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李陽冰
「昔王逸少工書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
以其八法之勢,能通一切。 」
《翰林禁經》(唐.李陽冰)論永字八法
點為側,側不得平其筆,當側筆就右為之;橫為勒,勒不得臥其筆,中
高下兩頭,以筆心壓之;豎為努,努不宜直其筆,直則無力,立筆左偃而
下,最要有力;挑為趯,趯須蹲鋒得勢而出,出則暗收;左上為策,策須斫
筆背發而仰收,則背斫仰策也,兩頭高,中以筆心舉之;左下為掠,掠者拂
掠須迅,其鋒左而欲利;右上為啄,啄者,如禽之啄物也,其筆不罨,以疾
為勝;右下為磔,磔者,不徐不疾,戰行顧卷,復駐而去之。
2、清-包世臣
《藝舟雙楫》:「聚字成篇,積畫成字,故畫有八法。唐韓方明謂八法起於隸字之始,傳於崔子玉,歷鍾、王以至永禪師者,古今學書之概括也。隸字即今之真書。」又云:「以『永』字八畫而備八藝,故用為式。」
包世臣論八法:夫作點勢,在篆皆圓筆,在分皆平筆;既變為隸,圓平之筆,體勢 不相入,故示其法曰側也。平橫為勒者,言作平橫,必勒其筆,逆鋒落字,卷(這個字不甚妥當,我以為應該用鋪字)毫右行,緩去急回;蓋勒字之義,強抑力制,愈收愈緊;又分書橫畫多不收鋒,雲勒者,示畫之必收鋒也。後人為橫畫,順筆平過,失其法矣。直為努者,謂作直畫,必筆管逆向上,筆尖亦逆向上,平鋒著紙,盡力下行,有引弩兩端皆逆之勢,故名努也。鉤為趯者,如人之趯腳,其力初不在腳,猝然引起,而全力遂註腳尖,故鉤末斷不可作飄勢挫鋒,有失趯之義也。
仰畫為策者,如馬鞭策馬,用力在策本,得力在策末,著馬即起也;後人作仰橫,多尖鋒上拂,是策末未著馬也;又有順壓不復仰卷者,是策既著馬而末不起,其策不警也。長撇為掠者,謂用努法,下引左行,而展筆如掠;後人撇端多尖穎斜拂,是當展而反斂,非掠之義,故其字飄浮無力也。短撇為啄者,如鳥之啄物,銳而且速,亦言其畫行以漸,而削如鳥啄也。捺為磔者,勒筆右行,鋪平筆鋒,盡力開散而急發也;後人或尚蘭葉之勢,波盡處猶嫋娜再三,斯可笑矣。
3、現代-沈尹默
書法上有講究,所謂「永」字八法,這個包含了8個筆法的永字,代表了練習書法的起點和功底究竟有多深。我們引申它:
第一,做人要像「永」字的「點」,昂首,充滿自信和朝氣;
第二,做人要像「永」字的「豎」,挺胸,充滿力量與美;
第三,做人要像「永」字的「撇」,飄逸瀟灑,看輕一切成績和榮譽;
第四,做人要像「永」字的「捺」,腳踏實地,做好每一天的功課;
神奇!有人竟在手機上寫書法?
快去{墨語}使用掌上臨摹功能吧!
.蘋果版. 在蘋果商店搜索「書思墨語」進入…
.安卓版. 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即可進入…