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與莆田淵源很深,雖隔一灣海峽,仍阻斷不了兩岸人民的密切往來,在海對面寶島臺灣,不僅繁衍著眾多的興化裔,而且在臺灣的高山族中今還有幾個社通用興化話作為口語。
餘文以《續修臺灣府志》卷十五(番社風俗)中指明,福建興化府漢人渡海到臺灣後,娶高山族婦女為妻,隨後「令其子孫婚配,皆由父母主婚,不與別番同」。有關這方面的記載在周璽的《彰化縣誌》也有,此志卷十一有記載:「貓兒幹、南社番,有說興化話者,想系興化人入社所傳。」相習到今,「語未嘗考」。由於可知閩臺親緣關係之深厚。
人稱為海峽女神的媽祖,自宋代以後百姓對她的賢德極其崇敬,立廟奉祀。隨之歷代帝皇逐步敕封為「天妃」「天后」「天上聖母」。在碧波環繞的臺灣島,隨處可見媽祖廟,計有四百多座之多。這裡介紹一些比較著名的媽祖廟,從中可知媽祖在臺灣人民心中的地位。
「興化媽祖」天后宮
臺灣鹿港有十分重要的古蹟、興化媽祖天后宮。此宮系旅居鹿港的興化籍人捐資興建的,時約在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原名「興寧宮」又稱「興化媽祖宮」。由於建築宏偉,規模浩大,殿宇壯麗,與臺南、京港、彰化的媽祖廟並稱為「四大媽廟」。
天后宮分前後兩進,都供奉媽祖神像。殿宇兩側建築有雙層廂樓,殿後亦建二層樓,均供香客住宿,可容千人左右。「興化媽祖」天后宮保存古物甚多。大殿懸有乾隆皇帝的御筆大書,並蓋有玉璽的橫匾兩專項,題為:「佑濟昭靈」,「神昭海表」,光緒皇帝也曾親筆頒賜「與天同功」一方匾並懸在殿上。
鹿港的「興化媽祖天后宮」在臺灣諸媽祖中地位較高,原因之一是該廟所供奉的媽祖神像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由福建水師提督靖海侯施琅從莆田湄洲天后宮恭迎來臺的,而臺灣的各媽祖廟則是從這廟分身而出的。據該廟廟志記載,湄洲媽祖神像總共分出三尊,鹿港天后宮媽祖是臺灣全省唯一的由湄洲而來的神像,人稱為「祖神」。由於香火鼎盛,這尊媽祖神像原系粉紅色的臉竟被薰染成為烏黑,所以信徒們稱之為「烏面媽」。每逢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誕辰,全臺七十多座由鹿港媽祖分出香火的廟宇必全副鑾駕來謁祖廟。屆時,酬神演劇,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雲林北港朝天宮
位於彰化縣與嘉義縣之間的雲林縣,南部有一個海港稱並港,舊名笨港,是臺灣古老的港口之一。岸上的街市是臺灣西南部沿海平原的中心,北港鎮上有一座臺灣省規模最大、香火最盛的媽祖廟,也是全臺媽祖信徒的聖地,每年有百萬眾香客前來朝聖。
這座媽祖廟正為「朝天宮」是全臺媽祖廟的總廟。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莆田湄洲島的朝天閣樹壁和尚,奉「天上聖母」神像來臺灣。(這尊神像雖不是從湄洲天后宮分身而來的,但來自湄洲島媽祖的升天處。)當地閩籍人崇拜媽祖者極多,倡建小祠供奉這神像,最初僅搭蓋茅屋石祠,雍正八年(1730年)才「易茅石瓦」。乾隆、鹹豐年間兩度擴建。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一場大火燒掉了拜殿。光緒三十年(1904年)大地辰全廟傾壞。於是當地人士發起募捐,集資重建,宣統三年(1911年)竣工。這次重修的工程十分浩大,整個建築群佔地達二千平方米,除正殿外,前有毓麟宮,後為雙公廟,還有聚奎閣,凌虛殿,文昌廟,三界公祠等,形成龐大而嚴整的廟宇,稱冠全臺。
廟中有30多尊媽祖分身像,居中「天上聖母」兩側有千裡眼、順風耳二神像,襄助媽祖神「眼觀四海」、「耳聽重洋」。北港朝天宮後殿很有特色。該殿主祀媽祖的父母兄姐,一家皆神,集聚一堂。殿前石柱有副對聯:
朝感聖母封贈父母;
天嘉後德榮及姐兄。
每年媽祖誕辰,這裡是全臺祭典的中心。從正月十五日起,便有香客自各縣市遠道而來,直至三月底達到最高潮,這期間擁入北港的香客多達50多萬人,年年如此。媽祖誕辰前數日,民間祭神隊伍遊行不斷,鑼鼓喧天,整個北港,瀰漫著香火煙霧。各地來向媽祖拜壽的大大小小神佛坐在神轎裡,由信徒扛著擠向朝天宮,到處都是持香禱拜的人們,人稱為臺灣最大的祭神奇觀。
澎湖馬公古廟天后宮
馬公島原名彭潮島,是澎湖列島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海島,馬公是馬宮的訛音。澎湖島世居漁民最多,因媽祖是海上保護神,故島上建有天后宮奉祀。
現在馬公鎮上的天后宮,是臺灣最古老的媽祖廟,也是全台歷史最悠久的古蹟。據考,該廟當建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荷蘭侵略者韋麻郎率艦侵入澎湖,以馬公島登陸,佔領了媽祖宮。當時福建金門守將沈有容率艦,諭荷蘭侵略軍退出。這是中國政府第一次向國際表明澎湖和臺灣是中國神聖的領土,不容侵犯。後來,鄭成功東徵逐荷,施琅收復臺灣,都曾在媽祖宮附近駐軍,清廷統一中國後,曾賜「神昭海表」匾額,並遣禮部郎中雅虎前來致祭,重修了廟宇。
馬公島的天后宮後進是「清風閣」,右壁嵌有一方石碑。碑高198公分,寬28.7公分,正面刻「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十一個字。就是紀念沈有容驅逐荷蘭侵略者這一重大事件而立的,是臺灣現存最古老的石碑。天后宮對面是施公祠,奉祀靖海侯施琅,紀念他為祖國統一立下的功績。
臺南大天后宮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出師徵臺灣,直入安平鹿耳門,曾宣揚媽祖神力相助,事後上表清廷,奏請改建明寧靖王府為大天宮。這是全臺最早的「官建」媽祖廟。廟建成之日,康熙皇帝還特地委派禮部官員來臺致祭,加封媽祖為天后。所以說臺南的大天后宮是我國第一座以「天后」冠稱馬祖的廟。
由於是官方所建,大天后宮規模宏大,廟宇巍峨,藝雕精品極多。此外廟中古匾古聯之多,也是全臺所罕見的。現有鹹豐御筆「德侔厚載」與光緒御筆「與天同功」匾客最為珍貴。
此外比較著名的媽祖廟還有臺北的古剎龍山寺。龍山寺位於臺北龍山區廣州街,坐北朝南,廟宇宏闊,雕飾尤精。臺北龍山寺是晉江縣安海龍山寺的分身。大殿供奉觀間菩薩,後殿祀海神媽祖。由於信徒之眾,香火之盛,該寺列為臺灣省重要古蹟,是中外遊人必到之處。
儘管臺灣省有眾多的媽祖廟,臺灣同胞都以能到莆田湄洲島謁拜媽祖祖廟,傾聽湄嶼潮音為終生一大幸事。待到祖國統一,海峽女神將迎來骨肉同胞團聚一堂。(詹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