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處華北平原東北部,東臨渤海,自元代起就是京師門戶,當時名為海津鎮。「天津」之名為明成祖朱棣所賜,意為天子渡河之處。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天津正式設衛(衛是明朝軍制),故有「天津衛」之稱。
天后宮坐落在天津南北運河與海河交匯的三岔河口西岸,初名天妃宮,俗稱「娘娘宮」。與福建莆田湄洲媽祖廟、臺灣北港朝天宮並稱為中國三大媽祖廟。初為船工祭祀海神天妃娘娘及舉行酬神演出之所。始建於元代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明朝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重建,後又多次擴建修葺,是天津市區現存年代最早的古建築。
天妃娘娘,亦稱天后娘娘,俗稱媽祖,本姓林名默,生於北宋初年,世居福建莆田湄洲嶼。其父林願,曾任宋朝都巡檢。林默出生一個多月不曾啼哭,便得名為「默」,長大後人稱默娘。《三教搜神大全》卷四中記載:林默娘少年時,一日在家靜讀詩書,偶見一怪異道人從門前經過,便拜道人為師,學得「玄微真法」。故長大後,能通悟秘法,預知休咎。民間傳說她能觀察風雲變化,預測天氣,保護船隻航行安全,被人們譽為神女,尊稱媽祖。而後世道教則尊稱她為天妃娘娘。
天后宮坐西朝東,面臨海河,從東向西,依次為戲樓、牌樓、鐘鼓樓、前殿、正殿、藏經閣、啟聖祠等。
戲樓是天津最早的露天舞臺。舊時,每逢海船平安返航,商賈、船工總要到這裡舉行酬謝天妃娘娘的演出。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天妃娘娘華誕日,更是酬神演出的高潮,一般要上演《八仙慶壽》等大戲。
牌樓是元、明時期天后宮前的標誌,上部是飛簷鬥拱,正面鬥拱中央嵌有「天后宮」三字木匾。
鐘鼓樓位於牌樓兩側,北為鼓樓,南為鐘樓,均為磚木結構的二層小樓。
前殿位於牌樓之後。前殿上覆青瓦,面闊三間。殿內供奉五尊神像,正中為道教護法神王靈官,兩側分別為「千裡眼」、「順風耳」、「加惡」和「加善」。
正殿俗稱大殿,位於前殿之後,建於寬大的臺基之上。始建於元代泰定年間(公元1324-1327年),明朝萬曆三十年(公元1602年)重建,後多次修葺。整個正殿呈「凸」字形,前接抱廈,後接鳳尾殿。殿門楹聯為:「厚徳仰坤元化被寰中光日月,資生扶泰運威加海外息風波。」正殿神龕內供奉「天妃娘娘」神像,高2.7米,身披霞帔,頭戴風冠,四侍女捧印、抱瓶、打扇恭立兩旁。
穿過正殿為藏經閣,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面闊五間,始建於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後多次維修。
藏經閣後面為啟聖祠,即後殿,面闊五間,為祭祀天妃娘娘父母之殿。
「先有天后宮,後有天津城」,天后宮是天津民俗文化的發祥地。舊時逢年過節,每月初一、十五,天后宮香火旺盛。逢天妃娘娘誕辰(農曆三月二十三日),還要舉行「皇會」,表演龍燈、高蹺、旱船等民間秧歌,百戲雲集,萬人空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