」「保存歷史文化街區的『集體記憶』當規劃先行」,到「以文化人:強化歷史文化街區教育功能」,通過記者採訪和專家闡釋,對天津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了報導。
  • 天津天后宮修繕完畢 下周重新開放
    中國園林網12月3日消息:經過了半年時間的審慎修繕和科學施工,在諸多社會賢達的虔誠襄贊和古建專家、藝術大師的精心雕琢下,天津天后宮古建築群修繕工程完美告竣,將於12月3日重新對社會開放。天津天后宮古建築群是市內唯一一座具有元代溯源性歷史風貌的遺址建築群,是600年間天津城市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是天津市閃亮的旅遊名片。天后宮自1985年開館,古建築群始終處於高密度接待遊客的狀態。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天后文化的廣泛傳播和天津天后宮社會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天后宮的遊客人數逐年增長,古建築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壞。
  • 天津天后宮「不一樣形式」紀念天后誕辰
    4月15日,農曆三月二十三,是天后聖母誕辰1060周年紀念日,兩岸信眾以不同方式開展紀念祈福活動。因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天津天后宮以「不一樣」的形式進行紀念活動。在嚴格疫情防控的基礎上,天津天后宮簡化民俗展演流程,發揮天后宮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的重要作用,以「弘揚媽祖精神·同祈健康福祉」為主題,簡約而不失隆重地開展紀念活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疫情不能阻隔兩岸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