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天后宮內供奉的女神—天妃娘娘

2020-12-18 柳雨夢

天津地處華北平原東北部,東臨渤海,自元代起就是京師門戶,當時名為海津鎮。「天津」之名為明成祖朱棣所賜,意為天子渡河之處。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天津正式設衛(衛是明朝軍制),故有「天津衛」之稱。

天后宮坐落在天津南北運河與海河交匯的三岔河口西岸,初名天妃宮,俗稱「娘娘宮」。與福建莆田湄洲媽祖廟、臺灣北港朝天宮並稱為中國三大媽祖廟。初為船工祭祀海神天妃娘娘及舉行酬神演出之所。始建於元代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明朝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重建,後又多次擴建修葺,是天津市區現存年代最早的古建築。

天后宮

天妃娘娘,亦稱天后娘娘,俗稱媽祖,本姓林名默,生於北宋初年,世居福建莆田湄洲嶼。其父林願,曾任宋朝都巡檢。林默出生一個多月不曾啼哭,便得名為「默」,長大後人稱默娘。《三教搜神大全》卷四中記載:林默娘少年時,一日在家靜讀詩書,偶見一怪異道人從門前經過,便拜道人為師,學得「玄微真法」。故長大後,能通悟秘法,預知休咎。民間傳說她能觀察風雲變化,預測天氣,保護船隻航行安全,被人們譽為神女,尊稱媽祖。而後世道教則尊稱她為天妃娘娘。

天后宮坐西朝東,面臨海河,從東向西,依次為戲樓、牌樓、鐘鼓樓、前殿、正殿、藏經閣、啟聖祠等。

戲樓是天津最早的露天舞臺。舊時,每逢海船平安返航,商賈、船工總要到這裡舉行酬謝天妃娘娘的演出。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天妃娘娘華誕日,更是酬神演出的高潮,一般要上演《八仙慶壽》等大戲。

戲樓

牌樓是元、明時期天后宮前的標誌,上部是飛簷鬥拱,正面鬥拱中央嵌有「天后宮」三字木匾。

鐘鼓樓位於牌樓兩側,北為鼓樓,南為鐘樓,均為磚木結構的二層小樓。

前殿位於牌樓之後。前殿上覆青瓦,面闊三間。殿內供奉五尊神像,正中為道教護法神王靈官,兩側分別為「千裡眼」、「順風耳」、「加惡」和「加善」。

正殿俗稱大殿,位於前殿之後,建於寬大的臺基之上。始建於元代泰定年間(公元1324-1327年),明朝萬曆三十年(公元1602年)重建,後多次修葺。整個正殿呈「凸」字形,前接抱廈,後接鳳尾殿。殿門楹聯為:「厚徳仰坤元化被寰中光日月,資生扶泰運威加海外息風波。」正殿神龕內供奉「天妃娘娘」神像,高2.7米,身披霞帔,頭戴風冠,四侍女捧印、抱瓶、打扇恭立兩旁。

正殿

穿過正殿為藏經閣,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面闊五間,始建於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後多次維修。

藏經閣後面為啟聖祠,即後殿,面闊五間,為祭祀天妃娘娘父母之殿。

「先有天后宮,後有天津城」,天后宮是天津民俗文化的發祥地。舊時逢年過節,每月初一、十五,天后宮香火旺盛。逢天妃娘娘誕辰(農曆三月二十三日),還要舉行「皇會」,表演龍燈、高蹺、旱船等民間秧歌,百戲雲集,萬人空巷。

廟會

相關焦點

  • 北京不是沿海地區卻有天后宮 為什麼?如何建成?
    裡二泗天后宮前牌樓  宗春啟  媽祖是保佑漁民和漁船平安的海上女神,沿海地區多建有供奉媽祖的天后宮。從事海運的人為保平安,常會祈求女神保佑。平安抵達通州的船員,便對女神感激不盡,崇拜也愈加虔誠。忽必烈以「護海運有奇應」為媽祖加封「護國庇民廣濟福惠明著天妃」,供奉天妃的廟曰「靈慈」——天妃的稱號便始於此。  據《元史·祭祀志》記載,當時,泉州、福州、興化(媽祖故鄉福建莆田)、直沽、平江、周涇等處皆建有天妃廟,位置都在運河及海運港口,其中離大都最近處是天津。
  • 天津天后宮原名天妃宮俗稱娘娘宮,也是現存年代最早的媽祖廟之一
    洋中風雨晦瞑,夜黑如墨,每於檣端見神燈示祜,因而成為人們敬仰膜拜的護航女神。地方官多次褒奏,朝廷多次晉封。宋代封之為順濟夫人,元代封為天妃,清代封為天后,並且很早就在天津及東南沿海各地修廟供奉。清人蔣詩《沽河雜吟》有「劉家巷裡如雲舶,部禱靈慈天后宮」的詩句。他們描寫的都是江海船工祭祀天后的熱鬧情景。農民也來給天后娘娘進香。
  • 部分「出馬弟子」所供奉的「五架娘娘」
    關於五架娘娘的真實身份,可謂是眾說紛紜。一種說法就是咱們上述所講的,是一位專門負責「跑地府」的女神。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五架娘娘」的名字是誤傳,正確的叫法是「五家娘娘」,是五位不同的,掌管人間疾病的道教女神的總稱。
  • 天后宮,俗稱「娘娘廟」,宮內供奉的是傳說中的「海神」媽祖
    天后宮,俗稱「娘娘廟」,宮內供奉的是傳說中的「海神」媽祖。天后宮,始建於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是世界三大天后宮(福建湄州祖廟、天津天后宮、臺灣北港朝天宮)之一。天后宮歷代都是船工們的聚會之所,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天后誕辰日)。這裡都將舉行堂會,會上有高蹺、法鼓、重閣等民間花會活動。 如今的天后宮成為天津民俗博物館的所在地,館內除保留天后宮復原陳列外。還開闢了以展示天津民俗民風為基礎內容的陳列展覽,比較系統地介紹了漕運,婚育、商業、民間生活、民間藝術及民間信仰等習俗內容。
  • 中國古代神話的天妃天后—媽祖
    天妃媽祖的來歷,天妃,也稱天后、天后聖母,福建、廣東、臺灣一帶呼之為媽祖,民間常俗稱為海神娘娘,而山東榮成地區又呼之為歸山娘娘。媽祖,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海神信仰,這一信仰的主體據說是由真人真事演變而來的。考察媽祖的生平得知,這一信仰來自民間傳說。首先是傳說,然後是傳說的歷史化和神化,最後形成普遍的媽祖信仰。
  • 澳門媽閣廟內供奉的女神—媽祖
    媽閣廟位於澳門南端媽閣山西麓,原名天妃宮、媽祖廟、天后廟,相傳是由居澳的福建鄉親創建,是澳門最古老的廟宇,創建於明朝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迄今已有500多年歷史。媽閣廟是一座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古老建築,背山面海,依山而建,由山門、牌坊、石殿、正殿、弘仁殿等主要建築組成,均飛簷凌空,氣勢雄壯。廟內古木參天,景色清幽。
  • 天津源頭:天后宮
    至於有天津這名字,那已經過了78年,是改朝換代後大明朝的事了,所以老話說「先有天后宮,後有天津衛」。天后宮裡供奉的是船家、漁民、或水上商旅人士共同信奉的媽祖娘娘。傳說,這位被稱為天后的媽祖娘娘最初是凡人,姓林名默,福建莆田湄洲島人,生於北宋年間,只活了27歲。
  • 天津天后宮——面向海河建設,形成了天津最早的商業街區
    自古以來,天津便是在漕運和海運中孕育並不斷成長起來的,位於三岔河口的獨特地理位置,使天津成為京杭大運河京津冀段重要的一環。所謂「先有天后宮,後有天津衛」,一句俗語就道破了天后宮在天津城市發展中所起到的無可替代的作用,由此才書寫了「漕運龍頭」這麼多年的成就。
  • 天津媽祖太奇特,「老娘娘」離海百裡,忙完海運還治痘送子
    於是,在三岔河口這個漕運「終點」,回程的起點,一座天后宮拔地而起。天后宮坐西朝東,面臨海河,主要是為了祭祀道教女神天后,也叫小直沽天妃宮、西廟、娘娘宮。明代重建後主要建築包括戲樓、幡杆、山門、牌坊、前殿、大殿、藏經閣、啟聖祠以及鐘鼓樓、配殿和張仙閣等。
  • 明天是泰山老奶奶生日,轉發一起為咱們的泰山女神賀壽吧!
    碧霞元君是道教著名的女神,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影響力最大的女神之一。全稱東嶽泰山 「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民間俗稱「泰山聖母」、「泰山老奶奶」等,華北一帶則稱為「泰山娘娘」。碧霞元君身份來歷眾說紛紜,有史可考的,宋真宗封泰山時,於岱頂玉女池旁得玉女石像,即造神龕供奉其中,封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並創建昭真祠。祠於金代改為昭真觀,明代稱「靈佑宮」,近代稱「碧霞祠」。
  • 道教之三霄娘娘,碧霞元君,媽祖寶生大帝,天王李靖介紹
    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三位女神。雲霄、碧霄、瓊霄三位仙女在碣石山上的碧霞宮裡修行。她們採天地靈氣,集日月精華,不僅練就了一身好武藝,還練成了三件寶貝,一件是金蛟剪,一件是混元金鬥,一件是縛龍索。她們的義兄是財神爺趙公明。三霄娘娘法寶混元金鬥,凡是神、仙、人、聖、諸侯、天子等,不論貴賤貧愚與否,降生都要從金鬥轉動。
  • 探訪天津的老建築天后宮,感悟凝重的民俗
    始建於元代泰定三年(1326年),明代永樂元年(1403年)重建,為天津市區現存最古老的建築。與我國沿海一些城市、臺灣省及南洋各國的"媽祖廟"相同,都是供奉一位神女--宋代福建蒲田縣賢良港出生的林默。傳說她自幼聰慧,15歲便精通醫理為人治病,決心終生行善濟人。她熟諳水性,常渡海救助遇險船工和漁民;她還能觀察風雲變化,預測天氣,告訴船戶可否出航,保護漁舟、商船的安全,被人們尊稱為神女。
  • 媽祖娘娘到底是「姓佛」還是「姓道」?
    第三,從媽祖娘娘的封號也就是果位來看,所得果位(女神、夫人、天妃、天后),這些都符合道教神祇稱謂習慣,與道教男性神仙的帝君,真人,大帝,天尊等等對應,而和佛教的佛、菩薩、緣覺、羅漢、三界天人等等完全不同。第四,媽祖娘娘的神像造型和道場名稱都透著濃濃的道教神仙意味。
  • 歷史上的「天妃媽祖」的真實身世原來是這樣的
    媽祖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人民心目中的海上守護神,東南沿海地區的人們如果有重大的活動,都會朝拜媽祖娘娘,祈求媽祖娘娘保佑。今天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歷史上媽祖娘娘的故事。到了明清時期,關於媽祖的文史書籍就變得多了起來,譬如明萬曆三十年明萬曆三十年吳還初編《天妃娘媽傳》、明末佚名編纂《天妃顯聖錄》以及乾隆年間林清標《敕封天后志》等等都有關媽祖生平的記載。這些書籍在結合了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媽祖神話故事之後,將媽祖的原始形象刻畫的十分清晰。媽祖是莆田人,姓林,因為她出生之時,沒有哭一聲,因此給她起名林默。
  • 海口騎樓老街裡的天后宮,兩座廟宇做鄰居,誰是古廟?
    海口天后宮庭院一角設有一個點香處,這個為廣大信徒設置的點香處,不但方便了信徒們,而且讓天后宮中看起來格外整潔有序。前殿正中供奉著先天御前王靈官像。靈官是道教最崇奉的護法尊神,道教有五百靈官的說法,而王靈官是五百靈官之首。前殿東側供奉著右白虎神君像。
  • 海上女神最長封號64字,為何只有媽祖叫的最響?
    歷史上北宋、南宋、元、明、清幾個朝代都對媽祖多次褒封,封號從「夫人」、「天妃」、「天后」一直到「天上聖母」。然而這些尊稱只能在史料典籍上見到,人們大多口耳相傳叫的最響的稱呼卻是」媽祖「,這是為什麼呢?螺洲古鎮天后宮在海內外各地許多地方都供奉有媽祖的宮廟,也叫天后宮,虔誠信奉的人非常的多。福州曾是海上絲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古以來就有奉祀媽祖的習俗,建有許多的媽祖廟就不稀奇了。
  • 幫助婦女生育的送子娘娘和註生娘娘
    據說廣州香火最旺的求子神廟——金花廟中供奉著二十多位送子娘娘。這裡的主神為金花夫人,附祀的有張仙、華佗、月老、花王、桃花女等。金花夫人其實就有送花的意思,所謂的花,其實就是嬰兒,男嬰兒是白花,女嬰兒是紅花,也就是生男生女的意思。除此之外,北京的東嶽廟和南藥王廟娘娘殿中,也供奉著九位送子娘娘。分別為:左引蒙娘娘、斑疹娘娘、乳母娘娘、中子孫娘娘、天仙娘娘、眼光娘娘、右催生娘娘、培姑娘娘、送生娘娘。
  • 媽祖文化兩地觀——兩岸記者走進天津天后宮
    在一次救助過程中,林默不幸遇難,漁民們為對其紀念故加以供奉。以後,海舟危難,有禱必應,逐漸成為人們頂禮膜拜的護航神明。&nbsp&nbsp&nbsp&nbsp媽祖文化肇於宋,成於元,興於明,盛於清。地方官多次上奏,請求加以冊封,因此歷代朝廷多次晉封,至清代封為天后宮。近代以來隨著海運發達,媽祖文化日益繁榮。
  • 碧霞元君、送子娘娘、眼光娘娘……泰山女神你知多少?
    眼 光 奶 奶 碧霞元君是泰山女神,很多人到碧霞祠祈福還願的時候,會注意到,在東西配殿各有一尊神靈,其中東配殿的女神,手捧一個大眼球,神態慈祥,這就是眼光奶奶,又稱眼光名目元君。眼光奶奶是碧霞元君的分身之一,是一位專職負責醫治民眾眼疾的女神,也是道教中重要女神之一。
  • 三月廿三|媽祖娘娘聖誕
    護國庇民,明著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天上聖母,太極元君。媽祖,又稱天妃娘娘、天上聖母,是以我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海神信仰。自宋代起,媽祖被航海、漁獵等行業視作護佑海事的神明,在宋、元、明、清時多次受到國家褒封,深受社會各界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