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夜市有很多可供祭祀的廟宇的,有護佑出海漁民平安的大天后宮,也有思念故土而建立的萬華龍山寺。這兩座廟宇在臺灣都是非常有名的,每年都會有很多人來這裡上香祭拜。下面,小編就來好好介紹一下這兩個地方。
大天后宮
傳說北宋時期的林默娘死後成神,護佑出海漁民的平安,她便是媽祖。媽祖屢次經過朝廷冊封,封號不斷進顯,從「夫人」進而「妃」,到了清初已經是「天妃」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4),清廷將領施琅率領水師平定臺灣。施琅原是鄭成功下屬,因和鄭氏發生嫌隙投清。後來他一舉平臺克鄭,志得意滿,於是大咧咧地住在了臺南明朝寧靖王朱術桂的府邸。
無論如何,這個舉動都很不得當。對於康熙皇帝來說,似乎有「去一鄭氏,添一施氏」之憂患。果然,施琅得知康熙帝對自己有「恃功驕縱」的評語後,唯恐會有殺身之禍,馬上撤出王府並向朝廷上書,除了痛心疾首地承認錯誤,又大肆宣揚自已攻下臺灣全賴媽祖庇護,以顯自已有功是神靈護佑。於是朝廷下旨冊封媽祖為「天后」,寧靖王府也變成了「大天后宮」。
大天后宮中還保留著200多塊古匾,其中就有雍正皇帝所賜的「神昭海表」匾、鹹豐皇帝所賜的「德侔厚載」匾和光緒皇帝所賜的「與天同功」匾等。大天后宮為三進式,正殿裡金黃帷幕下的媽祖神像,因為幾百年的煙火燻繞,原先粉紅色的面孔已經變成黑褐色,叫作「香菸面」,由此也可以看出香火之盛和民眾的虔誠。
媽祖旁邊配饗的兩個神將,一個是千裡眼,一個則是順風耳。傳說中,這兩位神將下界作怪,後被媽祖收服,於是成了媽祖的眼目。大天后官是合灣第一座官建奶祖廟,也是唯一列人官方展被祭典的好祖廟。想要餐件媽祖的朋友不要錯過。
萬華龍山寺
在臺灣,叫作龍山寺的有440多座。究其原因,往往是遷居到島嶼上的民眾難忘故土,難忘故土上傳播到夢中的夜半鐘聲。故土是難以到達的,但是並不妨礙依照記憶裡的樣了或者真正的故土上那片廟宇的格局動手修建一座。而神佛的靈,是空間、時間都無法隔斷的,人們需要他的偉力的慰藉。臺北的萬華龍山寺就是其中一座。
當時,萬華一帶居住的民眾大部分人祖籍是福建省泉州市,為尋求神佛的庇佑,他們專門組織人到晉江縣安海鄉的龍山寺,恭請觀音菩薩分出自己神靈的一部分到臺灣,興建起了萬華龍山寺。龍山寺始建於清乾隆三年(1738)。在現在的臺北,龍山寺和哈密街保安宮、清水祖師廟合稱為「臺北三大寺廟」,又與101大廈、臺北故宮博物院及自由廣場並列為「臺北四大旅遊勝地」。
準確地說,萬華龍山寺是觀音菩薩的行院,寺中自然有觀音菩薩的廟堂,觀音的兩邊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分別手執玉如意和蓮花。但是以佛家的博大和合灣人情的寬容,萬華龍山寺具備丁「有容乃大」的特色。它前殿中供奉的是三寶佛,所謂的三寶佛指的是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和阿彌陀佛。三位佛祖至高無上,有著不同的分職,或者掌管婆安世界,或者能夠延壽消災,或者支配著時間的未來。
前殿的三川門(三道門形狀像一個「川」字)和北京的故宮午門一樣,作為至高者的居所並不在平時打開,朝拜者只能由兩邊的龍門和虎門通過。後殿的正中是天上聖母殿,主祀媽祖,配祀以太陽星君和太陰娘娘。聖母殿的左廳供奉水仙王、城隍爺、福德正神和龍神燈等男性神衹,右廳則是註生娘娘、池頭夫人、朱夫人等保佑女人生產的女性神祗。
左右有文昌星君殿、關聖帝君殿、華佗殿、月老殿等,不僅文武才能,連醫藥和愛情都在這裡職司。神靈是如此之多,祭祀日當然也很多。在煙火之中,在這些神靈的注視和聆聽之下,便是虔誠的眾生。
小編覺得要是對這兩地方有興趣的朋友,還是可以去觀光一下,感受一下氛圍的,這兩個地方都是在臺灣本地有很長一段時間歷史的,也是深受臺灣本地人喜歡的。大家覺得這兩個地方怎麼樣呢,歡迎大家給小編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