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勤奮的小編正在用百度翻譯英語單詞,發現它推出了一項功能——實物翻譯,好奇心爆棚的小編想拿它做個試驗,來看看咱們大天津的經典能被百度翻譯成啥樣,結果我都震驚了。
鐘塔什麼鬼?我們明明就是五大道的地標!你瞎啊!
五大道
五大道在天津中心城區的南部,東、西向並列著以中國西南名城重慶、大理、常德﹑睦南及馬場為名的五條街道。天津人把它稱作「五大道」。五大道地區擁有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建成的具有不同國家建築風格的花園式房屋2000多所,建築面積達到100多萬平方米。其中最具典型的300餘幢風貌建築中,英式建築89所、意式建築41所、法式建築6所、德式建築4所、西班牙建築3所、還有眾多的文藝復興式建築、古典主義建築、折衷主義建築、巴洛克式建築、庭院式建築以及中西合璧式建築等,被稱為萬國建築博覽苑。2011年,被天津市規劃局確定為五大道歷史文化街區。
我們是天津,咋又跑到山西去了。明明是津門故裡好不好!
古文化街
天津古文化街位於南開區東北隅東門外,海河西岸,系5A商業步行街。作為津門十景之一,天津古文化街一直堅持「中國味,天津味,文化味,古味」經營特色,以經營文化用品為主。古文化街內有近百家店堂。
哈哈哈,看到這個當時我的內心幾乎是崩潰的~度娘你是在一本正經的玩我嗎。。
津門故裡即天津古文化街,是天津的「津門十景」之一,景名「故裡尋蹤」。古文化街位於南開區東北隅東門外,海河西岸,北起老鐵橋大街(宮北大街),南至水閣大街(宮南大街)。南北街口各有牌坊一座,上書「津門故裡」和「沽上藝苑」,長687米,寬5米,系商業步行街。之所以在古文化街之外另命 「津門故裡」 之別名,是因為,除了古文化街固有的賞、玩、遊、購等特色外,這裡在古代還是祭祀海神和船工聚會娛樂之場所,看還可以尋覓、品味到一種難得的古老的文化味道。
總算翻譯對了!百度翻譯這個軟體設計團隊裡還是有天津人的。。
西開教堂始位於天津和平區濱江道獨山路,坐西南朝東北,全稱天主教西開總堂,後因其所處地區又稱為西開教堂和老西開教堂。西開教堂是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由法國傳教士杜保祿(Paul-Marie Dumond,1864~1944)主持修建;建築面積1891.95平方米,可同時容納1500人,平面呈十字形。
天津西開教堂建築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構圖,三個高達45米的巨型圓頂錯落排列成「品」字形,三座穹窿頂均略向上拉長,表面以綠色銅板覆蓋,巨型圓頂為木結構支撐,每座圓頂上有一個青銅十字架。
西開教堂是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和特殊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西開教堂是天津市最大的羅馬式建築,也是天主教天津教區的主教座堂(西開教堂是主教府,但沒有主教。)
總算翻譯對了!對得起我們偉大的天后娘娘!
俗稱"娘娘宮",原名"天妃宮",從元朝時為天津道教歷史三個派別之一清微派(清微正乙派)為主,在天津舊城區東門外、三岔河口西岸、如今的古文化街上。始建於元代泰定元年(公元1326年),明代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重建,為天津市區最古老的建築。天后宮坐西朝東,面對海河,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宮內供奉著天后娘娘。天后在古時被人們稱為護海女神。傳說她是福建莆田人,水性極好並經常駕船出海搭救遇難的人,故被後人敬為女神。農曆三月廿三日是娘娘的生日,每年這時都舉行「皇會」,表演高蹺、龍燈、旱船、獅子舞等。百戲雲集,熱鬧非常。現存的古文化街包括天后宮及宮 南、宮北大街,全長580米,寬7米。這裡的建築大多是仿清代民間小式建築。街內有近百家店鋪,主要經營文化用品、古舊書籍、民俗用品、傳統手工藝品等。著名的楊柳青年畫、泥人張彩塑、風箏魏風箏、刻磚劉磚刻等都在這裡設了專門店鋪。天后宮如今已成為天津民俗博物館,介紹天津的歷史沿革,陳列著各種民俗風情實物。
求你招進來一個天津人好嗎!耳朵眼炸糕這麼標示性的食品咋是炸豬排
天津三絕食品之一,清真美食,用糯米作皮面,紅小豆、赤白砂糖炒製成餡,以香油炸制而成。成品外型呈扁球狀,淡金黃色,餡心黑紅細膩,是津門特產
是不是蜂蜜口味的我是不知道,十八街麻花那可是舉國聞名的!
桂發祥十八街麻花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漢族名點。天津市的百年老字號麻花店,與天津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並稱的「天津三絕」,位列其首。桂發祥十八街麻花在全國首屆名小吃認定會上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1996年被中國國內貿易部命名為「中華老字號」,曾榮獲國家部優金鼎獎、亞太地區博覽會金獎,並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天津市名牌產品及天津市著名商標。
不要來想著吃肉!這明明就是天津人的經典早餐鍋巴菜~
津味鍋巴菜(俗稱嘎巴菜)是天津獨有的地方風味傳統小吃,由山東煎餅演變而來。早年在天津謀生的山東人,常把綠豆煎餅(天津人稱為嘎巴)切成細條,拌入制好的滷汁,配以小料出售很受歡迎,並逐漸傳遍天津全市。
大家是不是和小編一樣邊翻譯邊笑呢,身為正宗的天津人,可不能對傳統文化置之不理啊,讓我們一起弘揚天津精神,把美麗的天津建設的更加美好!
責任編輯:朱綺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