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字八法之二:橫畫為何有兩種不同的筆法?各是怎樣寫的?

2020-12-23 南宗老伍

總第1118期;歡迎關注。

經典重發,歡迎分享

這是目前網絡上

頗受好評的書法講座

香港「黃簡藝術工作室」出品──

書法初級課程「筆法」

課件認為,書法的三大要素,就是筆法、筆勢和筆意。黃簡老師追根溯源,探究王羲之書法之奧秘,向現代學習者進行系統的講授。尤其適合書法愛好者自學。

第三十三集|勒法和策法

一橫

二法

|筆記|

1.永字中的橫筆

好,繼續講解「永」字八法。今天講「永」字中的橫筆。

永字中有幾個橫筆呢?

這要看看它是怎樣演變而來的。篆書中的永字是沒有橫筆的。演變成隸書就有三個橫,第一橫後來縮成了點,隸書的一橫變成一點很常見。

在真書產生以前,草書中早就有這樣的例子了。譬如「夏」字的第一橫變成草書,那就是一點。「示」字邊第一橫到了草書也用一點。

「永」字三橫,去掉第一橫用點,還剩下兩橫,直到今天,標準體(就是印刷體),「永」字還保持這兩橫。這樣一來就出現了重複筆畫,「永」字八法變成「永」字七法了。

好在書法是手寫體,不是印刷體,在書法中這兩橫是做了藝術處理的。

舉例來說,從王羲之《蘭亭序》中的「永」字來看,上面一個橫,基本上是平放的,六號位,下面一個橫,是斜置的,三號位,俗稱一挑。

但這樣的講法還是不大好,為什麼呢?你看智永《千字文》中的「永」字,他寫這兩橫的方向,就是差不多的,都是三號位。

而且講筆畫姿態,屬於筆勢,不屬於筆法。你看智永的弟子虞世南,寫這兩筆的走勢就和老師不同。很顯然,當時沒有什麼規定。到張旭訓練學生,「始弘八法」,這兩筆才做了規定。

「永」字八法是講授筆法,所以這兩橫主要是從筆法上區分的。

尖鋒線和側鋒線

從筆法上怎麼分呢?很簡單,一枝毛筆兩個鋒,一根用尖鋒去寫,另一橫用側鋒去寫,區分尖鋒、側鋒是用筆的根本技法。「永」字八法正是從這一角度來區分兩個橫的。

2.勒和策

我們來看看《玉堂禁經》怎樣規定這兩橫的寫法。

第一個橫是「永」字八法第二筆,用尖鋒寫,叫「勒」。《玉堂禁經》這樣說:「勒不得臥其筆。」什麼叫「臥」?就是躺下、伏倒。毛筆一臥倒,當然就是用側鋒了。

這裡說「勒不得臥其筆」,那就是「豎管直鋒」。《玉堂禁經》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寫勒用尖鋒不用側鋒。用尖鋒寫,就是趯鋒,又稱鱗勒。所以這一個叫「勒」,就是指鱗勒。第十七課已經講過了。

根據韓方明等人的記錄,「永」字八法不是張旭的發明,它在漢末已經有了。張旭只是重新解釋了「永」字八法,你看唐初李世民《筆法訣》,關於「勒」有三句話:「為畫必勒,貴澀而遲。」「勒不得臥其筆,須筆鋒先行。」這兩句的意思,17課中解釋過了,下面還有一句,「合勒處勒,『士』字是也。」這是說應該用鱗勒的地方就要勒。好像「士」字有兩橫,其中一橫就可以用勒。

「永」字八法第二個橫,是第五筆。用側鋒寫,名叫「策」。

《玉堂禁經》這樣說:「策須背筆」。(還有一個註:仰而策之。)前一句是講用筆技法,後一句是講走勢,向上走,稱為仰。

什麼叫「背筆」?你看得見的筆鋒是「面」,你看不見的,就是筆鋒的「背」。

當你寫「策」的時候,是向三號位走,行筆「仰而策之」,用的就是筆鋒之背。這句話一講,意思也說明確了,策是用側鋒寫的。

唐太宗《筆法訣》,關於「策」,也有兩句話:第一句是「策須仰策而收」,沒有說「背筆」,只說向上。也就是只說了筆勢,沒有說筆法。第二句「合策處策,『年』字是也」。這「年」字有三橫,究竟是哪一橫應該策,沒有說清楚。

張旭刪繁就簡,補充了「背筆」,也講了筆勢,意思就比較完整了。

簡言之:永字八法中有兩個橫,勒和策。勒指鱗勒,用尖鋒寫,也就是趯鋒。策指向上,仰而策之,用側鋒背面寫。

3.勒的寫法

我們現在來具體討論一下,勒是怎樣寫的。

3.1勒的起筆

勒用尖鋒線,以前說過。下筆可以直下,稱為馭鋒。直下理論上得到一個圓點,然後把這個圓點移動,那就是鱗勒了。

但是講到具體寫「永」字,第一點寫完後,尖鋒移動到第二筆,手腕在空中做的是平移動作。這時候下紙很難垂直,像這樣的情況,就要有個變通。先用側鋒入紙,然後扶直筆心趯鋒。從理論上說,入紙起筆可以用兩面換、三面換、藏鋒、蠶頭,但經常見於寫「永」字的,是兩面換。

王羲之《蘭亭序》中的「永」字,以及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永」字,都是兩面換起筆,這是最常見的。

3.2勒的行筆

不過請注意,他們這兩個橫,行筆都是用側鋒。下面的策,也是用側鋒的。

到了唐代,有些書法家寫的「永」字,用尖鋒就多起來了。你看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等。他們「永」字第二筆這一勒,就是用尖鋒的。至於行筆的方向,向六號位還是向三號位,反而次要。張旭和他們的年代比較相近,「永」字八法的改進可能就是受他們的影響。

《「永」字八法詳說》有這樣一段對話,學生問:「勒不言畫而言勒,何也?」就是說:「為什麼不叫橫畫,要改成叫勒?」老師回答說:「今止言畫者,慮在不趯,一出便畫,則鋒拳而怯薄也。」就是怕你一行筆沒有趯鋒,「鋒拳」就是筆鋒彎曲起來,結果線條變成了扁平的側鋒線。容易產生「怯薄」的毛病。老師又說:「夫勒者藉於豎趯,趯則筆勁澀,無其流滑,微可稱工矣」。這是說「勒」用豎管趯鋒,趯鋒可以避免流滑。可見「永」字八法這一筆意在訓練用尖鋒。

3.3勒的收筆

尖鋒線收筆,在17課中已經講過了,大家可以去溫習一下。

因為尖鋒和紙面有摩擦力,趯鋒時筆心會有一些彎曲,收尾時,只要做一個扭直筆心的動作就可以了。

4.策的寫法

第四講,講講策的具體寫法。

4.1策的起筆

王羲之《蘭亭序》中的「永」字一策,三面換起筆,智永《真草千字文》「永」字的策,是兩面換起筆。兩面換和三面換,實際上是差不多的。三面換隻是入紙早一點,所以多一段。兩面換比三面換慢一點入紙,少了一段,僅此而已。

4.2策的行筆

策的行筆,是用側鋒。而且剛才講過,是用側鋒背後的一面寫出來的。從王羲之和智永這兩個字來看,用側鋒是拖不是推,有些書認為是推,我不贊成。

4.3策的收筆

「策」的收尾,很多人心目中的「策」,就是尖尾巴的一挑,其實我前面講了,「永」字八法中的「策」,只是向3號位的橫筆,尾巴未必是尖的。尖尾巴只是一種情況,也可能是圓尾巴。王羲之和智永寫這一筆「策」,收尾都有一個很大的節點,用來連接下一筆長撇。有關怎樣連接的問題,這個我今後會講解。

5.練習

現在布置一個練習。為今後寫「永」字做準備。

一橫有各種各樣的寫法,以《陰符經》中這兩個「三」字為例,一共六個橫,六橫全部不相同。通常短橫比較粗一點,用側鋒寫,長橫比較細一點,用側鋒一分筆或者尖鋒寫。

張旭寫橫也是這樣,注意他的長畫用尖鋒寫。非常結實,絕無怯薄的毛病。

我們也來試一試,請你寫一個「二」字。

第一筆短畫,兩面換起筆,用側鋒拖,頓筆收圓尾。

第二筆長畫,兩面換起筆,扶直筆心趯鋒行筆,最後收直筆心。

好,先來寫中線。第一筆,左—右—左—右,等下這一筆用側鋒寫。第二筆,左,豎直筆,好,趯鋒,扭回來。好,現在加粗點。左—右—左—右,頓筆寫圓尾。第二筆,左,豎直筆管,趯鋒,到最後扭回筆心,筆心直了,就可以了。

看看這是剛才寫的。反面可以看到鱗勒的情況。

本節要點:張旭的「永」字八法兩橫為勒和策。勒用尖鋒線,豎管趯鋒。策用側鋒線,用側鋒背面拖。

思考題:

「勒」的方向,是不是一定要向六號位?尖鋒收尾可不可以加其他動作?

「策」的方向,是不是一定要向三號位?它可以用挫筆收尾嗎?

相關焦點

  • 「永字八法」8種筆法技巧教程
    相傳,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用幾年的時間,專門寫「永」字。他認為,這個字具備楷書的八法,寫好「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寫好。以後,王羲之的孫子智永又將這「永字八法」傳給虞世南,再後來,經過很多書法家一直傳了下來。點畫是構成字形結構最基本的元素。儘管點畫在用筆的書寫方法上,小楷與大楷並無多大的區別,但事實上小楷比大楷要細微得多,如果沒有一定的大楷基礎,就很難體味到小楷用筆的精到和細微之處。
  • 古典書法中「八法」和「九用」的完美實踐——「永」字
    |筆記|完整的永字永字八法,八個點畫怎樣寫,已經講完了,但這個八個點畫是分散的單一點畫所以《翰林要訣》說:「解「藏」「度」二字,則無死筆,活處在筋也。」有了筋,點畫之間氣脈不斷,字就寫活了。3.永字八法和九用的關係九用我們講過了,這九種用筆法,是張旭教弟子秘密的筆法,而「永」字八法是公開的,「九用」和「八法」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 練好這8種筆法,就等於掌握了「永字八法」
    相傳,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用幾年的時間,專門寫「永」字。他認為,這個字具備楷書的八法,寫好「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寫好。
  • 「永字八法」為何被作為學習書法筆畫的基礎法則
    中國的書法包括筆法、字法和章法,在這三部分之中,以筆法為基礎。所謂筆法,就是筆劃之法。而「永自練書法」中的「永」字恰好有八畫,而且畫畫不同,集中了漢字楷書中幾乎所有的點畫形式。「永」字八畫,即「側(點)、勒(橫)、努(直)、趯(鉤)、策(向上斜書)、掠(撇)、啄(短撇)、磔(捺)」,由於「永」字包括了書法中八種最基本的筆畫,所以初學書法的人都會把「永」字作為學習書法筆畫的基礎法則。那麼,永字練書法產生於何時?是誰發明的?
  • 名家解讀「永字八法」
    以其八法之勢,能通一切。2、清-包世臣《藝舟雙楫》:「聚字成篇,積畫成字,故畫有八法。唐韓方明謂八法起於隸字之始,傳於崔子玉,歷鍾、王以至永禪師者,古今學書之概括也。隸字即今之真書。」又云:「以『永』字八畫而備八藝,故用為式。」
  • 這就是著名的「永字八法」,初學者必備!
    無論是書法教材還是一些書法老師,在剛開始教學生寫毛筆字的時候,都會提到一個概念,叫做「永字八法」,這個永字八法究竟是哪八法?為什麼初學書法要先練永字八法?真的是練好了永字八法就足夠了麼?今天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講的就是永字八法。永字八法是古人以永字為例,概括地闡述楷書八種基本點畫用筆要點的方法。
  •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 中國書法的「永字八法」
    永中國書法的「永字八法」「永字八法」是中國書法的用筆法則。它是將楷書的「永」字分成八個不同的筆畫,每一筆畫都有一個名稱及其寫法。但不管是誰所創,這永字八法的貢獻是巨大的,為我們後人學習書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永字八法的主要內容,就是永字的八個筆畫,代表中國書法中筆畫的大體,分別是「側、勒、弩、趯、策、掠、啄、磔」八劃。側為點,勒為橫,弩為豎,趯為鉤,策為提,掠為撇,啄為短撇,磔為捺。
  • 「永字八法」最好的教程,看看不吃虧!
    《永字八法》以八種筆法高度概括了書法用筆的基本法。
  • 永字八法教學口訣
    ,因其為寫楷書的基本法則,後人又有將八法引為書法的代稱。 相傳,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用幾年的時間,專門寫「永」字。他認為,這個字具備楷書的八法,寫好「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寫好。王羲之的孫子智永又將這「永字八法」傳給虞世南,再後來,經過很多書法家一直傳了下來。
  • 「永字八法」解讀,書法初學者必備!
    無論是書法教材還是一些書法老師,在剛開始教學生寫毛筆字的時候,都會提到一個概念,叫做「永字八法」,這個永字八法究竟是哪八法?為什麼初學書法要先練永字八法?真的是練好了永字八法就足夠了麼?點應取傾斜之勢,如巨石側立,險勁而雄踞。如點成平臥或正立,則呆痴失勢。至於此永字之點以露鋒作收,是為了與下面橫畫的起筆相照應而氣韻一貫。②勒(橫):橫取上斜之勢,如騎手緊勒馬組,力量內向直貫於弩(豎)。如臥筆橫拖或下斜則疲沓無力。③弩(豎):弩是有力的意思(亦作努)。
  • 《多寶塔》筆法學習之感
    筆法是書法本體語言的核心內容,是構成書法的最基本要素,是書法形式美的基礎。因此,學習書法重點要學習筆法。漢字書寫有八個基本筆法,前人稱之為「永字八法」,即點、橫、豎、撇、捺、鉤、挑、折。在老師的指導下,我這樣進入筆法學習,首先看懂筆法;其次臨摹筆法,臨創一體,筆法、字法、章法同步學習。
  • 策是筆法,不是筆畫,除了橫和挑,還有其他筆畫需要他
    學書法,筆法離不開「永字八法」,八法中的筆法如果用現代漢語解釋,就可能是非顛倒。可是按古文之意不加斟酌、獨字解讀也會出現錯誤!其中「策」便是一例。八法中說:「策須背筆,仰而策之」。因為「策」的本意是「馬箠」,也就是擊打馬的竹棍。
  • 鼎鼎大名的「永字八法」,能否完整概括楷書八種基本筆畫的寫法?
    古人練習書法,非常重視「永字八法」。永字八法,是中國書法用筆法則,它以「永」字八筆順序為例,闡述楷書筆勢的方法。因為它是書寫楷書的基本法則,後人又有將八法引為書法的代稱。「永字八法」涉及到八個點畫的寫法:點為「側」(側鋒峻落,鋪毫行筆,勢足收鋒);橫為「勒」(逆鋒落紙,緩去急回,忌順鋒平過);豎為「努」(須直中見曲,太直則木僵無力);鉤為「趯」(tì,駐鋒提筆,力聚筆尖);提(仰橫,挑)為「策」(起筆同直畫,得力在畫末);長撇為「掠」(起筆同直畫,出鋒稍肥,力要送到);短撇為「啄」(落筆左出,快而峻利);捺為「磔」(zhé,逆鋒輕落
  • 永字八法裡,蹲鋒?臥筆?那些斷章取義、望文生義的解釋都是坑
    不同的環境,不同應用目的,選用形質也不一樣。民國以前,書法是實用的技能。到今天別說軟筆,硬筆也快要用不到了。今天的書法自然也不會以使用為目的。這也可能是當今小楷能寫好的人少的一個原因。「大凡筆法,點畫八體,備於'永'字」。譯:差不多的筆法,點畫中有八體,全部在「永」字裡。
  • 千古不易的筆法規律,到底是什麼?
    從各時代書家對用筆法的闡述,歸納起來大致有三類: 1、 簡單的點畫筆法 點畫筆法,初學者入門,首先就要碰到,所以對於點畫筆法的介紹較為常見,如目前各類楷書帖中對於點、豎、撇等點畫用筆方法的圖解解說;又如永字八法,就是介紹楷書永字的八個點畫側、勒、努、趯、策、
  • 11個字,看懂大師們「筆法」
    第一個橫劃入筆自下往上,逆鋒起筆,第二個橫劃順勢側切發筆,角度近乎90度,第三橫劃不很清晰,似乎是藏鋒發筆,不見鋒芒,第四橫劃又順勢側鋒搭筆,搭筆牽絲極為輕靈,入筆傾斜角度較大,第五橫劃也是側鋒發筆,角度傾斜略微變小。五個橫劃發筆形態、角度、輕重都各有不同,變化極為豐富,避免了雷同,體現出作者對筆法的高超運用。
  • 楷書學習指南(連載):楷書技法知識——楷書入手、筆法、結構
    古人把楷書的筆法歸納為8種筆畫的寫法。即所稱「永字八法」(圖1),說它是「墨道之最」。了解永字八法,對我們臨寫範本、掌握筆法是有好處的。「永字八法」指的是以下8種筆畫的寫法。這只是指一般的寫法,並不是一切有中心點的字都必定這樣寫,還要看字的結構不同而用不同的寫法。如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中的「之」、「信」、「交」、「字」、「充」等字的中心點,結構不同,寫法也各異。這裡講的點的寫法,是古人對一般的中心點的審美理解和它的用筆方法,如鳥的翻身,又像從空中落下的隕石的形態。二是橫畫的寫法。
  • 深度解析:再說永字八法(初學書法者必看)
    為什麼初學書法要先練永字八法?真的是練好了永字八法就足夠了麼?今天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講的就是永字八法以及啟功先生關於永字八法的一些看法。永字八法是古人以永字為例,概括地闡述楷書八種基本點畫用筆要點的方法。
  • 含有點畫用筆的一般法則是哪個字?為提高書法水平我們一起來詳解
    如果說最能代表書法中點畫用筆的一般法則的一個字是哪個字,無疑就是「永」字了。那麼,為了更好認識「永」字,先讓我來概括一首「永」字八法流傳歌:「中國書法歷史長,人們長期實踐它。發現『永』字有『八法』,筆畫完整傳天下。練好八法作為例,正楷點畫不虛假」。
  • 22種筆法,學會你就賺了!
    實際上,古人在實際寫字時,也不一定都是尖接,這要根據不同的書體而定,比如,寫顏體楷書,可能有些接筆處就用到實接。說到接筆筆法,古人還特別說到了「行」字,稱之為「兩並遙尖接」。即,「行」字的右旁,第二畫不可用折,又不可緊接,只能以尖筆遙接於左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