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去臺灣看一看廟宇?大天后宮和萬華龍山寺一定要去!

2020-12-18 涼情好姑涼

臺灣夜市有很多可供祭祀的廟宇的,有護佑出海漁民平安的大天后宮,也有思念故土而建立的萬華龍山寺。這兩座廟宇在臺灣都是非常有名的,每年都會有很多人來這裡上香祭拜。下面,小編就來好好介紹一下這兩個地方。

大天后宮

傳說北宋時期的林默娘死後成神,護佑出海漁民的平安,她便是媽祖。媽祖屢次經過朝廷冊封,封號不斷進顯,從「夫人」進而「妃」,到了清初已經是「天妃」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4),清廷將領施琅率領水師平定臺灣。施琅原是鄭成功下屬,因和鄭氏發生嫌隙投清。後來他一舉平臺克鄭,志得意滿,於是大咧咧地住在了臺南明朝寧靖王朱術桂的府邸。

無論如何,這個舉動都很不得當。對於康熙皇帝來說,似乎有「去一鄭氏,添一施氏」之憂患。果然,施琅得知康熙帝對自己有「恃功驕縱」的評語後,唯恐會有殺身之禍,馬上撤出王府並向朝廷上書,除了痛心疾首地承認錯誤,又大肆宣揚自已攻下臺灣全賴媽祖庇護,以顯自已有功是神靈護佑。於是朝廷下旨冊封媽祖為「天后」,寧靖王府也變成了「大天后宮」。

大天后宮中還保留著200多塊古匾,其中就有雍正皇帝所賜的「神昭海表」匾、鹹豐皇帝所賜的「德侔厚載」匾和光緒皇帝所賜的「與天同功」匾等。大天后宮為三進式,正殿裡金黃帷幕下的媽祖神像,因為幾百年的煙火燻繞,原先粉紅色的面孔已經變成黑褐色,叫作「香菸面」,由此也可以看出香火之盛和民眾的虔誠。

媽祖旁邊配饗的兩個神將,一個是千裡眼,一個則是順風耳。傳說中,這兩位神將下界作怪,後被媽祖收服,於是成了媽祖的眼目。大天后官是合灣第一座官建奶祖廟,也是唯一列人官方展被祭典的好祖廟。想要餐件媽祖的朋友不要錯過。

萬華龍山寺

在臺灣,叫作龍山寺的有440多座。究其原因,往往是遷居到島嶼上的民眾難忘故土,難忘故土上傳播到夢中的夜半鐘聲。故土是難以到達的,但是並不妨礙依照記憶裡的樣了或者真正的故土上那片廟宇的格局動手修建一座。而神佛的靈,是空間、時間都無法隔斷的,人們需要他的偉力的慰藉。臺北的萬華龍山寺就是其中一座。

當時,萬華一帶居住的民眾大部分人祖籍是福建省泉州市,為尋求神佛的庇佑,他們專門組織人到晉江縣安海鄉的龍山寺,恭請觀音菩薩分出自己神靈的一部分到臺灣,興建起了萬華龍山寺。龍山寺始建於清乾隆三年(1738)。在現在的臺北,龍山寺和哈密街保安宮、清水祖師廟合稱為「臺北三大寺廟」,又與101大廈、臺北故宮博物院及自由廣場並列為「臺北四大旅遊勝地」。

準確地說,萬華龍山寺是觀音菩薩的行院,寺中自然有觀音菩薩的廟堂,觀音的兩邊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分別手執玉如意和蓮花。但是以佛家的博大和合灣人情的寬容,萬華龍山寺具備丁「有容乃大」的特色。它前殿中供奉的是三寶佛,所謂的三寶佛指的是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和阿彌陀佛。三位佛祖至高無上,有著不同的分職,或者掌管婆安世界,或者能夠延壽消災,或者支配著時間的未來。

前殿的三川門(三道門形狀像一個「川」字)和北京的故宮午門一樣,作為至高者的居所並不在平時打開,朝拜者只能由兩邊的龍門和虎門通過。後殿的正中是天上聖母殿,主祀媽祖,配祀以太陽星君和太陰娘娘。聖母殿的左廳供奉水仙王、城隍爺、福德正神和龍神燈等男性神衹,右廳則是註生娘娘、池頭夫人、朱夫人等保佑女人生產的女性神祗。

左右有文昌星君殿、關聖帝君殿、華佗殿、月老殿等,不僅文武才能,連醫藥和愛情都在這裡職司。神靈是如此之多,祭祀日當然也很多。在煙火之中,在這些神靈的注視和聆聽之下,便是虔誠的眾生。

小編覺得要是對這兩地方有興趣的朋友,還是可以去觀光一下,感受一下氛圍的,這兩個地方都是在臺灣本地有很長一段時間歷史的,也是深受臺灣本地人喜歡的。大家覺得這兩個地方怎麼樣呢,歡迎大家給小編評論留言。

相關焦點

  • 臺灣舊影:日本佔據時期的萬華龍山寺、法華寺和赤崁樓
    「臺灣」一名源於居於今臺南安平的平埔族、西拉雅族「 臺窩灣」社的社名,意為濱海之地,並取全稱中的「臺」字作為簡稱。 明朝萬曆年間官方正式啟用「臺灣」一詞。本組老照片拍攝於日據時期的臺南和臺北。圖為萬華龍山寺公園萬華龍山寺中殿。萬華是臺北開發最早的地方,過去叫做艋舺。
  • 「臺灣見聞」之臺北天后宮,鬧市中的著名寺廟
    接著說說我的臺灣自由行,今天是來臺北遊玩的第三天,今天的行程是參觀所謂的總統府、去臺北剝皮寮老街,還要去士林官邸和士林夜市。我們先要從成都路一直走向臺北捷運西門站,會路過著名的臺北天后宮。臺北天后宮,原址為艋舺直興街(今貴陽街與西園路交叉口),肇建於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與艋舺龍山寺和艋舺祖師廟並稱臺灣清領時期艋舺三大廟門。1943年,日本政府因為開闢防空道路,強制拆除新興宮,神像及神器都暫時安奉於艋舺龍山寺後殿。
  • 爐煙嫋嫋十裡香:臺北萬華龍山寺
    華西街觀光夜市(遼寧省臺辦供圖) 文‧攝影/蔡乙憐    龍山寺位在艋舺(今萬華),是臺北市早期發源地,興建於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    臺灣先民多從大陸福建渡海來臺,那時以黑水溝來形容臺灣海峽,並有「三在六亡一回頭」的俗諺,意思就是十個人渡海來臺開墾,平均有六人葬身魚腹,三個人成功渡臺,一人因風浪太大心生退卻,由此可知當年來臺的艱辛。
  • 臺灣鹿港小鎮的龍山寺,清代閩南式建築,建材和工匠皆來自閩粵
    龍山寺是臺灣閩南式建築,是全臺灣最完整的清朝建築群,充滿了佛教的神秘色彩。鹿港龍山寺的開放時間為早上的5點到晚上的9:30,鹿港龍山寺是免費開放的,但是寺內祈福服務是需要購買的。鹿港龍山寺,這座廟宇被認為是臺灣保存最完整的清朝建築物。龍山寺位於彰化縣鹿港鎮金門街81號。龍山寺創建於1653年,建於大有街一帶,到了1786年,才遷建於此。
  • 【遊記】憶臺灣・那些在臺北的日子(中篇)
    也因為這部電影,這座廟宇出現在很多旅遊宣傳冊中。那麼,這些不能免俗的遊覽景點,就從艋舺的龍山寺說起吧。不,應該說整個臺灣的廟宇很多。在蜂大咖啡吃完午飯,出來找天后宮,明明就在街對面,卻「視而不見」的走過,誰讓她是躲在夾縫裡似的。
  • 行天宮今起實施禁香令 全臺各大廟宇不跟進
    華夏經緯網8月26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行天宮今天起實施禁香令,但全臺其他大型廟宇都「不跟進」,甚至提醒行天宮貿然撤掉香爐和供桌,是不尊重神明,違背傳統信仰。    據報導,萬華龍山寺副董事長黃書瑋說,以前龍山寺有十一座金爐現已減到七爐,將會慢慢遞減到五座,「有一個時間讓信徒緩衝,才不會引起民怨」。
  • 組圖:本網實拍臺北最華麗的廟宇——龍山寺
    組圖:本網實拍臺北最華麗的廟宇——龍山寺 來源:人民網-臺灣頻道  2012年07月18日13:22  >>>臺北行知錄之三   臺北的萬華區,古稱艋舺。所謂"一府二鹿三艋舺",說的是古時臺灣三大最繁盛的商港:臺南、鹿港和萬華。
  • 萬華龍山寺站10處自遊散策 旅客最愛朝聖景點
    才剛「嗶」出捷運票閘口,各地語言興奮地此起彼落,萬華龍山寺總吸引島內外旅客朝聖一遊。除了必去飽嘗變遷、剛直堅強的廟宇古蹟,周邊特色必訪點新舊薈萃,展現各自風貌,閒暇時走一趟獲益良多。    龍山寺
  • 新舊交織下的臺灣鹿港小鎮:有近60座廟宇香火不斷
    儘管隨著港口衰落、榮景不再,「不見天街」日據時期便被拆除,但老店鋪浮雕在門楣上的招牌仍在,閩南風格的紅磚古厝散布街巷,更有大小廟宇不時飄來的嫋嫋香氣。曾經的「不見天街」,如今是中山路,一端是天后宮,另一端是龍山寺。300多年歷史的天后宮,相傳供奉的是福建水師提督施琅收復臺灣時,自湄洲祖廟恭請的媽祖像。也因此,鹿港天后宮被認為是臺灣400多座媽祖廟之冠。
  • 臺北天后宮,臺灣清領時期艋舺三大廟之一,裡面供奉的神靈好多呀
    聖母媽祖是無數沿海子民的海神信仰,臺灣自古以來便以漁業與海上貿易為生,為祈佑出海漁民平安健康、家園不受災害侵蝕,全臺各地都修建了祭拜媽祖娘娘的天后宮,位於臺北艋舺的天后宮便是其中之一。臺北天后宮始建於清代乾隆十一年,因其緊鄰清代河運非常繁榮的大稻埕碼頭而香火鼎盛,並與艋舺龍山寺與艋舺祖師廟並稱為臺灣清領時期艋舺三大廟。
  • 【臺灣旅遊特輯】艋舺龍山寺:觀音道場成「民進聖地」
    歡迎來到艋舺龍山寺,這裡信仰觀音菩薩,香火鼎盛,卻也是民進黨的大本營和當年陳水扁每次選舉的第一個政治舞臺。佛教神祇中,最廣受信徒敬仰與供奉的,首推觀世音菩薩,就是老百姓口中的「觀音媽」,又尊稱為「慈航尊者」。
  • 臺灣媽祖廟——鹿港天后宮
    大正十一年(1922年)鹿港士紳施性瑟率領天后宮人員至湄洲祖廟進香謁祖,進香團由基隆港出發,當時施性瑟聘請攝影師隨同進香團至湄洲祖廟,為天后宮留下數張珍貴的照片。此次進香迴鑾後,地方人士遂倡議重修鹿港天后宮。
  • 景氣越差信眾越多 臺北龍山寺光明燈年收入1.2億
    龍山寺的光明燈吸引許多民眾一個月前就來排隊。來源:臺灣《聯合報》   中新網1月4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新年伊始,不少民眾都會到寺廟點光明燈,祈求新的一年光明順利,而且景氣越差,點燈信眾越多,點燈也成為各宮廟重要獲益收入,並增設光明燈,像臺北萬華龍山寺20萬盞光明燈,每年收入高達1.2億元(新臺幣,下同)。   萬華龍山寺昨天(3日)清晨受理登記點燈,一個月前就動員40多名親友排隊的市民沈大毅連三年搶頭香。
  • 有拜有保庇 臺媒盤點全臺十大最熱門靈驗廟宇
    臺灣「DailyView網絡溫度計」透過網絡大數據的調查,選出了10大全臺最熱門靈驗廟宇,前三名分別是「臺北行天宮」、「艋舺龍山寺」、「臺北霞海城隍廟」。行天宮一般來說沒有什麼禁忌,但許多網友表示,如果要去當兵,千萬不要來拜關老爺,不然當兵過程肯定是硬到不行,絕對讓你好好報效臺灣啊!第二名艋舺龍山寺,建於1738年,由於當時艋舺環境險惡,時有瘟疫。泉州移民便將泉州晉江龍山寺的觀世音菩薩分靈請到艋舺並建立龍山寺。
  • 海口騎樓老街裡的天后宮,兩座廟宇做鄰居,誰是古廟?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到海口一定會去騎樓老街看看,而我住在了騎樓老街裡。騎樓老街可以說是海口的一座城市名片,被譽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騎樓老街是一個街區,包括得勝沙路、中山路、博愛路、新華路、解放路、長堤路等,騎樓大多布滿優雅細緻的雕塑和洋派的裝飾,巴洛克風格的南洋建築。
  • 臺灣四百龍山寺 溯本逐源在安海(圖)
    香火過海   從明朝末年起,泉州人開始大量移民臺灣。安海龍山寺的香火漂洋過海入臺,說起來歷史可不短。明末清初,晉江沿海百姓有三次移民臺灣潮。第一次是鄭芝龍受明招撫,平息臺灣群盜,組織大批民眾到臺灣開發;第二次是鄭成功率軍驅逐荷夷,收復臺灣,帶著數十萬軍民移居臺灣;第三次是施琅平臺,帶數萬軍民到臺灣。
  • 臺北天后宮
    [導讀]臺北天后宮,原址為艋舺直興街,肇建於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與艋舺龍山寺和艋舺祖師廟並稱臺灣清領時期艋舺三大廟門。原名艋舺新興宮,俗稱西門町媽祖廟、西門町天后宮,主祀天上聖母媽祖。天后宮(圖片來自網絡)
  • 臺灣省最值得推薦的旅遊景點,你都去過就厲害了
    如果大家對臺灣不夠了解,沒有關係,下面就來為大家介紹臺灣有名的旅遊區,趕快來看一看吧。關於臺灣龍山寺,有著不少的風景區哦,咱們來看看吧。如果大家來到的地方是臺北的龍山寺,那麼這些地方你一定要去看看。首先要去的地方當然就是龍山寺啦,它是臺北有名的風景區呢。
  • 臺灣鹿港古鎮
    儘管隨著港口衰落、榮景不再,「不見天街」日據時期便被拆除,但老店鋪浮雕在門楣上的招牌仍在,閩南風格的紅磚古厝散布街巷,更有大小廟宇不時飄來的嫋嫋香氣。  曾經的「不見天街」,如今是中山路,一端是天后宮,另一端是龍山寺。300多年歷史的天后宮,相傳供奉的是福建水師提督施琅收復臺灣時,自湄洲祖廟恭請的媽祖像。也因此,鹿港天后宮被認為是臺灣400多座媽祖廟之冠。
  • 臺灣:龍山寺&剝皮寮&臺北故宮
    ,也是臺北市內比較著名的寺廟,建築雕刻非常精美,廟宇風格跟現在大陸的很多寺廟都不同,它位於臺北市西南有地鐵可以抵達。龍山寺在臺灣臺北市西南,臨淡水河。清乾隆三年(1738年)創建,至五年建成。其地原名「艋舺」(今萬華),為臺北市區的發軔點。所供神像甚多,主神觀音佛祖,亦稱安海觀音。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神誕,有盛大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