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曾有兩座媽祖廟,天后宮的建立,還與清乾隆時期平定臺灣有關

2020-12-23 北晚新視覺網

媽祖是我國東南沿海包括東南亞地區漁民和船工共同信奉的海神。在民間,相傳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是她的生日。很少有人知道,北京城裡曾有兩座「媽祖廟」:一座天妃宮,一座天后宮。它們都是舊時祭祀媽祖(媽祖又稱天妃)之處。

作者:蘆金軒

如今的育群胡同17號是清代天后宮舊址

很多人不禁會問,北京不沿海,為何會出現媽祖廟呢?這與元明清時期,海運糧食有莫大的關係。元代定都北京後,從南方海運糧食的船隊,所經過的城市,都要設一個「天妃廟」,作為終點的北京,自然也少不了。

而天后宮的建立,則與清乾隆時期平定臺灣有關。慶幸的是天后宮還有部分院落得以保存。

明代道士「眾籌」建天妃宮

相傳媽祖原名為林默,又稱默娘。傳說中,林默從小生活在海邊,熟悉水性、精通天文,常在湄洲島的外海上乘長風駕祥雲,身著紅裝,化解海難、救助漁民,並最終在海上救難時羽化升仙,遂被當地漁民尊為海神,立廟祭祀。媽祖信仰起初為民間信仰,後來最終被朝廷賜封,成為封建統治者祭祀的對象,甚至還成為海內外華人共同信仰的海洋保護神。

元代學者熊夢祥《析津志》「祠廟儀祭」條目中有這樣的記載:「幽州鎮山海漕天妃,醫巫閭山北,幽州鎮山也。未時遣使致祭,先用雅樂,而後用俗樂。」也就是說,媽祖在元代時,已出現在大都(北京)的皇家祭祀禮儀中。這與當時的歷史有緊密聯繫。忽必烈於至元九年(1272年)遷都北京,定名大都。大都的人口暴漲至80萬,最迫切也最難解決的就是「吃飯」問題。忽必烈命水利專家郭守敬疏通京杭大運河,並在京城內開鑿通惠河,讓南來的貨物直接運抵皇宮牆外的積水潭。但每年調運進京的糧食仍然不能滿足需求,忽必烈又命人開闢海上航線,至元十九年,海運船隊馱糧46000多石自劉家港(今江蘇太倉縣瀏河)入海,跨越東海、黃海、渤海三大海域,最終在海津鎮(今屬天津市)靠泊,經運河運抵大都。

天妃是保護海上航行的女神。因此,元朝除設置漕司、海道運糧萬戶府外,還建「天妃宮」,以求天妃庇佑。《元史·祭祀志》記載:「南海女神靈惠夫人,至元中,以護海有奇應,加封天妃神號,積至十字,廟日靈慈。直沽、平江、周徑、泉、福、興化等處,皆有廟。」也就是說,從海運的起點劉家港到直沽,一路都建有祭祀媽祖的廟宇。作為海漕的終點北京,更有必要建類似的廟宇。

天妃宮建在哪裡呢?明代張爵的《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記載:「朝陽關外河沿往南……天妃宮火神廟」。《光緒順天府志》:「天妃宮,在朝陽門外大橋北西河沿。舊稱天妃廟,明景泰間升為宮」。當代學者趙洛先生在《北京的媽祖廟》中指出:天妃宮建於元泰定年間(在位時間1323年至1328年)或稍後,約在今北京站東街東頭稍南。

北京的這座天妃宮原稱天妃廟,明景泰年間,天妃廟的負責人邱然源道士上奏,要求參照南京天妃宮的級別,將北京的天妃廟升格為天妃宮,景泰帝很快就回復了:同意。但擴建工程無人問津,雖然改稱「天妃宮」,可實際還是「廟」。邱道爺只有走「眾籌」這條路了,此事被大學士丘濬立碑銘記。丘濬瓊臺會稿載碑略云:「京師舊有天妃廟,在都城之巽隅,大通橋之西,景泰辛未,道士邱然源援南京例,請升為宮,然規制尚存其舊,弗稱宮之名也。成化庚子,然源乃募材鳩工,拓大而一新之,祠神之宮,茲其稱矣。」從景泰辛未(1451年)至成化庚子(1480年)三十年間,邱道士動員各界力量才擴建成天妃宮。

為何要參照南京天妃宮的標準呢?原來,南京的天妃宮大有來頭。它原名龍江天妃宮,始建於明永樂五年(1407年),是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平安歸來,明成祖為褒揚天妃護佑所建。此後幾百年天妃宮歷經戰火,蕩然無存,僅殘留永樂皇帝所立「御製弘仁普濟天妃宮之碑」。2005年,在紀念鄭和航海600周年之際,南京決定重建天妃宮,如今的新天妃宮,也成為南京著名的景點。

湄洲島上的媽祖石像

清代天后宮還有部分遺存

北京的天妃宮如今已無跡可尋,但是北京的另一座媽祖廟天后宮卻留有部分遺蹟。

天后宮創建於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三月,正是福康安平定臺灣林爽文事件回京後不久。

福康安的父親是乾隆朝著名的將領、一等忠勇公傅恆,姑媽則是乾隆皇帝的原配夫人孝賢皇后,福康安自幼熟讀兵書,以「知兵」著稱於世,參與平定了大小金川之亂、廓爾喀入侵西藏等戰事,到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擔任吏部尚書兼協辦大學士。就在這一年,臺灣林爽文發動起義,福建提督柴大紀被圍於諸羅(今嘉義),福州將軍常青多次徵戰不能取勝。第二年,即1787年,福康安帶兵渡臺,次年俘獲林爽文,臺灣安定。離開臺灣前,福康安在彰化和臺南倡議修建了天后宮。與此同時,福康安在給朝廷的奏摺中,多次講述天后神力相助的功績,回京後不久,福康安便在他東四二條府邸不遠處的馬大人胡同,修建了天后宮,祭祀媽祖,以報答神佑的恩德。

福康安在《天后宮碑記》中記載了當時的情形,「予維臺灣隔巨海,且地狹而長,賊勢蔓結,似不有免望洋之慮。乃神風飛渡迅助成功,異鳥靈燈威光顯應。是皆聖主之誠謀格天,天后之法慈濟世,用能掃除蟊特,福被蒼黎,予何力之有焉……」福康安將渡海作戰並取得勝利,歸功於天后娘娘的神力相助。

天后宮建成後,乾隆皇帝還親書匾額送到沿海天后宮懸掛。天后宮一時顯赫無比。

嘉慶五年(1800年)以趙文楷為團長、李鼎元為副團長的大清政府代表團出使琉球國,冊封中山國新國王。李鼎元在接受冊封琉球任務後,第一時間便到馬大人胡同天后宮進香。趙文楷使團一行在福州再次舉行媽祖祭禮後,開船直航琉球。在海上,雷雨交加,驚險不斷,最終安全抵達琉球。中山國王尚溫率官員和百姓在那霸港迎接使團。七月二十四日,正式舉行隆重的冊封加冕大禮。李鼎元在歸途中作《後航海詩六首》,其中有這樣兩句:「況有媽祖神,舉念輒先覺。」

歷經變遷,天后宮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汪桂平先生在《北京天后宮考術》一書中,通過檔案,對天后宮有詳細的考證,他認為天后宮在清代擁有如今育群胡同17號、19號(原馬大人胡同10號、11號)相毗連的兩座建築,民國後,神像、神殿、碑刻移至19號。天后宮所在的育群胡同17號後來成為中國社科院的一處院址,如今這裡已被東城區公布為保護院落。

補 遺

湄洲島上的「十座」房子

湄洲島上第一座房子,是一條破漁船搭建的。船主人是一家兄弟倆,大哥搖櫓,小弟划槳,他們以捕魚為生。

湄洲島上第二座房子,是用泥土夯築的。他們從岸上運來木頭、瓦片做屋頂,又編織秸草做護牆。他們在房屋裡吃飯睡覺,也在房屋裡娶妻生子,不知經過了多少歲月。

湄洲島上第三座房子,是用石頭砌起來的。大的石頭墊底築基,小的石頭壘牆砌壁,一塊塊石頭,一堵堵牆,一個個房間,一戶戶人家。石頭房風吹雨打,石頭房冬暖夏涼,石頭房是湄洲島永遠的標誌性建築。

湄洲島上第四座房子,居住著一個叫林默的女子。這時候是五代末北宋初,林氏望族居住在岸上,也繁衍到島上。據《天妃顯聖錄》開篇之作「誕降本傳」記載了媽祖的身世:「天妃,莆林氏女也。始祖唐林披公,生子九,俱賢。」這一家人有9個成員,林默是家庭裡最小的孩子,也是村莊裡最有天賦的孩子。她常跟著曾祖保吉公遊玩,也隨母親學織布,還進湄洲島唯一的學館讀書。

湄洲島上第五座房子,是坐落於湄山上的觀音亭。這座房子史書有記載,而具體位置如今無考,但這座建築物對媽祖影響巨大: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這裡居住著一個來歷不明的高人——玄通法師。玄通法師是媽祖的師父,是他教導媽祖從一個民間女子成為一個具有神通和法術的「通賢神女」。

湄洲島上第六座房子,是如今依然可見的祖廟後面石頭下的「媽祖升天處」。傳說中,媽祖死於一次救人海難,人們找不到她的身體,就說她是羽化升天了。

湄洲島上第七座房子,是一個叫善信的人捐建的。這是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媽祖廟。媽祖信仰最初的萌芽起始於這座建築。《天妃顯聖錄》書中寫道:「湄嶼初建廟宇,甚窄狹。有長者之子善信,居山之西,妃乃託之夢曰:我廟宇卑隘,為我擴之,當昌爾後。是夜夫婦協夢,清晨造廟拜答,願依神命。」媽祖信仰最初的傳播有兩個「協夢」,一個是善信夫婦夢的;另一個是「枯楂顯聖」。後一個夢發端於距湄洲百裡許的高墩,水裡漂著一塊夜晚會發光的爛木頭,人們把它打撈上來,當晚全村人做了同一個夢,然後由李富發起,建成聖墎祖廟。

宋宣和癸卯年(1123年),給事中路允迪出使高麗,招募了閩人駕船。同行有保義郎李振,他是李富堂弟,也是聖墩祖廟的信徒。途中,路允迪的船隊遇到風浪,唯獨路允迪所乘的舟安然無恙。船上人見一女神登檣杆作旋舞狀,李振曰,此乃湄洲「通賢神女」顯靈也。路允迪出使高麗回見皇上,就把這番奇遇上奏,獲宋徽宗賜匾「順濟」。

正是這塊牌匾,開歷代褒封媽祖之先河,使媽祖信仰由民間崇拜上升為宋代的「國家意志」。

湄洲島上第八座房子,是從南宋至元明清歷朝歷代修建的媽祖廟宇。這是一組繁複的建築群。媽祖信仰在八百多年時間裡,褒封越來越多,級別越來越高,稱謂不斷變化,這組建築群就是實物見證。皇帝不但給媽祖最高的神位,還把最美好的詞都用上了。南宋皇帝有14次褒封,封號用了11個詞,每個詞不重複;清朝皇帝有16次褒封,封號變成4個字的詞語疊加,最長的一個是清鹹豐七年(1857年)賜的封號,竟然達64字之多。

湄洲島上第九座房子,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復建的媽祖廟建築群和上世紀九十年代新建於南軸線上被人稱為「布達拉宮」的媽祖行宮殿宇。這是一個新時代的開端,也是媽祖信仰成為世界級非遺信俗之始。每年到湄洲島朝拜觀光的遊客,由幾十萬人發展到幾百萬人。

湄洲島上第十座房子,是一座鋼結構的巨型建築,它的名字叫「世界媽祖文化論壇永久性會址」。這裡原來只是一片旱地,種植地瓜和花生,也生長著雜草和木麻黃等防護林。作為展示媽祖文化的標誌性建築,它的外觀設計上採用了大量的波浪造型。2017年,第二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在這座新落成的「大皇宮」舉行。2018年,這裡舉辦了第三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第十座房子是有形的建築,也是無形的精神財富,它屬於全人類。 (黃明安)

(原標題:北京曾有兩座媽祖廟)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21

相關焦點

  • 在臺灣的媽祖廟
    有關這方面的記載在周璽的《彰化縣誌》也有,此志卷十一有記載:「貓兒幹、南社番,有說興化話者,想系興化人入社所傳。」相習到今,「語未嘗考」。由於可知閩臺親緣關係之深厚。    人稱為海峽女神的媽祖,自宋代以後百姓對她的賢德極其崇敬,立廟奉祀。隨之歷代帝皇逐步敕封為「天妃」「天后」「天上聖母」。在碧波環繞的臺灣島,隨處可見媽祖廟,計有四百多座之多。
  • 北京不是沿海地區卻有天后宮 為什麼?如何建成?
    北京並不是沿海地區卻也有天后宮,這些天后宮是怎樣在北京建起的呢?  天妃「護海運有奇應」  天后,即天妃,南方沿海人稱為媽祖。媽祖林默,世居福建莆田的湄洲嶼,生於宋建隆元年(960年),升化於宋雍煕四年(987年)。傳說媽祖「生而神異,能知人禍福」,經常著紅衣飛翻海上,救助遇險之人,因而被當地父老奉為神,「相率祠之」。
  • 羅大佑《鹿港小鎮》裡提到的廟,臺灣媽祖廟之冠,媽祖像來自福建
    因為靠海,鹿港開埠較早,十八世紀初、中葉就成為臺灣重要的港口,歷時200年而不衰,乾隆、嘉慶、道光年間尤極一時之盛,人口十餘萬,曾贏得「繁華猶似小泉州」的美名。鹿港老街是鹿港小鎮裡人氣最旺的地方,這裡又被稱為"古市街",其實就是指瑤林街、埔頭街以及大友街這一帶。老街的街屋大都還保持著清朝時期的原樣,好玩、好吃、好逛,又好買。
  • 臺灣最古老的媽祖廟——澎湖天后宮
    澎湖馬公鎮上的天后宮,可說是全臺灣最古老的媽祖廟,也是全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古蹟。據考,該廟建於明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萬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荷蘭海軍將領韋麻郎率艦侵入澎湖,在馬公島登陸,佔領媽祖宮。當時福建金門守將沈有容率所部趕來,諭荷人退出。
  • 廣東南沙天后宮 媽祖誕辰廟慶人山人海(圖)
    連日來媽祖誕辰慶典,南沙天后宮廟前擠滿臺商及參拜的信徒。苗君平/攝影(來源:臺灣《聯合報》)    華夏經緯網4月23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昨天是媽祖誕辰,廣東南沙天后宮每年一度的媽祖文化旅遊節達到高潮,連日來中山勝母宮和東莞朝安宮等千名臺商
  • 臺北天后宮,臺灣清領時期艋舺三大廟之一,裡面供奉的神靈好多呀
    聖母媽祖是無數沿海子民的海神信仰,臺灣自古以來便以漁業與海上貿易為生,為祈佑出海漁民平安健康、家園不受災害侵蝕,全臺各地都修建了祭拜媽祖娘娘的天后宮,位於臺北艋舺的天后宮便是其中之一。臺北天后宮始建於清代乾隆十一年,因其緊鄰清代河運非常繁榮的大稻埕碼頭而香火鼎盛,並與艋舺龍山寺與艋舺祖師廟並稱為臺灣清領時期艋舺三大廟。
  • 旗津天后宮,高雄第一座媽祖廟,也是高雄唯一列入古蹟的廟宇
    博物館內部高雄歷史博物館內主要搜集及整理高雄地區的歷史文物,對古蹟及遺址作有系統的整理與歸類,未來將更加強典藏研究功能。旗津天后宮建於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是高雄第一座媽祖廟,也是目前高雄市「宗教類」、「祠廟類」中唯一列入古蹟的廟宇。當地媒體將天后宮譽為高雄「第一媽袓廟」。
  • 臺北天后宮
    [導讀]臺北天后宮,原址為艋舺直興街,肇建於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與艋舺龍山寺和艋舺祖師廟並稱臺灣清領時期艋舺三大廟門。原名艋舺新興宮,俗稱西門町媽祖廟、西門町天后宮,主祀天上聖母媽祖。天后宮(圖片來自網絡)臺北天后宮,原址為艋舺直興街(今貴陽街與西園路交叉口,青山王館附近),肇建於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與艋舺龍山寺和艋舺祖師廟並稱臺灣清領時期艋舺三大廟門
  • 廣州南沙天后宮,東南亞地區最大媽祖廟,來廣東旅遊一定不能錯過
    廣州南沙天后宮,東南亞地區最大媽祖廟,來廣東旅遊一定不能錯過建於明代的天妃廟是南沙天后宮的前身,乾隆年間重修後改名''元君古廟''。抗戰時期被炸毀後,上世紀末期霍英東先生捐資重建南沙天后宮,緊鄰珠江出海口伶仃洋,是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媽祖廟,被譽為''天下天后第一宮''。南沙天后宮建築群位於大角山南麓,整體建築風格融合北京故宮和南京中山陵,吸引眾多建築愛好者前來參觀。整個宮殿面山面海,規模宏大,氣勢磅礴。
  • 想去臺灣看一看廟宇?大天后宮和萬華龍山寺一定要去!
    臺灣夜市有很多可供祭祀的廟宇的,有護佑出海漁民平安的大天后宮,也有思念故土而建立的萬華龍山寺。這兩座廟宇在臺灣都是非常有名的,每年都會有很多人來這裡上香祭拜。下面,小編就來好好介紹一下這兩個地方。大天后宮傳說北宋時期的林默娘死後成神,護佑出海漁民的平安,她便是媽祖。媽祖屢次經過朝廷冊封,封號不斷進顯,從「夫人」進而「妃」,到了清初已經是「天妃」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4),清廷將領施琅率領水師平定臺灣。施琅原是鄭成功下屬,因和鄭氏發生嫌隙投清。
  • 該地竟有400多座媽祖廟!
    由於元、明、清三代媽祖均曾庇佑朝廷漕運且屢受皇帝褒封,其漕運包含內河航運和海洋航行,所以,形成了「有水的地方必有海神媽祖」的格局。如今汀江兩岸仍尚存的400多座媽祖廟,正好見證了當年水路交通的繁榮歷史。這種情況與貴州鎮遠天后宮十分相似。
  • 臺中彰華縣鹿港鎮鹿港天后宮
    位於彰華縣鹿港鎮,是臺灣400多座媽祖廟之冠。該宮於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由旅居鹿港的福建興化籍人捐資興建,又名「興化媽祖宮」。目前的廟貌是1936年重建的,建造的師傅技術都很好,因此廟殿 造的師傅技術都很好,因此廟殿規模宏偉,富麗堂皇,與臺南市的大天后宮、北港的朝天宮、新港的奉天宮並稱為「四大媽祖」。廟前的廣場上,有一座巨大牌坊,入內有山門、龍柱、石壁和石楣,刻畫精緻,都以歷史故事為背景,是不可多得的藝術雕刻。
  • 媽祖聖德,兩岸傳馨——泉州天后宮:下
    由國務院臺辦、國家文物局、福建省政府共同主辦的涉臺文物保護工程於2008年啟動,特地選擇在天后宮舉行,可見其地位非同一般。   "每年都有許多宮廟來進香啊,基本上每天都有團隊來的。跟我們比較有聯繫的一般是組織團隊過來的,像正殿服侍的神明:鹿港天后宮的、大甲鎮瀾宮的、新港奉天宮等都有獻神明來這邊奉香。如這尊黑臉的是鹿港天后宮的,這尊是新港奉天宮的,那尊粉臉的是大甲鎮瀾宮的。"
  • 海口天后宮裡文物展,鎮廟之寶在這裡,媽祖其人
    天后宮又稱天妃廟、天后廟,始建於元代,原名環海坊,距今約有700多年的歷史,明清時期,紳士商人多次捐募款擴建和修繕天后宮,供養香火,祭祀拜謁,是那時海南島上頗具宏偉規模的一座媽祖廟。我們今天看到的天后宮,經過2013年的全面修繕,煥然一新,莊嚴大氣。
  • 青島的天后宮
        天后宮,也稱天妃宮,海神娘娘廟,閩南、臺灣地區稱媽祖廟。天后被稱為「傳說中的歷史名人」。相傳她姓林名默,濟世救人,尤其保護海上航者 ,宋代封為「夫人」,明代晉封「天妃」,清代又晉封為「天后」。青島一帶多海港,曾有七座天后宮,大多是明清兩朝先後建立的。
  • 臺灣媽祖廟——鹿港天后宮
    目前天后宮保存二張日治時期所拍攝的照片,為同治十三年重修時,鹿港天后宮的廟貌。當時天后宮的建築規模為三進二院的格局,分別為三川殿、正殿及後殿。三川殿採三開間建築,兩旁有八字牆,八字牆為大正四年,由鹿港土水師「圓仔炎師」(蔡添炎)所施做。
  • 廣州這座媽祖廟,殿宇輝煌集故宮和中山陵氣勢於一體,求姻緣靈驗
    南沙天后宮,緊臨珠江出海口伶仃洋,坐落於大角山東南麓,依山傍水,殿宇輝煌,樓閣雄偉,集北京故宮的風格與南京中山陵的樓閣氣勢於一體。其規模是現今世界同類建築之最,被譽為「天下天后第一宮」,也是東南亞最大的媽祖廟。
  • 文峰天后宮的前身今世,千年古城的不忘鄉愁!
    興化府府縣官員在文峰天后宮上香洗禮,舉行盛大的受封典禮,勒旨上豎匾「文峰天后宮」。文峰天后宮作為朝廷敕封的郡縣春祭和朔望行香的媽祖官祭宮廟,獨享殊榮。豎匾文峰天后宮,以官祭媽祖廟的地位在媽祖文化與媽祖信仰史書上流芳百世。  清聖祖康熙皇帝於康熙二十三年頒旨《御祭文》,御祭媽祖。「國家茂膺景命,懷柔百神,祀典具除,罔不抵肅。若乃天休滋至,地紀為之效靈;國威用張,海若於焉助順。
  • 泉州天后宮,海內外現存禮制最高的媽祖廟,比湄洲島亦不遑多讓
    德濟門遺址,是泉州七座古城門中唯一留存下來的城門遺址,宋朝時期被稱為「鎮南門」。當年萬國商人云集之處,如今只剩下殘垣斷壁,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地基相互疊加,並不斷向外擴張,依稀可見舊時的拱橋、壕溝。2001年,為了彌補千古名城泉州境內無城門遺蹟的缺憾,有關部門對這裡進行了考古發掘,其中出土了眾多埋藏於地底的碑刻。
  • 莆田文峰天后宮的前身今世,你知道多少?
    這是清皇帝御統天下以來遣欽差帶加封御書香帛到湄洲島媽祖祖廟詣廟致祭。興化府府縣官員在文峰天后宮上香洗禮,舉行盛大的受封典禮,勒旨上豎匾「文峰天后宮」。文峰天后宮作為朝廷敕封的郡縣春祭和朔望行香的媽祖官祭宮廟,獨享殊榮。豎匾文峰天后宮,以官祭媽祖廟的地位在媽祖文化與媽祖信仰史書上流芳百世。清聖祖康熙皇帝於康熙二十三年頒旨《御祭文》,御祭媽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