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印泥、錐畫沙,這些古人不外傳的筆法玄妙之技,卻被他說透核心

2020-12-22 書法家

如果現在你教學生書法,學生問你怎麼能寫好書法?這時你學古人回答說:」印印泥。「,估計你會被學生打死。而古人偏偏這樣說。

古人的筆法秘密為什麼說的很模糊?

看古人的書法理論書是件很頭疼的事。你常常會被古人的一些摸不著頭腦的比喻,搞得暈頭轉向。

比如上面說的「印印泥」筆法,這是種什麼樣的筆法?你直白點說不行嗎?非要搞得雲山霧罩的。

為什麼古人說不清筆法?王羲之給出了他的答案。

王羲之在《書論》中寫道,「夫書者,玄妙之伎也」。王羲之一句話就給書法的技法定性了——玄妙,說不清,道不明。

換句話說,古人不是不想把筆法秘密說清楚,只是因為它玄妙,只能說個大概了,能不能學會就得靠你去悟了。

但我覺得你只要想說,沒有說不清的東西,除非你不想說。

王羲之

王羲之曾經留給王獻之一本筆法書《筆勢論十二章》,其中明確告訴王獻之「勿播於外,緘之秘之」。由此看來,書法的玄妙是假,不想傳是真。

所以,古人把筆法秘密說的很模糊,從很大成分上講,是不想外傳。

那「印印泥」、「錐畫沙」到底這些是什麼樣的筆法?

我們先看看「印印泥」、「錐畫沙」這些詞是誰說的?

這兩個詞來自顏真卿的《述張長史書法十二意》,顏真卿問張旭,書法筆法的秘密是什麼?張旭回答,他也是聽褚遂良說的,用筆必須如印印泥。

張旭當時也沒聽明白,偶然一次經過一片平坦的沙地時,隨手用利器在上面寫了幾個字,悟出原來「印印泥」就是「錐畫沙」。就再也沒有下文了。

你能從褚遂良這個字中體會到錐畫沙?

我們就要問了,張旭明白了「印印泥」就是「錐畫沙」,但我們不知道呀,我們會繼續問,什麼是「錐畫沙」?但是已經沒有下文了。

後來又有人用「屋漏痕」解釋「錐畫沙」,後來又有人用新詞去解釋「屋漏痕」,後來……就這樣不停地循環下去,不停地解釋下去……總之看古人的筆法如同霧裡看花。

有沒有人一步到位,把「印印泥」、「錐畫沙」說清楚了呢?

有,他就是蔡邕。他在《九勢》中說,「下筆用力,肌膚之麗」。蔡邕一句話說透了「印印泥」、「錐畫沙」、「屋漏痕」的用筆核心——下筆用力。

古人用了那麼多的比喻,也沒說清楚筆的法秘密,被蔡邕一句話說清楚了,用筆的秘密無非就是下筆用力。

下筆用力了,就會出現「印印泥」、「錐畫沙」、「屋漏痕」的效果,也就是蔡邕提到的「肌膚之麗」。早這麼直白點說,我們早就明白了,不至於瞎猜了這麼久。

蔡邕

結束語:

古人故意保守筆法秘密無可厚非,畢竟那是人家幾十年的心血,王羲之能把一池子水染黑,這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所以古人對筆法保密是可以理解的。

也許我們是誤會了古人,也許古人是為了讓我們學會去「悟」,故意將筆法說的含混不清。

因為只有悟透了「印印泥」、「錐畫沙」、「屋漏痕」,你才會體會到蔡邕說的那句話「下筆用力,肌膚之麗」。

如果沒有」悟「的過程,直接告訴你」下筆用力「,你是體會不到這句話的真正含義的。這有點像人生,不經過酸甜苦辣,你是體會不到酸甜苦辣這些文字的真正含義的。

原創作者:墨蟲

相關焦點

  • 書法秘笈之錐畫沙、印印泥
    在書法傳承的歷史進程中,由於中國人特有的含蓄個性以及秘法不輕傳的傳統,導致有些技法秘笈失傳。有的技法秘笈,雖然文字描述傳承下來了,但隱晦難懂。讀懂了悟的人成了大家,而更多的人則不明其義,或者曲解其意,走入偏門。筆者是個書法重度愛好者,除了日常臨習古人墨跡外,還經常研究揣摩書法理論。本文即探討中國書法秘笈中的「錐畫沙」和「印印泥」。一家之言,歡迎討論交流。
  • 由衛夫人《筆陣圖》說起,探微錐畫沙、印印泥、屋漏痕與中鋒行筆
    諸如此類的描述還有很多,由於篇幅有限,我們就錐畫沙、印印泥、屋漏痕、折釵股、壁坼等作簡要概述,因本人學術水平有限,在表述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疏漏,或措辭用句偶爾會存在邏輯的錯誤,還請書法道友諒解!(本文作者:語默,號不知先生,字以少。)何謂「錐畫沙」?
  • 怎樣理解書法作品中的「用筆當如錐畫沙,如印印泥」?
    所以,藉助這些形象化的名詞、講法,我們可以更好的體會書法的書寫。因此,像錐畫沙、印印泥這樣的書法名詞也有著這樣的作用。他們本身從字面意義上就可以體會到很深刻的書法意味,非常形象生動。從來源上考證,錐畫沙、印印泥記載於唐代禇遂良《論書》中:"用筆當如錐畫沙,如印印泥。"
  • ——從錐畫沙說起
    此語殊類書家關捩子,即古人之秘法口訣,後人不得要領,單憑表面意思出發理解,則一一生出太多煙波,也因此養活了無數書法評論家......「錐畫沙」的字面含義,特別是「沙」,可以參考周汝昌的註解。「沙,是江南吳語,吳人謂水中之地曰沙,即水邊的細潤泥土地面,十分明淨細潤可愛。」
  • 古人談書法用筆的16個經典比喻
    書法講究的就是筆法,可筆法有時直接地還真不容易說清楚、說明白。怎麼辦呢?要說還是古人厲害,歷代書法家、書法理論家不斷地經過進行深入細緻地探索,提出了大量有獨到見解的用筆方法。
  • 力透紙背的書法就像寫在沙地裡的字,如印印泥,不媚沉著
    張旭嗜酒大醉,癲狂而書張旭在《筆法十二意》裡說,他的筆法,得於他舅舅彥遠的指點。這個彥遠就是唐代大書法家陸諫之的兒子。彥遠對他說:我以前學習書法,雖然下很多功夫,可惜總是覺得不能明顯高出常人,於是我去問虞世南,(虞世南是初唐書法四大家之一),虞世南告訴我說寫字時用筆當須如印印泥。我想了很久也沒明白如印印泥的意思。
  • 以簡單易懂的物理學原理,揭秘古人書法論著中神秘的筆法
    一、充滿神秘色彩的筆法古人對書法美的描述解釋從來都是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沒有筆法這一清晰的概念,對於書法的讚美基本上是抽象的比喻,充滿了感情色彩,著實令人難以理解。這些描述不是個例,後世,更有「印印泥」、「錐畫沙」之說,神秘色彩充斥著整個古代書法史。自晉唐以後,書家對筆法的描述稍有改善,不再那麼晦澀難懂。孫過庭《書譜》有言:使謂縱橫牽掣之類是也;轉謂鉤環盤紆之類是也。
  • 古人寫書法是怎樣用筆的?看懂這四個比喻,體會書法秘奧
    我們隨便找唐代草書大家懷素寫的一段《自敘帖》,我們看在懷素用筆轉折之處,筆力雄勁,線條中隱隱蓄力,這種線條中的內部力量就類似「折釵股」中的彈力。為什麼能寫出這種效果呢,姜夔也說了,就是「常欲筆鋒在畫中」,其實就是中鋒行筆,也就是我們之前講過的篆籀筆法。
  • 【筆法】顏真卿《勤禮碑》鉤劃的14種寫法,極盡用筆豐富多變之能事
    他先後學習過蔡邕、王羲之、王獻之、褚遂良、虞世南、歐陽詢等人的書法,特別是得到了張旭的親傳。相傳他兩次向張旭虛心請教書法,因而盡得其意。他的《述張旭書法十二意》詳細地載錄了他向前人學書的經驗,從中也可以看出顏真卿深厚的書法功底。
  • 運筆的方法稱為筆法,是傳統書法內容,那書法藝術體現在哪裡?
    沈尹默說「點畫即是線條」,即便是再短小的筆畫亦要「三過其筆」,寫出「向背俯仰之勢」,也就是姜夔在《續書譜》中所說的:「一點一畫,皆有三轉;一波一拂,皆有三折」。換句話說,書法藝術是線條的藝術,在毫釐鋒穎變化之際,作品呈現出「屋漏痕」、「折釵股」、「錐畫沙」、「印印泥」之類的書法線條才堪稱書法藝術中的佳作,否則與書寫無異。
  • 我認為技法不是藝術,也是出自於「技進乎道」的考慮,「技」是走向「道」的過程,並不等於有「技」就是「道」!
    「當代書法的技與道」這個命題非常好。技法發展到一定時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補課」問題解決以後,應該回到它應有的地位。孔夫子歷來重視「思其位」,定位錯了必將南轅北轍,所以我們要去發展的是書法的本體,也就是古人說的「道」。我們不妨給技法一個定位。中國書法的技法是每一個書法家從事書法創作必備的條件,無論是筆法、字法等,對這些基本的東西都應該很熟練地掌握。
  • 張旭的筆法01
    不過在典籍中看,筆法一般是秘而不宣的。相傳宋翼為鍾繇弟子,作字平直相似,狀如算子,鍾繇叱 之,翼三年不敢見繇,即潛心改跡。晉太康中有人於許下破鍾公墓,遂得《筆勢論》,翼乃讀學,名遂大振。此事只是傳說,然求學之難,可見一斑。唐陸彥遠得筆 法於其父陸柬之,雖用功,筆跡終不及古賢,乃求教於當時大書家褚遂良,褚答︰「用筆當須如印印泥。」陸百思不悟。
  • 收藏帖:康裡巎巎 《草書張旭筆法卷》純欣賞,帶釋文
    釋文……公乃當堂踞坐床,而命僕居乎小榻,乃曰:「書法玄微,難妄傳授。非志士高人,詎可言其要妙?書之求能,且攻真草,今以授予,可須思妙。"
  • 古人孜孜以求的「神秘筆法」到底是什麼?這些才是它的底層邏輯!
    關於古人筆法的文章我自己曾寫過許多篇,也曾試圖用一篇文章說清楚這裡面的內在邏輯,可一旦展開敘述,則又陷入了純技法講解的死胡同,讓一些想了解筆法的朋友望而卻步。蔡邕《熹平石經》蔡邕得神人傳授筆法固不可信,但「神秘筆法」也確實存在,有人說傳之宋代而絕的說法,也有人說傳到明末而斷,那麼這些「神秘筆法」的內在邏輯究竟是什麼呢,為何傳之數代,知者寥寥呢
  • 策是筆法,不是筆畫,除了橫和挑,還有其他筆畫需要他
    學書法,筆法離不開「永字八法」,八法中的筆法如果用現代漢語解釋,就可能是非顛倒。可是按古文之意不加斟酌、獨字解讀也會出現錯誤!其中「策」便是一例。八法中說:「策須背筆,仰而策之」。因為「策」的本意是「馬箠」,也就是擊打馬的竹棍。
  • 衄筆、蹲筆、揭筆、蹙筆...古人總結了22種筆法,每種都很實用
    是不是每一個筆法都必須掌握呢?本篇就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這方面的問題,歡迎師友同好關注、交流和商討。古人總結的22種筆法,有些名稱還真沒有聽說過在說明這些筆法之前,我先將這些搜集到的筆法名稱羅列一下,以便大家有一個直觀的認識——01接筆所謂接筆,顧名思義就是兩筆畫相連接的意思,比如一個「單立人」旁,撇畫和豎畫這兩個獨立的筆畫相接,用的就是接筆筆法。
  • 筆性與筆法:終於開悟了書法的訣竅?!
    當功力和思考達到一定程度,漸發覺不同的點畫運筆彼此之間大有可通之處,都符合某種必須遵守的規律,符合這種規律的運筆,筆畫自然生動有力,而不符合這種規律的運筆,即使筆畫外貌模仿出來了,也必然是形象虛浮、神態呆滯、僵硬造作。趙孟頫所說的「用筆千古不易」,指的正是這種運筆必須遵守的深層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