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書法,筆法離不開「永字八法」,八法中的筆法如果用現代漢語解釋,就可能是非顛倒。可是按古文之意不加斟酌、獨字解讀也會出現錯誤!其中「策」便是一例。
八法中說:「策須背筆,仰而策之」。因為「策」的本意是「馬箠」,也就是擊打馬的竹棍。有些人就說這「策」是象馬鞭一樣的橫畫,有人更形象說是象馬鞭一樣的挑畫。
這樣的說法合理嗎?單就原文看就不合情理。從句子結構就能看出,第一個策是名詞,是「策這種方法」,第二個策是動詞,是「用馬鞭擊打」。這裡當然不是直接用馬鞭擊打,而是用這種形象的動作,讓人領悟用筆的動作。
東方傳統的教化方法之一就是運用直覺感悟,用不同的場景或行為表現某種意義。書法中這樣的例子很多,錐畫沙、屋漏痕之類都是,公主擔夫爭路、公孫大娘舞劍器也是。甚至於佛教中,拈花一笑也是這樣的用法。這也是因為許多形以外的意的東西,是不可言傳的,只能意會。明朝湯臨初在《書指》中就記載了這樣的語言,「禪學貴悟,詩學亦貴悟,唯書亦然」。
古人騎馬和趕馬車所用的鞭子不一樣,趕車才會用長鞭子,策馬則用的棍棒。策馬的動作是一手執韁繩,一手執策。想讓馬速度加快時,在身後用策箠擊馬的後半部分。沒有打前邊的,那樣馬會害怕而不敢往前。
曾記得讀過黃庭堅從「長年蕩槳」悟到筆法,這是黃庭堅《山谷題跋》裡記載,「元佑間書,筆意遲鈍,用筆多不到。晚入峽,見長年蕩槳,乃悟筆法。」「長年」是船工之意,他看到船工用槳催船而悟到書法用筆方法,就像船工搖槳那樣用力。這樣的用筆方法才會筆意遒勁凌厲,完全沒有「遲鈍」之意。
我看有人見有個「蕩」,便覺得「長年蕩槳」是要寫出蕩漾的狀態。不如考證蕩在什麼情況下有什麼樣的含義。漢典中有專門的解釋,「蕩槳」中的蕩就是搖動的意思,蕩槳就是搖動船槳的意思。
蕩槳行船,是利用船槳向後划水,使水產生向前的反作用力,促使船隻前行。船槳在入水之前的位置方向也是與行船方向形成大於九十度的夾角。這樣的角度用力是大於垂直入水的力的,所以都是這種近似於仰策的用力角度。
而在策這個動作中,策(策馬用的短棍)和馬的運行方向的夾角是大於九十度的,就像是相背的。背筆也是這樣,筆向前行,筆桿向後仰,筆桿與行筆方向也是呈大於九十度的夾角。
這其實就是逆鋒中鋒,只不過唐宋這些書法家大多都是文武雙全的,對戰鬥、戰陣、兵器、戰馬是非常熟悉的。就象今天的人對汽車、對手機的熟悉程度,理所當然的拿來做比喻。永字八法都是與此有關的動詞,「勒」、「弩」、「掠」、「磔」都是。
這也很好的解釋了張懷瓘永字八法的原文,「策法必須要背筆,」後面解釋道:「筆桿向後仰著,用策馬的動作來寫。」策馬的動作當然是快速給力,只有這樣打到馬身上時才能聚集力量,讓馬感覺到疼痛。
策這個動作之所以不是寫踢挑的動作,原因也是因為這個動作結束時的力是最大的。而寫踢挑的用力是逐漸減弱,直到消失。這從李世民對策的解釋中可以看出來,他在《筆法決》中是這麼說的,「策須仰策而收」。
仰策已經明白了,收是什麼意思呢?是收住,結束的意思。也就是說這個筆法強調了要用力收筆,而不是普通的收筆。
「策」既不是橫畫,也不是豎畫,它是一種書寫時行筆用力的方法。它不僅僅用於橫畫,豎畫、撇畫、捺畫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