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先生來自鹿港小鎮,請問你是否看見我的爹娘
我家就住在媽祖廟的後面,賣著香火的那家小雜貨店
……
門上的一塊斑駁的木板刻著這麼幾句話
子子孫孫永保佑,世世代代傳香火」
因為羅大佑的一首歌,鹿港小鎮幾乎人盡皆知。
後來羅大佑在接受採訪時說,其實他並沒有去過鹿港小鎮,這首歌裡,「鹿港小鎮」只是一個指代,象徵著那些值得懷念的傳統。
如果你到了鹿港,就會發現,用「鹿港小鎮」來指代「傳統」,應該是最合適不過了吧?
我們抵達鹿港那天,是農曆正月十六。
鹿港在清朝時期便是臺灣的第二大古鎮,以出口鹿角和鹿皮而得名。因為長時間的繁榮興盛,那裡有大量的廟宇、美食,又因為後來逐漸沒落,被現代化侵蝕得少,那些傳統居然就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在當地,保留著漁村的風俗和美食,媽祖更是最深的信仰。我們抵達鹿港老街的時候,正好趕上盛大的「請媽祖回娘家」的儀式。一組組樂隊和神像走過,虔誠的香客捧著各樣大大小小的媽祖神像。
這個在羅大佑歌中出現過的「媽祖廟」,可不是一般的媽祖廟——又稱鹿港天后宮,建於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在臺灣媽祖廟中地位極高。因該廟所供奉的媽祖神像是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由福建水師提督靖海侯施琅從莆田湄洲天后宮恭迎到臺的,是全省唯一由湄洲而來的神像,人稱為祖神,是臺灣三大媽祖廟之一。
在傳說中,媽祖原來是位林姓姑娘,後來屢次被加封,稱為天后娘娘,也成了整個東南沿海的海神。
就像專家所說,中國的海神是位女性,本身就是春風化雨,帶著慈愛和包容,所以我們的航海行動,都是把善良和教化帶去。
雖然剛到3月,鹿港小鎮天氣已是爆熱。
比天氣更熱的,是媽祖廟周遭的美食。
整條街,全是小吃攤和小吃店,九層塔花枝、翅包米、芋頭糕、大腸包小腸……鹿港靠海,所以小吃以海鮮為主,比如蝦猴、 蚵仔酥、 蚵仔煎、蝦丸等,到鹿港來吃蚵仔煎、蚵仔湯,肥美料多的程度,可是外地比不上的。
另外糕餅茶點也很有名,如鳳眼糕、 牛舌餅、豬油荖等,此外還有當地人經常會吃的面線糊。
因為傳承時間長,經常會遇到一二百年的老店,或者某一個攤位,家裡已經傳了好幾代。
這裡最特色的,應該就是蝦猴酥了。
活的蝦猴,是海邊巖石裡爬的一種小生物,在臺灣,蝦猴只有鹿港才有,其他地方是見不到的。
個頭小的蝦猴,卻有個好處——不必剝殼;蝦猴的殼很薄,可以直接入口。(膏黃飽滿,味道香濃,身上幾乎沒有肉,滿滿的全是黃,吃起來口感香味類似蟹黃)
這種灘涂地上生長的海產,過去是窮人的佐餐美食。每年的10月左右,蝦猴膏黃飽滿,海邊的居民就到灘涂地上去掏蝦猴,捕獲的蝦猴洗乾淨用鹽滷煮熟之後,拿玻璃瓶裝起來可以保存很長時間。為了節約,一般滷得非常鹹,所以早年臺灣鹿港有句俗話叫「一隻蝦猴三碗粥」。
近年來,市面上更多的,是酥炸蝦猴,熱油炸了撒上胡椒羅勒葉和洋蔥,鮮香透著絲絲甜味。
當天因為天氣太熱,小攤上冰冰涼涼的鮮榨甘蔗汁,也同樣大受歡迎。
鹿港除了天后宮周邊各色小吃,還有一個著名的阿振肉包。這是個著名的百年老店,到老闆那已經傳了八代,原名「振味珍」,因為肉包太好吃,就被人習慣性稱為「阿振肉包」。1999年,一個日本人吃過後念念不忘,來了七八趟,找阿振肉包的老闆鄭永豐學做肉包,學習三年後半後,在日本開了家鹿港肉包店,日日排隊。
在我們去遊覽天后宮時,當地的領隊簡永和先生幫我們排隊,差不多排了四十多分鐘,帶回來一袋熱騰騰的包子。
包子皮暄軟,有酵母的甜味,裡面的餡是純肉的,咬一口,紮實多汁。
除了經典的肉包,據說,店裡的牛奶包和紅豆包都不錯呢。
中午逛累了,我們隨便在中山路上找了家老街上裝修比較精緻的小店「美村尼克」。初看像時尚快餐店,剛開始還擔心口味會不會不如老店呢,不過環境清雅,太適合歇腳了,決定進去。
誰知道,一下筷子,就驚豔了,隨便點的豬血糕和芋頭糕,口味非常贊。豬血糕在臺北夜市也是著名小吃,和著糯米蒸熟,完全沒有腥味,只有軟糯的清香。
老闆鄭文洲是個年輕的90後,看我們愛吃,他很驕傲地說,這個豬血糕和芋頭糕,可是他媽媽親手做的呢。
「富過三代,方知飲食」。這話放到鹿港,應該再合適不過了吧。就像我們隨便走進一家街頭小店,水平都很出乎意料,才說明這個地方的飲食,真的很棒了。
文 | 李肖肖 編 | 阿南
這是食記君為您分享的第665期匠心內容
新朋友搜索微信號haoshiji001或掃描二維碼關注
歡迎轉發朋友圈,歡迎提供美食線索。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投稿及商務合作,請留言微信後臺或發郵箱:370829586@qq.com
或者加微信chenqingmeng520進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